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賞牡丹》

劉禹錫的詩詞《賞牡丹》全詩主要寫了什麼內容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劉禹錫《賞牡丹》

賞 牡 丹

[唐]劉 禹 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妖:豔麗,嫵媚。格:品質,格調。)

池上芙蕖淨少情。(芙蕖:荷花。淨:潔淨。情:情趣。)

唯有牡丹真國色,(國色:一國中容貌最美麗的女子。)

花開時節動京城。(動:振動、轟動。)

解讀:

庭前的芍藥過於豔麗而格調不高,池中的荷花過於潔淨而缺少情趣。百花園中只有牡丹最爲美麗,花開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競相欣賞,甚至驚動了整個京城。

背景:

牡丹嬌豔多姿,雍容大方,有“百花之王”的美譽。據記載,從隋朝起牡丹就成爲名貴的觀賞花卉,到了唐代觀賞牡丹的場景更是盛況空前。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中有“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的描述即可說明。隨着牡丹花在唐朝社會的備受寵愛,詠牡丹詩也隨之大量出現。劉禹錫的《賞牡丹》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寫成的。據資料顯示,僅《全唐詩》中就收錄了吟詠和涉及牡丹的詩詞130首左右。但傳誦至今讓後人見到牡丹便情不自禁吟詠的大概就是劉禹錫的這首《賞牡丹》了。

賞析

在舉國上下爭寵牡丹的大背景下,衆多文人騷客已描繪過牡丹之美,抒發了喜愛與尊崇之情。如王維的《紅牡丹》:“綠豔閒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元稹的《牡丹》:“簇蕊風頻壞,裁紅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別一年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禹錫今又“賞牡丹”,怎麼別出心裁、寫出新意呢?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詩人下筆沒有開門見山去形容牡丹的花色、花形,而是將牡丹置於百花園中,與“庭前芍藥”、“池上芙蕖”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詩人並沒有爲了突出牡丹而將這二花寫得一無是處,而是把兩種花的美和不足之處都點了出來。詩人認爲芍藥花嬌豔美麗,但過於嫵媚而格調不高;芙蕖即荷花潔淨淡雅,但過於清高而少了一些情趣和風致。芍藥和荷花這些此前備受人們青睞的名花在牡丹面前不免黯然失色,牡丹愈發顯得氣質華貴、風姿卓絕。

評價完芍藥、芙蕖,牡丹到底如何呢?三四句,詩人直抒胸臆道:“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還是沒對牡丹作更多的描述,只用“真國色”三字加以概括,“惟有牡丹纔是國內最美麗的女子”,表達精煉而又到位。在詩人眼裏,婀娜多姿的牡丹哪裏還是什麼草木,只有把它比作“國色”才能寫盡它的美好。詩人緊接着補充,不要笑他花癡,不止他一人覺得牡丹最美,不僅他一人鍾愛於牡丹,牡丹花盛開的時節人們轟動京城的賞花場面就足以證明牡丹花容是如何傾城傾國的了。

由此可見,《賞牡丹》的別緻之處,一是在於構思之巧。詩人帶着一種陶醉之情來寫牡丹之美,卻隻字不提花色之絢麗、花容之豐腴、花姿之婀娜、花香之馥郁,而是用芍藥的“妖無格”和芙蕖的“淨少情”的美中不足反襯出牡丹的風姿與多情,用熱鬧的觀花場面、癡迷的賞花情景烘托牡丹的美好。全詩沒有一個字正面描寫牡丹的美麗,但字字句句都在繪牡丹美景、抒讚美之情。花開時節牡丹到底“國色”如何,賞花人又是如何“動”京城的`,詩人把無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給讀者去豐富、去延伸……這正是劉禹錫的高妙之處,也使得這首詩在衆多的賞牡丹的詩作中不落俗套。

二是在於立意之妙。自古以來,詩人們往往很少爲了寫花而寫花,而是重在託物言志,即通過詠花來表達自己對社會生活的感受和個人的人生理想。在這首對牡丹的讚美詩中,我們也可以窺見詩人劉禹錫的理想人格。詩人認爲芍藥格調不高、芙蕖缺情少趣,因而不感興趣,而對既有外在姿態、又有內在氣質的牡丹如此鍾愛,可見牡丹花象徵了一種盡善盡美的理想人格。劉禹錫幾十年來所走過的人生道路,正是對這一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實踐。劉禹錫富於理想,前半生積極參與政治革新,渴望施展抱負建立功業。後來失敗遭貶,仕途坎坷,但不改初衷。在二十多年的貶謫生涯中,他不僅寫出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銘》)、“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詞》)等千古佳句,還在地方官任上取得了顯著的政績。這就使得後人從劉禹錫的作品中感受到了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力量。

拓展閱讀:

牡 丹

[唐]王 睿

牡丹妖豔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

曷若東園桃與李,果成無語自成陰?

思考:此詩立意恰與劉禹錫的《賞牡丹》相反,請就此發表看法,並有條理地陳述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