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擺渡人》的讀後感3篇通用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擺渡人》的讀後感3篇通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擺渡人》的讀後感3篇通用

有關《擺渡人》的讀後感3篇通用1

閒暇之餘,翻出了英國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所著的《擺渡人》。進入15歲少女迪倫的世界,同她一起踏上火車與五歲之後就未曾謀面的父親相見,路途中意外發生後,迪倫從堆滿屍體的車廂裏艱難地爬出黑暗的隧道後,看到了等待她的崔斯坦。

無助的迪倫只能跟着崔斯坦一起走出荒原,她們走過了山峯,也闖過了山谷,還有那深不見底的惡臭湖水,躲過無數惡魔,漸漸的迪倫發現自己不再屬於這個世界。崔斯坦就是靈魂擺渡人,並且她愛上了這個帶領她、保護她,穿越茫茫荒原,護送她到達天堂的靈魂擺渡人,同時崔斯坦也愛上了善良勇敢的迪倫。

因爲責任,崔斯坦護送迪倫到達靈魂的天堂,周而復始的擺渡一個又一個靈魂,從不思考自己的過去和未來。

因爲愛,迪倫竟走出天堂重返險惡叢生的荒原,從柔弱到堅強,從被擺渡到成爲擺渡人,最終帶領崔斯坦重返人間。

這本書令人激奮,且恐懼,又令人溫暖而引人深思。想想我們,除了失去生命,其他的一切都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當我們今天在抱怨人際關係越來越複雜的時候,我們要敲開心扉,問問自己是否真心對待他人?當我們還在抱怨工作不如意的時候,我們要反思,問問自己爲之付出了多少努力?當我們在羨慕別人生活時,我們要認清現實,想想自己是否具備同樣的能力?當我們總是失敗,我們要分析原因,想想自己是否缺乏勇敢和堅定?

書中的荒原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的就是靈魂內心的景象,人生如同荒原之行。你哭泣,天空便會狂風大作,陰雨密佈;你歡笑,身邊就是燦爛陽光,寧靜如水。如何渡過荒原?除了勇敢面對之外,還要有強大的信念,“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的靈魂擺渡人?”——是我們自己,努力做最強大的自己。

有關《擺渡人》的讀後感3篇通用2

用三個晚上的時間看完了英國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的小說《擺渡人》,個人覺得小說寫得挺精彩,語言流暢,情景引人入勝。像看一部穿越大片。

第一天晚上看了一些,差點嚇得失眠,說嚇得有點誇張,但的確讓人想到死亡和靈魂,心裏不免有點心悸,提議膽子小點的女人別看。呵呵,玩笑啊!

這是一場穿越了生死的感情故事,單親女孩迪倫在去看望父親的火車上,遇到車禍,當她在恐懼中逃下火車,她以爲她是活着的,而她卻是火車唯一死去的人。她逃出黑暗的火車隧道,發現除了蜿蜒向遠方的鐵軌,就是荒野和山脈。她驚恐,迷茫,無措,不明白該如何是好。這時,她發現山坡上坐着一個大男孩,無疑讓她心裏有了一些依靠。那個男孩帶着她向深山走去,當黑夜將近,危險來臨,潛伏在周圍的魔鬼開始向他們襲擊,男孩保護着迪倫到達了第一個安全屋。迪倫對發生的事感到疑惑,在談話後,她才明白她已經死了,而此刻的她,只是脫離了肉體的靈魂,男孩是引領她的靈魂在無界,安全走過荒原的人。他叫崔斯坦。

與其說說崔斯坦是迪倫靈魂的擺渡人,倒不如說迪倫是崔斯坦靈魂的擺渡人,愛是他們相互擺渡的媒介。迪倫的善良,單純,勇敢,引領崔斯坦走向了新生,他在荒原墨守成規,例行着自我的職責和使命,擺渡了無數人,在荒原存在了或許千年之久,他幾近麻木,沒有血肉,只是在不停的工作,因爲迪倫,他開始復甦,情感在心裏滋長,讓他擁有了人的情感,生出血肉之軀。而迪倫爲了感情不惜自我的生命,勇敢回到荒原,帶領崔斯坦回到人間!

當我們應對生死存亡,會是什麼給我們力量你能做的到嗎

我相信人有靈魂,死不可怕,而是死後,你的靈魂也要領受艱難的跋涉,才能到達我們想去的地方。

愛的力量是不可限量的,愛讓膽小懦弱的迪倫變得堅強勇敢,讓沒有血肉的崔斯坦有了血肉之軀,正如書中所言,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爲你需要我!

有關《擺渡人》的讀後感3篇通用3

這是一個寫給世俗的童話

在單親環境下長大的迪倫懷着激動與期待的心情坐上了與父親初次見面的列車,卻不幸遭遇意外,成了過隧道時唯一的犧牲者。靈魂出竅之後她穿越了隧道,遇見了崔斯坦—保護她穿越地獄荒原的擺渡人。一路上他們面對困難和危險,迪倫一次次從蜂擁的兇殘惡魔口中虎口脫險,漸漸地對崔斯坦形成了依賴,一對歡喜冤家相互產生了不一樣的情感。

故事講到這裏,大都會進入愛情小說的白熱化階段,諸如男女主角互訴衷腸、共浴愛河,或者是第三者出現讓他們的感情險些出現裂痕之後患難真情更加珍惜彼此,大多數少男少女間的青春故事都是這樣的.,不是麼?可是克萊爾想要塑造的並不是一個簡單枯燥的故事,畢竟這不是千篇一律的偶像劇,他們體會的甚至不是人間情愫的心路歷程,因爲他們面臨的考驗是靈魂層面的抉擇:對迪倫,是與同甘共苦的摯愛衝破“擺渡”的束縛,冒着魂飛魄散的風險尋求相伴一生的天倫之樂,還是漸漸遺忘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戀,把短暫的美好塵封在回憶裏,像老婦拉克爾一樣安逸地生活在天堂裏無止境地等待—即便是一個近在咫尺卻永遠無法再觸及的擺渡人—然後她終於做出了決定,勇敢地打開了回到地獄荒原的大門,在那個危險地帶尋找着消失的愛人。

然而當他們終於重聚時,崔斯坦卻不得不直面命運的選擇題,是迫使所愛可能遭遇被惡魔撕碎的危險大膽挑戰自己本無權選擇的使命,去做一個有血有肉敢愛敢恨的人,然後擺渡愛河、共赴希望的彼岸,還是放她去擁有本來的幸福,在天堂等待親人們有朝一日來團圓,然後繼續自己靈魂擺渡的周而復始,成全所愛的她、不再奢求自己“不配擁有”的溫暖—只當一切是一場虛無縹緲的美夢,迪倫只是一個與衆不同的靈魂,一個過往的渡客。可是當迪倫憑着“愛”的力量、信念堅定的獨自攻破了惡魔的防線幾乎回到了原點,有情人翻越重重艱難再次相見於安全屋,崔斯坦再也無法逃避自己的心了,他知道迪倫對自己的感情是同樣炙熱而真實的,發現自己有了受傷和感受疼痛的能力,而且不會在下一個渡客面前改變形象和名字,他成爲了真正的崔斯坦,因爲他學會了愛,心裏有了迪倫。

童話總是過程瑪麗蘇而結局美滿的,所以我也只能表示無力吐槽。但於《擺渡人》,我心甘情願接受這一課關於愛的教育。的確,崔斯坦的形象和荒原的環境都取決於迪倫的臆想,取決於她意識裏的喜愛和恐懼,但是是否繼續呵護這顆爲愛萌芽的種子取決於崔斯坦。就像我看過的一句很動人的話“我欲渡你成仙,卻被你渡成了人”。現實地講,這樣無關功利世俗的愛情恐怕只能在虛擬世界裏才能圓滿,我們本就不該奢求太多,或許我們固執地等來了那個能渡我們的人,可他不能陪我們走到最後回到我們原來的人生;如果傾盡一生去追隨那個有生之年無緣親臨的烏托邦,恐怕只能孤獨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