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東坡傳》有感合集1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蘇東坡傳》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蘇東坡傳》有感1

他像一陣清風,從四川眉山伊始直至消散於江蘇常州,都是不沾染惡俗的。他像一輪明月,照耀華夏,歷經千年,都是不沾微塵的。清潔如霜,上善若水,即是蘇子!——題記

今夜,點一盞心燈,掛一彎醉月,手中一捧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靜靜地合上了最後一頁。而此刻,心燈未熄,醉月依舊,思緒遨遊在蘇軾的宦海沉浮,詩詞酒畫……我忘不了,我永遠忘不那蘇子芒鞋竹杖敲踏過的青山依舊。

試想,多少月夜,東坡或步踏青山,或舟中舉匏,或空對妝影,於是他的一生也便離不開了月。中秋之夜,想起了弟弟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欲與嫦娥共舞,卻捨不得家人,捨不得弟弟,感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嫦娟”。此詞一出,中秋便成了蘇軾的了,月也只願聽東坡訴言。又是一個明月之夜,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一曲未完,我已淚如瀾珊,東坡的明月也哭了。

明月如霜,只有清俊依舊,照在路邊的花草上。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風吹過,好風如水,東坡註定是和水有緣的。

至西湖,他寫下“水光洌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遇大雨,他作出“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面赤壁,他詠歎“捲起千堆雪”。在甘州,他題寫“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至廬山,他寫下:“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如一陣清風,他飛來了!“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他抱明月,寄清夢,一尊還酹江月。

林語堂先生言:“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爲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因而維持衆生萬物。”

徜徉在西湖的蘇堤,想起了東坡說過的:“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

斯人已逝,清華留人間。

東坡先生還說過;““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難怪他快快活活,無憂無懼,象旋風般活過一輩子。

語堂先生也說過:“我寫蘇東坡的傳記沒有別的理由,只是想寫罷了。”難怪,直到千年以後讀起東坡來,心裏覺得暖暖的;捧一本《蘇東坡傳》,學東坡攬清風入懷,風居然從我的身邊溜走了,若水一般;學東坡掬月入水,月華漣漪,銀霜一片。

讀《蘇東坡傳》有感2

雖則現在的電子書既方便攜帶又便宜、書本之多可謂任選不惱,我仍然固執地鍾情於紙質書籍,就爲手中的一縷墨香。當然,也是爲了讀到精妙之處可以在書本夾縫中寫上當時的隨想。看電子書則沒有了這種趣味,如同隔靴搔癢,難以盡興。

我是去年八月份買的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真是一本好書。這本書我讀得很慢,因爲要查很多資料。不認識的字要查字典,不瞭解的典故或人物要問度娘,都不記得用多長時間纔看完。今年7月初我和永澤去美國遊學觀光,這本書是帶着的。可是永澤讀不下去,我知道不怪他,這是一本需要喝着香茶,靜心閱讀的書。

回國以後的某一天早晨,永澤在背誦暑假作業中的古詩文。讀到《記承天寺夜遊》時,我順勢翻出《蘇東坡傳》中記載蘇軾寫下這篇散文名作的一段文字。蘇軾夜不成寐,因見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共賞如水月色,心境無比寧靜欣悅。永澤專注地看,一頁頁地翻,突然他哈哈大笑!我知道,他已經喜歡上它啦!之後,我們母子輪流閱讀。經常因爲看到有趣的地方我們會相邀共賞。要麼哈哈大笑,擊掌叫好!要麼搖頭晃腦,感嘆一番!

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在林語堂看來,這是一個富有創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羈;又是一個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一個元氣淋漓富有生機、多才多藝多姿多彩的人!

跟隨《蘇東坡傳》,我們看到一個才華橫溢、學識淵博;心懷天下、品格高尚;天真淳樸、灑脫爽朗的可愛可敬的曠古奇才。也看到一個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一個飲酒成癖的美食家;一隻處於政壇風暴中的海燕;一個庸妄官僚的仇敵、保民抗暴的勇士!一個具有偉大人格魅力無邊的至情至性之人。

蘇軾確有奇才,文章寫得實在漂亮。宋神宗用膳的時候舉箸不下,臣僕們便知道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在任翰林學士知制誥期間,他擬了約八百道聖旨,每道無不鏗鏘有聲,妥帖工巧,簡練明確。聖旨的文字往往引經據典,富有例證譬喻。蘇東坡信手拈來,輕鬆完成,毫不費力。蘇東坡去世後,一洪姓人士接他的職位,此人對自己的文才自視甚高,他問當年伺候蘇東坡的老僕,他比蘇東坡如何?老僕回答:“蘇東坡寫得並不見得比大人美,不過他永遠不用查書。” 看到此處不僅令人撫掌大笑。

蘇軾一生爲官,可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關心國事,勤政愛民。他爲杭州、廣州興辦水利,建立孤兒院與醫院,創監獄醫生制度,嚴禁殺嬰。在王安石變法後所留下的惡果遺患中,他隻手全力從事救濟饑荒,不惜與掣肘刁難的官場抗爭。他畢生都在爲老百姓的安樂奔走,不顧個人安危。蘇東坡敬重朋友範鎮,說他“雖不學佛而達佛理”。蘇東坡不也如此,踐行善念而非空談佛法。林語堂說“他行的纔是最上乘的佛教教義。” 令人敬重欽佩!

蘇軾性情疏闊、爲人曠達,不諳俗務,待人接物遠沒有他的賢內助髮妻王弗來得精明。每當蘇軾與來訪的客人談話之時,王弗便在屏風後靜聽,並將自己的建議告知於蘇軾。有一次王弗在客人走後,就跟丈夫說這是個投機取巧之人,你幹嘛浪費口舌跟他講那麼多話。蘇軾說,哦,是嗎?竟渾然不覺。真是一派天真爛漫,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很傻很天真!

蘇軾爲最愛的人、事物可以寫下最美的詩篇。他和弟弟蘇轍書信往來,與好友詩詞相和,無不美妙絕倫。他可以讚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他懷念亡妻:“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他寫詩詞只爲抒發自己的感情,自得其樂。而這些有感而發、自然流露出來的詩文竟爲他留下千古美名。

蘇軾仕途坎坷、跌宕沉浮。在錯綜複雜的北宋政局中,作爲保守派重要代表人物的蘇軾成爲新黨圍攻的目標,遭遇人生的一大劫難——“烏臺詩案”。他雖然保住了性命,卻被降職,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因爲生性倔強,富有捷才,憤世嫉俗,又口直心快,儘管歷朝天子都對他懷有敬慕之心,歷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摯友人,但還是屢遭貶降,甚至遭到逮捕,忍辱苟活。他的政治抱負在一次次貶降中受到打擊。因此在遠離政治中心的時候,他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人的生活,並樂在其中,“十年歸夢寄西風,此去真爲田舍翁”。他寄情山水,邀月對飲,竹風詩韻,過着神仙般的日子。他認爲“江水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有意思的是,在他最失意的時候竟寫出水準最高的好文章。在這期間,他貢獻給天下人四篇絕世妙文: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兩篇月夜泛舟的前、後《赤壁賦》,一篇我們上文提到的《記承天寺夜遊》。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蘇軾被貶黃州後的第三個春天所寫的詞作。他在黃州開荒種地,把這塊五十畝貧地取名爲“東坡”,並自稱“東坡居士”。建“雪堂”,常在雪堂宴請賓客。與之並稱“蘇黃米蔡”的大書法家米芾就是在雪堂認識的蘇東坡。 此時的蘇東坡無比愜意。他脫去長袍,摘下方巾,穿上短褂,跟普通農民沒有兩樣。可以爲孩子們打的井出了水、自家地裏冒出針尖般小的綠苗而歡欣雀躍!孩童般率性本真,可愛極了。

他夜遊赤壁,忽生懷古之感。他是如此喜愛月夜。常常與友人月夜漫步,人影在地,明月在天。或泛舟江上,飲酒賞月,小舟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聞簫動情,望月傷懷。這段時間他已然沒有了年輕時的年少氣盛,更多的是曠達超逸。每讀至此,着實令人心生羨慕!

被愛妾王朝雲嘲笑“一肚子不合時宜”的蘇大學士還是個美食大家。他爲後世貢獻了一道著名美食:東坡肉。這是他在黃州的另一個研究成果。蘇東坡喜愛飲酒,作畫之前必需飲酒。不僅如此,他還釀酒。寫總結,記錄釀酒過程,《東坡酒經》便是學術論文。 蘇東坡還研究茶道。他認爲好茶還須好水配,“活水還須活火烹”。他對烹茶的水溫還有研究:“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實在是個很有趣、對生活無比熱愛之人啊!

蘇東坡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兼有博學高才,爲人處事不拘泥俗套,他鍼砭時弊,亢言直論,不顧後果;他感受敏銳,隨時隨地歌唱美好。他嘲笑程頤迂腐不近人情;他結識一生至交高僧佛印,與其參禪論道,嬉笑怒罵,優哉遊哉。蘇東坡的一生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蘇東坡,“有李白曠逸超凡的氣概,有杜甫執著堅守的忠義,還有白居易窮達融通的從容,陶淵明採菊東籬的悠然情懷。”

說不完的蘇東坡,品不完的《蘇東坡傳》。

永澤還沒看完這本書,我沒催他。與其追求形式上的看完,囫圇吞棗,我更願意他了解蘇東坡,喜愛蘇東坡,感受他偉大的人格魅力和藝術天才,品味他留給後世美妙絕倫的詩文字畫。學習他的沖天朝氣,瀟灑神韻和灑脫不俗的胸襟。

蘇東坡形容自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因此他過得很快樂,很自在。他光風霽月,如清風一陣,呼嘯而來,拂塵而去。

讀《蘇東坡傳》有感3

很同意林語堂的觀點:“知道一個人,或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爲同代人沒有關係。主要的倒是對他是否有同情的瞭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瞭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瞭解我們真正喜歡的人。”林語堂喜歡蘇東坡,未必我就不能夠再接着喜歡。而且他寫這本書的根本目的,也是讓更多的人喜歡蘇東坡自由自在的靈魂和平和寬宥的態度。

讀林語堂著的這本《蘇東坡傳》時,我是懷着歡喜的。以爲蘇東坡的那句“放眼天下竟無一個不好之人”的話可甚合我,我看人向來是只看優點,而只看到一點缺點的,從東坡居士這裏我可以爲自己的智商和眼光找回一些自信。

我一直以爲,一本好書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感觀上的享受,更是合卷之後的回味與思考。更高一層的意義是,我肯定這是一本好書,但具體好在哪裏,卻無法一言以蔽之,需要時時拿出來翻動,使主角的靈魂不時地浮現出來,給我們以營養。林語堂著的《蘇東坡傳》給我的印象就是如此。

蘇東坡的文字一定落有本人甚至更久遠的歷史的痕跡,而林語堂也必定會在蘇東坡的身上落上林氏思想的痕跡,翻譯者張振玉當然也會在適當的時候加入自己的思想,因此我手中的這本《蘇東坡傳》至少融合了三位名家的`思想精華在裏面。這三位名家共同打造出來的蘇東坡,更具有時代的特點,更具備親和性和適用性。

讀過《蘇東坡傳》之後,我最強烈的感受便是:時代的痕跡太輕了,甚至可以忽略。精神的力量太大了,這巨大力量的控制權完全在於我們自己。每個人的一生一世都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而我們所遇到的挫折與不幸,如果放遠了看,只是自身的一種感覺而矣。這種感覺可以糟糕可以美妙,完全在於我們的味覺。

蘇東坡最爲可愛的原因也在於他的感覺異於常人,他合乎天性,自然樸素,沒有成熟世故的老練,卻有着遇到不平之事不吐不快的爽直,有着遭到報復能夠永遠談笑風生的坦蕩性格,他把每一處流放地都當成家來熱愛,使得他的敵人因爲總是看不到他的痛苦而痛苦萬分。一個強大的人是不需要仇恨的,仇恨只是無能者的表現,蘇東坡是當然的強者,他的這種強大來自於靈魂和精神。

蘇東坡的驚世才華固然來自他的博聞廣記,但我以爲更多的是大自然給了他寬闊的胸懷和無窮的靈感。只有在山野裏,大樹下,脫掉了官服赤着膀子睡在躺椅上時,纔是蘇東坡最爲本真的時刻。他樂於迴歸這樣的本真,他的敵人也總是用流放這樣可愛的報復方式使得蘇東坡順利達到自己內心的安寧。雖然流放的歲月過於漫長和頻繁也使得蘇東坡會產生安定生活被隨時打破的擔心,使他所賺不多的薪水總是在各個流放地安家落戶時花個精光,以至於偶爾會受到飢腸轆轆的困擾,但蘇東坡不以爲然,他永遠能夠活在當下,並給自己正確的定位。他總是在與人民的交往中,在山林的遊蕩中,尋找到不竭的靈感。他的詩文之所以美妙,完全是因爲他的心裏全是美妙。正可謂“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耳聽到而成聲,目看到而成色”。

如果常人所認爲的坎坷與磨難在蘇東坡的眼中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那麼還有什麼可以使得這位才華橫溢的大詩人難過呢?只有真情。他愛他的親人們,他會爲與弟弟子由的分手而傷感得夜夜失眠,會爲愛妾朝雲的離世而難過得痛哭失聲。他因爲心地的善良而見不得百姓流離失所……所以蘇東坡的文字是用來書寫真情的,是用來爲百姓疾呼的,受到大家的熱愛也是自然的。

林語堂在談到蘇東坡的書法與繪畫成就時,提到了節奏與率動,他的觀點是書法與繪畫中的美,來源於自然界動物在運動過程中的爆發反映,這樣透徹的講解,非常有利於我們欣賞中國的書畫藝術。而我以爲書法和繪畫之美,更源自純真自然,一個心存雜念的人的手下,是沒有佳作產生的,文字也是如此。

有~愛~。~自然~。具備這兩個要素的人,即使缺少蘇東坡的曠世才華,也必將是一個內心安寧,充滿幸福感的人 程林

讀《蘇東坡傳》有感4

說起蘇軾,我最初的印象是聽媽媽唱的《明月幾時有》,其次是在牛毛細雨中沿着蘇堤漫行,去樓外樓品嚐“東坡肉”,然後是對蘇家父子三人並列“唐宋八大家”的豔羨。其實,我曾經在課本中學習了很多蘇軾的詩詞,對他的豪放派風格也有了一定的瞭解,但直至這次認真讀完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才能算真正地認識了蘇軾。

我最喜歡的是蘇軾寵辱不驚的人生態度。他用最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眼光獨到地發現世間之美並安然享受。他在《赤壁賦》中的那句“得失不計定白駒”想必是他的信條。人的一生會擁有很多榮耀,更會經歷無數挫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應該是最適合的人生方式。

我最佩服的是蘇軾的多才多藝。他不僅在詩、詞、散文上留名千古,還擅長書法,精於繪畫,會釀酒,會修堤,簡直無所不能。他在六十餘年的人生中,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幾千首可圈可點的作品,儘管他在每一個領域都不是最頂級的人物,但是,沒有人能夠像蘇軾一樣在文學、史學和藝術上都有傑出表現。

可是,再完美的人也不一定就有最完美的人生,讓我最感動的是他的感情。“十年生死兩茫茫”,一直住在他心底的那個人,縱是夢中相逢也“相顧無言”,到了“鬢如霜”的年紀,哀嘆“千里孤墳”,那該是怎樣的一種遺憾與淒涼。

“海市蜃樓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這是蘇軾題在蓬萊閣上的一副對聯。當初看到的時候,只是覺得字漂亮,讀過《蘇東坡傳》,突然就體會到了他空有一身才華,卻無人賞識,空有一腔熱血,卻不能用於朝堂,空有滿腹經綸,卻不能造福人民的不甘。

蘇東坡在學術、人格等各方面都堪稱“典範”。我想,縱使究我一生,也不可能觸及他的高度,但他仍是我追尋的方向吧!

讀《蘇東坡傳》有感5

《巨人傳》中曾寫道:“人與人之間最使人心痛的,莫過於自己以誠懇的態度希望得到別人的善意和友好,結果卻得到了惡意和傷害。”用這句話來形容蘇軾再合適不過了。

紹聖元年,蘇軾因洛蜀黨爭被貶惠州,船到岸邊時,蘇軾驚喜的發現那裏的父老鄉親都站在碼頭上迎接他,他熱淚盈眶的寫下了《十月二日初到惠州》,所以雖然在惠州日子十分清貧,行動還受到管制,但他並不泄氣,依然每天讀書,還爲惠州百姓做了幾件好事。奸臣章淳見狀,把蘇軾貶到更偏遠的海南。

宋元符三年,蘇軾被赦,結束七年的流放從海南迴到朝廷。章惇的兒子章援,害怕他的父親對蘇軾的迫害甚多而受到打擊報復,特意寫了一封信給蘇軾,請他寬恕。蘇軾立即回信:“伏讀來教,感嘆不已。某與丞相定交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增損也。聞其高年,寄跡海隅,此懷可知。但以往者,更說何益,惟論其未然者而已。”這種既往不咎,重情重義,以德報怨的胸懷,實在是令我佩服,我可做不到這樣。

當年,蘇軾、蘇轍兄弟倆和章惇都是同榜進士,而且做了頗有情誼的好友。但在章惇當權後,因爲政見的分歧,將蘇軾降職免官。章惇不但在事業上對蘇軾打擊,而且在生活上也對蘇軾處處刁難,不讓他住在官宿,蘇軾只能租用民房。真是風餐露宿,備受摧殘。這樣的壓迫,無論放在誰的身上,都是難以釋懷的!但蘇軾竟不計較個人的恩怨,反而用“更說何益”一筆帶過。這種寬宏大量,實在是少見。讓人特別感動的還有,蘇軾還常懷念與章惇的友誼,而且還爲他的生活、健康而牽掛。在給章援的信中,蘇軾叮囑他好好照顧父親章淳,蘇軾還給生病的章惇寄去一些藥方,囑咐他多多保重自己。蘇軾對章惇仍然像對老朋友那樣關心,不計前嫌,如此寬廣的胸襟,即使放在現在,又有幾人能及?

現在的人,一個個只顧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社會上XXX的風氣盛行,世界上各事各物都是向好的方面發展的,人類也是越來有智慧的,但是人類的道德已經慢慢的丟失了。人們總是往前看,爲什麼不多回頭學習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呢?

讀《蘇東坡傳》有感6

還記得郎平在參加《朗讀者》節目時提到:"女排隊員們或許會不斷老去,但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女排精神卻是亙古不變的。"聽到這句話,不由自主地,我想起了蘇軾。

蘇軾的精神也是亙古不變的。

在許多國人甚至世人的眼中,蘇軾早已不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歷史人物,而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象徵。人們永遠不會遺忘那個高唱着"大江東去"的才子,那個"江海寄餘生"的雅士以及那個"醉笑陪公三萬場"的狂生。蘇軾在詩詞書畫方面卓越的成就,是古往今來任何一個文人墨客都無法企及的。他是華夏文化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點。

蘇軾愛笑。似乎讀完整個《蘇東坡傳》,都不曾看到過蘇軾痛哭流涕的場面。即使被貶,即使被捕,即使在某些時候有些惆悵、有些慌張,他從不曾落下一滴淚。被貶了,他"老夫聊發少年狂",歡笑遊玩;被捕了,他笑吟吟地從家裏出來接待使者;中秋佳節無法團圓,他也揮毫一笑:"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樂觀是蘇軾生命的主旋律,爲他的人生奏響了一支高昂激越的壯歌。

蘇軾豁達。正所謂"生活吻我以痛,我必報之以歌",蘇軾一生歷盡千辛萬苦,忍受百般折磨,但他只是微微一笑,煩惱隨即拋於腦後。他寫詩自嘲:"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似乎這一切的榮華或是落魄與他毫不相關。面對舟客的發難,他毫不在意,甚至還勸慰客人不要在意時光的流逝。雨天,他"何妨吟嘯且徐行";晴天,他"煮芹燒筍餉春耕".他不是隱士,卻如同隱士般超脫出物質的拘束,漫遊於精神的海洋。

蘇軾有思想。在最悽苦的日子,他仍然在不斷地思索着人生的意義,思索着自己的過去、現在、將來。於是,我們看到了一顆閃亮的星在神州大地上升起,我們看到了"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看到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看到了"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蘇軾最大的成就,也莫過於此。

然而,這位愛笑、豁達、有思想的天才卻因爲各種打擊早生了華髮,在歸京的途中因病逝世。

縱觀蘇軾的一生,他沒有太白那樣無憂無慮的生活,也沒有杜少陵憂國憂民的沉鬱悲壯。他不曾遭遇戰亂,不曾眼見山河破碎,卻因政治上的排擠鬱郁終身。文學家、史學家不曾封給他"詩仙""詩聖"的名號,他也不曾像王安石一樣權傾朝野。功不成名不就,這是讀書人最大的悲哀。

但是,這些在蘇軾眼裏,都是過眼雲煙。他只是輕輕端起茶盞,"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讀《蘇東坡傳》有感7

他即將到來情溶化爲筆端流蕩的華彩;

它用豁達大度凝鍊成筆上飄蕩的節奏;

它用痛苦壓抑感成觀念奔涌的章節;

蘇軾是一杯綠茶。他將伴隨我一生。苦味中隱藏着的清香洋溢着碧玉般的碧瓶,沁在心裏的是,祝願人長,千里共婁娟的祝福,每年腸斷,也是明月夜,短松岡的追憶。這種苦澀的思念被分配給一杯茶,被放置到滿月。淡的思念,淡淡的憂傷不用言語,沉寂便是全部。

蘇軾是一江碧海,他將伴我一生。掩蓋不了心裏的孤寂,傾吐不絕高處不勝寒的滄桑。是揀盡寒枝不願棲,寂寞沙洲冷的孤獨。在鬢髮好幾百之時,故友沒有,來源於心裏的孤寂。安葬,便是全部。

蘇軾在它用文本手工編織的美好中暢遊,在它用詩沉積的象牙之塔中放肆。蜉蝣天地之間放浪形骸外是他所有想念的凝結點,是里程數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望蘇軾,我無奈。由於我已經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風流韻事。讀文章蘇詩,品味蘇詩,終於明白,一切的痛苦只是過去的雲煙,既不風吹雨也不清。

蘇軾如茶,伴我一生要我平平淡淡;

蘇軾似水,伴我一生要我平靜。

蘇軾:我心中的永恆不變!

讀《蘇東坡傳》有感8

讀蘇東坡,感慨最深的就是他的真性情。做人真實,待人真誠,追求真理。他不僞裝,也不妥協。在詭譎多變的宦海中,他浮浮沉沉,雖無力主宰自己的命運,但卻一直主宰着自己的靈魂和良知。他備受打擊,九死一生,但真誠依然,胸中跳動的仍是那顆赤子之心。問世間,有幾人可比?

也正因爲他的真,他方能創作出那麼多的美來。他的灑脫遒勁的書法,他的自成一家的“黑竹”,他的無懈可擊的政論,他的豪邁奔放的詞章……他就像一個藝術的寶庫,蘊藏着數不勝數的寶藏。

看過許多傳記,或產生嚮往之情,或生出崇敬之意,但是還有一個人能像蘇東坡這樣,引發我這樣複雜的感情。當然有崇敬、有嚮往,但是更多的卻是感受到他的可親,可愛,而且,一個古人,第一次就那麼久地那麼深地走進了我的內心深處。也正因此,極喜歡林語堂先生的這段話“知道一個人,或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爲同代人,不有關係。主要的倒是對他是否有同情的瞭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瞭解的人,鎰只能完全瞭解我們真正喜歡的人。我認爲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爲我瞭解他。我瞭解他,是因爲我喜歡他。”我不敢說我瞭解他,但是,通過讀他的詩文,通過林語堂先生的介紹,我得以走近他,並試着去揣摩他的內心,在他的故事中,我流淚,我扼腕嘆息,我拍案而起,更多的是低頭沉思。

我不自量力地在和自己敬仰的這位偉人相比。才華自是不敢提及,所以比較的就是性情和爲人處事的原則。我越發覺得自己是卑微的。在不公正面前,無論是在蘇州還是在海南,無論是當官還是爲民,他的心裏都裝着蒼生,他爲百姓殫精竭慮,卻處處受打擊,遭陷害,而他卻依然故我。他的確是“不合時宜”啊!和那些見風使舵的政客比,他真的不適於做官,在如此惡濁的官場中,他能夠保住性命,沒英年早逝,實屬造化。既然如此,自己不見容於朝廷,何不思退?保全自己,退隱林泉,保持沉默?在他的心中,儒家的匡世救民思想是佔上風的,所以他以有用之身,不避刀斧,每到一處,都竭力爲民請命,救百姓於困厄。這種精神常讓我有淚欲流。如果換做是我,不用說屢次,一次都足以讓我心灰意懶吧。或者我會改變自己,去隨波逐流,也未可知。蘇軾,在我眼前矗立起一座人格的高峯。

在心胸上,我也從蘇軾身上,看到自己的狹隘。他對於拼命往死裏整自己的政敵章惇能夠真誠寬宥,讓我極爲震動。我以前是喜歡魯迅的那句話的,對於自己的敵人,死也不寬恕。我當然沒有敵人,但是,遇事時缺少豁達之心,愛較真,認死理。尤其是自己的尊嚴受到侵犯時,我氣衝斗牛,會記仇。從蘇軾身上,我看到了寬容的魅力。做人理應如此啊。一個懷着怨氣生活的人,會快樂嗎?一個心懷恨意的人,能有平和的心態去做事嗎?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的《定風波》,一直貼在案頭。或者說,一直在心靈深處置頂。失意時,恐懼時,落魄時,抑鬱時……吟誦幾遍,頓覺一股豪氣漸漸盈繞於胸。於是,前行的步子就走得更加沉穩,也更多了一點灑脫。

讀《蘇東坡傳》有感9

他沒有李白一身白衣任意飄於雨霧間的仙氣,也沒有杜甫憂國憂民古樸筆墨中寄託的深厚情思,但他大江東去,自比閒人的豁達豪邁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林語堂先生說: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不錯,一提到蘇東坡,必會讓人感嘆這文人活得精彩,他擁有文壇上首屈一指的地位,政壇上的巧舌如簧,高瞻遠矚,着實是難得的才幹,家庭中有一個有思想的父親,有肯爲自己操勞的妻子。當然,人生中難免會有波折,但貶謫途中的他,一直把着樂觀上進的心態,讓他的人生又得到了昇華。

他的詩詞不朽。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圓時的仰望,醉意中的苦悶,最後都化爲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親切祝願,如茶香般的淡雅,如綢緞般的朦朧,讓這首詩的芳華緩緩流入人們的心田。筆鋒下的百變,不得不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又是一千古不朽的佳作。赤壁戰場上的烽火狼煙,驚濤亂石;公瑾談笑風生中的雄姿英發,羽扇綸巾,在他的筆下淋漓盡致。蘇東坡,他有閨秀之細膩,浪子之氣概,詩詞的兩極變化,讓他成爲世人口中的神話,不朽的經典。

他的精神不朽,飽經憂患拂逆,人性卻更趨溫厚,並沒有絲毫尖酸刻薄。在貶謫途中,難免會有苦悶與不滿,但經心靈的洗淨後,都轉變爲陽光的正能量。自比院中閒人,心中可是何等的隨遇而安,他視一切痛苦爲過往雲煙,看淡世間凡俗,留給自己的只有心中的一方淨土和一抹斜陽。他一生清貧,爲人坦蕩,處處爲百姓着想,他對權利視而不見,只求自己舒服安逸,百姓安樂太平。他不像陶潛一樣把入仕途看作一生的抱負,他也比辛棄疾拿得起放得下,他始終富有青春活力,始終擁有浩然之氣。

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瞭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瞭解我們真正喜愛的人世人都知道蘇東坡,但並非真正瞭解他,我也一樣,一本書不能真正詮釋一個偉人,也許一個偉人還犯過錯,還有很多的事情沒有被記載,但他有公認的不朽之作,不朽之人格,這是值得尊敬的。

我們懷念蘇東坡,懷念曾經擁有他的一段歷史,更懷念他與世無爭的怡然自得,更懷念他將涓涓苦水和人生的壓抑融於筆尖下一股清流的不羈,我們將把這份懷念傳承下去,將他們成爲不朽的佳話。

讀《蘇東坡傳》有感10

寒假時我讀了一本書,是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它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講了蘇東坡的一生,讀完這本書,我才真正瞭解了才華橫溢的蘇東坡。他的許多品質都讓我敬佩,但是,他最讓我敬佩的一點,就是他那積極樂觀的品質。

蘇東坡的一生是曲曲折折,他遇到過許多困難,遇到過許多磨難與坎坷,可是他呢,卻是那麼的樂觀,他被貶到過許多地方,但是不管貶到哪裏,他都是有生活的勇氣,都會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甚至還可以找到一些樂趣,可以說是“既來之,則安之”了,特別是在海南的時候,那是海南的環境是非常惡劣的,可是蘇東坡呢,在環境那麼差的地方,竟然還有生活下去的勇氣,如果我到了那裏,會像他一樣嗎?他這種樂觀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因爲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一定會遇到許多困難,而在這種最困難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蘇東坡這種樂觀的精神,因爲樂觀能讓我們有面對困難的勇氣,能讓我們去克服困難,在黑暗中也能看到光明,在雪地裏也能找到溫暖。難道他這種精神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嗎?

蘇東坡這種精神讓我想起那天,我養了許久的貓不知道跑到哪裏去了,而且再也沒有回來過,那幾天我非常傷心,整天無精打采的,連飯都不想吃了,覺也不想睡了。因爲那隻貓是我最好的朋友,它這一丟,對我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一天中午,我坐在書桌前發呆,看着我那隻貓曾經的照片,眼裏含滿了淚水,這時候,媽媽走到我的身邊,輕輕的對我說:“孩子,樂觀一點吧,那隻貓已經丟了,傷心也不能讓它回來呀,你還要學習,不能因爲那隻貓而放棄學習,一定要樂觀一點呀”說完媽媽就走了出去,我想了想,是呀,那隻貓對我來說很重要,可它只是用來裝飾我的生活的,雖然沒有了它,但我依然可以很快樂的生活下去呀,而且,這可以讓我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學習,而不是邊與貓玩邊學習,還有,我的玩伴還是有很多的,並不是只有這一隻貓,我還可以看書,可以與其他的朋友玩耍來放鬆心情,還能加深我們的友誼……我還想了許多許多,這時我感到豁然開朗,已經不在那麼傷心了。我把這種感覺告訴了媽媽,媽媽說:“是的,在感到傷心的時候,一定要樂觀,才能化傷心爲喜悅,才能讓生活更快樂,樂觀,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精神。”

做一個樂觀的人吧,這是《蘇東坡傳》告訴我的,這樂觀的精神將會伴隨我一生。

讀《蘇東坡傳》有感11

星光熠熠的大宋文壇,蘇東坡是最耀眼的一顆星,照亮了大宋的整個天空。蘇軾出生於四川眉山,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散文大家,我們後來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其三便是他們父子,於是有了“一門三學士的美譽”。

“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林語堂先生在書上如是評價道。蘇東坡先生他身兼多職,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等等。或許正是因爲他的多才多藝,天妒英才,他的一生並不順遂,可是,他並不悲天憫人,憂患來臨,一笑置之,真的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

1057年,蘇軾進京趕考,主考官是當時鼎鼎大名的歐陽修,他對蘇軾的文章極爲讚賞,蘇軾至此平步青雲,卻也沒有想到,這也正是他一生浮沉的開始,北宋後期最大的問題是黨爭,新黨爲王安石爲首,要變革;舊黨以司馬光爲首要守舊。在新舊兩股勢力間,蘇軾顯得那麼不合時宜,在他看來,哪一種都是偏激的,要不得,所以兩邊都看不慣他,後他因言獲罪,他被捕入獄,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也是他一生的轉折。

蘇軾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廟堂之上的縱橫,又有江湖之遠的豁達。

從政四十年,他就被流放33年,但是也開啓了他開掛般的詩意人生。

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他帶着家人開墾城東的荒地,自號“東坡居士”也正是這個時候,他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這樣的千古名篇。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是何等的氣度,但這是誰又能像此時的他正經歷着人生最低谷的黑暗時刻,這個時刻他還寫下了《寒食帖》這一幅書法作品,被後世譽爲“天下第三行書”。

大家都說,蘇軾的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可是蘇軾卻是不是在吃,就是在吃的路上。

被貶杭州,爲了治水,修瞭如今著名的蘇堤,他還將豬肉切成方塊,燒的紅酥,然後分送給百姓吃,這就是東坡肉。

被貶惠州,朋友寫信安慰她,他卻寫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被貶儋州,地處海南,荒涼之際,他卻發現了生蠔的美味,給兒子寫信說:“無令中朝”生蠔這麼好吃,可別告訴那些當官的。被貶的人鬱鬱寡歡,而蘇軾有心情開玩笑。在他去世的前兩個月,他還曾寫道:“問汝平生工業,黃州、惠州、儋州”

回首一生,21歲出仕,22歲喪母,28歲喪妻,29歲喪父,43歲入獄47歲喪子,50歲後一貶再貶,在65歲的時候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總是磨難多於喜樂,但是世界以痛吻他,他卻報之以歌,“莫聽穿林打葉聲,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去看看《蘇東坡傳》,瞭解他的一生,有一天我們會明白快樂也好,悲哀也好,這都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用豁達的心態去度過每一天!

讀《蘇東坡傳》有感12

論自古以來,有哪個多愁善感之人在被屢遭貶嫡之後,仍能豁達樂觀?蘇東坡做到了。而誰又能將這樣一個具有豐富情感的人躍然紙上?林語堂做到了。而誰又能從一本書中真正讀懂一個人?這便是我一直以來想要做到的。

蘇東坡的一生可謂輾轉波折,這書若是由我來寫,必將索然無味。雖有史冊可供參考,可在細節的把握之上,林語堂先生可要比我好上一萬倍。就拿蘇東坡晚年在惠州蓋房子的事來說,書中有:“他種了桔子樹、柚子樹、荔枝樹、楊梅樹、枇杷樹、幾株檜樹和梔子數。”我讀至此,心中不由得感到欽佩。這等細節,史料焉能記載如此詳細。由此看,林語堂先生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之上,適當的添加了其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如此,這本書便骨肉俱全了。

書中一句甚好“人生如夢,一齣戲演的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時纔可以下斷語。”蘇東坡如同陶淵明那樣,早年胸懷大志,想要兼濟天下。只可惜陶淵明未曾有蘇東坡那樣寬廣的胸襟,因而罷官隱居。蘇東坡不然,他一面感嘆世事無常,一面重新振作精神,因此從他身上,我們幾乎看不到一點消極的情緒,反而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在激勵着後人,這便是蘇東坡不同於其他詩人的地方。也是他被世人廣爲稱讚的地方。

蘇東坡的一生,波折之處就在於他屢遭貶官。他因不滿於新政,而遭小人陷害。在他少有大志時,朝堂上皆爲賢臣,而到了他被貶之時,忠良之臣大多不復存在了,於是讀此書就形同於讀北宋的興亡史。這也在他的詩文上體現了出來

蘇東坡比其他文人更樂觀。在他最初的流放歲月,他謫居惠州,只是一個普通的國民,不僅沒有自暴自棄,反而去想着如何讓別人過得更好。甚至他在之後被流放到更遠的地方時,自己最後的錢也化作了別人的幸福。

蘇東坡的詩詞其微妙之境,難以捉摸,就如下面這句,“旅枕夢殘,漸月華收斂”,其意境極其微妙。此詩是他由杭州到密州途中,懷念其弟子由時作的。如若譯爲現代文,大約如此:途中,枕蓆殘夢,如水月光漸漸收斂。殘夢,月華,是一幅多麼美妙的畫卷。

《水調歌頭》等名作,暫且不提。忽觀這句“天浴血,雲滿湖,樓臺明滅山有無。”押韻,就不必再說,但就這一句鏗鏘有力,宛若大江東流。不僅氣勢磅礴,用詞方面也極其到位。“明滅”“有無”兩詞生動傳神,烘托了“天欲雪”的陰沉氣氛,也暗示他百感交集的心境。於是用絲柔若奔來形容,我認爲再好不過了。他的詩詞往往暗含諷刺,《吳中田婦嘆》就寫出了賦稅之沉重,災情之嚴重,以及政府之腐敗,官吏之殘暴,飽含對勞動人民深深的同情和對統治者的諷刺。蘇東坡的詩詞、文、書、畫皆登峯造極。像東坡先生這樣的全才不可不爲之世所罕見。

最後我想用此書後記中的一段話來結尾,因爲他評判的十分到位:歲月失於道路,命運困於黨爭,生活寄於風雨,襟懷奉於蒼生,正是他大江東去波瀾壯闊的一生。

讀《蘇東坡傳》有感13

《蘇東坡傳》一書引用了蘇東坡的大量札記、詩詞、私人書簡,對於功底淺薄不懂詩詞皮毛的我來說,讀懂弄通頗感費力,但大意還是略通一二。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千古奇才,除了讓人欽佩其才華橫溢、睿智從政外,他“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的從容更讓人讚歎。

蘇東坡的一生雖然身處官場漩渦,命運多舛,但隨心應景吟詩作賦,真性真情自然從心底流露,正如他所說“陳春鳥秋蟲之聲”,真可謂是一詩解千愁。他身處官場之中,卻在官場之上,爲公剛正不阿,於私花前月下,樂觀快樂的生活着。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蔘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幽默地說:“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裏,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心。他自己研究美食,自己釀酒,還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千古流傳。他擇友交,愛憎分明,摯友知己遍天下,兄弟情同手足,家事和睦……儘管官場複雜,挫折不斷,卻也寵辱不驚,詩書飄香,其樂融融。

蘇東坡面對複雜的官宦生涯卻能保持簡簡單單的情趣生活,與其從心底流淌出來的詩賦宣泄不無關係,喜悅也好,悲憤也罷,詩賦就是他最好的情感流露。一個熱愛讀書寫作的人,絕對是一個感受敏銳、思想透徹、趨於理智的人,也是一個大是大非立得住,情感糾結分得清,會履職懂生活的人。這不竟讓我想起一句話“一個愛讀書的人,人品不會差到哪裏去。”他時時處處爲百姓着想,勤政爲民,深受百姓愛戴。林語堂評價蘇東坡“他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

正如林語堂在書中所說,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這正是我們應該向蘇東坡學習的人生大智慧,別管世界多複雜,自己要簡單,尊崇內心的本真,不忘初心,方能快樂!

讀《蘇東坡傳》有感14

自從讀了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後,我才發現,世界上竟有如此豁達之人,而他便是蘇東坡。

蘇東坡一生都在被貶,可是我們總能在他的詩中找到一些樂觀的詩句,比如《記承天寺夜遊》一文中的“月色入戶”,門都破舊的連月光都透進來了,可是蘇東坡接下來又寫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樂天到無可救藥的人,連我也佩服的五體投地。世上像這樣的樂天派不多了,所以這也是蘇東坡在歷史長河中永遠那麼光彩奪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讀完了《蘇東坡傳》,看完了蘇軾的一生,我學到了兩個字:樂觀。

蘇家出了三個才子,稱爲“三蘇”:蘇洵、長子蘇軾、次子蘇轍。所以說“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賞蘇東坡不僅僅因爲他樂觀,還因爲他是一位正直的詩人,他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醫。”由此可見,他很注重人品。當我們學蘇東坡他寫的《記承天寺夜遊》時,爲“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閒人”找了幾個合適的諧音詞:賢人、嫌人、涎人、嫺人和銜人。蘇東坡雖然仕途歷盡艱辛,但也很會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東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寫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們說失意的人有一個詩意的人生。

蘇東坡後來歸隱於田園了,他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裏工作,自稱“東坡居士”,所以我們纔會叫他蘇東坡。他變成了普通的農夫,真正開始務農了。

林語堂先生與謝老師最喜愛的詩人便是蘇東坡了,現在我知道爲什麼了,因爲蘇東坡的與衆不同。當我們去閱讀他的詩作時,沒有苦澀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頭的通達樂觀。他真的是一位優秀的詩人!

我要向蘇東坡學習,他心靜如水、胸無塵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閒適,而且擁有樂觀豁達的胸懷,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實的上帝的最美花兒,沒有缺點,如此燦爛的屹立在文學的高峯!

讀《蘇東坡傳》有感15

“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這句出自《蘇東坡傳》的話,既是對東坡先生的高度評價,又是對蘇東坡的真實寫照。作者林語堂先生帶着滿腔的熱情,花費大量的精力,查找了大量史實,相對完整地勾畫出了東坡其人。翻閱此書,東坡先生彷彿穿越了近千年的時間,鮮活地展現在我面前。他的天縱之才、卓越風姿,他的文學才華、個人修養,他那似乎永遠豁達樂觀的心境,以及隱藏在超然脫俗的外表下憂國憂民的心懷,都讓人由衷地欣賞他、敬佩他、仰慕他。

當然,東坡先生所爲人稱道的,不止這些。我們說“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以東坡先生的天才,似乎不用靠打拼了,但他仍然十分努力。他幼時讀四書五經,能做到所有課文倒背如流滾瓜爛熟;他爲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用抄書的方法,這使得他的文筆在日後可以影響皇帝的食慾。他剛正不阿,因爲看不慣當時官員的做派,所以不支持當時的兩派,這使得他被兩派的人一同排擠。他的這些品質,和他的作品一樣,熠熠地散發着光彩。

東坡先生最廣爲人知的品質,應該是他的豁達樂觀。東坡先生生前絕筆,寫的是“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東坡先生一生,最爲輝煌的應是在杭州做太守,而以上所提的三個地方都是他謫居之地,這是何等的豁達樂觀,纔可以讓一個人認爲自己的貶謫之地,是自己的功勞所在。想象一下,年老的東坡先生,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認真又坦率地認爲自己的功勞,是那些自己身處貶謫之地時的所爲。東坡先生的豁達樂觀,人們認爲是他天性使然,實則不然。如若真是天性使然,在漫長的貶謫歲月中,其天性必定是會被磨損的。依我看來,東坡先生的豁達樂觀,應該是緣於極高的個人修養的沉澱吧。東坡先生是“大事聰明,小事糊塗”,儘管他的一生大部分都由小事組成,可在調節自己心態這件大事上,東坡先生可從未讓人失望啊。

這般的豁達樂觀,是存在些超然物外的性質的。東坡先生若是想要出世,我想是極容易的吧!可他沒有,他流連在人間瑣事中,他入世、鮮活,所以他被人熟知。他一生坎坷,顛沛流離,可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他善於在困苦中尋找出快樂來。他曾和弟弟子由說,他因爲買不起羊肉,所以只能買羊脊骨,他把羊脊骨放在火上烤,烤到香味溢出,他就用牙籤,把骨縫裏的肉挑出來吃。他和弟弟說這肉有股螃蟹味道,對他誇耀自己的創意,不過也很無奈地表示旁邊等着吃骨頭的狗有點生氣。在我們看來,這位風光時位極人臣的大文豪,此時的行爲屬於“和狗搶骨頭吃”,可不是嗎?但東坡先生明顯對此無甚不快,還將此事當作和家人的談資。他開解自己,同樣也幫助別人。他在貶謫的每一處都兢兢業業,認真治理。他在徐州時與百姓一起抗洪,到杭州後治水,疏浚西湖。他在西湖留下了“蘇堤春曉”和“三潭印月”。在密州捕蝗蟲,在惠州修水管,在黃州治瘟疫。他立良行,且從不記恨他人,他不遺餘力地幫助他人,因爲他擁有赤子之心,他的心靈至誠至善,滿含溫暖。

我們不是蘇軾,沒有他的天才,沒有他的坎坷,也許我們會一生順風順水,永遠也無法像他那樣豁達樂觀,但我們仍然可以學習他,學習他的博覽羣書,學習他的赤子天性,和他一樣立良行。

在漫長的歷史畫卷中,東坡先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