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童年的祕密》有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童年的祕密》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童年的祕密》有感

讀《童年的祕密》有感1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撰寫的。在本書中,蒙臺梭利博士詳細而生動地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和成年人對兒童心理髮育的忽視和抑制,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她認爲,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發育和成長,主要是因爲受到了成年人的壓抑,是社會賦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讓他們有權決定兒童的教育和發展。並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她還提出了兒童發展中有一個“敏感期”的觀念,刻畫了兒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節奏感、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徵,是一本瞭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祕密的最生動的著作。

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了很多的啓示,現從以下三個方面簡單談一下我的體會和認識。

一、對兒童的認識。

書中講到,兒童擁有一種生機勃勃的本能。這種本能,能使兒童做出驚人之舉。如果這種本能遭到了破壞,那就意味着兒童將會軟弱和缺乏活力。成人對這些不同的狀態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如果兒童在其敏感期沒有按他的敏感性的指令行事,他將永遠喪失這種天賦的力量。

兒童在其敏感期就能學會自我調節和掌握某種東西,這就像一束光能把他的內心照亮,像電池一樣能提供能量。正是這種敏感期,使兒童以一種獨特的、強烈的方式來對待外界事物。在這一時期,他們對一切都充滿了活力和激情,能輕鬆地學會每件事情。他們的每一次努力都能使自己的能力大大增強。只有當這個目標達到時,他纔會感到疲勞和乏味隨之而來。在一種激情耗竭之後,另一種激情將隨之燃氣。在這種節奏感的刺激下,兒童不斷地去征服,這一切使他感到十分歡樂和幸福。正是通過這種在心靈中燃起的激情之火,人們精神世界的創造性工作纔會日趨完美。這個敏感期泯滅之後,人們心智上的進步,就只能通過思維的加工、主觀的努力和不倦的研究才能取得。但如果兒童在敏感期裏遭到了障礙而無法正常發育,他的心理就會紊亂甚至扭曲。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而事實上他們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年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當兒童生機勃勃的活力受到外界的干擾和阻礙時,他們就會表現得難過或憤怒。由於人們不知道他爲何有這種表現的原因,就認爲他們是在無理取鬧,或者以爲他們只是想得到我們的撫慰而已,我們因此認爲兒童在成長中所表現出的各種行爲都是“任性”或“發脾氣”。兒童在敏感期發脾氣是他們的需要沒得到滿足的外在表現,這表達了他對某種危險的警覺,或對雜亂無序的反感。只要他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或者危險被消除,他們就會平靜下來。我想,我們應該抓住兒童的敏感期,給兒童提供足夠的條件,讓其自由的發展,從而使兒童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長。同時,我們應改變以往對兒童發脾氣的認識,多去思考”發脾氣”背後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指責批評。

兒童有一個對秩序極其敏感的時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和神祕的時期。這種敏感從兒童出生後第一年就出現,並一直持續到第二年。秩序感使他們能認識到每樣物品在環境中所處的位置,能記住每件東西應該放在哪裏。這意味着,一個人能夠適應自己的環境,能夠在所有的細節方面支配它。兒童對秩序的需要猶如動物需要陸地,魚兒離不開水一樣。兒童出生後的第一年裏,就能從他們將來要支配的環境中得出適應的原則。由於兒童是由他們所在的環境塑造的,他需要精確和確定不移的原則來引導,而不僅僅是一些模糊地、建設性的模式。秩序會產生一種自然地快樂,這也許可以從年齡很小的孩子們做的遊戲中看出來。這些遊戲由於缺乏邏輯而使我們吃驚,但遊戲所能提供的唯一樂趣是使他們在安放物品的地方找到它們。有時候,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兒童的秩序性來輔助教學,從而使兒童自然地掌握知識,達到教學目的。

二、對成人的質疑。

在與兒童打交道的過程中,成年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爲中心。成人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結果只能使他們之間的誤解越積越多。正是由於這種以自我爲中心的觀點,成年人把兒童看做是心靈裏空無一物、有待於他們去盡力填塞的某種東西而已。因爲把兒童看做是脆弱的和沒有自理能力的某種東西,爲此成人就覺得必須替他們做所有的事。因爲把兒童看做是缺乏精神指導的某種東西,因而覺得需要他們不斷地給予指導。總之,我們也許可以說,成年人把自己看做是兒童的造物主,成人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判斷兒童行爲的正確與否。成人把自己當做標尺來衡量兒童的善與惡,認爲自己是完美無缺的,兒童必須以自己爲樣板來塑造。兒童的任何舉動一旦偏離了成年人的方式,就會被認爲是邪惡的,必須馬上予以糾正。

實際上,成年人應該努力去理解兒童的需要,這樣就可以給他們提供一個適宜的成長環境,使兒童得到滿足。只有這樣,才能使兒童得到自由的的成長和發展。成人不應該把兒童當做沒有生命力的物體,不應該在他小的時候隨便支配他,在他長大以後又讓他惟命是從。成人必須確信在兒童的發展方面,成人只能起一個次要的作用。成人必須努力地瞭解兒童,這樣才能適當地幫助兒童。這應該是所有母親的目的和願望,也應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目的和願望。由於兒童要比成人弱小得多,如果兒童要發展自己的個性,那麼成人就必須控制自己,傾聽孩子的心聲。成人應該把理解和傾聽孩子作爲一種職責。

在童年時期,當兒童開始意識到自我,他的本性處於一種創造性的狀態時,他特別容易受到暗示。在這個時期,成人能夠悄悄地潛入兒童的心智,用他自己的意志激發兒童的意志,使兒童發生變化。成人能夠鼓舞兒童去行動,因爲他就像一部打開的書,兒童能夠從中學會如何引導自己的行爲。但是,如果成人要想提供正確的指導,就必須始終平靜地、慢慢地行動,這樣,正在注視他的兒童才能看清他的行動的所有細節。如果成人不這樣做,相反只按照自己的習慣去做,那麼,他不但沒有鼓勵和教導兒童,反而把自己的快節奏強加給了兒童,並通過暗示的力量使他自己代替了兒童。我們只有改變過去以往的觀念,多從兒童的角度去思考,去觀察,對兒童多一些理解和關注,才能給兒童提供正確的指導和幫助。

三、教師的心理準備。

對教師而言,觀察兒童的方法是極爲重要的。所以,僅僅有教育理論知識是不夠的。教師首先必須系統地研究自我,使自己的內心做好準備。這樣,教師才能擺脫最根深蒂固的缺點,事實上,這些缺點會妨礙教師與兒童的關係。爲了發現這些潛意識的弱點,我們需要一種特殊的引導。我們必須像其他人看待我們那樣對待自己。教師必須一開始就研究自己的缺點,以及自己的壞脾氣,而不是過分關注“兒童的脾氣”,或者“糾正兒童的錯誤”,甚至是關注“原罪的影響”。只有先清除你自己眼中的沙粒,你才能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兒童眼中的塵埃。

發怒是一種罪惡,謹慎的態度能控制發怒。當我們跟兒童打交道時,他們不理解我們,也不能保護自己免受我們的侵犯。他們接受我們所說的任何東西。他們不僅接受虐待,而且每當我們責備他們時,他們總會感到錯在自己。教師應該經常對兒童的困境進行反思。兒童並不能用理性來判斷待遇是否公正,但兒童能感覺到某些事不對頭,並因此變得抑鬱和心理扭曲。兒童出於對成人的怨恨或對輕率行事的成人的反抗,就用怯懦、說謊、出格的行爲、沒有明顯理由的哭鬧、失眠和過度的驚恐來表現,因爲他們還無法用理性弄清楚抑鬱的原因。作爲一名教師,就必須自我反省,摒棄專制,必須去除內心的傲慢和憤怒,必須學會如何使自己變得謙虛和寬容。這些就是教師必須具備的美德。這種心理上的準備將給予我們所需要的平衡和沉靜。教師必須沉靜,這種沉靜由心靈的謙虛和理智的純潔組成,是理解兒童所必不可少的條件。

《童年的祕密》給我的啓發當然不止這些,我相信通過更深層次的閱讀我會得到更多的啓示,對我以後的工作、學習也會大有裨益,我相信蒙臺梭利的著作會讓我更真實的瞭解兒童,讓我能根據兒童的生理與心理特徵來施教,對他們的成長提供更多的幫助。

讀《童年的祕密》有感2

《童年的祕密》這本書斷斷續續讀了將近兩個月,可能是因爲這本書多少有些難度,另外就是時間很緊,一時靜不下心來閱讀。本月決定一定要讀完這本書。在回程的火車上將這本書看完。很奇妙的是,就在我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一個11個月的小嬰兒對它也產生了興趣,給她把玩,同時,通過對這個嬰兒的種種行爲和舉動將書上說到的內容做了實踐。我想蒙臺梭利也是出於對幼小生命的好奇和愛,纔能有這樣傑出的貢獻吧!

在書中我看到了蒙臺梭利對成人的控訴和不滿,成人雖然是兒童的“子嗣”卻不瞭解兒童生命的內在本質,卻在現實社會的名利照耀下以愛之名加之傷害。蒙臺梭利以西方世界的基本哲學理念或者說是基督教理念爲基本出發點,認爲人是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人是理智崇高的。與動物相比,“人就像手工製作的物品,每個人都不相同。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創造性的精神,這使他成爲一件藝術品。但這裏需要大量的勞苦和努力。在任何結果外顯之前,必須完成內在的工作,它不是現成的、簡單的複製品,而是新型的、積極的創造物。當這個產品最終出現時,它結果就成爲一件令人驚歎和不可思議的產品。它就像一幅傑作,傾注了藝術家的思想感情,並且在向公衆展出之前,它一直祕藏在藝術家的畫室中。”在蒙臺梭利看來,我們在這一點認知上,忽略了兒童。

在第一部分,蒙氏強調了兒童是精神的胚胎,有着獨特的心理髮展過程。沒一個兒童誕生,不僅僅意味着只有肉體,同時其內在的精神更是我們不能忽略的。這中精神會經歷一個實體化的過程,即兒童心理的和生理的發展。黑柳徹子著的《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之所以能夠風靡世界,或許也有這樣的一個亮點,她最瞭解孩子的心理。

心理髮展這一章節主要針對敏感期這一主題展開,同事建議我好好閱讀一下,這是與公司的倡導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敏感期裏兒童學會自我調節和掌控某些東西。他在用自己的內在生命力進行征服工作,在穩定的節律中,他感到幸福和快樂;當收到阻撓的時候,他會悲哀,心理會變的絮亂,甚至乖戾。“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蒙氏如是說。接下來蒙臺梭利通過具體的案例來說說明兒童在具體方面的表現。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兒童教育,其中包括有對兒童的觀察與發現,教育的方法,以及對教師的要求等內容。本書第三部分是兒童與成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兒童的權力。

對本書的`內容作了大致的回顧,也算印象的加深。看完蒙氏的這本書,最大的感觸是似曾相識。在大學四年,閱讀了很多西方的經典著作:文學的,哲學的,歷史的,詩歌的,散文的……蒙氏的幼兒教育理念與這些書籍闡發的是相通的,所以理解起來困惑也就少一些。但是,最大的困惑在於,中國人思想,當然包括教育思想和理念,應該走向哪裏,怎麼走?通過公司提供的珍貴的機會,我接觸着幼兒園和小學的教育實際,我希望我能夠在實際中發現更多,就像蒙氏,用一顆熱愛着的心,去創造更多的價值。

讀《童年的祕密》有感3

一直沒有時間閱讀這本書的內容,忙於學生作業批改,忙於聽課備課,鮮有時間能安下心來靜靜的去閱讀,這兩天才有心思捧起書來,細細的讀一讀,真的是本好書。

蒙臺梭利的著作,對她的印象僅僅停留在師範的課本上,做爲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畢其一生獻身兒童教育事業。在書中,她深刻的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童年是人類生存的根基,兒童是成人之父,只有發現和解放兒童,我們才能擁有更好的未來。

本書共分三個部分:精神胚胎、新教育、兒童與社會,以及十個篇章來描述有關孩子童年的各種現象。初讀前言,便覺得有句話說的很好“兒童在整個童年期都是受難者,因爲學生時代過去以後,他就不再是兒童了。在此,科學又急急忙忙的去拯救他們”。反思我們現在面對的孩子們,他們正在經歷最美好的小學時光,對孩子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究竟是誰很忙?我們現在的教育帶給了孩子們怎麼樣的影響?而任何影響兒童的東西都會影響這個最微妙、最重要的焦點,在這個焦點上,所有的生命內容都是生機勃勃的,精神的諸多祕密蘊藏其中,因爲成人正式在這個焦點上形成的。

因此這本書,對於小學教師的工作開展還是有指導意義的,對於學生的心理狀況和老師的應對措施都有一定程度的解析。還值得我繼續學習。

讀《童年的祕密》有感4

今天我讀了《童年的祕密》這本書,這是一本介紹年幼的孩子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長的書,對於一個年幼的孩子而言,他們的心裏成長恰是我們大人最容易忽略的問題,我們總認爲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其實不是這樣的,孩子雖然年齡很小但是他們內心深處有很多和我們成年人不同的想法。蒙臺梭利說:“學會走路對兒童來說是第二次降生,他從一個不能自助的人變成一個主動的人。這番努力的成功是兒童正常發展的主要標誌之一,但在這第一步之後,他們仍然需要經常的實踐。”孩子們從牙牙學語就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動探究世界的行爲,看來我們真的不能對孩子的心裏成長有所忽略。

孩子的物質需求我們可以滿足,但是我們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就不能隨便滿足,這樣就會滋生孩子的不良習慣養成。蒙臺梭利強調:“在成人對兒童的要求作出讓步,兒童在得到了最初的勝利之後就期待第二次勝利,成人作出的讓步越多,兒童渴望得到的東西就越多,最終成人被用來滿足兒童慾望的這種錯覺化成了苦果。因爲物質世界是極端有限的,而想象力可以漫遊入無限之中,最後產生了牴觸和劇烈的衝突,兒童的任性成了成人的災難,成人突然認識到他錯了,他說:“我寵壞了我的孩子。”

在幼兒園門口就有很多賣小孩子吃的5角、1元一袋的小食品,這些食品小孩子吃了對健康是不利的,我們每一個家長都明白,不能讓孩子吃過多這樣的垃圾食品,但是孩子一哭一鬧家長就心軟了,總是這樣勸慰自己:“反正又不貴,孩子想要就買一次吧。”但是孩子就抓住了大人的這個心理,每當走到校門口就又哭又鬧,故意在人多的時候大聲哭鬧,這樣家長就會感到如果自己不給孩子買,孩子一直這樣鬧下去就會讓自己很沒面子,於是就只好妥協掏錢包買吧。還有的是爺爺奶奶接送的孩子,如果不給孩子買,孩子就會回家告訴爸爸媽媽說:“我想要一袋糖果,爺爺都不給我買。”好像自己很不疼愛孩子似的,也就會引起婆媳之間生氣。我的同事就因爲自己的婆婆不給女兒買東西吃而耿耿於懷,總是說婆婆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如果我們隨便就向孩子讓步,孩子物質慾望就會不斷膨脹,等到我們不能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我們培養的不是一個孩子,而是一個討債鬼,好像自己就是前生借他多少錢沒還一樣。長大畢業了要房子我們得買,結婚了彩禮要送,生孩子了小孩子的見面禮要隨,見到別人有車了,逼着你給他買,如此的慾望我們怎能憑藉我們微薄的工資收入去滿足他呢?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寵孩子,不要認爲我們現在能滿足孩子的慾望就讓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處處和別人攀比,讓自己的孩子成爲最耀眼的小童星,走到哪裏都會得到誇獎,說這個孩子多漂亮,打扮多洋氣,多像一個洋娃娃等等,滿足了大人的虛榮心,同時也滋生了孩子的壞習慣養成。讓孩子的虛榮心也在不斷升級。

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蒙臺梭利還認爲,對幼兒的生理和心理髮展來說,準備一個適宜的環境十分重要,她強調說:“正在實體化的兒童是一個精神的胚胎,他需要自己特殊的環境。正如一個肉體的胚胎需要母親的子宮並在那裏得以發育一樣,精神的胚胎也需要外界環境的保護;這種環境充滿着愛的溫暖,有着豐富的營養,在這種環境中所有的東西。都傾向於歡迎它,而不會對它有害。”營造適合孩子成長的愛的環境對孩子成長是有利的。

我們做媽媽的一定要懂得溫柔的呵護是愛,勇敢的放手也是愛。同時我們還要經常教育孩子讓他們明白他總會長大,總會有獨自面對社會的那一天,到那時,爸爸媽媽永遠是他堅強的後盾,但不要忘了身後的爸爸媽媽也需要關懷……也需要來自孩子的關愛。

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養兒防老”,如果我們現在對孩子只是一味的給予愛,不求回報,不讓孩子懂得感恩,等孩子長大了,我們也老了,到那時孩子會主動來關懷我們嗎?會照顧我們嗎?這是一個值得三思的問題呀?

讀《童年的祕密》有感5

《童年的祕密》是早教經典原著,此書揭開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神祕面紗,提出了“敏感期”這一及富革命性的理念,即兒童在智力、節奏、運動、人物角色認識和工作等方面的發展擁有一個特殊的敏感期,處於敏感期的孩子會根據“敏感性”的指令,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從周圍的環境中進行吸收和學習。如果能很好的抓住敏感期,將對兒童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本書也對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進行了反思,指出成人應該處於觀察者的地位,不要壓抑孩子的發展,要學會富有智慧的愛孩子。怎麼叫有智慧的愛孩子呢?我認爲可以做到這幾點:

1、對兒童不必熱衷於“出手相助”。

成人比較注重行爲的終極結果,總是將“最大效益”作爲重要的行事法則,選擇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和策略,以最快的速度達成目標。在我們眼裏,兒童對某些看起來非常鎖碎而毫無價值的東西十分熱衷,比如兒童發現桌布歪了,想要去鋪平整,我們看着兒童完成困難,就去給予幫助,直接鋪好就走人。當我們做出這個行爲時,就剝奪了兒童成長的機會。

2、成人應承擔幫助孩子的責任。

兒童總是充滿熱情的觀察着周圍的環境,我們的行爲更容易吸引他們,我們必須慢慢的、平靜的行動,只有這樣,才能爲兒童提供正確的指導,讓兒童清楚的觀察到動作的細微之處。就是我們說的以身作則。

3、做溫柔的人。

我們經常會針對兒童的某種行爲大發脾氣,發脾氣就像一場暴風雨,它會使兒童的內心無法真實展現出來,而深深掩藏了起來。那麼我們就不能無法真正的認識兒童,並把他們從所有的束縛中解救出來。兒童只有生活在一個不受約束的環境中,才能使他們的心理生活自然而然的獲得發展。

4、自由的選擇。

兒童所進行的自由選擇,使我們看到他們的心理需要和傾向。兒童的興趣和專注纔會發自內心的產生。

最後與大家分享一句話:愛默生所說“兒童就像彌賽亞,他降臨到墮落的人間,是爲了引導人們重返天國。”

讀《童年的祕密》有感6

"爲兒童提供利於發展、成長的環境,把阻礙發展的障礙減少到最低限度,這樣的環境能夠讓兒童積聚力量,爲它提供開展活動必不可缺的手段。"可見環境對於兒童的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育中,環境不僅僅是課室的準備,還有教師的準備。

"某些整潔明亮的教室、低矮的窗戶、窗臺上擺滿盆花、袖珍型的現代家庭傢俱(小桌、安樂椅、學童小手可及的低矮櫥櫃、放置在櫥櫃內學童可以隨意取出的物品),這一切似乎在兒童生活方面做出實際意義的真正的改善。"這可以看出課室環境需要適合孩子的身體比例,創設屬於孩子的小社會環境,使之更獨立、更自信。

就好像我們螢火蟲班,之前我們班的環境是爲3—6歲的孩子準備的,從上學期開始我們班變爲小班——1。5—3歲的孩子就讀。因爲有1歲多的孩子,身高也相對矮小,我們發現孩子和環境產生不了連接,對教具也不怎麼感興趣。因而我們及時調整,重新佈置了課室,把四層的教具櫃全部換成三層櫃子,在生活區和感官區都擺放了矮桌子,在洗手檯下邊放置墊腳凳。改變之後,孩子不僅工作時有狀態,還更獨立了。就好像我們班的源寶,剛入園才一歲三個月,多多剛入園才一歲五個月,年齡都比較小,個子相對教具架來說有點矮,洗手時都夠不着水龍頭,之前都需要老師協助才能洗手,放置墊腳凳後,可以獨立地洗手,以致更適應兒童之家的生活。

除了課室的大環境,課室的教具也要符合他們年齡,還要符合他們的個體需求。而且教具的擺放都是有遞進的順序的。"兒童在不斷地成長,所有利於發展的手段,都令他們着迷,他們對懶散的活動不感興趣。"從簡單到難地擺放教具,以致孩子能實現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過渡。因而在選擇教具的時候需要根據班裏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來選擇,還有擺放教具有固定位置且要遞進的方式擺放。我們班是根據班裏現有年齡層來選擇教具,在感官過渡區會擺放吸引1歲多孩子的工作,同樣擺放與2歲多孩子相符的工作。有一次,工作時間,樂樂在課室來回走動,偶爾會取一些投擲石頭、大勺子舀等對於他來說簡單的工作,還時不時打擾別的孩子做工作,老師觀察後做出引導,最後他與開鎖的工作產生連接,不斷地在探索開鎖的工作,好像找到自己心靈的需要一樣。

如果說環境的準備是基礎,那教師的準備就是必需品。"首先要求教師確定正確的道德立場",最重要的還是心,對孩子有心,用職業道德標準提醒自己,愛孩子。特別是蒙特梭利教師,對孩子沒有愛是很痛苦的。雖然我是教育專業出身的,但是真正接觸蒙特梭利教育,還是加入從化自然樹兒童之家之後。而對於孩子,由於自己沒有做過媽媽,只是覺得孩子都好可愛,很好玩,但是在這裏工作後,覺得孩子很神奇,他感受到了你對他的愛之後,往往給到你出乎意外的結果。就像凱凱,有一段時間,每天中午睡覺都會說:"鄺媽媽,鄺媽媽,我要鄺媽媽陪我睡覺,聽着心裏真是溫暖啊,布布每天睡醒午覺,都會精氣十足地來一句"鄺老師,布布睡醒了。"是吧,孩子就是那麼單純,那麼簡單,你真心地愛着他,他心裏就想着你。

看着他們長大,自己也慢慢地長大,心也不是簡單的愛,而是發自內心地喜歡,慢慢學習從他們的角度想問題和方法。即使累看到孩子們就自然快樂起來。還有"教師應當做好精神上的準備,持之以恆地研究自身,以便清除自己根深蒂固的缺陷,認識構成自己和兒童之間關係的障礙的東西。爲了發現隱藏在自己意識中的缺陷,我們需要外在的幫助、某種指示;不可或缺的是,有人指出我們應當在自身發現東西。"是的作爲一名蒙特梭利教師,就應該是一張白紙,或者把自己儘可能漂白,重新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慶幸我畢業就來到這裏,也慶幸在我沒有孩子就接觸蒙特梭利教育。

"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纔會去掉兒童眼中的刺"。只有教師自己意識到自己的缺點,並且改正,才能幫助孩子成長。而在這一點上我不斷地改正中。一位有準備的教師必須具備觀察能力,而這裏所說的觀察,不是普通的觀察,而是從事情的表象看到本質的東西。從孩子的行爲挖掘他們行爲背後的原因。這常常是我們忽視的,很多時候,大人就喜歡看到行爲表象立馬下結論,給孩子亂貼標籤。

只有我們的課室準備好,教師準備好,孩子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並且重複的練習,從而更專注更自信,同時也能獨立自律。這樣孩子逐漸趨向正常化。前面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孩子們在不斷的成長,仍需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