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 王之渙教案

王之渙的涼州詞,詩人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

涼州詞 王之渙教案

教材分析:

《涼州詞》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古詩二首》中的一首詩,古詩前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爲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後兩句寫的是戍卒的離愁。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着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渙這首詩表現了戍邊士兵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表達了作者對戍邊將士不得還鄉的同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前兩句偏重寫景,後兩句偏重抒情。寫景雄奇壯闊,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蘊含着豐富的內涵,成爲千古絕唱。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第三學段(五六年級)的階段目標是“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本課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古詩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感悟,體現自主學習。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感知文本,通過朗讀與想象解讀文本,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在教學中以“情”爲突破口,以“讀”爲依託,根據學生的讀詩感受,由古詩的意象入手,採用“四步讀詩法”,即“字正腔圓——有板有眼——讀出感覺——讀出意境”,引導學生以讀悟情,以讀入境,加深體驗,培養語感。深入挖掘文本,紮紮實實進行聽說讀寫訓練。適當進行課外拓展,豐富文本,深化古詩內涵,提升審美情趣。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讀古詩。

2、瞭解古詩的大意,想象詩中描繪的.景物,感受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的熱愛之情。

4、引導學生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培養語感,加深體驗,提升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瞭解古詩的大意,體會戍邊將士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感受古詩的意境,讀出古詩蘊含的情感。

教學方法: 引導法、 情境教學法、 點撥討論法

學習方法:自讀感悟、討論探究 、誦讀法

教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古代那些才華橫溢的詩人們,爲我們留下了無數的優秀詩篇,使每一箇中國人爲之驕傲。今天我們再來感受一下古詩的魅力,咱們來個賽詩會,看誰記的古詩多。

(1)我們三單元的主題是“母親河”,誰能背出和黃河或者長江有關的詩?

(2)老師開詩頭,看誰能接下去:

▲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琶琵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2、出示唐代地圖,介紹邊塞地理位置及歷史背景,引出邊塞詩。

3、瞭解詩人及“涼州詞”這種曲調名。

(1)簡介王之渙。

(2)“涼州詞”不是詩題,是涼州歌的唱詞,它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爲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設計意圖: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邊塞詩很少,對於當時的歷史、地理情況瞭解甚少。從幾首反映戰爭的邊塞詩引入,出示唐代地圖,幫助學生了解中原地區和塞外的區域劃分,瞭解邊塞地理位置和歷史情況,爲學生更好的理解古詩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礎。】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多讀幾遍,讀到字正腔圓爲止。

2、指名讀。

3、指導“仞”的讀音和“羌”的書寫。

4、讀詩不僅要讀的字正腔圓,還要讀的有板有眼,讀出節奏。誰來試試?

5、師生合作讀古詩。

6、齊讀古詩。

7、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學生自由彙報,並將詞語板書到黑板上)

8、請大家靜靜地默讀《涼州詞》,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遞着這樣的感覺和情緒。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分層次、按步驟進行練讀,每個環節注重落實,做到讀有層次,讀有要求,讀有指導,讀有評價。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自讀自悟,讀出感覺,讀出情緒,然後引導學生在古詩詞句中捕捉“感受”的來源,體現了自主學習的理念。】

三、抓詩象,入詩境,悟詩情。

根據學生的彙報,相機引導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和情感:

預設一:學生對“孤”的感悟

1、詩象:孤城、萬仞山

(1)這座孤單單的城。指的是哪座城?引導學生從註釋中獲取玉門關相關知識,師補充介紹玉門關。(出示圖片 )

(2)爲什麼作者稱之爲“孤城”?

引導感受:a看荒漠圖景,感受玉門關的荒涼與寂寞 。玉門關在茫茫戈壁灘上,四周荒無人煙,顯得那麼——荒涼、孤寂、冷清――這就是詩句中所說的――“孤城”。

b這樣的一座城,不遠處就是萬仞高山,在萬仞高山的襯托下,顯得那麼——(渺小、孤單)——這就是詩句中說的“孤城”。

(3)瞭解“片”的用意。

師拋疑:"片"在這可以換成什麼詞?詩人這裏爲什麼不用“座”而用“片”?(“一片”是唐詩習慣用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雲”等等,這裏相當於“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孤城在萬仞高山的襯托下,像一片落葉,顯得單薄。)

(4)指導朗讀本句,可以把“一片孤城 ”和“萬仞高山”對比讀,讀出戍邊城堡的“孤”。

引導:孤城周圍除了高山,還有什麼?

2、詩象:黃河

(1)讀讀這句詩,你的眼前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

(2)回顧“黃河入海流”的觀察角度,瞭解本句詩的視角:逆着黃河流向,自下而上遠眺黃河。

(3)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

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從白雲中流出來的黃河像  (想象練說,引導學生用比喻句表達)

(4)你能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條黃河?

(5)指導朗讀:讓我們讀出黃河的源遠流長,讀出黃河奔騰萬里的氣勢。

3、深化“孤城”的意境。

巍巍高山、滾滾黃河,荒涼的地理環境,更加襯托了這座戍邊城堡的“孤”!僅僅是城孤孤單單嗎?(守城將士的心更是孤獨的)與其說城孤,不如說人孤、心孤、情孤啊!

4、帶着我們的感覺,自由讀兩句,讀出古詩的意境。

預設二:學生對“怨”的感悟。

1、感悟“楊柳”的雙關。

(1)理解“怨”,思考:埋怨楊柳什麼?(不發芽)爲什麼楊柳不發芽呢?――“春風不度玉門關”!春風吹不到,楊柳自然不會發芽。戰士們是多麼盼望見到春風輕拂,楊柳吐綠啊?但在這茫茫高原,那只是奢望。埋怨楊柳有用嗎?所以作者說——讀後兩句

(2)楊柳在這裏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指的是戰士吹奏的是《折楊柳》曲子。介紹古人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

(3)在古詩中,有許多詩句都提到了折柳風俗。(課件出示:出示跟楊柳有關的一些詩句,讓學生和老師輕聲誦讀。)

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垂楊管別離。――唐·劉禹錫《楊柳枝詞》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隋代——無名氏《送別》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4)當戍邊將士聽到羌笛吹奏的悲涼的折楊曲時,會是怎樣的心情?理解後兩句的意思。

(5)指導讀後兩句。

2、感悟“春風” 的深意。

春風,表面指的是自然界的風。它另一種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關心。戍邊將士們盼望着朝廷早點讓他們回家,可是,“春風不度玉門關”,朝廷似乎忘記了他們的存在,根本不顧他們的死活。很多將士魂歸關外。

3、拓展:有關描寫戰爭的詩句。輕聲地跟老師一起讀。(配哀傷的樂曲)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唐·李頎《古從軍行》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晚唐·曹鬆《已亥歲二首》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陳陶《隴西行》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

4、 激qing創境,配樂齊讀古詩。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初讀感悟,以“情”爲突破口,以“孤城”爲主要意象,引導學生體會邊塞的荒涼地理環境,感悟戍卒的離愁別恨。以“讀”爲依託,引導學生品讀感悟,進入古詩的情境,感悟詩人的情感。大量的課外拓展,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古詩,同時深化了古詩的內涵,讓學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時也積澱了古詩的文化底蘊】

四、情感渲染,拓展運用

1、寫話練習:羌笛發出的悲切之音,讓將士黯然淚下。如果他家有年邁的父母,如果他已經有了妻兒,他會對父母妻兒說些什麼?請你任選一種角色,寫一寫戍邊將士的心裏話。(寫好後交流)

2、親人們能聽到他的訴說嗎?將士們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託在幽幽的羌笛聲裏,含淚回憶那依依惜別的情景!有感情背誦《涼州詞》。

2、結課昇華:連年的戰爭,長年的戍邊,毀掉了原本幸福的家庭。戰爭帶給人們多少苦難啊!讓我們反對戰爭,維護和平,讓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安寧!

4、課外拓展:自學王翰的《涼州詞》。

【設計意圖:充分挖掘文本內涵,引導學生寫一寫戍邊將士的心裏話,學生情之所至,定會言之有物,讀寫結合,對學生進行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深化古詩內涵,將立意提升至”反對戰爭,維護和平“,賦予了古詩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