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讀後感(通用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東坡傳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東坡傳讀後感(通用5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1

書還沒看完,慢悠悠的翻着。林語堂這本書原是用英文寫的,張振玉譯筆還算不錯,但粗糙之處也隨處可見,比如卷一第一章處:

一天,蘇東坡寫信給朋友說:"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爲文之時,心中錯綜複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於此者也。"這段文字殊爲怪異,而後在網上搜索出一篇天涯高手的文章,才知道原文應爲:“某生平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者”。

還有一處BUG連那位天涯高手也未提到,卷二第七章埋伏筆,"中嶽嵩山崩陷",到第九章呼應,已變成"南嶽華山山崩"。此兩處究竟是何處出錯,是翻譯錯還是原稿錯,抑或是校對錯,恐怕需要找英文原版來查了。但是"南嶽華山"本身就是個錯誤,華山好像從來不曾被稱爲"南嶽"過吧。

且丟開這些小破綻不說。

蘇東坡的盛名傳播了將近一千年,時人稱道,後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縱其才,在詩,文,字,畫各個領域都出類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場,哲學修養也極其貼閤中國人的理想。爲這麼一個完人做傳顯然不太討巧,再加上史料豐富評論一邊倒,這本傳記的"新意欠奉"也在情理中。林語堂在序言中說,"我認爲我完全知道蘇東坡,正因我瞭解他,我瞭解他,是正因我喜愛他。"既然在蘇軾身上寄託了自己的人生觀,偏愛之心更不加掩飾。

卷二寫蘇東坡壯年經歷,與王安石的糾葛佔了好長篇幅,在"王安石變法"和"拗相公"兩節,王安石是主角,蘇東坡反而成了小配角,這兩個章節似乎遊離在全書之外。林語堂貶低王安石,我看目的倒不是爲擡高蘇軾,更多是他想表達對歷史的看法。包括對司馬光的褒揚也是如此。歷史其實無所謂真相,政治也很難分辨清濁,好比一面鏡子,每個人照去都是不一樣的面目。這一部分能夠跟柏楊的書比照着看,那是兩種完全相左的意見。跟蘇軾不一樣,王安石從來都充滿爭議,歷史上是這樣,到這天還是這樣。

林語堂自己也是個爭議人物,但是他的才情倒還算公認的。這本蘇東坡傳,時不時也有沁人心脾的妙語出現。比如正看到卷三第16章就有這麼一句:倘若哲學有何用處,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之類的還有很多,但是沒了前後文,單看就少了好多味道。

蘇東坡傳讀後感2

蘇東坡,一位元氣淋漓富有生機的會詩人。他那樣的人物,世間是獨一無二的。

在一千年來,爲什麼中國曆代的人都是那麼喜歡這位大詩人,我一直不解,直到讀了《蘇東坡傳》,才能稍微理解一些,不是那麼透徹,也不是那麼清晰明瞭。但就是這麼一些,冷我有了深深的感觸。

蘇東坡是一位多才多藝,生活多次多彩的人。他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百姓們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月下的漫者,是詩人,這些還是永不足一勾畫出蘇東坡的全貌,也許到現在也沒沒有人能夠完全瞭解他的人品品性。蘇東坡,他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政治上的鉤心鬥角與厲害謀算,與蘇東坡格格不入,他反而好像是和弗蘭西斯。培根相反的人。他的詩詞文章,或一時有感而發,或隨興而爲之。但都是真性自然流露,順乎天性,剛猛激烈,正如他所說的“陳春鳥秋蟲之聲”。雖然他一直卷在政治的旋渦當中,但他卻覺月吟詩作賦,獨處於政治之上。但他有體恤民衆,爲百姓做好事。

書中有一回這樟寫道,蘇東坡現在自己衣食足堪自給,心滿意足。他今日之使我們感到親切自然之處,是那一片仁愛心。當年在他所住的地方溺死初生嬰兒的野蠻風俗,最使他痛心,所以他立刻提筆給本地太守寫了一封信,請朋友帶信親身去見太守。由此可見,蘇東坡他是一個有仁愛,體恤民衆的人。事後,蘇東坡自己還成立了一個救兒會,爲鄉村貧苦的孕婦提供幫助。蘇東坡說,如果一年能夠救一百個嬰兒,該是心頭一大喜事。而且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緡錢。他行的纔是最上等的佛義,這本書記載的是一個詩人、畫家與老百姓之摯友的事蹟。他感受敏銳、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爲勇敢,絕不爲本身利益而動搖,也是不因俗見而改變。

所以,蘇東坡過的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

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爲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蘇東坡傳讀後感3

中國自古以來評價一位文人,首先看的並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壞,也就是他的人格。一個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所以,一個人的人格可以說是他的名氣的骨幹。

蘇東坡所處的時代與現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歷代爲人們所稱頌,可謂家喻戶曉。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與他的人格魅力不無關係。

蘇東坡的人格雖然複雜多面,然而我認爲也可以用“浩然之氣”四個字來概括。所謂浩然正氣,就是正大剛直之氣,也就是人世間的正氣。蘇東坡即具有此種“浩然之氣”,它致大致剛,激烈衝動,不可抑制,這種力量若輔以正義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

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天飯後,蘇東坡捧着肚子踱步,問道:“我肚子裏藏些什麼?”侍兒們分別說,滿腹都是文章,都是識見。唯獨他那個聰明美麗的侍妾朝雲說:“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勝稱是。

“不合時宜”正是蘇東坡那堅執性格的體現。

蘇東坡堅執的性格集中表現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堅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風雨中的海燕,暴風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飛翔。

蘇東坡傳讀後感4

《蘇東坡傳》這本書我才只讀了一半,便對蘇東坡這位大文豪有了足夠的認識。書中提到過許多地名,多得數不清,這也正提示了我們蘇東坡一生漂泊。

在書中,我最喜愛的是蘇東坡爽朗的笑聲——他的笑聲告訴了我許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種自得其樂的笑,他被貶之後賞景便成了他最大的樂趣。蘇東坡常對着風景寫詩,寫完之後總會爲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興地笑;蘇東坡的笑,還包含着一種不與人斤斤計較的笑,朝廷的官員爲了針對他,因挑不出蘇東坡平時表現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頭裏挑刺;蘇軾顯然沒與他們計較,反而還寫出“何日遣馮唐”這句話,話中毫無歸罪之意;蘇東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樂。誰被貶之後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組長被降到普通成員一樣,不再被人肯定你的潛質。

時勢造英雄,蘇東坡之因此在中國古代文學史談論上經久不衰,多半是因當時所處的環境,造就他頗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正正因蘇軾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猶如一顆璀璨的星在人羣中脫穎而出。

我喜愛他毫不恭維、仗義執言的性格。雖然他比較衝動、做事不經過“大腦”思考,但正正因這一點,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國人你爲什麼不生氣》裏面說過:“不好以爲你是大學教授,因此作研究比較重要;不好以爲你是殺豬的,因此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也不好以爲你是個大學生,不夠資格管社會的事。你這天不生氣,不站出來的話,明天??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爲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蘇軾這種激烈的.性格,對當時、和我們後世都有極大的影響,他告訴我們:不能讓那些不好的東西繼續下去,要阻止他們,阻止他們務必要有帶頭人。誰也不想讓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誰也不想當那第一個人,凡是有點頭腦的人,都不會那樣去做,蘇東坡正正因“沒頭沒腦”,就毅然去當帶頭人。

儘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過許多人、多次被貶,但蘇東坡依然不乏幸福籠罩。他有十分愛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敵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衆多好官。那裏面最讓人感動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十分重視蘇東坡的文采,蘇東坡每次犯錯之後皇后總會爲他求情;皇上對蘇東坡極其嚴厲,他重視蘇東坡的文采,但因蘇東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諱,皇上怕他終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蘇東坡貶謫。

我對蘇東坡永遠懷有一顆仰慕之心,我喜愛他的真誠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諱,如果我身邊有這樣的以爲親人、朋友或者是同學,我會十分珍惜!

蘇東坡傳讀後感5

蘇東坡,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一樣意司馬光盡廢新法,而是主張穩健行事,凡事皆從是否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實際效果出發,不去阿附迎合,不爲“新法”或“舊制”所囿,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蘇東坡一向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是他卻風光霽月,高高超越於蠅營狗苟的政治勾當之上。他不伎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至於會招致何等後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

蘇東坡以儒家思想爲本,又能博採佛道之長,奉儒而不迂執,好道而不厭世,參禪而不虛佞。處順境時不驕惰逸樂,在逆境中能隨遇而安,用樂觀、灑脫的態度堅持對人生、對完美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實現從現實人生到藝術人生的轉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滿藝術審美情趣的人生,並體此刻他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創作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訴人說,每逢皇帝陛下舉箸不食時,必然是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即便在蘇東坡貶謫在外時,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詩到達宮中,神宗皇帝必當諸大臣的感嘆讚美之。但是皇上對蘇東坡的感嘆讚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蘇東坡一向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這正是我們太多的讀者喜愛他的緣故。近千年來人們不會從內心愛慕一個品格低劣無恥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

文學上萬古不朽的美名,還是在於文學所給與讀者的快樂上。蘇東坡的作品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爲短暫的文學風尚掩沒,甚至歷久彌新,是具有一種我們稱之爲發乎肺腑的“真純”。

此刻我最爲欣賞的是他那真純且有無盡趣味的《定風波途中遇雨》:“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你怎能不意會——風雨過後不必須有完美的天空是一種境界;不經歷風雨,怎樣見彩虹是一種境界。但是現實中很少有人像東坡那樣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其實,這纔是生命最高的境界,這是用充滿洞察力目光蔑視困境時才能擁有的真純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