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吹徹》讀後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寒風吹徹》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寒風吹徹》讀後感

《寒風吹徹》讀後感1

我讀《寒風吹徹》是在高一,老實說我是不喜歡這樣的文章的。當時的我認爲作者無病呻吟,又故作深沉。我那狂妄的青春,活蹦亂跳的熱情,是怎樣也領悟不了劉亮程在一個貧困落後的村子度過大半生的感觸的。就是雪,我也沒見過,廣東的冬天,一般都有5℃以上。所以,無法想象,寒風吹徹可以奪走一個人的生命,身體上的冷與心中的冷的千絲萬縷的聯繫。

後來,再讀的時候,感慨作者生活艱辛的同時,就覺得作者的話語中有太多的無可奈何了,有太多的悲觀了,有太多的”聽天由命“了。他說”他們被留住了。冬天總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個人,先是一條腿、一塊骨頭、一副表情、一種心情……爾後整個人生“,”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作者說這話的時候,應該是很平靜的吧,就像晚飯時的一聲咳嗽,像晚飯後的散步時的一聲叫喚。那是我幻想的年齡,幻想愛情的降臨,幻想五彩的未來。相比之下,此時的劉亮程就顯得有點對生命的”漠不關心“了。

前幾天,我又讀《寒風吹徹》,卻是不敢評論了。聽着他說”圍抱火爐,吃鹹菜啃饃饃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遠而入神“,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只是我通常會不承認罷了。聽他感慨”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樣用自己那隻冰手,從頭到尾地撫摸自己的一生“,這是他的消極悲觀,還是他的坦然,對人生的坦然?他還說”許多年後有一股寒風,從我自以爲火熱溫暖的從未被寒冷浸入的內心深處陣陣襲來時,我才發現穿再厚的棉衣也沒用了。生命本身有一個冬天,它已經來臨“這是他的無情絕望,還是他對與生命的淡然?

”生命中有一個冬天“,我是不敢承認,還是我在試圖逃避?”生命中有一個冬天“,我是在悲傷,還是我在恐懼?現在才覺得,縱使是一個冬天又如何,那就堅強地,用春天的生機,夏天的熱情,秋天的收穫,去陪伴它。如果”被寒風吹徹“是註定的,無可避免的,那麼就淡然的等待他的到來吧,就平靜地品味每一天吧。

現在的我,才由心底裏覺得,我以我20多年的人生閱歷,以我狂妄的青春,以我稚嫩的文字,是無法完全體會與表達作者的冷,作者的”被寒風吹徹“。

《寒風吹徹》讀後感2

我蜷縮在椅子上,一個字一個字吃力地讀着,風透過窗戶的小小空隙,把紙張吹得沙沙作響,就好像是樹葉被吹落的聲音。天,很冷;文章,更冷當我依舊吃力地讀第三遍時,除了撲面而來的寒冷,我終究一無所獲。望向窗外,玻璃投射出明亮的房間,望不到漆黑的夜空,只是那家家溫暖閃爍着燈光的窗口,不知又在等待哪個夜歸人。

作者用令人窒息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他所經歷的苦難,他像一棵被抽乾的枯樹一樣,年齡已有些老了,似乎脆弱得不堪一擊,可他仍給我們感動,至少他知道去等待春天,等待又一個溫暖的開始。

這容易嗎?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熬過寒冷的冬天,然後等待着春暖花開。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寫下那麼多溫暖歡樂的文字,因丈夫的意外身亡,在一個寒冷的冬日,用一個短襪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我至始至終仍舊懷疑她文字裏的樂觀,又或者這只是虛假的表象。至少很少有人會像她這樣,這麼輕描淡寫地拋下一切, 彷彿她的生命多麼得不值一提。

我很愛她的文字,甚至取和她一樣的英文名,但我無法去喜歡一個不愛自己的人。也有人說,那些輕易結束自已生命的人,是太愛自己,愛到不願自己受到更多的苦難。

鬧鐘在耳畔滴滴嗒嗒地響着,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首詩歌不知感動了多少人,給予多少人希望,可他的作者海子卻在鏗鏹的鐵軌聲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3月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哪怕他已經熬過了寒冷。

生命的可貴之處就在於經歷磨難跌到後的爬起,哪怕前面是泥濘,卻有陽光。

很清晰地記得作者在文章裏寫道, 他似乎已經預感大雪的來臨,把劈好的柴火整齊地碼在窗臺上,把院子掃得乾乾淨淨。這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大仲馬曾說過:人生就是不斷地等待與希望。“生命的腳步踏着時光走過一年又一年,所有生活的苦難,在生命面前,渺小得不過細塵。

我努力使自己變成一個常常充滿希望的人,無數的挫折會將人打倒,而希望又會使人想不斷地前進。前面就是大海,讓疲憊的腳丫在沙灘上,留下生命的足跡。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希望被寒風吹起。

《寒風吹徹》讀後感3

我愛散文,比小說更愛。因爲散文的文筆深刻且優美,每個字都像是跳躍的音符或壓抑的落槌,驚喜或沉重,讓人慾罷不能。我更愛讀散文,這些印在白色的透着自然氣息的紙面上的黑色線條,經喉嚨的顫動縈繞在寂靜空氣裏的迴響,愛到無法自拔。

我愛散文,還有一個原由----我看不懂。曾看過一幅圖,講的是魯迅先生的文章。語文書中將魯迅文章所想表達的全部都舉例出來,精細到也許連魯迅自己都不曾想到的。我一直很奇怪。看見圖上魯迅先生一臉的無奈,我頓時覺得,我們也許想的太複雜,刨根問底的去研究,好好的一篇文章也許就滿目瘡痍。

然而爲何我要在該讀後感之前長篇大論的寫這麼多我自己對散文的理解和感想呢?因爲這篇文章值得我這麼做。我愛這篇散文,無論是他的名字、內容或是其他。他憑藉着他那我無法想象的筆觸來描寫一種離我很遙遠生活經歷,一種我從未經歷過的感慨和悲傷。

作者劉亮程,我並不是很熟悉他。他生活在村子裏,不知名的村子,靠近沙漠,冬天很冷。通過介紹,我瞭解的僅此而已。

溫州的冬天是不下雪的,只是陰雨天,潮溼的空氣帶着天際的寒冷。我們沒有火爐,沒有炕。我們難以想象的是那漫天的大雪,怒吼的狂風,甚至是能凍死人的冬天!----我們從沒有想過怎樣去熬過冬天。

≡比着作者的冬日,我想到的是朱自清的冬日。兒時與兄弟圍坐,父親分着白水豆腐;成年後有妻子和兒女一起生活;與朋友一起遊船談天。對於作者,這或許是難以想象的,因爲同樣的是時間,不同的是地點,天氣,人際。朱自清有着自我的等待,妻兒的等待,朋友的等待。而對於劉亮程,或許這是一種可悲的虛無縹緲,一種無奈與冷清,一種迫切的渴望。

老師曾說過的:一篇文章,作者不可能是專爲某物而寫某物。正如劉亮程,他不可能是專爲冬天而寫冬天,專爲寒風而寫寒風。此處的冬天,象徵的大概爲人生的一個階段,暮年的一個階段,是無法再用等待來度過的一個階段。

我是沒有作者這般令人動容的經歷的。我沒有經歷過一崇雪的冬天,我也沒有見證過一個人死亡的哀嘆。我想,我唯一能理解的,只有作者那一休的孤獨,我只是像其姑媽一樣,只顧着去等待,急切的等待春天,不安和寒冷充盈全身。

人的一生總是會經歷很多個冬天的。你或許討厭它,討厭風,討厭寒冷,自然的急切得去等待度過。而人總是會有最後一個冬天的,一種孤寂、敏感只能自己一個人承受,或許生於苦難、卒於苦難,他人都是無能爲力的。

然而此刻,請虔誠的去等待吧。我們正處於青春時期,花開燦爛。我們不僅是等待,更應該是度過。毫無遺憾的度過。

《寒風吹徹》讀後感4

西部利亞寒流早已飄過了中國大陸,而某年某月某日的某場大雪再沒有在我思維裏停滯過,就像寒潮過境,只是定期的”路過“,是難以勾起我僅有的那股絲絲涼意的……實在是有幸被提醒關注這篇文章——《寒風吹徹》,劉亮程硬是用刀尖裂開了我心底的驚喜與驚慌。

我不否認我對中國中期文學始終是抱着失望和歧視態度的,乾癟的文字,憋足的情節實在是難以在我們90圈裏激起微微漣漪的。直至這篇文章的出現,第一句便觸動了我的心臟——”雪落在那些年雪落過的地方,我已經不注意他們了。“實有寒風的荒寂,確有吹徹的淒涼……

在零九和一零年的夾縫裏缺失了一個開頭的生機,在不及回首時便直捷地攤開了夏季的步履蹤跡。一零年的四月拖着零九年的大雪,依舊侵襲着北方的大地。大雪吝嗇地擾亂了邏輯上的規律,寒冷堅定不移的霸佔了期待了一年的春季。

在這個北方的角落裏四月才結束了冬季寒流的侵襲,五月便恍然入夏,不免讓人剎覺觸不及防。外祖父的病情也隨着這罕至的季節開始變得踮延起伏,已經註定要被冬天留住了,他就這樣每日拖着一雙被日月束縛嚴實的雙腳,披着被歲月抓皺巴了的”衣衫“艱難地敬畏着生命,吃力地與生命抗爭……

十幾年前外祖父的幻影在十幾年後的今天彰顯得淋漓盡致,撥開我記憶的浮雲,將春夏秋冬十幾個來回慢慢展開,最終化爲了外祖父一生的雪,腳印不斷。直至有一天冰涼封住了腳步,永遠留在了冬天。

我曾在無數個早晨賴在炕上,聽着火爐上咕嚕着紅薯撈飯,紅薯的清香硬是挑逗着我的嗅覺神經,無數次地擾亂了我的晨夢。不過,說起也值當了。想想二十年來的一餐一食,除母汁外是沒有什麼可以與之PK媲美的。這簡單的撈飯煮盡了一個時代的猙獰和一位老人對外孫的疼愛,無非不是世上最甜美的佳餚了。

端飯在院子的石桌上開始扒飯,外祖父言語很少,冷落了這非冬的熙陽……

外祖父一生是淒涼的,一輩子的單身磨盾了一個男人的性情,也折煞了一個男人的一生。老天沒有給外祖父留下延續香火的機會,母親是帶的,在那個落後的鄉村,不開放的年代一個女孩受盡了白眼和歧視,我實在是難以想象外祖父是如何終其一生將母親拉扯成人的。我的出現則給外祖父帶來了無限的活力,沐浴在兩代人的熙陽中開始成長,開始向盯住了我青春的那個冬季靠攏。

收拾好碗筷,外祖父給我套了件單衣給我一條羊鞭,讓我尾隨他之後趕着羊羣滿大山的轉悠。目睹着羊羔隨着母羊啃進了整個春天的生氣,吮盡了整個世界的乳液,我竟然會無限歡喜,無動於衷。

多少年後的今天當我有幸能夠揣摩到愛的真諦時,已近晚了,只留下了外祖父枯乾的身軀和日漸削弱的生命力,我知道外祖父的冬天已經來了,他再也熬不過這個冬天,儘管這是五月的天,揮”淚“如雨。

拾起沉默的畫筆,哽咽着畫完外祖父的一生,一條條溝壑細微的刻畫,一根根白髮細微的勾勒,直至被氧氣罩無情的截斷了我炭筆的路線,接着從鼻端開始轉變爲一條平直的生命線,一直畫出了紙端……

舉着畫筆遲疑了一會兒才明白,原來外祖父再也熬不到下一個春天了。

外祖父就這樣赤裸裸的來,赤裸裸的走了。終其辛勤一生,最終走在陰森的雲上被寒風吹徹。

《寒風吹徹》讀後感5

每個人都逃避不了生命的冬天,逃避不了生命的冬天的寒風吹徹。

在這個寒風吹徹的冬天,大雪與寒風鋪天蓋地席捲而來,寒風的凍是凍進骨頭裏的凍,大學的冷是冷進心裏的冷。寒冷無法躲避,總是如影隨形。它禁錮了我的言語,我無法表述我的`傷疼。它限制了我的思想,我只能沉溺在痛苦的過往之中。我什麼都不能做,只能用無力的雙手環住自己冰冷的身軀,頭靠着膝蓋,靜靜地坐着與哀傷作伴。我的耳邊,分明清晰地聽到,絕望沙啞的嘶鳴混雜在呼呼作響的寒風中。我感到更加地寒冷,身邊卻找不到可以取暖的事物,抑或人。

無以取暖。是的,無以取暖。我在經歷我生命的冬天,旁人無法給我什麼以溫暖我。他們會安慰我說,一切會過去的。他們說,你要相信,一切會好起來的。他們還說,當你經歷過這些之後,你就會發覺,這並不算什麼。可是,沒有人告訴我,告訴“正在經歷着”的我,應該如何度過這個寒風吹徹的冬天。他們沒法告訴我,因爲他們聽不到我耳邊絕望在呼叫。絕望對我說,只有失去纔是永恆。他們聽不到,所以他們沒法教我應對生命的冬天,他們安慰的言語也是那麼蒼白無力。就如劉程亮在文章寫到的那個渾身結滿冰霜的路人,作者給他的一杯熱茶,讓他坐到火爐旁邊暖和過來,但是他卻在第二天下午凍死在村的西邊。作者說:“我的一小爐火,對於這個貧寒一生的人來說,顯然杯水車薪。他的寒冷巨大。”

沒有人能幫助到他,因爲他的寒冷巨大,因爲他處於他自己生命的冬天。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

生命的冬天,本身就是我們自己一個人的戰爭,與透徹的寒冷戰爭,與孤獨的痛苦戰爭,與消極的自己戰爭。我們就這麼站在寒冷的戰場上與對手靜靜地對峙着,沒有刀光劍影,沒有血肉橫飛,只是靜靜地,靜靜地看誰先倒下來。若這場戰爭失敗,我們的生命只能像那位路人一樣,被心間的寒冷凍住,然後凝固。假若我們勝出,我們便會看到希望伴隨着春風而來,然後默默等待下一個生命的冬天。四季總是輪迴的,人生也沒法避免一次又一次生命的冬天。

然而,我還是願意在這個冬天堅持抵擋這徹骨徹心的寒冷,因爲我還在眷戀着夏天的回憶,還在期待着下一個夏天的來臨。

《寒風吹徹》讀後感6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的過冬。我們誰也幫不了誰。”

生命在個體意義上是孤獨的。生命不由我們自己選擇,而寒冷、疾病、死亡卻必須由我們自己承擔。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都看見。”

誠然,也許在這一次危難中,你可以在別人的幫助下度過,那麼下一次呢?救世主不可能一輩子陪伴着你,我們只能靠我們自己。倘若一個人失去生的希望,就算有再多的人拯救他,他也必定會在別人一絲疏忽中死去。

所以,在人生道路上,我們首先要學會的就是獨立,不能有絲毫僥倖心理去尋求他人的幫助,“我們誰也幫不了誰”,寒冷、疾病、死亡必須由我們自己獨自承擔!

英國著名攝影家約翰·湯姆森從19世紀70年代起,開始遊歷中國,並留下許多珍貴的攝影。1871年12月2日,他乘船沿閩江前往南平,這次旅行給他留下了“中國男子漢”印象,他寫道:“當我看見那些具有勇氣和膽量,但看似冷漠的窮船工們將穿越閩江的急流,冒着每一次航行都有可能出現的生命危險,我開始對中華民族所蘊含的男子漢風度和勤勞的品質有了更真實的瞭解。”

“看似冷漠的窮船工們”,實際上並不冷漠,他們只是“再凜冽的寒風中,身體那點溫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個隱祕的有時連自己都難以找到的深遠處”,在“獨自”承擔生命的同時,仍然對未來充滿希冀。

即使生存環境有多麼惡劣,即使生命無法抵禦寒冷的摧殘,我們——華夏子民仍然堅韌的向前,心中的溫度從未泯滅。

溫瑞,一個平凡的四川女孩,地震之時正在10層樓高的吊車塔上做工,那段時間是她一身中都難以忘懷的時刻,整個天地都在震動,吊車搖過來搖過去,她一度認爲自己沒有可能倖存了,結果卻出現了奇蹟。然而,地震剛剛過去兩天,東汽四分廠就開工了,她和她的姐妹們必須再次爬上近10層樓高的吊車上,這對於她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她剛剛經受過地震的災難,那種恐懼感覺令人窒息;她還得擔心自己四肢健全的上去,是否還能四肢健全的下來。最終,她上去了。

是什麼支撐着溫瑞?是生命的堅韌與頑強。她清楚地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幫助她,唯有她自己!這種情況下,她只能獨自承擔生命中的寒冬,沒人能夠永久的幫助她甚至替代她。她唯有咬緊牙關戰勝內心的無限恐懼,一步一步的向人生的道路上前進,就像那象棋中的卒:只能進,不能退。

作爲華夏子民的我們,亦是勇毅不屈的:在雪災中,我們衆志成城,每個都奮鬥在自己的戰線上,爲的是讓全國每一個人民都能看上春晚;四川地震中,我們萬衆一心,於廢墟之上譜寫一曲曲動人心絃的樂章,讓世界上所有人都感受到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巨大;08奧運,舉國歡騰,中國幾十年來的願望終於實現,包含着工作者近10年的心血與汗水,向世界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21世紀的、先進而又驕傲的中國,東方巨龍闊別歷史近100年後又再次騰飛!

在人生的跋涉中,生活的本初意義也許就是積蓄實力,支付溫暖,等待並盼望着春天的來臨。

生命,於寒冷中堅韌,於溫暖中拔節。

《寒風吹徹》讀後感7

有兩種孤獨:

靈魂尋找自己的來源和歸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沒有根據的偶然性,這是絕對的、形而上的、哲學性質的孤獨。靈魂尋找另一顆靈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間的一個沒有旅伴的漂泊者,這是相對的、形而下的、社會性質的孤獨。

前一種孤獨使人走向上帝和神聖的愛,或者遁入空門。後一種孤獨使人走向他人和人間的愛,或者陷入自戀。

一切人間的愛都不能解除形而上的孤獨。然而,誰若懷着形而上的孤獨,人間的愛在他眼裏就有了一種形而上的深度。當他愛一個人時,他心中會充滿佛一樣的大悲憫。在他所愛的人身上,他又會發現神的影子。

“天亮時,牛車終於到達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條腿卻被凍僵了,失去了感覺。我試探着用另一條腿跳下車,拄着一根柴禾棒活動了一陣,又點了一堆火烤了一會兒,勉強可以行走了。腿上的一塊骨頭卻生疼起來,是我從未體驗過的一種疼,像一根根針刺在骨頭上又狠命往骨髓裏鑽--這種疼感一直延續到以後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裏陰冷的日子。

天快黑時,我裝着半車柴禾回到家裏,父親一見就問我:怎麼拉了這點柴,不夠兩天燒的。我沒吭聲,也沒向家裏說腿凍壞的事。”

一顆平庸的靈魂,並無值得別人理解的內涵,因而也不會感受到真正的孤獨。孤獨是一顆值得理解的心靈尋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劇性的。無聊是一顆空虛的心靈尋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劇性的。寂寞是尋求普通的人間溫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們往往將它們混淆,甚至以無聊冒充孤獨……

“我孤獨了。”啊,你配嗎?

孤獨與創造,孰爲因果?也許是互爲因果。一個疏於交往的人會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一個人專注於創造也會導致人際關係的疏遠。

那些不幸的天才,例如尼采和凡高,他們最大的不幸並不在於無人理解——因爲精神上的孤獨是可以用創造來安慰的——而恰恰在於得不到普通的人間溫暖,活着時就成了被人羣遺棄的孤魂。

亞當·斯密有言:“我們窮盡一生追求地位、財富、榮譽,是爲了什麼?究其本源,是爲了得到他人的愛和認可。”不過,愛可以撫慰孤獨,卻不能也不該消除孤獨。如果愛妄圖消除孤獨,就會失去分寸,走向反面。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着對於對方作爲獨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對方獨處的權利。

當一個孤獨尋找另一個孤獨時,便有了愛的慾望。可是,兩個孤獨到了一起就能夠擺脫孤獨了嗎?孤獨之不可消除,使愛成了永無止境的尋求。在這條無盡的道路上奔走的人,最終就會看破小愛的限度,而尋求大愛,或者——超越一切愛,而達於無愛。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我的一小爐火,對這個貧寒一生的人來說,顯然杯水車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你與你的親人、友人、熟人、同時代人一起穿過歲月,你看見他們在你的周圍成長和衰老。可是,你自己依然是在孤獨中成長和衰老的,你的每一個生命年代僅僅屬於你,你必須獨自承擔歲月在你的心靈上和身體上的刻痕。

在舞曲和歡笑聲中,我思索人生。在沉思和獨處中,我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