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引全文賞析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欣賞並分析(詩文等),通過鑑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秋風引全文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風引全文賞析

《秋風引》

作者:劉禹錫

hé chù qiū fēnɡ zhì ,

何 處 秋 風 至 ,

xiāo xiāo sònɡ yàn qún 。

蕭 蕭 送 雁 羣 。

zhāo lái rù tínɡ shù ,

朝 來 入 庭 樹 ,

ɡū kè zuì xiān wén 。

孤 客 最 先 聞 。

註釋

⑴引:文學或樂曲體裁之一,有序奏之意,即引子,開頭。

⑵至:到。

⑶蕭蕭: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⑷朝:早晨。庭樹:庭園的樹木。

⑸孤客:孤身作客他鄉的人。這裏是詩人自指。聞:聽到。[2-3]

譯文

秋風不知從哪裏吹來,蕭蕭地送來了一羣羣大雁。

清早秋風來到庭中的樹上,愁苦的孤客最先聽見。

賞析

劉禹錫曾在偏遠的南方過了一個長時期的貶謫生活;這首詩作於貶所,因秋風起、雁南飛而觸動了孤客之心。詩的內容,其實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別》詩開頭兩句所說的“西北秋風至,楚客心悠哉”;但詩人沒有在客心上多費筆墨,而在秋風上馳騁詩意。

詩以“秋風”爲題;首句“何處秋風至”,就題發問,搖曳生姿,而通過這一起勢突兀、下筆飄忽的問句,也顯示了秋風的不知其來、忽然而至的特徵。如果進一步推尋它的弦外之音,這一問,可能還暗含怨秋的意思,與李白《春思》詩“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句有異曲同工之處。當然,秋風之來,既無影無跡,又無所不在,它從何處來、來到何處,本是無可究詰的。這裏雖以問語出之,而詩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來就宕開詩筆,以“蕭蕭送雁羣”一句寫耳所聞的風來蕭蕭之聲和目所見的隨風而來的雁羣。這樣,就化無形之風爲可聞可見的景象,從而把不知何處至的秋風繪聲繪影地寫入詩篇。

這前兩句詩,合起來看,可能脫胎於屈原《九歌》“風颯颯兮木蕭蕭”和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而可以與這兩句詩合參的'有韋應物的《聞雁》詩:“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但韋詩是以我感物,以情會景,先寫“歸思”,後寫“聞雁”。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指出,這樣寫,“其情自深”,如果“倒轉說”,就成了一般人都寫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詩無定法,不能執一而論。這首《秋風引》前兩句所寫的秋風始至、鴻雁南來,正是韋詩後兩句的內容,恰恰是把韋詩倒轉過來說的。它是遠處落想,空際運筆,從聞雁思歸之人的對面寫起,就秋風送雁構思造境。至於韋詩前兩句的內容,是留到篇末再寫的。

詩的後兩句“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把筆觸從秋空中的“雁羣”移向地面上的“庭樹”,再集中到獨在異鄉、“歸思方悠哉”的“楚客”,由遠而近,步步換景。“朝來”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風至”,又承接次句的“蕭蕭”聲,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發問。它說明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卻又附着它物而隨處存在,此刻風動庭樹,木葉蕭蕭,則無形的秋風分明已經近在庭院、來到耳邊了。詩寫到這裏,寫足了作爲詩題的“秋風”,而篇幅已經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詩中之人還沒有露面,景中之情還沒有點出。直到最後一句才畫龍點睛,說秋風已爲“孤客”所“聞”。這裏,如果聯繫作者的另一首《始聞秋風》詩,其中“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兩句,倒可以作“聞”的補充說明。當然,作爲“孤客”,他不僅會因顏狀改變而爲歲月流逝興悲,其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這首詩主要要表達的,其實正是這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但妙在不從正面着筆,始終只就秋風做文章,在篇末雖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寫到他“聞”秋風而止。至於他的旅情歸思是以“最先”兩字來暗示的。如李鍈在《詩法易簡錄》中所說,“爲孤客傳神”的正在這兩個字,使“無限情懷,溢於言表”。照說,秋風吹到庭樹,每個人都可以同時聽到,不應當有先後之分。)而惟獨孤客“最先”聽到,可以想見,他對時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解釋說:“孤客之心,未搖落而先秋,所以聞之最早。”這就是對“最先聞”的解釋。鍾惺在《唐詩歸》中還指出:“不曰‘不堪聞’,而曰‘最先聞’,語意便深厚。”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也說:“若說‘不堪聞’,便淺。”這些評語都稱讚這一結句曲折見意,含蓄不盡,爲讀者留有可尋味的深度。不過,前面說過,詩無定法,這一結句固然以曲說而妙,但也有直說而妙的。蘇頲有首《汾上驚秋》詩:“北風吹白雲,萬里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這裏,從全詩看來,卻必須說“不可聞”,才與它的蒼涼慷慨的意境、高亢勁健的風格相融浹。兩個結句,內容相似,一用曲筆,一用直筆,卻各盡其妙。對照之下,可悟詩法。

名家點評

明代郭濬《增訂評註唐詩正聲》:“李雲:不曰‘不堪聞’,而曰‘最先聞’,語意最深。”

明代鍾惺《唐詩歸》:“不曰‘不堪聞’,而曰‘最先聞’,語意便深厚。”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徐克曰:‘人情之真,非老於世故者不能道此。’”

明代吳昌祺《刪訂唐詩解》:“用意最妙。”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註》:“誰不聞而曰‘最先聞’,孤客觸緒驚心,形容盡矣。若說‘不堪聞’,便淺。”

清代李鍈《詩法易簡錄》:“詠秋風必有聞此秋風者,妙在‘最先’二字爲‘孤客’寫神,無限情懷,溢於言表。”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若說‘不堪聞’,便淺。”

清代吳瑞榮《唐詩箋要》:“夢得《鄂渚留別》末雲:‘欲問江深淺,應如遠別情。’情思不劇,與此詩皆陶冶樂府而得。”

清代吳烻《唐詩選勝直解》:“風無形,隨四時之氣而生,曰何處驚之也。秋風秋雁並在一時,若風送之者然,況萬物經秋,皆將黃落逐臣孤客,無難爲情,曰‘入庭樹’,曰‘最先聞’,驚心更早,宋玉悲秋,略與彷彿。”

清末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四序迭更,一歲之常例,惟乍逢秋至,其容則天高日晶,其氣則山川寂寥。別有一種感人意味,況天涯孤客,入耳先驚,能無惆悵?蘇頲之《汾上驚秋》,韋應物之《淮南聞雁》,皆同此感也。”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州)。貞元進士,又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參與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失敗後,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和柳宗元交誼很深,人稱“劉柳”;晚年和白居易唱和甚多,並稱“劉白”。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寄託手法。《竹枝詞》、《楊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爲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爲文長於說理。又通醫學。重要哲學著作有《天論》三篇。有《劉夢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