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故事分享

王勃作爲古代一位極富才華的作家,王勃的是一生是如此的短暫但又是如此的漫長。

王勃的故事分享

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著名文學家。乾封元年及第,授期散郎,著有《王子安集》。他寫的《滕王閣序》被譽爲千古絕唱。

王家是絳州有名的書香世家。王勃的爺爺王通,就是著名的文仲子,棄官歸隱,授徒著書,著有《中說》。王勃的父親王福對兒子們的學習要求十分嚴格。王勃幼年天資聰穎,他一方面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能刻苦攻讀,史書上說他“六歲善詞章”,寫起文章來洋洋灑灑,思路暢達,又快又好。與他的兩個哥哥不相上下,號稱“王氏三珠”。他九歲時讀《漢書注》,就能發現錯誤,寫了《指瑕》十卷。王勃十幾歲應試考場,授朝散郎,又被沛王李賢聘爲署府修撰。由於王勃才華出衆,與楊炯、駱賓王、盧照鄰並稱爲“初唐四傑”。

王勃一向不滿於豪門和官場的傾軋,加上才高氣盛,便遭同僚的嫉妒。正好因爲一個案件的牽連,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父親被貶爲交趾令。

這年九月,王勃悲愁難遣,懷着鬱悶的心情到交趾去看望父親,走到南昌,正好是重陽節。南昌府都督閻公整修的滕王閣落成,正在閣內大擺慶功宴,邀集一班文人雅士、社會名流飲酒賦詩,歡度重陽。這滕王閣乃顯慶四年滕王李之嬰任洪州都督時修建,前臨贛江,有西江第一樓之稱。王勃久慕此閣,到此哪能不遊!

來到滕王閣,只見樓高九丈,閣分三層,雕樑畫棟,巍峨壯觀。南有壓江亭,北有挹翠亭,高低錯落,相映成趣。上得樓來,但見閣道上丹漆彩畫,光豔照人。遠眺則山野平川盡收眼底,鳥瞰則澄江如練,百舸爭流。王勃看得如醉如癡,不禁文思泉涌,不能自已。王勃正沉醉於樓閣的宏偉與山河的壯麗之中,忽然一陣蕭管鼓樂之聲從宴會廳傳來。王勃循聲望去,只見閻都督滿面春風,正在舉杯致詞:“今日乃重陽登高之日,又逢滕王閣整修已成,老夫聊備薄酒,爲各位助興。現在我提議,以滕王閣爲題,或賦詩,或作文,效蘭亭故事,以不枉今日之雅會。”衆賓客深知都督心思,他是想讓自己的女婿孟學士當衆寫一篇序文,以顯示其才華。因此閻公派人拿紙筆巡讓衆客人,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肯貿然動筆。王勃遠道而來,自然不明就裏,加上年輕氣盛,恃才傲物,聯想到自己的遭際,情思滿懷,不吐不快。

送紙墨的剛到跟前,王勃便上前拿起筆來,飽蘸濃墨,便揮筆疾書起來。

閻都督一看大怒,心裏罵道:“哪來的毛孩子,不知進退,壞我大事!”不禁拂衣而起。他叫人暗暗在一旁觀看,看他寫些什麼,再做處置。

暗中觀看的人第一次回報說:“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公沉吟不語起來。這裏已開始寫南昌地形的雄闊,自是不同凡響。待回報寫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裏描寫望中秋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俱是神來之筆。閻都督撫案而起,讚歎道:“這真是少有的天才呵!這篇文章要世代流傳,永垂不朽了。”在座的衆賓客紛紛稱讚,連閻公的女婿孟學士也佩服得五體投地,自嘆弗如。閻公將王勃請到宴席上,大家盡歡而散。

這次交趾之行,王勃不幸在海上遇風浪溺水而死。越南人民感念王勃父子,至今還有廟宇和塑像紀念他們父子倆。

大詩人王勃的童年事蹟

王勃出生於世代官宦的詩書人家。其祖父王通是隋秀才高弟,曾任蜀郡司戶書左和蜀王侍讀等官,後來退官居家,專門在龍門講學著書。其著作有《元經》和《中說》,爲當時儒士所稱道。其父福峙,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六合二縣令、齊州長史等官,晚年開始對玄學(即修煉)有了興趣[1]。王勃天生聰穎,悟性過人,是個早熟的神童。他六歲就能寫一手好文章;九歲時讀顏師古注的《漢書》,便能指出書中的過失;十歲時以一個月的時間竟能通讀六經而無一點障礙,連他的朋友、同樣是神童出身的楊炯都認爲他的知識是先天帶來的(“懸然天得,自符昔訓”)。

十四歲時,王勃以神童而被舉薦,在考覈中名列前茅,授予朝散郎的.官職;十六歲那年,沛王把他召去當沛府修撰,對他很是愛重;十八歲那年,由於當時盛行鬥雞,各個王爺之間的鬥雞更是熱鬧非凡,王勃開玩笑寫了一篇《檄英王雞》(“聲討英王的雞”),惹得皇上大怒,立即把他逐出王府。他便到四川各地去旅遊,“遠遊江漢,登降岷峨”,得到山川靈氣的陶冶啓悟,在詩文上進步神速,“神機若助,日新其業”,每寫一篇文章都令人驚歎讚賞,特別是《益州夫子廟碑》,被認爲“宏偉絕人,稀代爲寶”。後來他又被啓用爲官,但因殺一犯罪的官奴而險些自己丟了性命,連累他父親也貶官。以後他棄官在家,一心著書。當他27歲時(虛歲28歲),去交趾探望父親,“渡海溺水,驚悸而卒”。

王勃的一生是短暫的,只活了27歲,但同時又是富於變化的、豐富的一生。他在27年中所遭遇的、所作的事情並不比一個活了80歲的人少。作爲一個早熟的神童,他的思想不但超出同齡人、甚至超過博學的成年人太多,因此不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如果我們把他想象成一個活了81歲的人,只不過他生活的“速度”是常人的三倍:常人三年中所經歷和作過的事情他一年就完成了。這樣再去觀察他的一生,就要容易理解得多。他的超常的才華和超短的生命形成一個太大的反差,以至千百年來知道他的人始終惋惜、遺憾並感嘆不已。不過,我們如果從修煉角度去看一看他的一生,倒是覺得自然得多、沒有什麼可遺憾的,因爲任何一個修煉人的一生總是按照對他來說是最合適的修煉道路來安排的,歷史上有些成道之人就是很年輕就以“死亡”的形式而離開這個世界的。在他短暫多變的一生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修煉人的、和他生活一樣豐富多彩的一條修煉的道路。

王勃從小就是個有孝心的孩子。父親對他很慈愛,並經常教導他說:“人子不知醫,古人以爲不孝。”他便牢記心頭,暗中到處查訪良醫,希望學一手好醫道,作個孝子。在公元661(或660)年,當他才十一、二歲時,便令人驚訝地碰到一個遠遠超過他期望的絕好機會:在長安遇到了曹夫子。曹夫子名元,字道真,自稱是京都的人。他能象扁鵲那樣從遠處觀望人的氣色,清楚地透視人的五臟六腑;還能象華佗那樣作開胸洗腸一類的大手術。根據他收王勃爲徒後講述自己的師承,他實際上是《黃帝八十一難經》的直系傳人。該書是上古祕籍,由歧伯傳給黃帝;黃帝往下傳時又經過了53個傳人才傳到曹夫子手中。在這53個傳人中,就有第三十六個傳人扁鵲,並由他首次釐定了原書章句;還有第四十六個傳人華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