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生命》有感作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生命》有感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生命》有感作文

讀《生命》有感作文1

如果說隔閡是一條看不到邊的河,那麼讚美就是一條載你上岸的小船;如果說矛盾是臘月裏堅固不摧的冰,那麼掌聲就是一襲突破冰封的春風。————題記

是什麼讓一個落下了殘疾的女孩從自卑走向開朗?

是什麼讓懦弱低頭的英子勇敢走上講臺?

是什麼讓作者學會給人鼓掌?

毫無疑問,是掌聲,是那一次次鼓勵、喝彩,才能讓英子笑對生活,不再憂鬱,才能讓她明白,同學們並無歧視,才能讓她有如獲得第二次生命,也才能讓作者明白在人生的舞臺上沒有人不需要喝彩。

品讀《生命的掌聲》,不禁讓我想起了約翰遜說的:“讚美如同黃金鑽石,因爲缺少而變得有價值。在不經意間奉上一句讚美,就像一杯香濃的奶茶,沒有人能抵擋得住誘惑。”對此,我深有體會。

喝彩,可以讓一個灰心喪氣的人重拾信心

記得有一次乒乓球賽到體育館競賽,或許是對手太強,或許是自己太弱,一連輸了三局,使我心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很快,我又一次站在了球檯邊,眼睛緊盯着第四位對手,腦子裏飛快的運轉着:這局說什麼也不要輸!一記扣球!比分扳回了1比1,球捏在我的手裏彷彿有千斤重,從球技上看,我們旗鼓相當,他可能是我最後的希望,我可不希望栽在他手裏。漸漸的,對局陷入僵局,隨着比分不斷交替上升,我的冷汗也越冒越多,我甚至懷疑我參加這個比賽的目的是什麼,反正都是輸。

最後一顆黃金球了!當17比17時,裁判是這樣說的。此時,球已作文交入我的手中,我已忘了當時是怎麼發球,只記得當時教練拋給我的一句話:

“楊鑫真棒,穩住,你行的!”

聽到這句話時,我突然信心滿滿,彷彿勝券在握,那一次扣球有如神助,在我看來是一奇蹟!它的名字就叫喝彩!

很難想像,如果沒有那一聲喝彩,結局難料。

喝彩,可以體現出一個國家的素質

喝彩就如一股溫暖春風,激勵人前進,但也能體現出一個國家的素質。記得曾見過有這樣一篇報道:

中國選手丁俊暉在斯諾克檯球中國公開賽上榮獲冠軍。但我們卻高興不起來,原因是當丁俊暉和外國選手的決賽進行到關鍵時刻,對手正要擊打檯球時,有人對着他打開了相機閃光燈;當對手失利時,有人則高聲倒喝彩。丁俊暉擊球時,我們的觀衆都斂聲屏氣,對手擊球時則經常竊竊私語。

在如此大的國際比賽上,有如此低劣的觀衆表現,不僅讓外國選手很不高興,也讓作爲東道主的我們不禁低下了頭。難道爲別人喝彩真的難以啓齒嗎?不是的,卡耐基說過:“時時用使人悅服的方法讚美人,是博得人讚美的好方法。”在國際比賽中,爲對手喝彩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素質和水平。所以喝彩,不只是一個行爲高尚的人要做到的,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到。

喝彩,是一種尊重,更是對一個生命的鼓勵和肯定。少說批評的話,多說讚美的話。因爲,爲別人喝彩,說出的是話,收回的卻是友誼,是進步,是合作,是發展。如此一舉多得之事,何樂而不爲呢?

今天,你爲別人喝彩了嗎?

讀《生命》有感作文2

含着眼淚看完了老人與海這本小說,感觸良多。^-^老人與海的故事非常簡單,寫:古巴老漁夫聖地亞哥在連續84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終於獨自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這魚實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託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在歸程中一再受到鯊魚的襲擊,最後回港時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這是根據真人真事寫的。在生活中,有的人擺脫了“戰爭的”的摧殘,卻眼看親人死亡,無能爲力,只能像跟石像告別那樣離開他們的屍體,走向雨中。他們在厄運面前,至多表現得能“勇敢而富有風度地忍受”而已。老人聖地亞哥呢?儘管一開頭就處於不利的地位,84天沒捕到魚,認爲倒了“血黴”,而別的漁夫把他當作失敗者,他消瘦而憔悴,手上有刻得很深的疤痕,沒錢買吃食,得靠那孩子給他送來小學讀後感作文,然而他的英勇正在於知其不可爲而爲之,在85天上決心向遠方釣大魚。等真的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明知對方力量比他強,還是決心戰鬥到底。“我跟你奉陪到死”他說,“因爲當漁夫是我生來該乾的行當”。等到鯊魚一再來襲時,他用盡一切個人手段來反擊。魚叉被鯊魚帶走了,他把小刀綁在槳把上亂扎。刀子折斷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丟掉了,他用舵把來打,結果儘管魚肉被咬去了,當什麼也無法摧殘他的英勇意志。老人在第一條鯊魚咬去了大約四是磅魚肉後想:“不過人不是爲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他堅強的意志,也就是我最感動的地方。而那條大魚的殘骸,作者最後描寫到:“它如今僅僅是垃圾,只等潮水來把它帶走了。”

這等於暗示,所有物質的東西,包括人在類,都是註定要毀滅的,只有人的行動,和對行動的記憶纔是永存的。所以,全書最後一句是:“老人正夢見獅子。”通過獅子,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同時,也說明了老漁夫保持着完好的對事物的記憶。老人與海最最讓我感動的地方便是老漁夫的英勇的意志、堅定的決心以及頑強的生命力了。他面對着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一次又一次的絕望,一點也沒有氣餒;他面對着生命的殘忍的摧殘,一點也沒因此喪氣;他面對着上天對自己的磨蝕、不公平,沒有一點怨言……我以前是一個怕痛的女孩,打針、摔跤……等都要大哭一場,不過看過老人與海以後,我知道了人不是爲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我知道了不僅神可以創造奇蹟,人也可以,只要你有着漁夫的精神;我知道了……是啊,人就要像漁夫那樣有着“人不是爲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的信念,才能收穫碩果;人就是要不怕困難,不畏犧牲,面對危險不膽怯,不退縮……

讀《生命》有感作文3

讀了登峯老先生的書,遲遲沒有寫一點心得,不是我吝嗇自己的筆墨和時間,而是我始終不敢面對這樣一個執著堅強的老人。

習慣在茶餘飯後去閱讀一些經典書籍,幾乎從沒想到要去讀一本隱身在繁華背後不爲人知的平常小說。讀登峯先生的《生命絃音》,對我來說絕對是個挑戰。首先得把自己囚在書房,強迫自己耐着性子接受書中那段塵封在時代年輪中的歷史,還得讓自己跨越年齡障礙站在老先生的感情立場上重新審視過去。

但最終我走進了書裏,在作者的文字敘述中看到了那個穿梭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的作者的生活剪影,確切地說,《生命絃音》奏響的就是作者的人生樂章。這部以自傳體形式寫就的小說是作者舔着成長的傷口逐字逐句斟酌而成的,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作者顛沛流離、錯綜複雜、跌宕起伏的生活寫照。期間經過十年的構思寫作,又經過十餘次的修改刪節,最終由原來的七十萬字精練到成書後的四十萬字,作者心血可見一斑。

“生活是一本書,每天都在讀她,每天都在翻動着她的書頁,讓你慢慢地品嚐着其中的韻味……”“人是主宰生活的主人,而不是被惡劣環境所嚇倒,應積極創造着走自己的新路。”這是作者在“自序”中寫的兩段話。這種對生活的真實感悟和境界,從書中的章節中處處都可以感受到。在描寫作者熟悉的浙南民俗風情時,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大量地道的鄉野俗語,文字詼諧生動,妙趣橫生。不僅給讀者細緻地勾勒出了一幅秀麗淳樸的浙南生活風情畫,而且還通過一些瑣碎的生活細節讓我們聆聽到勞動、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的真諦,而作者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又給了我們一種走近作者、走近大自然的衝動。在寫失去愛女、打成右派、勞燕分飛的生活挫折時,作者大量運用白描的寫實手法,通過人物的內心獨白來渲染氣氛,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讓讀者讀到一種在命運面前不服輸的骨氣和痛定思痛後的深刻反思。

在作者看來,生活有美好的一面,也有殘酷的磨難。歷史需要後人記取,悲劇不能重演。一個知道反省的民族纔是興旺的民族,一個敢於直面挫折的人才是生活的強者。活在這個世上,就應該本份地做人、踏實地做事,還要敢於成事,這樣的人生才豐富多彩。

讀了登峯老先生的書,遲遲沒有寫一點心得,不是我吝嗇自己的筆墨和時間,而是我始終不敢面對這樣一個執著堅強的老人。很佩服他能在晚年爲了實現自己寫作的夙願學會電腦打字、排版,也很佩服他在晚年仍堅持不懈、一如既往地用文字彈奏“生命絃音”。在我看來,他正是腳踏實地地實現着他“積極創造着走自己的新路,慢慢品嚐生活韻味”的人生價值。

懷着一顆敬仰的心,誠惶誠恐地講出自己的一點感受。因爲,和老先生相比,我只是塵世中一粒微不足道的沙子。

讀《生命》有感作文4

有人說:人類的知識有兩種發展路徑,一種是橫向發展的,如:自然科學,它的研究範圍很廣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微及一粒塵埃,大到茫茫宇宙;另一種是向縱深發展的,如:哲學、心理學,它可以深入到人的內心,似乎在朝着一個無底的黑洞,綿延向前。於是我們不禁要問:“這個洞有沒有盡頭?”

這個問題似乎早就有人想到了,他們認爲自然界的奧祕無窮無盡,而人的內心世界卻是有限的,因此他們甚至懷疑哲學、心理學有一天要走進死衚衕,終究是要撞南牆的。其實這未免有點杞人憂天了。人的內心世界同樣有着無窮無盡的奧祕,甚至有人很形象地把它叫做“內宇宙”,足以見出它的無邊無際。所以道家說:“玄之又玄”,佛家說:“苦海無邊”,儒生說:“剪不斷,理還亂”,就連俗語都說:“人心難測”。因而,道家乾脆無爲而治,佛家索性清心寡慾,大有理不順,就剪斷之意。所以消極避世者要麼從佛,要麼皈道。然而,從佛也好,皈道也罷,他們都是世外之人,而我們大多數人還是要在這滾滾紅塵俗世之中度過一生的。所以,我們要另尋門路,解脫自己。

近來讀了路易斯·海的《生命的重建》,不禁使我豁然開朗。

一本書當然很長,但是我反過來倒過去只不過看到了八個字——心想事成,萬事如意!這八個字在我們漢語詞彙中是早就有了的,但是我認爲一直以來我們都把它誤解爲一種祝福語,所以每逢春節的時候,都會拿出來掛在嘴邊,寫在紙上,表示對親朋好友的祝福。其實它實在是警世醒人的名言警句,它是告訴我們:只要心想就能事成,萬事都在你的意念之中。你之所以沒有事成,是因爲你的心不夠專一,你的意志不夠堅定!

也許這樣說有點牽強,但我寧願就這樣牽強下去,其他的我不想,可能真要想下去,就是想破了頭也想不明白,可是,頭破了也是你自己的事,茫茫宇宙,少了一個你,就像大海里少了一個水分子。我們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認爲世界沒有了我將會是多麼大的損失,其實這麼認爲的只有你自己。所以,愛自己就讓自己活得簡單一點,再簡單一點!《大學》中有一句話:“知止而後有定”,我們應該學會“止”。

過去,我們一直都說:“生命只有一次!”路易斯·海告訴我們:生命可以重建!但是,前提是我們必須學會“止”,止就是停,比賽進行中叫“暫停”。聰明的教練總是在比賽最關鍵的時候叫“暫停!”我們的生命就是一場比賽,要想贏得比賽,就要學會對自己喊“暫停!”然後把過去的讓它過去,一切歸零,至於未來,告訴自己八個字: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讀《生命》有感作文5

前天在女兒的課本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名字叫《生命 生命》,我深有感觸。

文章從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的瓜苗、傾聽自己的心跳等三件小事,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

“但它掙扎着,極力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當作者把飛蛾捕捉時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飛蛾掙扎是爲了求得生存,哪怕有一線希望它也不願放棄。那股生命的力量不正是求生的慾望嗎?這樣看來凡是生物都有這樣強烈的求生欲,都能極其珍視自己的生命。人是高級的動物,是不是在面臨生命威脅的時候更應該如此呢?我曾聽說過一件這樣的事,一個孩子因爲和父母拌嘴,竟然自己在家喝了毒藥。可當他喝下時,卻發現自己還迷戀這個世界,於是開手機給家裏人打電話,媽媽沒有拿着手機,聯繫不上,慌亂中找到媽媽同事的號碼打了過去,媽媽得知趕回家時他已經危在旦夕,只說了一句:“我喝藥了。”就沒有再說話。雖然送往醫院進行救護了,但最終沒能從死神手中把他搶回來,給自己和家人留下了永久的遺憾。生命是父母給的,每個人都應該去珍視,不要輕言放棄生命,當你放棄之時也是你後悔之時,人活着對於自己對於親人來說都是一種幸福。

“那小小的種子裏,包含着一種多麼強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衝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向上,茁壯生長,即使它僅僅只活了幾天。”種子的生命力的確旺盛,不要說磚縫,就是石縫也能破石而出。植物尚且如此,人是不是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也應該迎難而上,越挫越勇呢?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不但要珍視它,而且要給生命留下精彩。只要自己曾經努力過,即使失敗了也算是成功,因爲你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文中還有一句話值得深思: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它當然指得是生命了,你怎樣對待生命,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可以對它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也可以對它不負責,得過且過,醉生夢死,甚至放棄它。這兩種人生態度決定了不同的人生過程,前者使生命之花更加光彩,後者讓生命越來越暗淡以至消失。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沒有遇到點什麼就自暴自棄,甚至出現輕生的念頭。這是無視自己的表現,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爲何不好好善待它呢?

文中有一句話說得好,“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這句話寫出了作者的人生態度,人生是有限的,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的去創造無限的生命價值,生命就能穿越時空,成爲永恆。

生命是寶貴的,每個人都應該善待它。善待生命,善待自己,讓生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發出它應有的光彩。

讀《生命》有感作文6

漫步生命的歷史長河,我們無疑會睜大好奇的雙眼接收着浩瀚如海般的生命奇蹟點滴。從最初的生命衍生,到隨後越來越多的生命進化演變,到再然後的人類的出現,到現如今某些物種的消亡及某些新物種的發現-----某事某刻的我們一旦靜心下來對這些生命的故事進行彙總整合,我們或許會由衷地發現這是一幅極其絢爛多彩,史詩般的恢弘生命大篇。

探尋生命的源頭,解讀生命的歷史,我最近正逐一細讀着圍繞“地球生命40億年的演化傳奇”主題的科普讀本《生命簡史》。40億年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時光。如何可以從生命的源頭追根溯源引領我們去考究生命的歷史其實是相當艱鉅的工作。不過《生命簡史》這本書冊的資訊內容卻並不是完全的學者們的假想推測。事實上,《生命簡史》最大的亮點就是本書的編者基於現有的諸多古生物留存下的化石證據,加以更多的推理演化,成就着更多生動淋漓的生命發展歷程。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內容,這更是日積月累,或者是更多年份的積累演化而成。今時今日的讀者們則可以通過本書的閱讀更加進一步地深入這樣一曲“生命神話”般的分享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生命的歷程,我們無疑不僅一飽眼福地答疑解惑着強烈的好奇心,我們更可以進一步地提升認知和對生命發展進程的瞭解。不斷髮展中的生命傳奇註定着有太多的看點耐人回味。

永恆的海洋,從塵埃到生命,細胞、組織和軀體,我的同類和異族-----本書循序漸進地藉由着地球上現存的化石向我們推演着生命的誕生,生物的進化,物種的孕育等諸多關於生命源頭的故事。毫不誇張的說,本書之中的內容知識點是海量的。除了讓我們大飽眼福外,我們的好奇心也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尤其是在相關此類專業的大師級人物的分享中,我們更會深入地瞭解着原本靜默無聲的化石實則蘊藏着深厚的話語。它們用着形狀,顏色,結構等方方面面的細節向我們揭開着關於生命發展的奧祕。這些化石變得是那般栩栩如生地充滿着生機和靈性。作爲讀者,我覺得自己翻看這本書的過程中隊生命的簡史有着一個更加形象深刻的認知。

文字的敘述在某種角度比較還是相對的單子。所以本書的另一亮點就是文中還時時穿插着圖文畫面的解說。哪怕是非專業人士的讀者,我們也可以藉由着本書真切地學習和了解着生命的主題。深奧的生命話題在《生命簡史》這本書中變得淺顯易懂,生動有趣。這也難怪乎本書被諸多的讀者稱之爲是一座紙上生命博物館。

走近化石,解讀生命,《生命簡史》一書通過化石,爲我們衆多對生命話題的讀者逐一答疑解惑在書中。

讀《生命》有感作文7

我很早就知道張海迪,她因鄧小平的一副題字而家喻戶曉,但那時我只知道張海迪是個高位截癱的殘疾作家,真的,僅此而已。但在語文課上,老師又講起了張海迪,講起了她在輪椅上寫成的著作《生命的追問》。讀着選編在教科書上的《口哨》,我渴望,渴望瞭解張海迪,渴望能閱讀完《生命的追問》。於是我在書店裏買了一本《生命的追問》,由於正值單元測驗的前夕,書被擱置在了書架上,書的封面漸漸落了一層厚厚的灰。

直到一個週末的午後,我守着難得的悠閒,對着高樓發呆冥想,靜靜的享受一個人的幻想。不知怎麼地,我那隨意而又漫無目的的眼光落在了書架上那本《生命的追問》上,我這纔想起自己還沒有讀過這本書呢!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我翻開了這本曾令我夢魂裊繞的書。夏日午後的陽光很燦爛,但在張海迪充滿感染力的文字陪伴下卻顯得有一抹藍色的憂鬱。張海迪的文字很美,把自己四十年的生活寫得亦虛亦實,給人以眩暈的感覺。風吹動着我一頁頁地向後翻閱着,印象中的那個張海迪也愈發清晰起來了。

張海迪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童年時代的她無拘無束,和同齡人一樣頑皮天真,也時常闖禍,被爺爺懲罰。她五歲時,患了脊髓病,拜訪多處醫院,做了手術,仍無濟於事,手術帶給她的是童年的缺失,沒人能夠想象張海迪躺在病牀上的孤獨與寂寞。張海迪曾經隨着父母下放到西北高原的尚樓村,在那麼一個偏僻的地方,張海迪雖然失去了物質生活的滿足,但她卻收穫了純真的友誼,收穫了豐厚的精神財富,尚樓村的鄉親們、孩子們的樸實與憨厚給了張海迪太多的感動。

張海迪沒有娛樂,她唯一的朋友就是自己手中那支筆和牀頭的幾本書。因此,在病牀上,她筆耕不輟,無聲地訴說着她的人生。從常人的角度看張海迪,我們會覺得她的遭遇是那樣悲慘。但張海迪在作品中,在平時的記者會上,她沒有流露出對生活的一絲不滿,相反,她在衆人面前臉上永遠掛着一個微笑,她的作品是樂觀的,字裏行間傳達着對生活的期待和希望,她讓許多一蹶不振的殘疾人學會了堅強,學會笑着面對有着挫折的生活。

輕輕地,輕輕地,風把我手中書的最後一頁翻過,我合上書頁,擡起頭卻見天邊已是一道霞光,恍惚間,我彷彿看見張海迪坐着木輪椅在鄉間小路上竭力前行,碾過那鄉村小路的泥濘。張海迪在中國人心中是一道陽光,張海迪說:“即使被痛苦的磨盤碾碎軀殼,還會留下靈魂閃閃發光。”張海迪曾在少女時代夢想過有一天自己的病會好,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昔日的少女已經成了半老徐娘,但張海迪的理想沒有變,她依然堅強而脆弱,她嚮往着健康人的生活,她仍舊是那個用口哨吹着《紅莓花兒開》的少女。所謂“歲已逝,志不移。”

讀《生命》有感作文8

什麼是最陽光的生命?長久以來我在不停地尋找答案。當我看到這篇文章時,文中的主人公用實際行動告訴我——“感恩的生命最陽光”。

黃舸,一個陽光的男孩。在病魔面前他毫不屈服,始終微笑着面對。每一個與他接觸過的人,沒有一個不被他那充滿陽關與溫暖的笑容所感染。

黃舸,一個堅強的男孩。在被醫生宣判了死刑時,他並沒有沮喪,反而更加頑強地與病魔鬥爭。他還和父親用一輛摩托車,走過82個城市,行駛了13000多公里,只爲向30多位當年資助過他們的恩人當面道謝。

黃舸,一個無私的男孩。在生命垂危之時,黃舸義無反顧地捐獻出自己雙眼的眼角膜,讓他人代替自己繼續欣賞這個“愛的國度”。

黃舸,他的生命何其短暫,但他在病魔面前笑然面對,珍惜有限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在生命走向盡頭的時候,仍心存感恩,關愛他人,用羸弱的身軀拓展了生命的寬度,用他年輕的生命詮釋了什麼是愛,什麼是文明的真正內涵。

愛是人類永恆的文明。當我們心中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懂得關愛他人,那麼圍繞我們身邊的便會是文明與溫暖。

記得曾在書中看到這麼一則故事:一位單身女子剛搬了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窮人家, 一個寡婦與兩個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了電,那位女子只好自己點起了蠟燭。沒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人敲門。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只見他緊張地問:“阿姨,請問你家有蠟燭嗎?”女子心想:他們家竟窮到連蠟燭都沒有嗎?千萬別借他們,免得被他們依賴了!於是,對孩子吼了一聲說:“沒有!”正當她準備關上門時,那窮小孩展開關愛的笑容說:“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沒有!” 說完,竟從懷裏拿出兩根蠟燭,說:“媽媽和我怕你一個人住又沒有蠟燭,所以讓我帶兩根來送你。”此刻女子自責、感動得熱淚盈眶,將那小孩子緊緊地擁在懷裏。那兩根小小的蠟燭,驅散了那名女子心靈的陰暗,溫暖了她冷漠的心。

我似乎頓有感悟。一個人的生命長短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怎樣度過這些日子;我們的生命不是爲了在錙銖必較,猜疑防備中惴惴度過,也不是爲了在費盡心思的刮骨索取、爭名奪利中蠅蠅度過。人生在得與失,苦與樂之間不斷輪迴徘徊,“在一切失去時,希望依然存在”。無論心靈的天空烏雲密佈,還是大雨傾盆,只要我們心中充滿愛,嚮往明天的美好,熱愛生活的點滴,珍惜今天的擁有,那麼就會懂得感恩的人,懂得關愛自己和他人。而這樣的人,他的生命一定是最陽光的!讓我們一起生活在愛的藍天下,讓我們的生命充滿陽光。

讀《生命》有感作文9

當我翻開《生命的留言》的那一刻起,我就預感了自己在讀它時必定會陷入沉思。

書中,陸幼青所寫的不是重病者的病苦呻吟,或是一個生命垂危者在臨死前刻意擺出的陽光姿態。他所寫的,是一個生命即將劃上句號脆弱而堅強的靈魂最最真實的感觸。

很敬佩陸幼青在書中的一句話:慢慢走,欣賞啊。

字裏行間無不展示出理性的思考和真情的流露。這句話像是對我們這些還將在這個世界上延續生命、燃燒生命、放飛生命、體味生命的人說的一句真心的忠告,更像是陸幼青爲自己爲時不多的最後一段日.所定下的最後一個人生目標。在他這本日記體的書中,他以自己最後的方式寫下了眼中的諸多事物。有留戀,有感懷,有期望,當然,也有嘆息。

我想,陸幼青是明智的。於已於人,都是如此。他沒有像其他病人一樣躺在病房裏以痛苦的表情向護士要止痛針,也沒有整天絕望地望着天花板目光呆滯地扳着手指頭數日.。這裏,支撐着他的,應該就是他的欣賞,他的寫作。在生命的最後幾千個小時裏,他選擇的是如此豐富的度過自己人生的最後時刻。

那天,在報紙上看到了陸幼青的照片,這張照片讓我在心裏疼痛了好久:幾個慘不忍睹的惡性腫瘤肆無忌憚地攀爬在陸幼青的脖.上。但讓我欣慰讓我震撼的是陸幼青的微笑:他坐在一片頹廢的看破紅塵似的微笑,而是一個生活的強者在眷戀熱.生活的同時,留給世界的最燦爛的一片陽光。

記得陸幼青在書中有一段關於“死亡印象”的文字。有一個人站在河邊,河對岸是一幢華麗的歐式建築。建築裏的每扇窗.裏都亮着燈。那個人在河邊不斷徘徊,注視着對岸建築裏閃耀着的燈光。突然間,那燈開始整齊而有序地一盞盞熄滅,像是在舉行一個儀式。終於,最後一盞燈滅了,河對岸一片漆黑——有人死了。

這似乎是一段凝重的文字,但我很喜歡。因爲它彷彿讓我清楚地看到了生命的過程。的確,我們的生命就像那一盞盞亮着的燈;而死亡,就像燈滅後的一片黑暗。生與死,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而這也是我們永遠也無從逃避無從選擇的兩個主題。

但是,陸幼青的文字讓我明白了:儘管我們最終都將面對死亡,面對消失,至少,我們生命中會有亮着的燈。生命可以閃耀,雖然時間不長,但很美麗。

讀着《生命的留言》,感覺到自己彷彿正站在河邊不捨地凝望那些屬於陸幼青生命建築中的燈正一盞盞地熄滅。一直很喜歡王菲那首《百年孤寂》中的一句話:一百年後沒有你也沒有我。生命是短暫的,幾十年的生命對於世界蒼老的年輪甚至可以說是稍縱即逝。所以,我們所能做的,不是整天絞盡腦汁去苦思如何增加我們生命的長度,而是要讓自己真正活出存在的價值,讓自己的生命之燈亮得更多,更絢爛。

所以,對於陸幼青先生,我不會爲他而哭泣。因爲,近四十年的.生命已經相當豐滿,他已努力而成功地活出了自己的價值。他的《生命的留言》將激勵更多的人去把握去創造自己美麗人生。

讀《生命》有感作文10

最近,我讀了趙澤華的一部書稿《堅守生命》,深深地被她人生的歷程所震撼。通篇,我看到的是“痛”,讀懂的是堅強。她帶着傷殘的肢體,歷經人生磨難,頑強地與命運奮爭,追逐着美好的憧憬,堅守着生命。

19歲,正是女孩青春美麗的季節,她卻遇到一次車禍。當她在昏迷了七天七夜後醒來,發現自己失去了一條腿。面對傷痛,她知道,今後的生活中,要承受比別人更多的艱辛,她以頑強的毅力抗爭,立志不虛度自己的生命,一定要讓生命再度健康美麗。在需要家庭溫馨的時候,三位親人又離開了她。她的身心帶着遍體鱗傷,在人生的道路上,矢志不渝,一個腳印、一個腳印地邁出着堅實步伐。她說:所有的磨難都是命運慷慨的饋贈;都是爲了成就我的生命而來,即使它一千次地將我摔倒在地,也是爲了讓我在一次次地跌倒和爬起中學會站立和懂得站立的尊嚴。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上,趙澤華不願意依附於別人而活,她堅定地以自己的方式獨立行走於天地之間。生活的艱辛,就像一座山、一條河,突然橫亙在她的面前,她的選擇是必須跨越。有時,人們認爲女性的翅膀不夠強大,天空也不夠開闊,這其中既有歷史的、社會的因素,也有女性自身的侷限。但是,這一切,都不是一個女性自甘軟弱、自甘無爲、自甘平庸甚至自甘墮落的理由。

她獨自承擔所有的苦難;像丹柯那樣,把自己的心高高擎過頭頂,化作黑暗中一支照明的火炬。如她所說,“暴風雨折不斷雄鷹的翅膀”,一條腿,照樣在生命的旅途上大步行走。她獲得了“巾幗建功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她在崗位上不停的耕耘,成爲殘疾人的良師益友。我理解她,她正如所寫的書名一樣:堅守生命。

現在的青年人,太多愁善感了,生活中的一點坎坷就帶來情緒上的低落,動不動就悲觀失望,甚至感到生命沒有意義。我要告訴青年人的是:如果你讀了《堅守生命》這本書,你就對人生有新的領悟。你就明白:人的一生要有信念,要開闊視野,珍惜自己,要使自己的生命在時代的潮流中激起浪花。你就應該展示才華,用自己的人生爲這個時代填上絢麗的一筆。

我國著名文學評論家閻剛先生這樣評論:“纖筆一枝誰與似?直面厄運,體驗危難,超越極限。比起一些被苦水淹到喉嚨眼透不過氣來的苦情書、血淚賬式的傳記文學來,這部作品給人以希望和力量。比起那些閃電式的採訪然後鋪陳其事厚厚的一本食之無味的光榮榜、流水賬式的報告文學來,它更具文學品格。從史、理、文綜合成就方面着眼,趙澤華的這部新作毫不遜色於時下的紀實文學。”

讀《生命》有感作文11

暑假裏,我仔細閱讀了我校下發的校本培訓閱讀資料,其中的第一篇文章《教育:從人性的底線開始》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想,“生命誠可貴”這是人最基本的認識,活在這個世上,你所享受到的一切快樂,遭受到的一切挫折,征服過的一切坎坷,甜與苦、歡與悲、希望、憧憬。人間所有的一切都源於生命的存在。沒有了生命,一切都不存在了。教育的宗旨是教育活着的人,有生命的人。教育的目標是爲了讓人更好的活着,活出精彩,活出意義。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於:扞衛生命的尊嚴,激發生命的智能,提升生命的品質,實現生命的價值。強調生命教育是培植學生的生命情懷。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生命確認、接納和喜愛,只有對自己生命的肯定,才能對整個生命世界的肯定,對生命教育的認識必須要提高到這個高度。可以說,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最底線。教育者對生命的遺忘是最大的悲哀,對生命的漠視是教育最大的失職與不幸。

由此,我想起了肖川先生對生命教育的論述,其中兩個觀點讓我大受益處。

一是生命教育反對一切以犧牲個體生命爲代價而去換取所謂的“大業”。一句話讓我猛然驚醒,忽然想起了從小到大那種“捨生取義”的價值觀。爲國家、爲民族、爲集體、爲人民,總之是爲了一切遠離自己生活的“虛幻的共同體”而獻身的教育。不是說這些不對,而是說這些口號教育不適合兒童和未成年人。

以上這些觀點和信念應該是在人生命價值的自我確認之後才能產生的人生觀,不可以越俎代庖,跨過生命情懷而直接把生命與這些捆綁在一起。教育者在施教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受教育者明確是應該爲“某個客體”而犧牲,還是爲自己的“生命價值”而犧牲,這可是一個實質性的區別。

二是道德是社會本位,成人中心的。文中提出了“兒童是沒有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這樣一句話,以前一直很糊塗,現在似有所悟。道德是對成人而言的,孩子根本不涉及道德問題,孩子是正在培養道德的過程,而並不是道德的成品。不用說孩子,就連大人們還在不斷地提煉,修養自己,更何況是他們呢?孩子的行爲是不能用道德來評價的,這一點讓我大受啓發。

我想,每位教師都應在課堂上滲透生命教育,因爲“教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教書也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一種“使人類和自己都變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形式”,教師自己必須具有強烈的生命意識,崇敬生命、熱愛生命,關注自我的幸福體驗,關注自我的生命質量,關注自我生命價值的實現。

教師能夠用豐富的生命實踐去鍛鍊學生,尊重、正視每一個生命,讓學生在生命發展過程中享有完整的、發展的、愉悅的、健康的生命。教師通過自己的努力帶給學生更多的感動,更多溫暖的關懷,讓學生形成一個積極的、光明的內心世界,這纔是教育的真諦。

讀《生命》有感作文12

“別怕美好的一切消失,咱們先來讓它存在”。

這是我讀完《愛你就像愛生命》這本書之後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在這句話的背後,是藏不住的直抒胸臆,是愛情裏最舒服、最愜意的模樣。

光是“愛你就像愛生命”這七個字就很像一首詩了。書中記錄了王小波寫給李銀河的信。那些寫在五線譜上的情書,還有幾乎會出現在每封信開頭的那句再簡單不過的問候“你好哇,李銀河!”更是不斷感染着我。王小波的信件中充滿了一個人的孤獨,對兩個人相遇的期待,甚至對一些事情的極端想法。他的一切心思都袒露無遺,這是他對年少時的炙熱追求,毫不隱藏。

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簡單地認爲這是王小波一個人的一廂情願。“真的,我那麼愛你,你是個可愛的女孩子,可是誰也沒有我喜歡你這麼厲害“”我對好多人懷有最深的感情,尤其是對你。我很想爲別人做好事,尤其是對你”。可是讀到後面我發現,類似於這種單純並有點傻氣的話,或許最容易感動人心。看完李銀河的回信後我才明白,這並不是一個人的飛蛾撲火,而是兩個人的惺惺相惜。王小波和李銀河兩個人掙脫了社會階層的桎梏,擺脫了世俗紛擾,僅僅是因爲相互欣賞走到了一起。因爲在王小波的眼中“世俗所謂必不可少的東西我是一件也不要的”。只可惜,王小波於1997年與世長辭,年僅45歲。他與李銀河的機場告別從此成爲了永別。

李銀河在《浪漫騎士·行吟詩人·自由思想者》的開頭寫道:

日本人愛把人生譽爲櫻花,盛開了,很短暫,然後就凋謝了。小波的生命就像櫻花,盛開了,很短暫,然後就溘然凋謝了。

這讓我又回想起王小波曾在寫給李銀河的信裏提到的:“一輩子愛你”和“陪你到老”。我不禁有些黯然。

或許,這世界上並沒有什麼永遠。但是,這不妨礙凋謝的櫻花曾經燦爛的盛開過。我相信,王小波會一直活在李銀河的心裏,因爲美好曾經存在過。年輕的我們,時常會被一些情緒化的句子戳中內心,會被一些海誓山盟感動到流淚。但隨着時間的流逝,那些能真正打動我們的也許不會再是什麼“一輩子”和“永遠”,而是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那些真實的、自己親身經歷過的,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幸福。

仔細想想,我與王小波或許有着共同的弱點。我有時也是個愁容騎士,我也充滿了理想主義,我也愛胡扯,我也懼怕孤獨。但是我卻遠遠比不上他。我並不灑脫,我也無法勇敢地把自己的心思袒露給對方,甚至怯懦,甚至退縮。我缺失的正是那份“不要怕美好的一切消失,我們先來讓他存在”的勇氣。

我還特別喜歡書裏的一句話:“當我跨過沉淪的一切向着永恆開戰的時候,你是我的軍旗。”我無法阻止自己落俗,但浪漫不死,是我追求的永生的浪漫。

讀《生命》有感作文13

讀了一遍周弘先生寫的序言,頓生該反覆品讀的感覺,乃回頭細讀,卻深陷其中。周弘先生所提倡的教孩子做人中人的理念,與我對教育的思考極爲相似。正因爲如此,這篇短小的序言迅速吸引了我,更爲重要的是,這段文字將我的一些零碎思考有機地串聯起來,使我受益多多。可以說:這段文字將我帶入了與周弘先生進行心靈對話的境界。合卷長思,反覆品味,不但有心靈的溝通,還有強烈的震撼。

翻開正文,深沉的文字敘述着一段悽慘的故事。初爲人父之喜,望子成龍之情,對生命的渴望和追求,盡顯於一幀老照片、一位父親的夢、一捧父親的淚、一段可用光年計量的絕望。讀罷第一章,止不住的淚如泉涌出眼眶,忍不住自心底與周弘高呼:這不是真的!這不是真的然而,上帝的陰謀終於成功地將痛苦播種在一個極爲普通而不幸的家庭。眼淚改變不了這個事實,醫院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悲痛的心,只能在痛恨庸醫害人的同時,沉向黑暗的深淵。不禁自問:如果我不幸遇到這種災難,我能挺過去嗎?

周弘的普通,表現在他渴望建立一個普通而平凡的家庭,渴望女兒能痊癒、家人能夠健康地生存。周弘的偉大,表現在他將無限的父愛化做戰勝上帝的利器,於絕望之中挑戰上帝的陰謀。周弘在改寫着那些詞語的真意:蜻蜓撼柱、螳螂擋車

品味書中文字,苦澀漸去,凝重逐增。人力在改變着命運,父愛在譜寫着心曲,生命因此而絢麗,光環因此而降臨。面對榮譽,面對成功,周弘的理性與智慧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境界。實踐中,周弘敏銳地警覺,缺乏德育的教育算不得成功的教育。

培養人中人的教育理念在坎坷中完善,在辛酸中豐富。發自父愛的教育,逐漸成長爲一套完整教育的理論,令人驚異而欽佩的是,這些理論,既沒有來自於專家的權威,也沒有來自於學者的術語。無數坎坷艱難,就這樣凝固,凝固成爲一座橋樑,一座通往成功的橋樑。生命因此而升值,生命因此而凝重,生命因此而重塑。

《重塑生命》對生命的敘述,勾勒出一個苦難家庭的酸甜苦辣;刻畫出一位父親的悲歡哀樂;使教育的真諦與核心迴盪在樸實無華的文字間。這不是父親與聾女的奇蹟,這是人生的昇華,這是教育理念的淨化與提煉。品讀周家父女戴着命運的長鐐抗爭的經歷,回味着周弘解釋生命的平凡語言,心中激盪着一股急流,是敬佩?還是驚歎?說不清!只知道決不是這樣簡單。而此時,發自內心感謝廣平兄用如此精美的文字,記錄了一段命運之爭,闡述了一套不朽的教育理論,使我懂得教育兩字該怎樣寫。

周弘蹣跚在對生命的追求與挑戰之中,在重塑生命的同時,他重塑了教育。

讀《生命》有感作文14

生命到底是什麼?

《生命》這篇文章主要寫了生命是人們的精彩旅程,人們如果不重視生命,最終換來的將是“熄滅的蠟燭”。

生命,就是需要人們的愛護,才能變得有意義。

如果我說人們不惜時光,換來了無數的金錢和食物,還不如多學點知識,人們何嘗不這樣呢?

工人叔叔不顧手繭摩挲過每一塊磚瓦,他們又爲了什麼?他們爲了自己的生命呀!他們靠打工掙錢,來養活自己或家人。慢慢地從貧困中走向繁華。

不懂得珍惜自己生命的人,天天豪飲暴食,用更多的金錢換來奢侈的場面。沒必要,你還不如捐送給困難中的人們呢!打開報紙,滿眼都是愁苦中不屈掙扎的生命。總有一天,這些人會從繁華中走向貧困。

珍惜生命,你就會覺得身邊的生活好美。早晨,璀璨明亮的最光,從窗戶中傳來清脆婉轉的鳥鳴……這是多麼爛漫的早晨呀!

生命是初生的無知,少年的純真,青年的朝氣,成年的穩健,老年的不息。

生命,是一段精彩旅程。

讀《生命》有感作文15

前兩天,讀完了《生命第一》這本書,還想讀第二遍,總感覺書中句句金言,對我們的安全管理有指導性的作用。通過學習,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安全爲了誰,安全爲了所有同事、爲自己、爲家人、爲單位、爲社會、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都有家庭事業,有朋友親人,你的安危牽掛許多人,你的安全與否影響很多人。“安全雖不是全部,但是失去安全便是失去了全部”,一句警言,提醒着我們人生在世安全第一,尤其是在日日夜夜在高速公路上工作的我們,樹立安全意識的的重要性更加不容忽視。是的,安全雖不是全部,但假如我們不把安全放在心中,可能存在的隱患是無從防範的,它可能影響你我的工作,可能摧毀你我的生活,因此,我們必須將安全當做人生珍貴的財富精心珍藏。每當聽到或者看到高速公路上發生交通安全事故,我難免心中感傷。不知是否又有一個家庭在這場事故中破碎,是否又有一個天真的孩子被善意的告知,他的親人去了很遠的地方,卻不再回來……一旦發生慘劇,父母失去兒子,孩子失去父親,妻子失去丈夫,白髮人送黑髮人,多麼悽慘的場景呀,但是人死不能復生、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奉勸同事們吸取事故教訓,增強安全意識,遠離三違、做好互保自保,爲家人,爲自己、爲同事、爲單位、爲社會、更爲你自己,遵章守紀,愛惜生命吧。

二提高安全意識、防範意識和風險意識,作爲職工,必須樹立一種安全意識,時時刻刻不能掉以輕心,幹任何工作不能圖省事,抱僥倖心理,麻痹思想;圖省事就可能事故上身,有僥倖心理就可能給事故可乘之機,有麻痹思想就可能埋下禍根;首先自己從思想深處要規範自己的行爲。幹任何工作,先想安全,不盲目工作,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違章的事不幹,有危險的地方要遵循安全規程、做好安全防範措施,要意識到風險的存在,從點滴的小事養成一種安全意識,自保意識,然後上升到互保意識。如果有這幾種意識在腦海紮根,在養護工作中養成習慣,那麼危險就不會近身,安全就有了保障。

三安全靠大家,關係你我他,安全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光是單位的事,是大家的事,是社會的事,因爲每個人是家中的一份子,是單位的一份子,也是整個社會的一份子,你的安危牽繫社會,單位、家庭諸多方面。因而安全要靠大家聯手,互相監督,互相提醒,互相保護、愛護,常言說的好:“一人把關一人安,衆人把關穩如山”。安全管理是靠嚴格的紀律和監督,要樹立團隊的安全意識,單位裏的安全工作人人有責,決不能“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假如我們每個人都多一點安全意識,少一分煩躁,多一分謹慎,我們所能維護的將不僅僅是自身的安全,更是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幸福。看着車子一輛輛在青銀高速駛過,我衷心祝福行駛在青銀高速的司乘人員一路平安,在今後的生活中擁有更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