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邊的小豆豆》讀後感3000字3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窗邊的小豆豆》讀後感30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窗邊的小豆豆》讀後感3000字3篇

《窗邊的小豆豆》讀後感3000字1

一口氣讀完《窗邊的小豆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什麼是愛的教育?這纔是真正的愛的教育,一切從孩子出發,一切爲孩子考慮。從校門開始,沒有富麗堂皇的裝飾,只有兩棵矮矮的綠色的樹,所有深邃的教育思想就是從這兩棵綠色的樹開始發芽,從孩子的心靈出發,給他們一個心目中的學校。於是,電車成了教室,每天的課程從各自最喜歡的課程開始,喜歡作文的在寫作文,喜歡數學的在做算術,喜歡物理的點起了酒精燈,把燒瓶燒得“咕嘟咕嘟”冒泡,這樣的一天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以快樂爲開始的一天。吃飯了,營養學的搭配以簡單的一句話來教育:海的味道,山的味道。

孩子們的飯是自己帶的,那些在陸地上生長的,比如牛呀豬呀雞呀就全歸入山的味道,而魚呀,紅燒海味就要歸入海的味道去了,而校長也總是這樣拜託家長:請給孩子們帶來海的味道,山的味道。而每次吃午餐的時候,還要唱上這麼一曲歌曲:好——好——嚼呀,把吃的東西, 嚼呀,嚼呀,嚼呀,嚼呀,把吃的東西……每天還輪流有一個孩子在中間講講他樂意講的有趣的事情。這樣有趣的午餐哪個孩子不喜歡呢,哪個孩子會認爲這樣的午餐不是人間的美味呢?而聯想到我們孩子的吃飯,我們以古訓教育孩子:食不語。在這樣的環境下,又怎能不味同嚼蠟呢!下午,如果上午的課程都學完了,老師會帶領孩子們去散步,在散步中,老師會藉此機會給孩子們介紹各種昆蟲和植物的知識,在孩子們完全放鬆的心靈裏播種下生物學的各種知識。

學校裏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成爲教育的資源。有一次,學校裏要運來一輛舊電車作爲教室,孩子們百思不得其解:這麼大的電車,沒有輪子,怎麼可能運到學校裏來呢?他們很想親眼看看這一重大而又神祕的搬運過程。電車是在晚上運來的,於是,校園裏出現了這奇異的一幕:當電車被巨大的牽引車運來的時候,那些爲了看這神奇的一幕而特意帶着毛毯睡在學校大禮堂的孩子被老師喊醒了,他們睜着好奇的眼睛,望着電車,那時候,還沒有起重機,人們在電車下墊上粗大的圓木,讓電車在圓木上一點一點滾動,慢慢把電車從牽引車上,卸到了校園裏。校長乘機解說着:好好看看,那個叫“滾軸”利用滾動的力量,就能移動那麼大的電車。孩子們認真地看着,他們穿着睡衣站在清晨的陽光裏,能夠看到這一情景,孩子們從心裏感到幸福。

學校,不應該只是文質彬彬的知識傳授,它應該創造各種活動,讓孩子經歷一次次刻骨銘心的體驗。那麼當孩子們終於長大成人的時候,他們回憶曾經的學生生活時,不會只是記住了幾個詞語和幾篇文章,隨着記憶飛弛而來的,還有那和純真的童心相交融的各種歡樂的經歷!巴學院組織了那麼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帳篷露營活動,雖然那帳篷是搭在禮堂的,但是當孩子們終於支好帳篷的時候,他們在各個帳篷間飛快地穿越而過時,當他們從帳篷裏探出一個個小腦袋聽校長講各種國外經歷的時候,你能說,孩子們還沒有找到那種“露營”的感覺嗎?爲了讓孩子們試試自己的膽量,學校開展了一個“試膽量”的活動,幾十個裝扮成妖怪的孩子躲在墓地裏,其餘的孩子去找妖怪,孩子們終於出去找妖怪,在找妖怪的路途上,他們也終於測出了自己能忍受多少的恐懼。

那些扮妖怪的孩子因爲躲在墓地裏沒有人去找他,有的嚇得哭了起來,被老師領了回來,有的被蚊子咬了,但無論是誰,都並不後悔,即使那些哭的孩子,很快也破涕爲笑了,這淚水浸透了孩子成長的歡樂。還有很多這樣的活動,像到海邊游泳的溫泉旅行,請來農民老師教孩子們去田間勞動,到名勝之地去野炊,爲參加戰爭的校工阿良開茶話會……所有一切的一切,讓孩子們經歷了多少的歡樂與激動,孩子們在各種活動中成長起來,伴隨着這種成長的是孩子們各種刻骨銘心的情感體驗,一顆慢慢長成的敏感豐富的美麗心靈。

文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小林宗作校長,他是巴學院的精神領袖,代表着校園文化的主流方向,他雖然是校長,卻本着讓教育適合每一個孩子發展的教育思想,始終和學生站在同一層次的精神層面上進行着各種平等的對話和交流。當小豆豆的媽媽領着被退學的小豆豆來到巴學院報名的第一天,小林校長對小豆豆的考覈就是讓小豆豆隨便地說說自己想說的事情,這一說,就是整整四個小時,而校長就在旁邊饒有趣味地聽了四個小時。聽一個一年級的孩子講了四小時的話,就是孩子的親身父母也不一定能做到,但是日理萬機的校長卻用自己的耐心、愛心做到了,也讓我深深地懂得了,能耐心地傾聽孩子說話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教育。而這樣的事例簡直太多了,他拜託家長讓孩子穿最差的衣服到學校裏來,爲的是讓孩子不會受好衣服所累,能自由活動,也不會因爲衣服弄壞而受家長的責罵。小豆豆因爲錢包掉在了糞池裏,便用長把舀子從廁所的掏口舀,舀出了很多髒東西,校長看到了,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弄完以後,要把這些放回原處。而這句平平淡淡的話卻折射出校長多少深厚的教育思想:孩子總是以他們的思維方式來幹一些我們大人看來完全不可思議的事情,一個真正懂教育的人就是走進兒童的思維方式,引領孩子以這種思維方式合理地幹完這件事情,直至滿足他們的需求與好奇。

爲了讓個子矮小、永遠也不會再長高的高橋君樹立自信,體會成功,校長舉辦了一個運動會,有很多項目就是專門爲高橋君設立的,比如只適矮個子孩子的“鑽鯉魚肚子”,比如“一級級爬臺階”比賽,都是高橋君奪得了第一。高橋君就是在運動會上從心理上長高了個子,體會到了他以後也許永遠體會不到的成功,而他的自信也從他一次次登上領獎臺的那一刻生根發芽,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的高橋君一定會走出自己生理的陰影勇敢地直面他今後的人生。事實也的確如此,因爲本書是黑柳徹子自傳體小說,書中發生的故事大都是真實的。而文中提到的各種人物作者都在後記裏作了補充交代。高橋君後來擔任一公司的“協調工作”,職位非常重要。從巴學院裏還走出了很多成功的人士:小豆豆是著名的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聯合國兒童親善大使。大容君成爲日本屈指可數的鑑定專家。阿泰成爲美國一所著名的物理研究所的副所長……對只有五十幾個學生的巴學院來說,出了這麼多社會精英實在是非“了不起”所能形容。

面對這樣的一所學校,面對這樣的一個校長誰能不爲之動容呢。它簡直是教育上的一個烏托邦,但是它又的確存在過,而且是在幾十年前時二戰期間的日本,避開了戰爭的炮火,爲孩子們提供了一個生活與學習上的世外桃源,於斯時尋找淨土,於次地覓天堂,小林宗作校長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親身實踐爲我們詮釋了什麼是良好的教育。

記得肖川博士曾經這說過: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走進過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從來沒有讀到過一本令他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從來沒有苦苦思索過一個問題,從來沒有一次令他們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和體驗,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生過由衷的讚歎,那麼他就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而從巴學院出來的孩子可以自豪地回答:我們曾經受過良好的教育。在寬鬆、寬厚、寬容、自由、自主、自信、溫暖、溫情、溫馨、成功、成才、成人的巴學院的校園文化中,走出了一個個健康、向上、樂觀、豐富、激情夢想、靈氣的孩子,他們有勇氣面對一切!改變一切!創造一切!

曾經有這麼一所巴學院,它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存在過,它向世界傾瀉了它的純潔和馨香,它的烈焰散發出滿腔的熱情,最後在二戰的炮火中消失在冷漠的時光中。它消失了,但它還活着,因爲巴學院的生命已經遺傳爲不朽的精神!

《窗邊的小豆豆》讀後感3000字2

假期我讀了《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我開始時是很隨意地看一看,但越看越被這本書吸引住了,我的心被小林校長先進的教育理念深深地震撼了,讓我從另外一個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觀念。

《窗邊的小豆豆》是日本著名作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黑柳徹子的代表作。這本書講述了作者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故事。作者因淘氣被原學校退學後,來到巴學園。在小林校長的愛護和引導下,一般人眼裏“怪怪”的小豆豆逐漸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並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礎。這本書不僅帶給全世界幾千萬讀者無數的笑聲和感動,而且爲現代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成爲20世紀全球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

說心裏話,我是羨慕小豆豆的,調皮的她碰到了一個好校長,小林校長對幼兒教育有他獨到的見解。他很有耐心連續聽六歲的小豆豆說四個小時的話而不打呵欠,最可貴的是他在聆聽小豆豆的談話中始終面帶微笑,並對小豆豆話表示出極大的興趣,時不時還發出幾聲感慨!即便是小豆豆的說話內容、說話順序、說話方式,都有點零亂,他還是那樣耐心地聽着。多麼富有靈性的教育方法。所以作爲老師來讀讀這本書,能幫助老師來探索孩子的內心世界,從而我們會發現小林校長這種教育方式很適合孩子的成長,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纔是教育孩子的出發點。作爲老師也要好好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不能統一化,而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重視他們的個性和興趣,學會“傾聽”學生的每一句話,耐心細緻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使他們愉快地生活。

一、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尊重

巴學園最妙之處是教導學生尊重別人,尊重自己。也就是現在我們所提倡的“愛人,愛己”小林校長真正地實現了這一點。

如何尊重自己,愛自己呢?那就是通過實現別人對孩子的尊重,讓他自己贏得信心和自尊,那麼自重也就在心中建立起來了。對身體上有缺陷的孩子要給予特別愛護,這種愛護不是溺愛,而是適當地用一些方法幫他跨越一些自己因爲身體缺陷而無法完成的任務。書中描寫了高橋同學是一位身患殘疾的學生,校長不但沒有歧視他,而且在運動會上安排的比賽項目都便於高橋同學取得第一名,目的就是爲了消除他那因身體殘廢而產生的害羞心理,此外校長還採取了一些儘可能的措施,比如讓孩子們不穿游泳衣一起跳入游泳池,其目的也全是爲了使高橋同學呀,泰明同學呀,以及其他身體上有殘疾的孩子們能消除自卑感和“自己不如別人”的心理。由於校長的這一番苦心,那些生理缺陷的孩子事實上都沒有了自卑感。

小林校長成功了,然而當他聽到女班主任不恰當的評價竟然生氣了,這是這部小說中的一次描寫小林校長生氣,小林校長爲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殘疾學生竟如此關心、愛戴,讓我們回到課堂,我們又是如何對待我們自己的學生呢?

人們曾信奉過這樣一句話——失敗是成功之母。事實上,這句話並非十分有效。試想,有多少人失敗之後頹喪、消沉下去,能有幾人在屢敗之後站起來呢?成人這樣,那些活潑好動、缺乏耐心與恆心的10歲左右的小學生又會如何呢?請看看那些小心發言、生怕說錯的孩子和那些被老師否定後悻悻地坐在那兒、不知所措的愁容;再看看那些說話響亮、侃侃而談的孩子和那些被老師肯定後近乎於“得意”的笑臉吧。難道我們還看不出來嗎?

我們的學生身體是那麼健全,頭腦是那麼聰明,作爲老師的我們是否真正的向小林校長那樣爲學生考慮,一個一年級的小學生竟然把校長當做好朋友。然而我們的學生是否真正的把我們當作他們的好朋友呢?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二、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欣賞

每一個學生都有長處和閃光點,有的也許教師也無法比擬。學生作爲發展中的個體,固然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儘管如此,教師也要保持用欣賞者的眼光看待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懷、愛護和肯定,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欣賞,也許教師對他的欣賞正是他勤奮學習和創新的目標和動力。給每個孩子信任的目光、鼓勵的話語吧,也許你的一個眼神、一段話語就是一個孩子即將成功的基石。

書中的小豆豆,身上有好多孩子的優點,但同事也有不省缺點,大家對小豆豆的.抱怨和擔心的聲音,已經參賽過小生的家長或老師們,傳到小林校長的耳朵,每當小林校長看到小豆豆,就會說:“你真是一個好孩子。”如果一個大人仔細聽這句話,就會發現,“真是”這個詞中,含有非常深的意義,遺憾的是,小豆豆明白這一層意思,是在經過了幾十年之後。不這當時的小豆豆雖然還不能理解小林校長話中具正的含義,便在她的心中,也懷有了“我是一個好孩子的自信。”每當小豆豆要做一件什麼事的時候,她都會想到這句話,正是這句寶貴的話,決定了小豆豆的一生。

從小林校長身的教育理念上使我感受到,學生在學習中未免做出一些令人發笑、幼稚無知的事情,教師絕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審視一個孩子的所爲,而應積極地鼓勵他,正確地引導他,從而使其進步。也許你給他的欣賞、嘉獎正是他前進的信心和勇氣。我班有一個小男孩,脾氣倔,字寫得不太好,硬硬的、大大的。有一次,看見他正寫字,我不禁彎下腰和氣地對他說:“看你寫得多認真,字也很有個性,如果用筆再輕些,字寫得再小些,那字可就更漂亮了。”他聽完沒說什麼,但那以後,我卻經常看到他埋頭苦練的身影。後來,他的字果真有了很大進步。

三、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信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人的熱情,對人的信任,形象點說,是愛撫、溫存的翅膀賴以飛翔的空氣。”這句話對教師而言,無疑可作爲職業的信條之一。面對缺少社會錘鍊而略顯稚嫩、心靈純潔的學生,給以適度的熱情和信任,能使“愛撫、溫存的翅膀”飛得更高!

書中小林校長,看到小豆豆在便池裏找錢包時,不但沒批評還像好朋友似的囑咐她,“弄完以後,要把這些全都放回去。”一般來說,大人們要是看到了小豆豆在做的事,會說“幹什麼蠢事呢”或者“太危險了,快停下”。或者也會有態度截我不同的大人說“我來幫你吧”。但是,小林校長只說了一句話“弄完以後,要把這些全都放回去。”正是校長這種信任,才使小豆豆完完整整的不僅把小山放回原處,還把小山滲到地面的髒水也都放回了便池。雖沒找到錢包但也挺滿足意的,因爲她自己幹了這麼多的活。實際上在小豆豆的滿足中還有一點是因爲校長對她做的事沒有生氣,很信任,把她當做了一位很有人格的人來尊重。正是這種尊重和信任,小豆豆在“巴學園”的生活充滿了快樂。

“信任是一種有生命的感覺,信任也是一種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種連接人與人之間的紐帶。([美]戴維?威斯格特)每個人都渴望被別人信任,前提是你自己必須信任別人。信任身邊的人是交際的最起碼要求,是一切可能性前提,對於一個班主任來說,要管理好整個班集體,讓學生感受到被信任,那是一切工作的基礎。當學生跟我說“老師,這一期的黑板報讓我來負責好了,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的,相信我嗎?”,我點頭,並給予最起碼的微笑表示我對他的信任。儘管我對他的能力很瞭解,並且也知道有比他能力更強的學生在,但我這麼做能激勵他,鍛鍊他這方面的能力。當學生不止一次違規違紀時,低着頭很可憐地跟我說“老師,我下次再也不敢了,沒有下一次,我保證!”難道我能說我不相信你,你太讓我失望了嗎?我只有相信他,期望這是最後一次。

從小林校長和小豆豆的媽媽二人身上使我想到了作爲一位老師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比如應該怎樣耐心教育自己的學生,如何對待學習困難的學生,怎樣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怎樣評價自己的學生等問題,這本書給了我們答案,那就是從愛護學生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創造一個寬鬆愉快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健康地成長。

這本書不僅讓我記住了“巴學園”,記住了小林老師,同時重要的是我讀出了怎樣去面對一個孩子的行爲,讀出了孩子同樣需要大人的尊重和理解。

在這本書中,小林校長說,無論哪個孩子,都具有優良的品質,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我們要早早發現這些品質,把孩子們培養成富有個性的人。

我們知道:學生喜歡自己的老師,纔會願意接受她的教育。正如古人所說:“親其師信其道”,做爲老師,又何必板着面孔,讓學生一見就生畏懼呢?做老師,童真一點又如何,像個孩子一樣,與他們同歡樂,共悲傷,同他們一道感受成長的快樂,一同對事物充滿好奇、充滿熱情,一同在追索中前進!善於和他們交朋友,關心他們的快樂和憂傷,時刻不要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

“巴學園”——每一個學生都夢寐以求的地方。那麼作爲老師我們是不是應該給他們建立一個這樣的樂園呢?

《窗邊的小豆豆》讓我反思自己的教師之路,同時也希望能像小林先生一樣在學生的心理種下愛和歡樂的種子。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要因材施教,及早地發現學生的優點,併發揚光大,把學生培養成爲富有個性的人。

《窗邊的小豆豆》讀後感3000字3

《窗邊的小豆豆》是日本作家黑柳徹子根據自己的真實經歷編寫而成的一本書,在一個個充滿童年樂趣與啓迪純真心靈的智慧故事中,我與主人公小豆豆一起分享着快樂與悲傷,一起感受着小林校長的教育智慧。

書中的小豆豆是一個普通的一年級學生,但她又與衆不同,在她身上聚集了許多小孩沒有的個性:第一天上課因爲覺得學校的桌子和家裏的不一樣,不停地翻弄課桌蓋;因爲喜歡宣傳藝人,全然不顧老師的講課而站在窗邊大聲和他們打招呼;沒有宣傳藝人路過,她就向小鳥問好;美術課上,不按老師的要求畫太陽旗,而畫起了各式軍艦旗;明明被罰站了卻還刨根問底:“老師,我被罰站了,爲什麼呢?我做了什麼壞事嗎?”。

學校老師接受不了她的“調皮”,一個一年級的小女孩,就這樣被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而退了學。在一般人的眼裏,小豆豆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問題學生”,她的成長令人擔憂。身爲教育工作者,如果有這樣一位有個性的學生出現在我們班,我想大概我也會感到頭疼的。

可就是這麼一個“問題學生”,她卻在一所全新的學校被校長稱讚:“你真是一個好孩子”。是什麼使她成爲了好學生?我在書中我找到了答案。

我想小豆豆是幸運的,她有一個愛她、理解她的媽媽。都說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緊密相連的,的確,小豆豆的媽媽是充滿愛心和耐心的。雖然小豆豆因爲調皮而被迫退學,但是媽媽卻沒有對她進行訓斥,而是幫她找到了一所適合她的學校——“巴學園”,這是一所與衆不同的學校,是一個開放、自主、平等、沒有束縛的成長園地。這裏的課程、紀律甚至學校的環境設備,都與正規的學校不一樣。在這裏,豆豆接受了適合自己的教育:學會了關心別人,懂得了平等尊重,理解了寬容真誠。

學校的大門是兩棵非常矮的樹,沒有圍牆,學校的教室是由廢棄的“電車”形成的。整個學校就只有50多個學生,沒有固定的課程表,每一節課都是根據孩子的喜好而決定的,想先上哪門課都可以。如果上午就完成了一天的學習計劃,下午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比如去寺廟或田野裏散步看蝴蝶。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孩子們學到了各種各樣的知識,這些是在學校裏永遠也學不到的。校長還請了一個農民給孩子們上課,從除草到播種到施肥,每個孩子都親身體驗,他們都擁有一棵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樹。這種教育讓人很羨慕,是的,任何一個人都是學習的老師,任何一個時刻都是學習的時刻。或許校長獨創的教學方式在我們現在的教育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可在我看來,這種看似“亂糟糟”的教學方式卻很能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隨着年級的升高,老師就能逐漸掌握每一個學生的興趣志向,以及對問題的思考方法,解決問題的應用能力。這纔是因材施教,才能最大限度的張揚學生的個性。

更幸運的是小豆豆遇到了一位很特別的校長——小林校長。和小豆豆的第一次見面,校長很認真傾聽了小豆豆4個小時的“長篇大論”,這需要多麼大的耐心啊!小豆豆的錢包掉到廁所裏,她把糞坑裏的東西全撈出來,堆成一座“小山”,小林校長看到後只說:“弄完之後要放回去喔!”小豆豆愛鑽籬笆,衣服總是弄得一條一條的,爲了讓他們毫無顧忌地玩耍,校長請家長們給孩子穿上最破爛的衣服到學校裏來。他會細心呵護每一個孩子,哪怕是一個生理友缺陷的孩子他也都一視同仁。讓人尊敬的校長唯一一次發火是小豆豆偶然碰上的——在廚房裏,校長衝着一個女老師發火,因爲女老師對殘疾的高橋君說了一句欠考慮的話。想想我們自己,天天都在用言語和孩子們進行溝通,但有時我們會因爲一句不經意的話刺傷某個學生稚嫩的心,而小林校長卻始終做到尊重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們的個性,“以人爲本”,看到這,我不由自主對這個"頭髮稀疏,牙齒脫落"的老人肅然起敬。

巴學園每天的午餐都必須有校長規定的“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這是校長不想讓小朋友們偏食而制定的營養午餐。到了晚上還可以在大禮堂裏支起帳篷“露營”,聽校長講旅行故事。運動會的每個項目都是校長策劃的,每個項目都能讓孩子發揮自己的特長。那個在一般人眼中是殘疾人的叫高橋君的孩子,在運動會上成了巴學園的驕傲。巴學園每天都發生着奇奇怪怪的事情。小豆豆可以在這個學校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隨心所欲地實踐她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對於小豆豆這樣的“問題學生”,小林校長用自己的言行舉止讓孩子們感受到愛與平等,以至於學生散步的時候都不由自主的排成整齊的隊伍,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學到了知識。校長高超的教育藝術逐漸激發着學生對老師、對學校以及對學習的熱愛。我想,當巴學園裏的所有孩子爲聽到“巴學園是壞學校”而感到憤怒,並把他改成“巴學園是好學校”的那一刻,小林校長應該是最幸福知足的時刻吧!

孩子探索未知的慾望總是很強烈,當學校宣佈將有一輛新的電車教室到來的時候,孩子們的好奇心瞬間膨脹了。大家都在討論這輛電車會從什麼地方開到學校來,電車的軌道怎麼鋪設進學校,他們渴望能夠親眼見到。小林校長捕捉到了孩子的心,爲了滿足學生的探知慾,允許他們帶着睡衣和毛毯夜宿在學校,等電車的到來,親眼目睹新的電車教室是如何進入學校的。這對於只有上一年級的學生家長而言,夜宿學校肯定是一百個不放心,父母們總習慣於替自己的孩子打點一切,恨不得把自己的思維套用到他們身上,可是小豆豆的媽媽卻獨有創新,終於小豆豆在那個晚上,親眼看到了電車進學校的過程,這無疑是書上學不到的,是校長和媽媽讓小豆豆獲得了其他孩子不可能收穫到的知識。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張秋生說過:不要把孩子放在與成人對立的強制的軌道,成人要尊重孩子、瞭解孩子、解放孩子,做到真正從兒童出發,倡導兒童本位。我們的孩子都有強烈的好奇心,活潑天真的性格,可我們成人卻常常從自己的立場,從我們的視角,藉着愛的名義把自己以爲重要的強加給孩子,從來沒有平等理解地蹲下來問問孩子需要點什麼,因爲不理解,所以我們常常站在孩子的世界之外。我們是否應該考慮站在孩子的角度,給他們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說教;多一點耐心,少一點責罵;多一點寬容,少一點限制,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像小豆豆一樣健康快樂成長。

看完了整本書,讓我欣賞到了真正理解孩子,給予孩子自由的母愛以及小林校長獨特的、“不可思議”的教育魅力,讓我真正體會到了適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想這不僅僅是小豆豆的成長旅程,也讓我經歷了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電車之行”,這是這個暑假最有收穫的智慧之旅。

“不要硬把孩子塞進老師設計好的模式中,要讓他們在自然的環境中無拘無束。因爲孩子們的夢想遠比老師計劃的還要遠大”這是小林老師說的,是的,要是教育是一門藝術,那麼我們的孩子就是一件件未經雕琢自然的璞玉,這些璞玉或許會有差異,但是,要相信,都是能成大器的,這就需要我們這些能工巧匠,耐心,精心,賦予愛心的雕刻,這是一個漫長而重大的過程,但是卻是那麼美麗且極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