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心勝》的讀後感

《心勝》讀後感

關於《心勝》的讀後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

"戰勝對手有兩次,第一次在內心中。"真正的力量,發自內心。"心勝"並非勝利的全部,卻是邁向勝利的第一步。心勝是首先在心中戰勝對手,再在運籌帷幄之間決勝千里之外!而戰勝對手首先要戰勝自己的內心。

窮,不僅指物質,也指精神。弱,不僅指體格,也指內心。近代以來中國積貧積弱,從物質到精神莫不如此。我們太多苦難,太多挫折,太多失敗,太缺乏勝利激情對心靈的滋養和陶冶。還記得那段苦難的日子,"割地賠款,喪權辱國",雖然也有反抗,可是一份又一份慷慨激昂的宣戰詔書換來的並不是中國人對世界說"不"的權利,而是封建統治者向列強說"是"的理由!是的,當時的列強太強大,強大到讓悠悠華夏百萬士兵如待宰之羔羊,強大到以兩萬餘人衝殺至圓明園內肆意的燒殺搶掠,強大到以數萬人對抗數十萬清兵與數十萬義和團拳民,強大到抗日戰爭的打響是在中國腹地的盧溝橋!然而真的是這樣麼?沒錯我們是窮,僅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我們便賠款四萬萬五千萬兩白銀,空有豐富的物質資源卻沒有敢於敵人死拼到底的精神。沒錯我們是弱,1936年底擁兵220萬的中國幾乎亡於兵力僅25萬的日本,空有世界第一的兵力卻無膽正視敵人的`入侵。上層領導者將戰爭寄於巫術與神靈,下層官兵宿娼不歸,擅離職守,苟且偷生。如此一隻隊伍又如何能守護自己的國家?在戰爭中,真正決定勝敗的從來不是人數和武器。北洋海軍在人數和武器都擁有壓倒性的優勢下,依然折戟沉沙,令人唏噓扼腕;而紅軍、八路軍食不果腹,彈藥奇缺,卻照樣可以跟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敵人周旋。毛澤東,在井岡山搞工農武裝割據,才幾個人,幾桿槍,就發出史詩般的語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軍人生來爲戰爭,自戰爭誕生出軍人這種職業,它就不是爲了承受失敗的。一支無危機感無緊迫感的軍隊,一支沒有軍人枕戈待旦的軍隊,兵力再多、裝備再好,也無有不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一批爲之獻身,怎麼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戰爭以"人"爲本,戰勝以"心"爲根。心不勝,則必敗。

新中國60多年風雨跌宕。我們經歷過貧窮,也享受着富裕;應對過危機,又面臨着挑戰。今天,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民族復興的目標,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渴求內心的力量。在和平年代,"敵人"可以是他國的挑釁和試探,可以是產業面臨的低谷和挑戰,可以是人們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障礙和困難,可以是體育比賽中的對手,可以是突如其來的天災。在這個高速發展、充滿夢想、充滿變化的時代裏,到處都充滿了對力量的期待,對GDP的期待、對武器裝備的期待、對個人財富的期待……然而,一個人、一支隊伍、一個民族,如果內心缺乏力量而期待外在力量的彌補,終將潰散,無以爲繼。由此可見,"心勝"概念提出應時代而生,也適用於每個人,每個組織、軍隊、民族和國家。如今在國際舞臺上各國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中國軍力威脅""中國導彈威脅""中國太空威脅""中國潛艇威脅""中國激光威脅""中國軍事不透明威脅"等大行其道。先不論其對錯,當這種言論在國際舞臺上大肆宣揚之後,凡是贊同它的國家又何不是對中國有相同的威脅。其次,中國一直宣揚着和平發展,卻沒有出現過侵略其他國家

的事件,可是在"中國威脅論"大肆宣揚的情況下衆國仍然對我國的領土虎視眈眈。一寸河山一滴血,十萬青年十萬兵。我們這一代軍人享受着前輩威名的庇廕,讓下一代軍人也踏上我們的肩膀,是我們的重任。

如今的中國,很多人看到了社會存在的不好的一面後變得消沉了,要麼一味逃避,要麼不停的抱怨。可以看到問題卻沒有解決問題的勇氣,如此剩下的就只有絕望了。中華民族發展到今天,我們必須具有與我們往昔奮鬥、現實地位和未來目標相適應的精神狀態,當"中國夢,夢之難"的時候,爲國家、爲民族揚起理想的風帆。經過一代代的"心勝",使中國最終成爲世界上一個強盛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