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水嶺》溫庭筠

溫庭筠的《過分水嶺》化無情之物爲有情,抒寫作者在過分水嶺時與溪水的一段因緣及其感受。

過分水嶺①

作者:唐·溫庭筠

溪水無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嶺頭②便是分頭③處,惜別④潺湲⑤一夜聲。

【註釋】

①分水嶺:一般指兩個流域分界的山。這裏是指陝西省略陽縣的嶓冢山,它是漢水和嘉陵江的分水嶺。

②嶺頭:山頭。

③分頭:分別;分手。

④惜剮(guǎ):捨不得離別。

⑤潺湲(chán yuán):河水緩援流動的樣子。這裏是指河水流動的聲音。

【白話譯文】

溪水本是無情的,但入山這三天裏,得到了它的同行,便有了情感。前邊就是分頭之處了,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別之情。

【創作背景】

這首山水詩是溫庭筠在旅途之中所作。據記載,分水嶺在漢中府略陽縣東南八十里,嶺下水分東西流,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詩題“過分水嶺”,卻並沒有特意寫翻越分水嶺,而是寫過分水嶺的行程中一路相伴的溪水與自己的一段友情,並抒發由此引生的詩意感受。

【賞析】

化無情之物爲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於詩意美的一種藝術手段。

此詩語言樸素而似散文,然而卻頗富情趣。不僅把一條山間溪流擬人化了,而且擬的還是個癡情的小女生,她不辭辛苦的送行三日,離別前夜終於忍不住嗚咽起來,給人感覺既可愛,又有情,甚至惹人想溫言而又輕柔的替飛卿去撫慰她。可以想象,此條溪流必然是娟秀而溫婉的,而且和飛卿一路相處愉快,否則飛卿大概也不會有這般佳興。

首句就從溪水寫起。溪水是沒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這條溪水,卻又似乎有情。在這裏,“無情”是用來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圍繞着它來具體描寫的。“似”字用得恰到好處,它暗透出這只是詩人時或浮現的一種主觀感覺。換成“卻”字,便覺過於強調、坐實,可是能夠肯定並強調溪水的有情,賦予溪水一種動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蓋主次,使“無情”與“有情”平分秋色。只有這個“似”字,語意靈動輕妙,且與全詩平淡中見深情的風格相統一。這一句在點出“有情”的同時,也就設置了懸念,引導讀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敘事,暗點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漢水與嘉陵江的分水嶺,因爲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達嶺頭。山路蜿蜒曲折,緣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這溪水一直在自己側畔同行。其實,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總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並不相同,但溪水雖不斷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聲卻一路伴隨。因爲深山空寂無人,旅途孤孑無伴,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變得特別親切,彷彿是有意不離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動身姿和清脆聲韻來慰藉旅人的寂寞。讀者從“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體味到詩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於溪水的“有情”,也於“得”字中見出。

“嶺頭便是分頭處,惜別潺湲一夜聲。”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與日俱增,因此當登上嶺頭,就要和溪水分頭而行的時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別之情。但卻不從自己方面來寫,而是從溪水方面來寫,以它的“惜別”進一步寫它的“有情”。嶺頭處是旅途中的一個站頭,詩人這一晚就在嶺頭住宿。在寂靜的深山之夜,耳畔只聽到嶺頭流水,仍是潺湲作響,徹夜不停,彷彿是在和自己這個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話別。這“潺湲一夜聲”五字,暗補“三日同行”時日夕所聞。溪聲仍是此聲,而當將別之際,卻極其自然地感覺這溪水的“潺湲一夜聲”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別之聲。在這裏,詩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嶺的自然特點,由“嶺頭”引出旅人與溪水的“分頭”,又由“分頭”引出“惜別”,因惜別而如此體會溪聲。聯想的豐富曲折和表達的自然平易,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寫到這裏,溪水的“有情”已經臻於極致,詩人對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分水嶺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由於溫庭筠對羈旅行役生活深有體驗,對朋友間的情誼分外珍重,他才能發現溪水這樣的伴侶,並賦予它一種動人的人情美。與其說是客觀事物的詩意美觸發了詩人的感情,不如說是詩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觀事物身上。

拓展閱讀:溫庭筠經典語錄

弱柳千條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絲。

唐·溫庭筠《題望苑驛》。弱柳:指初春細嫩柔弱的柳條。這兩句大意是:千條嫩柳婆娑,一枝紅杏橫斜,杏花上帶着點點春雨,柳條像一根根下垂的碧絲。這兩句繪形繪色地摹畫出初春時節綠柳紅杏互相映襯的動人姿色,可用來描寫春景。《題望苑驛》

羌管一聲何處曲,流鶯百囀最高枝。

唐·溫庭筠《題柳》。羌管:笛。相傳笛產於羌,故稱“羌管”、“羌笛”。這兩句大意是:何處傳來一聲悠揚悅耳的羌笛曲呢?原來是流鶯在最高的枝頭上千啼百囀地歌唱。以“羌管”的悠揚悅耳之聲比喻流鶯的`百囀千啼,貼切生動。可用來描寫流鶯悅耳的鳴聲。《題柳》

團圓莫作波中月,潔白莫爲枝上雪。

唐·溫庭筠《三洲詞》。這兩句大意是:夫婦團圓應當持久,不能像水中圓圓的月影,隨着波動,月影就會破碎;也不要作枝頭的落雪,儘管它潔白如梅,卻無梅的芳香,也無梅的高潔。這是寫一位年輕商婦對丈夫的思念,盼望丈夫早日歸來,切莫白白辜負了自己的青春。詩句表現出女子青春意識的覺醒和對愛情生活的渴望。這兩句還可借用來說明凡事要講求實際,不要徒務虛名。《三洲詞》

河源怒觸風如刀,剪斷朔雲天更高。

唐·溫庭筠《塞寒行》。河源:指黃河的發源處。怒觸:憤怒地觸及(河岸),這裏指黃河奔騰呼嘯。剪斷朔雲:比喻狂風吹散積雲。朔(shuò碩):北方。這兩句大意是:黃河上游大水奔騰咆哮,狂風就像利刀,它把雲層剪斷,蒼天顯得更高。詩句筆力勁健,境界高遠,描寫生動,把狂風比作能剪斷積雲的利刀,也很形象。可用來描寫激流和狂風。《塞寒行》

山月不知心裏事,水風空落眼前花。

唐·溫庭筠《夢江南》[千萬恨]。這兩句大意是:山月不知道我思念丈夫的心事,無情的水風又白白地搖落了眼前的春花。遊子浪跡天涯,深閨久盼不歸,於是女子把滿腔離怨別恨都發泄到山月水風等自然景物上。怨月恨風雖然毫無來由,卻把女子的柔意癡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可用於寫相思之情。《夢江南》

象牀寶帳無言語,兒此譙周是老臣。

唐·溫庭筠《經五丈原》。象牀寶帳:祠廟中種龕裏的陳設,這裏指供在廟中的諸葛亮神象。譙周:蜀漢的大臣,在他慫恿下,蜀後主降魏。這兩句大意是:供在祠廟中的諸葛亮已無話可說,從此卑劣的譙周成爲後主寵信的老臣了。這是詩人路過五丈原時因懷念諸葛亮而作的。詩人認爲,諸葛亮一死。蜀漢國勢便江河日下,可供奉在祠廟中的諸葛亮像已無計可施,無言可說了。“老臣”兩字,本是杜甫對諸葛亮的稱譽:“兩朝開濟老臣心”(見《蜀相》),是對諸葛亮輔佐劉備開刨蜀漢,輔佐後主鞏固政權的概括,而譙周是十卑劣小人,在他慫恿下,後主降魏。詩人暗將譙周誤國降魏和諸葛亮匡世扶主作對比,尤其是在譙周名字前面冠以稱譽諸葛亮的“老臣”二字,收刊了比痛罵更強烈的藝術敢果。無怪沈德潛說此句“誚之比於痛罵”(《唐詩別裁》)。這種運用反語的寫作手法可資借鑑。《經五丈原》

下國臥龍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唐·溫庭筠《經五丈原》。五丈原:在今陝西省岐山縣南斜谷口西側。請葛亮率軍伐魏屯兵於此,不幸壯志未酬,病逝軍中。下國:指偏處西南的蜀國。臥龍:指諸葛亮。寤:使人醒寤。主:指後主劉禪。中原得鹿:指司馬氏統一中國。《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後世就以“得鹿”比喻取得政權。這兩句大意是:號稱臥龍的一代名相諸葛亮雖然竭智盡忠,也無甚使昏庸的後主劉撣醒悟,天下政權不由人願地旁落在司馬氏手中,供奉在祠廟中的諸葛亮已無計可施了。《經五丈原》是憑弔諸葛亮祠廟時寫的一首詠史詩。詩句充滿對昏君的諷刺和對時勢不造就英雄的嘆惋。《經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