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棘鳥》讀後感3篇

《荊棘鳥》是一部澳大利亞的家世小說,全書分七部分,每部分以一人爲中心,但又彼此聯繫,本書主要以女主人公梅吉與神父拉爾夫之間不爲世俗所認可的愛戀糾葛爲主線,描寫克利裏一家三代人的故事。下面是小編收集的《荊棘鳥》讀後感3篇,歡迎閱讀。

《荊棘鳥》讀後感3篇

《荊棘鳥》讀後感一

如果說高中兩年學到最多的是什麼,大概就是理性以及歷史的看待事物。

《荊棘鳥》不只是一本關於愛情的言情小說,更多的守於那遙遠而又廣袤的生活的展現,守於那段歷史的記敘。遙遠異國的別樣風情始終比那愛情更吸引人。每一頁都陌生又異彩紛呈,彷彿自己親身流連於澳大利雁闊的地界。而更有趣的守於人們,關於那個地方那個年代的男人和女人的想法,關於那時的人們如何看待女人或者是男人,看待他們的愛情的。

生活,一種截然不同卻與千萬種生活出奇一致的生活。生活總是相似的痛苦又令人乏味,它出其不意而又引人致勝,面對這樣的生活,每一個人物都從容不迫的向着某種神祕自然的方向前行着。

而我無法接受的是書中人物面對生活時那種毫無抵抗力,一昧忍受,不斷忍受其痛苦卻難以用力掙扎的態度,就像荊棘鳥,莫名的陷入命運可悲的輪迴無法掙脫改變。無法接受的是人物們對女性的態度和女人們自己一手造就的命運。一個關於女性的悲劇,在文章的開篇就已顯現,作者憐憫同時敬佩的着力描繪着她們,栩栩如生。

可是這麼多令人冷顫的無奈,它們顯得是那麼的真實,正是那樣的時期那樣的環境,歷史纔有機會造就出那樣一批人來,才讓這個絕望的悲劇觸地生根,叫人憐憫,警醒人們切勿回頭。

歷史確實總是驚人的相似,但最美好的莫過於當悲劇通過血液一代代相傳時,那些異乎尋常的倔強奇蹟也在悄然開放,哪怕衷心屈服順從於命運,哪怕生活侷限的令人困於自己的.精神牢籠,也還是有美麗的自由之花孱弱但倔強的成長。從弗蘭克失敗的嘗試到朱絲幸福的結局,以及可以預見未來更爲現代更爲自由的人的誕生,簡直讓人在玫瑰灰燼中感到溫暖。這也是我喜歡這部小說的原因之一,比起那些更著名更具有啓蒙意識,女主角紛紛不同凡世的小說,《荊棘鳥》只是描述了真實廣大的女性,以悲劇警醒人們,又在絕望中開出一朵花來,告訴我們,一個全新的自由的,不同以往的偉大時代終於來臨了。

這本書更多的讓我想到《活着》,對於苦難的承受,幾乎相似的命運,窒息般的絕望。只是《荊棘鳥》最後是帶着希望以及對田園生活結束的謳歌結尾,《活着》就只是活着了。當然他們都沒有機會跳出社會鴻溝,看一眼痛苦的源泉,他們勇敢卻無力看透支配其命運的巨大社會,可是大多數生活就是這樣啊。小說最後,朱絲終於與雷恩結合,這是幸福圓滿的,但在朱絲的故事裏她或雷恩拼命掙扎,還是讓人感到那窒息般的所謂命運始終無法擺脫。這就是從古至今每個倉皇偉大的時代裏的故事,生活裏不自由的必然性簡直叫人絕望,不過沒關係,我們始終抱有希望,正直獨立即可謂無所不能。

《荊棘鳥》讀後感二

提起書,我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個少女,她一頭紅橙色的發如瀑布般披散在肩頭,坐在玫瑰叢中顯得那麼的和諧。一隻小鳥兒飛上了枝頭,她衝着它甜甜的笑:“喔,朋友,你在幹什麼呢?”鳥兒不理會她,卻把一束荊棘刺入喉嚨,開始歌唱那天籟……而那位少女怎麼也想不到,她也會像那鳥兒一般:飛蛾撲火卻是心甘情願。

梅格安坐在椅子上,滿頭的白髮中摻雜着幾根紅橙色的發,她的臉上滿布皺紋,嘴角揚起平和的笑,像個孩子一般天真爛漫,不難看出,這位老婦人年輕時是何等驚豔!她眼角帶着幾滴渾濁的淚,如囈語一般的說:“已經過了這麼久了呢!”

梅格安第一次見到教父時,她纔剛剛從新西蘭來到澳大利亞,一切都讓它倍感新奇,比如眼前這個溫和儒雅的教父,教父牽起了她的手,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

教父叫他騎馬,耐心的解答她的所有問題,帶她跳第一支舞……他如她的哥哥無微不至的照顧她,可是愛情的種子卻悄悄種下了。這在當時是有違道德倫理的!是世人所不容的!可愛情的種子卻生根發芽,佔據了她全部的心。

這是我最美好的時光了,梅格安想,後來呢?她勾起了苦澀的笑容,白髮似乎又白上了幾分。

後來教父被調走,她心灰意冷,嫁給了一個男人——一個工人,他長的極像教父,可他並不愛梅格安,或者說他更愛她的錢,在梅格安生女兒時,他竟然看都沒來看一眼,梅格安又一次在愛情上受挫(雖說她也並不愛那個男人)這時,教父來看望梅格安,這次他們衝破了世人的輿論與道德倫理編織的那張大網,梅格安與教父依舊沒有結婚,可卻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

如果故事就此結束,那也算結局圓滿。可天有不測風雲,他們的兒子夭折了。梅格安的希望再一次的破滅。她自知與教父再無可能,便把所有一切都告訴了教父。不久後,教父去世,梅格安在莊園裏慢慢變老,看着故人一個又一個的逝去……

記憶的閘門緩緩關閉,梅格安想:我這一生在苦苦追尋的東西,一樣也沒有得到,我這一生有意義嗎?她很快就有了答案:有的,縱使沒有得到,我也已努力過,去追尋過。與其一生平平淡淡的和我不愛的人度過,這樣的結局又有什麼可遺憾的呢?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荊棘叢中,有的人放棄抵抗,在荊棘叢中慢慢死去,最終埋沒在泥裏,而有的人卻選擇從叢中掙脫,縱使只有一線生機,縱使滿身傷痕也無所畏懼,只爲了飛向湛藍的天空,登上高高的雲端。

而我想做第二種人,我不願一生碌碌無爲,我要像小鳥一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飛翔,我相信所有的苦與累,所有的傷痕都將會化成翅膀,帶我飛向更高更遠的天空。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努力,成爲我心目中最期待的自己;我要堅強,不被任何的困難所打倒;我要懷着美好的希望,在書海中度過每一天……

《荊棘鳥》讀後感三

有這麼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荊棘林,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便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爲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我讀完了荊棘鳥,儘管是厚厚的一本,但所有的情節都在我腦海中一一閃過,就這樣被這個極美的傳說深深打動……

在那個怡人的大草原上,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爾夫相愛了。原本這該是個溫馨的故事,正如無數平凡的戀人一般,他們本該有屬於自己的刻骨銘心。但是拉爾夫把羅馬教庭的權力看成了世上至高無上的美好事情,他可以爲了成爲紅衣主教而生生摧毀梅吉的愛,於是愛變成了巨痛,梅吉用自己的一生時間去等待,試圖從上帝手中搶過自己愛的人。

拉爾夫是成功的,因爲他最終得到了他醉心一生的權力;然而他更是失敗的,因爲即便在他虔誠地捧着聖經時,聖經裏卻夾着梅吉贈予他的白玫瑰,不管他以何種身份回到大草原上,他第一個問起的總是他朝思暮想的情人。在多年後見到萬分憔悴的梅吉後,最終還是違背了主的信條……他輸得很徹底,對主不能忠誠,對愛人不能坦白,甚至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能也不敢相認。於是在他親自爲和自己如出一轍的獨生子做完告別儀式後,便懷着永遠的遺憾離開了人間。

梅吉的大半生都很不幸,他用自己最純潔的愛與上帝的權力抗爭着。一次次的痛苦卻使他更懷念拉爾夫。她是如此執着,如此不悔。在她有了拉爾夫的孩子後,她欣慰了,以爲自己戰勝了主,至少自己全部擁有了拉爾夫。然而結局是那麼出乎意料。也許是上帝的懲罰,孩子長大後不僅和自己的父親長得一模一樣,而且也迷戀着羅馬教廷。梅吉感到失落了,尤其當兒子爲了救人而溺水身亡時,她終於絕望:原來自己根本鬥不過上帝,一切都是註定的。

掩卷回味,不禁感慨萬端。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創鉅痛來換取。荊棘鳥就是在最美的歌聲中找到了生命的真諦,那樣的銘心刻骨。也許痛苦是活着的證明,沒有它就不懂何爲雋永。美麗的荊棘鳥告訴我們,要敢於直麪人生,不管是挫折還是困難,那都是一個個跳動的音符,組成你人生樂章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荊棘鳥的歌聲如此悽惋悲涼,但若能同它一樣耗盡一生去唱最美的歌,我想,一定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