《我的前半生》讀後感700字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的前半生》讀後感7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前半生》讀後感700字

最近在看《我的前半生》,以前對溥儀這個人不太瞭解,只知道他是末代皇帝,清朝的最後一個皇帝,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裏最後一個皇帝。我總會覺得悲涼,甚至會對他有些同情,王朝的覆滅也摧毀了他的“安逸”,讓他變成了一個連回家都要買票的人。

溥儀在還不懂事時已經被推上了皇位,他身邊圍繞着太后、太妃、老師以及作爲攝政王的父親。太妃們對他進行形式上的關心,父親則遇事不能立斷,母親對他的感情更是疏離,最後不堪受辱選擇了自殺。每個人都對他表達着尊敬卻又疏離的“愛意”,使他做了一個不知溫情不懂疾苦的皇帝。唯一對他流露出溫情奶媽,卻在一生中經歷坎坷,存在希冀地期盼着生活,忍受着苛刻的條件伺候着大清朝的皇帝,在最後被遣散回家後發現自己的女兒早已不在人世,這是醇親王府爲了讓她好好照顧溥儀而壓下的消息。

在清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之際,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餓殍遍野之際,在國土即將淪喪之際。紫禁城裏依舊窮奢極華,講究着排場,宣示着皇家與庶民之不同。當時的人真的會覺得這就是我們拼命守護的國家嗎?值得嗎?

有種悲涼之感,《覺醒年代》裏陳獨秀問留洋回來的博士胡適,中國該走怎樣的路,胡適說不知道。當時的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中國該走怎樣一條路,該走到哪去。究竟是復辟還是共和,他們磕磕碰碰地摸索着,尋找着適合中國的道路,尋找着拯救中國的.一劑良方。無比感謝我們的前輩,在那般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仍能堅定自己的信念,在黑暗裏摸索着,雙腳佔滿了泥濘,只爲解救這個病入膏肓的國家。

再覺得離譜的一個點,所有人都能看到清朝步步的衰敗,卻還是會爲清朝的賞賜、諡號、官職……而瘋狂。連進步青年胡適都不能免俗,會爲見到皇帝而榮幸。在《覺醒年代》中我就不理解胡適,他究竟是和陳獨秀一起的革命派還是如清朝遺老一般的保皇派,可能是我的知識儲備不足,閱讀書籍不多,對人物瞭解不夠,纔會有這些不成熟的見解。但是書讀到這裏 我想起《覺醒年代》中陳獨秀的一句臺詞:“中國之所以這麼糟糕,就是因爲郭心剛太少,胡適之太多!”不能說誰有錯,每位先賢都曾爲中國的生死存亡拋頭顱灑熱血,可能是立場不同。更有甚者爲了諡號跳河求個“貞端”,滿目荒唐。

一些凌亂的語言和不成熟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