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永不說再見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永不永不說再見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永不永不說再見讀後感

永不永不說再見讀後感1

最近看了《張小嫺精選文集——永不永不說再見》,它裏面的語言簡練,像談心,像低語,又像絮叨。它對青春與歲月的感嘆,讓我感受了很多,思考了很多。

生命中最大的落差

生命中最大的落差也許就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我們期待的是一回事,現實又是一回事。命運往往就是這樣,往往事與願違。我們需要機遇,可惜機遇沒有偏愛我們,它不會做過多的停留,因此,我們要時刻注意到機遇的來臨,而不至於與機遇擦肩而過。儘管我們現實中的生活不一定就是我們理想中的生活,但是不正是因爲有期待,有落差,生活纔會變得有所追求。所以,我們要正確對待生命中的落差,不要因爲落差大而萎靡不振。

跟時間漫舞

人生的不同階段,所追求的東西應該不同。就如一個人十歲的時候的追求與二十歲的追求絕不會相同,相同的話,就沒有意義了。你今天所追求的,和你十年或二十年後追求的也會不一樣,即使看起來是相同的東西,內容也會有分別。就如你現在對愛情的追求跟二十年後你對愛情的追求,就會有了遙遠的距離。畢竟,物質決定意識,隨着環境的變化,人的意識,或者是追求就會有所改變。因此,我們不應該認爲我們改變了自己的追求就是不專一的表現,這只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客觀事實。但是我們也不能輕易改變自己的追求,我們應該像蝴蝶那樣,根據花兒的花蜜來改變自己的追求,不能死守在一個不切實際的追求上,只要我們把握好了,就能夠很好地跟時間漫舞。

不再無限的可能

在我們年輕的時候,總會相信世界一切皆有可能,並認爲存在着無限的可能,有時候還會把過多的東西都想得存在無限的可能聯繫。就像初中的學生,看到異性對自己微笑一下,便認定對方可能是喜歡上自己了,對啊,年輕的時候總會吧一個微笑想象得那麼遙遠。當人漸漸地長大,就會意識到,其實世界上並不存在無限的可能。一天,當我們驀地擡頭,看到時光青鳥翩然飛過,振翅卻已轉弱,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所有的可能性都有了限制。那時候,我們就不得不感慨,原來,年輕時候所認爲的世界一切皆有可能,只是不再無限的可能。

永不永不說再見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塊永不之地,既然不可以永不長大,那麼可以永不孤單,永不害怕,永不憂傷,永不痛苦?忘掉歲月,忘掉痛苦,忘掉我們之間的矛盾,我們永不永不說再見。

永不永不說再見讀後感2

秒針擺動的每一瞬間,有人活着,有人死去。每秒環顧周圍一切都還在的時候,你要知道自己是多麼的幸運。死亡到底徘徊在生命的哪個階段,這一直都是個只要我們活着就永遠不會有謎底的迷。我們能爲自己做的總是那麼的微乎其微,我只能愛着我愛的,着我堅持的,信着我信的。很多東西,即使千瘡百孔過,我依然堅信着,總覺得,有這些,一輩子,就足夠了。

我向來沒什麼準確的判斷力,一直以來很多東西堅持到底,事實證明錯的有多麼離譜,堅持的那些日日夜夜都顯得有多麼的可笑。即使所有的都錯的一塌糊塗,但是起碼我知道我還堅持的一樣是永遠不會錯的,那就是我還一直愛着我自己保護着我自己。

有人這麼評價,有人那麼看待,我把自己包裝的再完美無瑕也不可能對上所有人的口味。越來越懶得管別人的看法,()我沒覺得這是種墮落的表現,別人怎麼認爲,隨意。

一個姑娘,過去活的有多低三下四,將來就要昂起頭活的有多高傲,即使沒有常人眼中那些所謂的資本,但畢竟還有一個維繫生命的尊嚴。

其實,我一直過的很ok!

永不永不說再見讀後感3

不經意間想起一句“忘掉時間,忘掉歲月,忘掉你的壞,我們永不永不說再見”猛然間憶起了這本讓我感觸極深的書。

曾經的年少輕狂,活力四射,青春張揚,在這裏擁有了完美的詮釋。真正瀟灑張揚的人生,是讓自己不爲自己的人生後悔曾經。正如書中所說“接受不完美,是人生的一部分”我們接受不完美的人生,是因爲我們知道:人生是無常的,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轉瞬即逝,我們享受着無常的。我們都知道月有陰晴圓缺,但不管是圓抑或是缺憾,明月依舊是我們的摯愛,人生亦是如此。有期待,也有落差,生命才變得有追求!

生命裏滿滿的都是責任,可能因爲這些責任,我們哭泣過,失望過,畢竟責任不是一件美好的東西。但同時我們也收穫了許多,這些東西是我們永遠無法用價值衡量的東西。它們可能是親情,或者是友情,又或者是其他我們生命中殊爲重要的東西,爲了守護這些我們生命裏難以割捨的東西,我們或許都需要安靜下來,傾聽靈魂的聲音,時刻準備響應生命的召喚。

唯有相信世上有無限的可能,活在當下,纔有了更深的意義。爲什麼有些人只能夠默默無聞一輩子?而有些人卻能夠頂着萬衆矚目的光環,其中固然有許多必然因素在內,但最重要的還是,相信未來有些無與倫比的可能。試想一下,如果是絕對失敗的事情,有誰會有勇氣去嘗試?我們賭的,不就是那些百分之多少的概率嗎?因而相信世上有無限的可能,就顯得更加地重要了!因爲有無限的可能,我們渴望的幸福一直在昇華!

生命是一塊鐘錶,而人生是指針,指針一直在前行,從不停頓。或許會有一天,我們會頹然發現最可怕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因爲我們讓自己的時光滔滔流逝。

永不永不說再見讀後感4

一四年第一次放假回家記。

近日讀張小嫺《永不永不說再見》有些瑣碎的想法。

那天請假出校走在街上,過往的形形色色的人和周身擁擠的一切營造的一個小型社會,他們常常帶給我很多,或是激勵或是頹廢亦或是感動。

攜手而過的男男女女,他們談笑好生快活。俗話說女爲悅己者容,他們爲容貌別出心裁,捲曲的秀髮棕黃酒紅還是咖啡。看看自己倒像是被一把抓起按進水裏的鴨子。不是都說歲月是把殺豬刀嗎?呵呵可我才知道原來學校就是個殺豬場。

關於愛情,我們已有些懵懂的認知,他是情緒化的是莽撞的,就像砂輪打磨下熾熱的微粒沿切線方向射出一樣就那麼過去了。三毛的讀書與戀愛一文裏是這麼說的“在那種年齡裏,如果沒有愛情,就是考試的了一百分,也會覺得生命交了白卷”不過那是寫他二十歲的年頭,對於我們還言之過急。

過來人也時常說等你長大了便知社會的現實,這些愛或不愛都是拿來打發時間。但還是允許我對這世間的情情愛愛抱有一絲希望。

當理髮店的男人說剪短了不好看。

我說剪短不是爲了好看,徒個方便。

他說怎麼會呢

是阿怎麼會呢

晚上一人靜靜地想着。想告訴那些半山腰的人們,你們只是和還在山谷的我失去了聯繫,不要着急吧,或許我僅是缺少一把點燃火箭燃料的聖火。

黑夜真是件耐人尋味的事。

對於情人來說是一種欲燃的艱熬,對於遊子來說是一雙思念的眼,而對於現階段的我來說,是對一天的洗禮,這一天中的收穫與失去都要淡然了。次日,腦中所知的,以有學校的高壓鈉燈點點熄滅,我們從黑夜走向黎明,一天一天…

最近只是讀了些書,人就變得多愁善感起來。

看着母親日益蠟黃的'臉頰,漸漸有了要去呵護的想法,這便是所謂的成長吧。

其實上課出神就記起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嗯只能用回憶來憑弔那些我親手撕毀的年月日了。

用這些文字記錄下此時難以描摩的心情,曰後無事時可以細細琢磨,或許這些年認的字就要拿來這樣用罷。

不知不覺中,檐上呢喃的乳燕招來了羞澀的春天,這是告訴我要添新衣了嗎?

最後。時代給予的枷鎖,願棄之若履。

永不永不說再見讀後感5

不經意的翻開,被一種細碎的感情所吸引。於是止不住探究其全貌,不問書名,不問作者。掩卷,嘆了一口氣,爲一本書的離去做一個短暫的告別儀式。你問我覺得此書如何,我只會回答:還好,不會讓你有失望的感覺。

書裏講了許多有關男女之間情感的問題,經歷過的,沒經歷過的。經歷過的,我會在心裏輕輕點一下頭表示贊同並藉機重溫一遍專屬於我的那點回憶;沒經歷過的,會一邊閱讀一邊反覆唸叨:不是這樣的吧,至於用問號還是句號收場並不敢輕易肯定。真正讀完的時候,書裏的某些情感在腦子裏留了一些殘像,一時間難以抹去,等待時間這個大融爐的慢慢融解。

作爲一個鐵桿書迷,對讀過的書,儘管受益深淺有別,但都存有相同的感激。我想,書裏的情感已經太多,所以,我得寫一些這之外的東西。

首先,我要感謝本書的篇幅不是很長。我會爲很長時間糾結在一本沒有大起大落的書上而耐心缺缺。這本書很適合我現在的年紀,但翻了幾頁之後,便已明顯感覺出自己也會爲書中太多近似的情感的堆疊而埋怨當初的選擇,不是說書不好,只是個人的小偏見。我總覺得有關情感的書看得太多,便會讓人更爲理性的對待現實中的戀愛,出於私心,還是少一點理智,多一些懵懂和天真的戀愛才顯得可愛一點兒。作者的文字含量讓我覺得剛剛好,沒有刻意尋找教化對象的嫌疑,只是作爲一個思考者,靜靜地述說,靜靜地等待聆聽者,這種氛圍讓我倍感輕鬆。

其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不長,卻耐人尋味。如我所記,借用作者在書中說的那樣,“由千言萬語開始,最後,只剩下三言兩語”,這“三言兩語” 可以不像哲人的話那樣佈滿哲理,卻在沒有預料到的某時某刻突然打動我的心。習慣性的記錄,留住於隻言片語上寄託的心情和想象的空間。

最後,此書讓我找到了一種近似於年輕的感覺,這讓我欣喜萬分。一直以來,遊走於諷刺文學的我同書裏各式的主人公一樣,變得麻木蒼老、沉重萬分,這本書就恰好在這個時候走近我,像給予溫室花朵難得的陽光一樣,調試了我的情緒。它勾起了我對往事的懷戀以及一份新的感情的憧憬,而期待本身,就是讓人感到溫暖的東西。

情感之上,願我飛揚的思緒是我筆下不竭的動力,然後,跟讀書後的思考,永不永不說再見。

永不永不說再見讀後感6

不經意的翻開,被一種細碎的感情所吸引。於是止不住探究其全貌,不問書名,不問作者。掩卷,嘆了一口氣,爲一本書的離去做一個短暫的告別儀式。你問我覺得此書如何,我只會回答:還好,不會讓你有失望的感覺。

書裏講了許多有關男女之間情感的問題,經歷過的,沒經歷過的。經歷過的,我會在心裏輕輕點一下頭表示贊同並藉機重溫一遍專屬於我的那點回憶;沒經歷過的,會一邊閱讀一邊反覆唸叨:不是這樣的吧,至於用問號還是句號收場並不敢輕易肯定。真正讀完的時候,書裏的某些情感在腦子裏留了一些殘像,一時間難以抹去,等待時間這個大融爐的慢慢融解。

作爲一個鐵桿書迷,對讀過的書,儘管受益深淺有別,但都存有相同的感激。我想,書裏的情感已經太多,所以,我得寫一些這之外的東西。

首先,我要感謝本書的篇幅不是很長。我會爲很長時間糾結在一本沒有大起大落的書上而耐心缺缺。這本書很適合我現在的年紀,但翻了幾頁之後,便已明顯感覺出自己也會爲書中太多近似的情感的堆疊而埋怨當初的選擇,不是說書不好,只是個人的小偏見。我總覺得有關情感的書看得太多,便會讓人更爲理性的對待現實中的戀愛,出於私心,還是少一點理智,多一些懵懂和天真的戀愛才顯得可愛一點兒。作者的文字含量讓我覺得剛剛好,沒有刻意尋找教化對象的嫌疑,只是作爲一個思考者,靜靜地述說,靜靜地等待聆聽者,這種氛圍讓我倍感輕鬆。

“愛裏有許多悲哀。愛裏有許多傷痕。”

當你喜歡一個人,其實你包容了許多事情。你喜歡的那個人,曾經做過對不起你的事,傷了你的心。你原諒了他,因爲你知道他是喜歡你的。可是,每一次吵架的時候,你又想起了他曾經怎樣對你。你也許一輩子也沒法忘記。既然這樣,爲什麼不分開呢?細想,你發現,每一段愛情都無可避免會有傷痕。吵架,就是在展示傷痕,是痛苦的。你會發現原來你所相處的每一個人都是類似的,分開了只會再次重複曾經的傷痛。所以不折騰了也許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愛裏面不僅包含了許多悲哀和傷痕,還包括了埋怨、妒忌和輕視。我們每天都去學習怎樣忘記這一切。爲什麼要忘記?生命短暫,我們既然選擇了對方,那麼,我們就是要一起去追尋快樂。也許那些傷痕會讓我們更珍惜歡笑的時光。

人生的不同階段,所追求的東西不同。畢竟,物質決定意識,隨着環境的變化,人的意識和追求就會有所改變。以前覺得很大的事現在卻認爲沒什麼了不起的,是我以前的心太窄了還是現在的心變寬了,說不出答案,是因爲人生觀價值觀不同了。就如你現在對愛情的追求跟十年二十年後你對愛情的追求,肯定是不一樣的。所以我不願去承諾永遠。

緣分,是機遇的一種,人生、友情敵不過機遇。懷才不遇、紅顏薄命都是際遇,無論怎麼努力,沒有機遇的垂青,你仍將一無是處。儘管你身邊的那個人不夠好,可是他在恰當的時間裏出現了,這就已經是百分之八十的完美了。愛情,遠沒有那麼多浪漫和選擇。或許做不到用不用不說再見,那就只要能不說再見就不說再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