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怨》王昌齡教案

《閨怨》這是唐代詩人王昌齡描寫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變化的一首閨怨詩。

《閨怨》王昌齡教案

一、學習目標

1、瞭解閨怨詩的特點,提高古詩鑑賞能力。

2、瞭解閨怨詩常見思想情感和常用表現手法。

二、經典精析

閨 怨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1.本詩標題爲“閨怨”,一開頭卻寫“閨中少婦不曾愁”,是否違反了題意?

2.詩中如何描寫少婦的心理變化?爲什麼“陌頭楊柳色”會勾起少婦幽怨的情懷?

賞析

王昌齡善於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這首《閨怨》和《長信秋詞》等宮怨詩,都是素負盛譽之作。

題稱“閨怨”,一開頭卻說“閨中少婦不曾愁”,似乎故意違反題面。其實,作者這樣寫,正是爲了表現這位閨中少婦從“從曾愁”到“悔”的心理變化過程。丈夫從軍遠征,離別經年,照說應該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這位女主人公正當青春年少,還沒有經歷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較優裕(從下句“凝妝上翠樓”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還在於那個時代的風氣。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爲當時人們“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成爲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在這種時代風尚影響下,“覓封侯”者和他的“閨中少婦”對這條生活道路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幻想的。從末句“悔教”二字看,這位少婦當初甚至還可能對她的夫婿“覓封侯”的行動起過一點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個對生活、對前途充滿樂觀展望的少婦,在一段時間“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點出“不曾愁”,第二句緊接着用春日登樓賞景的行動具體展示她的“不曾愁”。一個春天的早晨,她經過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妝飾,登上了自家的高樓(翠樓即青樓,古代顯貴之家樓房多飾青色,這裏因平仄要求用“翠”,且與女主人公的身份、與時令季節相應)。春日而凝妝登樓,當然不是爲了排遣愁悶(遣愁何必凝妝),而是爲了觀賞春色以自娛。這一句寫少婦青春的歡樂,正是爲下段青春的虛度、青春的怨曠蓄勢。

第三句是全詩轉關。陌頭柳色是最常見的春色,登樓覽眺自然會看到它,“忽見”二字乍讀似乎有些突兀。關鍵就在於這“陌頭楊柳色”所引起的聯想與感觸,與少婦登樓前的心理狀態大不相同。“忽見”,是不經意地流目矚望而適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頭楊柳竟勾起她許多從未明確意識到過的感觸與聯想。“楊柳色”雖然在很多場合下可以作爲“春色”的代稱,但也可以聯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聯想起千里懸隔的夫婿和當年折柳贈別,這一切,都促使她從內心深處冒出以前從未明確意識到過而此刻卻變得非常強烈的念頭--悔教夫婿覓封侯。這也就是題目所說的“閨怨”。

本來要凝妝登樓,觀賞春色,結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這變化發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彷彿難以理解。詩的好處正在這裏:它生動地顯示了少婦心理的迅速變化,卻不說出變化的具體原因與具體過程,留下充分的想象餘地讓讀者去仔細尋味。

短篇小說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豹。絕句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說。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髮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使讀者從突變聯想到漸進,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這就很耐人尋味。

三、高考鏈接

(新課標全國卷)

思遠人

晏幾道

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飛雲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

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爲無色。

1.這首詞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紅葉黃花秋意晚”一句對錶達這種感情有什麼作用?

2.“就硯旋研墨”與“臨窗滴”有什麼關係?“紅箋爲無色”的原因是什麼?請簡要分析。

四、牛刀小試

閱讀下面的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西宮春怨 王昌齡

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

斜抱雲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

[注]雲和,雲和是出產琴瑟的地方,這裏借指瑟。昭陽,漢宮名,漢成帝寵妃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居處。

⑴詩中第一句“西宮夜靜百花香”有什麼作用?

⑵請結合全詩,評析詩中的人物形象。

五、知識積累

【專題解說】

閨怨,就是抒寫思婦獨守空閨的愁怨之情。

宮怨詩專寫古代帝王宮中宮女以及失寵後起的怨情;

閨怨詩主要抒寫古代民間棄婦和思婦(包括徵婦、商婦、遊子婦等)的憂傷

或者少女懷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閨怨詩的寫作模式:別離──盼望──孤單。

【主要類別】

1、閨怨詩。青年士子爲了博取所謂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而遠離妻室,使得妻子在無盡的等待與無邊的愁悶中生出怨恨之情。另外,則寫那些閨中少婦因爲丈夫沒有多少時間留給自己,使得自己的青春紅顏空對着明鏡暗暗消退。王昌齡的《閨怨》一詩中寫道:“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2、宮怨詩。最爲常見的寫宮女“恩已斷”或“未承恩”或“君恩無常、見異思遷”之怨恨的詩作。張祜《何滿子》“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3、徵婦怨詩。徵婦可以說是邊塞戰爭的附屬產物,她們不僅要飽嘗一般思婦的相思之苦、離別之恨,而且還得時刻牽掛邊關丈夫的冷暖安危。一邊是對久戍邊疆的丈夫朝思夜想,一邊對邊關的那些無能將領頗有怨恨之情。沈佺期《雜詩》中寫出了一個徵婦的怨辭:“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可憐閨裏月,長在漢家營。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誰能將旗鼓,一爲取龍城。”這首詩,寫閨中少婦和久戍未歸的丈夫的兩地相思之情。詩中不僅表達了他們的深摯戀情,而且也委婉、含蓄地諷刺了邊將的無能。

【常見意象】

1、月、夢、淚、雁、寒蟬、更漏、笛聲等言愁意象;

2、織布、搗衣、縫衣、登高、憑欄等行爲類意象;

3、燈、燭、簾、被、團扇、牀枕、帷幕、幃、鏡等室內用具類意象;

4、高樓、宮殿、玉階、窗等庭院建築類意象。

【風格特色】

(一)濃重的感傷色調。唐代的閨怨詩,從整體而言,都呈現出一種婉約纏綿幽怨感傷之美, 這由古代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社會地位和心理狀態所決定,也爲兩類詩的主題(即“怨”)所決定,周漢魏晉南北朝以來民歌中的宮怨詩和閨怨詩已然構成一種感傷的傳統色調;文人所作,則無論是宮怨詩的悲嘆“君恩無常”和“妾身薄命”,還是閨怨詩的抱憾色衰或夫妻分離,其感傷色調亦極爲明顯。

(二)細膩的心理描寫。一首詩,既是一幕人生命運的悲劇,也是一曲痛苦心理的哀歌。除了心理獨白還往往通過情態、動作的細節描寫來形象地刻畫抒情女主人公的心理。

(三)恰切的比興襯托。“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詩經•氓》),比喻愛情的興衰;“家寄徵河岸,徵人幾歲遊。不如潮水信,日日到沙頭”(張仲素《春江曲二首》其一),與李益《江南曲》一樣以潮水有信反襯人歸無期;

還有一種比興,是以宮怨、閨怨寄託“士不遇”的情懷。男性詩人“借女人說話”,表現的卻是非女人的主題,有人說:他們的目的是借思婦之日“託志帷房”。一般說來,“男性作家筆下的閨怨題材與君臣遇合的主題常常是一一對應的:以相思寓渴望抱效;以美人遲暮寓功業不就;以空閨寂寞寓懷才不遇;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擠打擊等等。所以這種手法爲“不遇”的士人在詩歌創作中所樂於採用。而這些作品較一般宮怨詩和閨怨詩顯然又多一層曲折。如白居易元和初年在皇帝身邊作了幾年諫官,由於犯顏直諫,被皇帝逐漸疏遠,於是作《太行路》,詩中以“妾顏未改君心改”自比,痛陳“人生莫做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

(四)“淺而能深”的藝術風格。“淺”是指閨怨詩的語言都樸素自然、淺顯易懂;“深”是說它們的意境卻往往能深婉悠長、含蓄無盡。閨怨詩一般不重使典用事,即或使用,亦皆避生就熟,無非阿嬌、班姬、昭君、文君、望夫石、牛郎織女之類,一看便知;然又往往能化熟爲生,或者“奪胎換骨”,或者做翻案詩詞,意境便覺深婉。

(五)常見手法:①比喻 ②對比、襯托 ③細節描寫(動作、心理、神態)

【主要思想感情】

⒈表現閨中女子的後悔、怨恨;表現閨中人的寂寞、孤獨、冷清;

⒉表現對遊子(丈夫)的苦苦相思、團聚的渴望;表現對丈夫的關切、牽掛;

⒊表現宮中女子對自由被禁錮、遭人冷落的怨恨,表達對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嚮往。

⒋表達宮女在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昔日承恩,今日冷落,美人遲暮傷情而生幽怨悲憤。

⒌抒發王朝盛衰之感(通過宮女的變化來反映),抒發宮女寂寞無聊情懷。

⒍詩人每以失意的宮女自況,感嘆個人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