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負米讀後感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個道理是趁着一切都在,就趕快孝順父母,把你對父母的愛說出來、做出來。以下內容是小編爲您精心整理的百里負米讀後感,歡迎參考!

百里負米讀後感

百里負米讀後感一

孝是人與生俱來的美好情感,普天之下,古往今來人人都是父母所養,父母對兒女,有一種無與倫比的'愛,爲了兒女,他們願意付出千辛萬苦,願意付出生命,但《二十四孝》講的是兒女怎樣孝順父母,我最爲感動的就是《百里負米》這個故事了。

《百里負米》講的是周朝魯國卞邑子路性格直率、勇敢、孝順,早年家貧,自食野菜充飢,卻自百里外揹着米侍奉父母。父母去世後,他離開家鄉到南方遊歷。在路經楚國時,楚王發現他的學問和人品非同一般,就讓子路做了官,做官之後,地位、待遇就不同了,出門有車馬相隨,還有大量食物。但子路怎麼也高興不起來,日日夜夜長吁短嘆,想念過世的父母,每當這時他便說:“子欲養而親不待啊!”孔子誇子路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啊!”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個道理是趁着一切都在,就趕快孝順父母,把你對父母的愛說出來、做出來,我們從小就要知道孝敬父母,長大以後纔可能成爲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有責任感的人,成爲道德高尚、能夠成就大事的人。

百里負米讀後感二

今天,陽光燦爛,勝是春朝。可誰又知道我內心的秋悲呢?我上午和媽媽發生了口角,兩人呈現出互不理睬的局面。

下午,我在網上看到了“子路負米孝母”的故事:子路是孔子的學生,從小就對父母照顧的無微不至,父母愛吃什麼,他都不辭勞苦千方百計地買回來。一次他揹回一袋稻米,煮成飯後父母讚不絕口,從今以後父母就愛吃這種米了。就連拜孔子爲師也是如此。 讀了這個故事,我感覺十分慚愧。中中國有古語:百善孝爲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人的第一品德,可我不僅沒有孝敬父母,反而讓她生氣,真是不應該。

小學時,只要媽媽給她自己買衣服而不給我買衣服,我就會發脾氣或是不高興。可我哪有注意,媽媽的鞋子早已斷底或是開膠。媽媽的衣服早已褪了色,老氣了。

我哪有發現媽媽那普普通通的愛美的心,她不是和我一樣嗎?爲什麼我只想給自己買衣服呢?我真是太自私了! 父母慰問品付出如此之多,我缺看見他們買衣服都不高興,誒…… 中國是禮儀之邦,大家都要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這樣就能營造出一個溫馨和諧的社會。我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我們從小就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但—— 我們沒有真正想過等我們長大了父母漸漸老時,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做到“孝順”,甚至,有時面對父母的教導都不耐煩,真是覺得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