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詩原文賞析

李白的詩原文賞析1

南都行

李白的詩原文賞析

唐代李白

南都信佳麗,武闕橫西關。白水真人居,萬商羅鄽闤.

高樓對紫陌,甲第連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與五羖,名播天壤間。麗華秀玉色,漢女嬌朱顏。

清歌遏流雲,豔舞有餘閒。遨遊盛宛洛,冠蓋隨風還。

走馬紅陽城,呼鷹白河灣。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

譯文

南都果然是佳麗之地,名不虛傳。巍峨的武闕山就橫在西關。

這是白水真人漢光武帝的老家。市井繁榮,萬商雲集。

峨峨高樓對着紫色的大道,房宅櫛次鱗比,直連城外的青山。

此地出了許多英豪,他們的業績巍巍,渺不可攀。

如號曰陶朱公的范蠡和五羖大夫的百里奚,他們都名播天地。

這裏還是出美人的地方,如以美色著名的漢光武皇后陰麗華,嬌豔美麗的漢皋遊女等。

她們清歌響遏流雲,舞姿優遊從容,令人讚歎。

南陽之盛與洛陽齊名,古來都是有名的遊覽勝地,冠蓋來往,車馬不斷。

我在紅陽城外走馬,在白河灣呼鷹逐獵,有誰能像劉備那樣的明王來識我這個的臥龍客呢?

長吟着諸葛亮的《梁父吟》,我的頭髮都要愁白了。

註釋

南都:即南陽之舊稱,唐時爲山南東道鄧州,即今河南南陽市。

武闕:山名。《文選》張衡《南都賦》:“爾其地勢,則武閥關其西,桐柏揭其東。”李善注:“武闕山爲關,在西也。”西關:即武關。在今陝西丹鳳縣東南。

白水真人:指漢光武帝。漢光武帝起於青陵之白水鄉,故曰白水真人。《文選》張衍《東京賦》:“我世祖忿之,用龍飛白水。”薛綜注:“世祖,光武也。白水,渭南陽白水縣,世祖所起之處也。”《文選》張衡《南部賦》:“真人革命之秋也。”李善注:“真人,光武也。”

鄽闤:指市井。鄽,市宅。闤,市垣。

陶朱,即范蠡。五羖:指百里奚。虢爲晉所滅,百里奚逃至楚,被執爲奴,秦穆公聞其賢,以五羖羊皮贖之,授以國政,號曰五羖大夫。見《史記·秦本紀》。史載,范蠡和百里奚皆南陽人。

麗華:即陰麗華,漢光武帝皇后。

漢女:漢水旁的女子。《文選》張衡《南都賦》:“遊女弄珠於漢皋之曲。”李善注:“《韓詩外傳》曰:‘鄭交甫將南適楚,遵彼漢皋臺下,乃遇二女,佩兩珠大如荊雞之卵。’”

遨遊盛宛洛:《古詩十九首》:“驅車策駑馬,遊戲宛(南陽)與洛(洛陽)。”此用其句意。

紅陽:地名。即今河南舞陽縣西北。

白河;一作白水,源出今河南嵩縣西南,南流經今南陽市東,至湖北襄樊市入漢水。俗稱白河。

臥龍:即諸葛亮。

創作背景

《南都行》系開元二十八(740年)春,李白奉詔由湖北安陸赴長安任職,途經河南南陽時所作。

賞析

“南都信佳麗,武闕橫西關”概述南陽佳麗之地、巍峨武闕山的雄偉壯闊之景。

“白水真人居,萬商羅鄽闤。高樓對紫陌,甲第連青山。”描繪一幅漢光武帝所管轄的市井繁榮,萬商雲集,皇親國戚、王侯將相多居住於此,以突顯出南陽商業發達、壯闊富饒。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陶朱與五羖,名播天壤間。”緊扣前文,借南陽山川美景抒發情懷,繼而聯想到南陽英豪美女的事蹟,繼而從而觸動李白內心處的讚賞情懷,歌詠南陽英豪。

“麗華秀玉色,漢女嬌朱顏。”麗華就是皇后陰麗華,是誇南陽美眉漂亮早已豔名遠播。

“清歌遏流雲,豔舞有餘閒。遨遊盛宛洛,冠蓋隨風還。”描繪一幅美女清歌響遏流雲、舞姿優遊從容的美麗風景圖,側面點染出南陽乃國傑豪英,人傑地靈的地方。

“走馬紅陽城,呼鷹白河灣。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講述李白以諸葛亮自況感懷,自嘆沒有知己而因愁鬢斑。

綜觀全詩,前六詩句李白描繪了南陽山川形勝和繁華的市面景觀:武闕山橫亙,貨幣流通,商賈雲集,樓高道闊,甲第連山。接着六詩句描寫南陽風流人物的事蹟:英豪,則有范蠡、諸葛亮;美女則有陰麗華、漢水神女。繼而四句寫南陽旅遊觀光之勝。清歌豔舞可賞,宛、洛可遊,故冠蓋絡繹,走馬呼鷹。最後二句以感懷爲主,以諸葛亮自況,嘆無知己,故而因愁鬢斑。詩的主旨是講述詩人對南陽英豪的欽敬和仰慕,並以臥龍自比,以申用世之志,抒發懷才不遇的感嘆。李白最後藉此抒發不得志之情,也是一貫風格。

李白的詩原文賞析2

哭宣城善釀紀叟

唐代 李白

紀叟黃泉裏,還應釀老春。

夜臺無曉日,沽酒與何人?(版本一)

戴老黃泉下,還應釀大春。

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版本二)

譯文

紀老在黃泉裏,還會釀製老春美酒。

只是陰間沒有李白,你老賣酒給何人?

註釋

宣城:在今安徽省東南。善釀:擅長釀酒。

老春:紀叟所釀酒名。唐人稱酒多有”春“字。

夜臺:墳墓。亦借指陰間。

題戴老酒店:這是此詩的另一個版本題目。

大春:戴老所釀酒名。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李白是個重感情的人,一生廣交朋友。此詩憑弔的友人紀叟,是宣城人。紀叟是宣城著名的釀酒人,所釀的美酒遐邇聞名。李白一生嗜酒,屢遊宣城,自然就和他交上了朋友。李白對紀叟的死很悲痛,所以寫了這首詩哭他。

賞析

這是李白憑弔友人的絕句,有兩個傳世版本,一題爲《哭宣城善釀紀叟》,一題爲《題戴老酒店》,兩者釀酒老人的姓不同,正文文字也略有不同,而內容基本沒有差別。這裏賞析所引述的文字以前一版本爲準。

釀酒老人離開人世間,引起詩人深深的惋惜和懷念。詩人癡情地想象這位釀酒老人死後的生活。首句”紀叟黃泉裏“,黃泉本是人死葬身之所,可是按詩人的口氣,紀叟之死入黃泉,就像搬家一樣,既是說他死,似乎又還活着。次句”還應釀老春“,就是說:既然生前他能爲我李白釀出老春名酒,那麼如今在黃泉之下,他也應該還會施展他的拿手絕招,繼續釀造香醇的美酒。這看上去是詩人一種荒誕可笑的假想,然而卻說得那麼認真、悲切,使讀者在感情上容易接受,覺得這一奇想是合乎人情的。

接着二句:”夜臺無曉日,沽酒與何人?“詩人又沿着前面的思路想得更深一層:“紀叟縱然在黃泉裏仍操舊業,但生死殊途,叫我李白如何能喝得到他的酒呢?”想到這裏,詩人更爲悲切,爲了表達這種強烈的傷感之情,採用設問句式,故作癡語問道:“老師傅!你已經去到漫漫長夜般的幽冥世界中去了,而我李白還活在人世上,你釀了老春好酒,又將賣給誰呢?”照這兩句詩的含意,似乎紀叟原是專爲李白釀酒而活着,並且他釀的酒也只有李白賞識。這種想法更是不合乎情理的癡呆想法,但更能表明詩人平時與紀叟感情的深厚,彼此是難得的知音,現在死生分離,詩人感到十分悲痛。

沽酒與釀酒是李白與紀叟生前最平常的接觸,然而,這看似平常的小事,卻最令詩人難忘,最易引起詩人傷感。詩人善於抓住這一點,並賦予浪漫主義的色彩加以渲染,感情真摯自然,十分感人。

李白的詩原文賞析3

廬江主人婦

唐代李白

孔雀東飛何處棲,廬江小吏仲卿妻。

爲客裁縫君自見,城烏獨宿夜空啼。

譯文

孔雀東南飛,飛到何處才休息?

你就好像象那古時候廬江小吏焦仲卿的妻子。

你賢惠啊,爲路過你家的客人縫補衣服。

可惜卻像城牆樹上的烏鴉孤獨的鳴叫。

註釋

⑴《古詩爲焦仲卿妻作》:“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⑵古樂府:“漢未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爲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時人傷之,爲詩云爾。”

⑶張華《禽經注》:“烏之失雌雄,則夜啼。”

簡析

從詩中明顯看出李白的心事並不好。詩中用了兩個典故:一是《孔雀東南飛》焦仲卿夫婦,此處是李白知道主人姓焦以後的打諢;二是借《古詩十九首》中一個典故,意思是妻子爲客人縫補衣服,丈夫突然回來,很不高興,同行的客人們就唱起歌謠:“在外不容易啊,在外不容易,衣服誰來縫補啊,衣服誰來縫補?”意思是:我們和你妻子的關係是正當的,不用懷疑,而影響你們夫妻的關係。

李白的詩原文賞析4

游水西簡鄭明府

唐代 李白

天宮水西寺,雲錦照東郭。清湍鳴回溪,綠水繞飛閣。

涼風日瀟灑,幽客時憩泊。五月思貂裘,謂言秋霜落。

石蘿引古蔓,岸筍開新籜。吟玩空復情,相思爾佳作。

鄭公詩人秀,逸韻宏寥廓。何當一來遊,愜我雪山諾。

譯文

天宮水西寺雄偉壯觀,雲錦般照亮涇縣東城。

清澈的急流蜿蜒迴響,飛天樓閣下綠水環繞。

白天涼風拂面,悠然瀟灑;我時不時坐下休息感覺一下這清幽的味道。

五月天了,這裏還可以穿貂皮裘衣;就像秋天一樣,霜氣襲人。

石蘿藤延引古老的枝蔓,岸邊竹叢抽出了新竹杆,一派生氣勃勃景象。

看到這好山好水,不禁詩意大興,又想起你的佳作。

鄭公你具有詩人秀麗的氣質,詩文飄逸音韻宏亮,如霜天一樣寥廓。

什麼時候咱們一起再來此一遊,以兌現我點化你成仙的承諾?

賞析

李白詩中雲:“清湍鳴回溪,綠竹繞飛閣;何當一來遊,幽客時憩泊”,描寫了這一山寺佳境。杜牧將此佳境凝鍊爲“古木回巖樓閣風”,正抓住了水西寺的特點:橫跨兩山的建築,用閣道相連,四周皆是蒼翠的古樹、綠竹,凌空的樓閣之中,山風習習。多麼美妙的風光!

何當一來遊這首詩《游水西簡鄭明府》的全詩解釋是:李白一生坎坷蹭蹬,長期浪跡江湖,寄情山水。杜牧此時不但與李白的境遇相仿,而且心緒也有些相似。李白身臨佳境曰“幽客時憩泊”;杜牧面對勝景曰“半醒半醉遊三日”,都是想把政治上失意後的苦悶消釋在可以令人忘憂的美景之中。三、四句合起來,可以看到這樣的場面:在濛濛的雨霧中,山花盛開,紅白相間,幽香撲鼻;似醉若醒的詩人,漫步在這一帶有濃烈的自然野趣的景色之中,顯得多麼陶然自得。

約天寶十四載(755)遊涇縣(今安徽涇縣)時作。水西,即首句所稱“天宮水西寺”,在涇縣西五里之水西山中,本名凌巖寺,南齊永平元年淳于棼舍宅建。鄭明府,似即《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中所稱之溧陽縣令鄭晏。詩寫水西清景,有“五月思貂裘,謂言秋霜落”之句,並邀鄭來同遊。

詩中人物與地名:

鄭晏:約天寶十五載(756)在溧陽(今屬江蘇省)縣令任。李白《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雲:“邑宰滎陽鄭公,名宴,家康成之學,世子產之才,琴清心閒,百里大化。”此碑作於天寶十五載。又《戲贈鄭溧陽》詩,亦當爲同年之作,“鄭溧陽”即溧陽縣令鄭晏。又《游水西簡鄭明府》詩,約天寶十四載(755)作於涇縣(今屬安徽省),“鄭明府”亦當指溧陽縣令鄭晏。又《春日獨坐寄鄭明府》詩,“鄭明府”亦指鄭晏,詩約作於天寶十四載(755)。

天宮水西寺:寺名,在今安徽涇縣城西五里水西山,爲山中三大古寺之首寺,原名凌巖寺,建於南齊。唐肅宗上元元年改名天宮水西寺。李白《游水西簡鄭明府》有“天宮水西寺,雲錦照東郭”。

水西:即水西山,其山有水西寺。在今安徽涇縣西五里。李白《別山僧》有“何處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涇溪”。另有《游水西簡鄭明府》。

李白的詩原文賞析5

覽鏡書懷

唐代 李白

得道無古今,失道還衰老。

自笑鏡中人,白髮如霜草。

捫心空嘆息,問影何枯槁?

桃李竟何言,終成南山皓。

譯文

得道便無所謂古今,失道終不免會衰老。

自照自笑鏡中之人,滿頭白髮就像霜草。

捫心空自嘆息,我的形影爲何這般枯槁?

桃李何必多言,早晚會贊成商山四皓。

註釋

⑴“桃李”句:語出《史記·李將軍列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說,桃李結滿果實,自然會有人來採摘,樹下也會因此踩出一條路來。

⑵南山皓:即商山四皓。李白《金陵歌送別範宣》:“送爾長江萬里心,他年來訪南山皓。”王琦注:“南山皓,謂漢之四皓。四皓在秦時始入藍田山,後又入地肺山,漢時匿終南山。”《高士傳》:四皓者,皆河內織人也,或在汲。一曰東園公,二曰甪里先生,三曰綺裏季,四曰夏黃公,皆修道潔己,非義不動。秦始皇時。見秦政暴虐,乃退入藍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透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飢。唐、虞世遠,吾將安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不如貧賤而肆志。”乃共入商、洛,隱地肺山,以侍天下定。及秦敗,漢高聞而徵之,不至。深自匿終南山,不能屈己。

創作背景

據詩中“自笑鏡中人,白髮如霜草”句意來看,此詩當爲李白暮年之作。詹鍈先生《李白詩文系年》等書將此詩繫於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

賞析

此詩共八句,可分三個部分:發端——覽鏡——書懷。

開頭兩句爲第一部分。開篇不直接入題,也無驚人之語,甚至有些過於平靜,出人意外。似乎詩人是在漫不經心地講述一個被人們普遍接受的道理:修道成仙的人自然是長生不老,反之,那些凡夫俗子轉眼就會走向生命的最後歷程。這兩句詩看似對道教的肯定,實則是對道教的挖苦。全詩也就由此而引起的。

中間四句爲第二部分。在這一部分,詩人緊扣開篇的“衰老”二字,以自己爲例證,寫覽鏡之所見;深深的自嘲和自責,形成對報國無門、濟世無路的現實的尖刻揭露和批判。李白從來崇尚道教,理應是“得到”之人,可是到頭來,依然“白髮如霜草”。“自笑”一句舉重若輕,接法飄逸,可以說是對自己迷信道教的徹底否定。“空”“何”二字寫盡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極端痛苦。“自笑”“捫心”“嘆息”“問影”幾個連續動作則把詩人覽鏡時的心理活動、外貌特徵和神態舉止活脫脫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儼然是作者晚年的一幅形神兼備的自畫像。

最後兩句爲第三部分。詩人活用了兩個典故。詩人變“桃李不言”爲“桃李竟何言”,是憤激之辭:我縱有才能,卻沒有施展的機會,又有什麼可說的呢?詩人讚賞“商山四皓”,是希冀自己能像四皓一樣,能爲國家貢獻出自己的餘熱。兩個典故的活用,寫出了不合理制度下,傑出人才的悲劇結局,反映了詩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堅強信念、對邪惡勢力的殊死抗爭和矢志不渝的政治熱情。

全詩通篇並無華麗詞句,而僅僅是以議論爲主,間以聲、色、形、態的逼真刻畫,實在而不板滯,悲愴而不消沉,恰如水晶世界,直露、透徹;又似一片冰心,清冷、光明。其感人之處,全在於人格的力量和深刻的內涵。

李白的詩原文賞析6

贈柳圓

唐代 李白

竹實滿秋浦,鳳來何苦飢。

還同月下鵲,三繞未安枝。

夫子即瓊樹,傾柯拂羽儀。

懷君戀明德,歸去日相思。

譯文

秋浦滿是竹實,鳳凰來到這裏怎麼還會飢餓?

還同月下的喜鵲,繞了三圈都沒有找到可以安然棲息的枝條。

夫子你就是瓊樹,傾斜下垂的枝條庇護。

敬仰你的高尚品德,別後會日夜把你思念。

註釋

陸機《詩疏》:鳳凰,非梧桐不棲,非梧桐不食,非醴泉不飲。

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瓊樹:即瓊枝。以謬琳琅軒爲食,鳳凰食之。

謝靈運詩:傾柯引弱枝,攀條摘蕙草。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李白遊秋浦(今安徽貴池)期間,或謂作於天寶十三載(754)。李白另有《贈秋浦柳少府》詩,疑柳圓即柳少府(秋浦縣尉)。

賞析

詩的開頭用鳳雛依梧桐而棲和啄食竹實的典故,說明秋浦地方政績得人心,自己對此地很留戀,接着又用曹操詩強化這種感想,然後把話題轉向柳圓,表達自己的心願。巧妙用典和就典故發議論切入現實,是這首詩的特點。晚年的李白飄泊在江南,也許是爲了自己的生活環境,曾有不少誇讚地方長官的詩,常常會將古人的德、言、行隨手拈來用入詩中,卻並不是累贅繁瑣,不妨礙思想的流暢表達,其中既有詩人藝術技巧高超熟練之處,也有暫爲人下的無奈。

李白的詩原文賞析7

荊州賊平臨洞庭言懷作

唐代李白

修蛇橫洞庭,吞象臨江島。

積骨成巴陵,遺言聞楚老。

水窮三苗國,地窄三湘道。

歲晏天崢嶸,時危人枯槁。

思歸陰喪亂,去國傷懷抱。

郢路方丘墟,章華亦傾倒。

風悲猿嘯苦,木落鴻飛早。

日隱西赤沙,月明東城草。

關河望已絕,氛霧行當掃。

長叫天可聞,吾將問蒼昊。

譯文

巨蛇橫陳在洞庭湖畔,在江島邊將大象一口吞掉。

吐出象骨堆成巴陵,告訴我這個傳說的是楚國的遺老。

三苗國在水的盡頭、三湘道旁水多土少。

歲月崢嶸又到了年末,困境中的人顯得多麼蒼老。

戰亂不已我思歸不得,遠離放土悠傷滿懷抱。

郢都已成了廢墟,章華臺早就傾倒。

悲風中猿啼多麼哀苦,葉落雁飛秋來得太早。

夕陽隱沒在赤沙湖,明月映照着東城草。

望斷關山河川,妖霧該被清掃。

我仰天長嘯,老天你可知道?老天啊我在問你,你可知道?

註釋

《通鑑》:乾元二年八月,襄州將康楚元、張嘉延據州作亂,刺史王政奔荊州。楚元自稱南楚霸王。九月,張嘉延襲破荊州,荊南節度使杜鴻漸棄城走,澧、朗、鄂、峽、歸等州,官吏聞之,爭潛竄山谷。十一月,康楚元等衆至萬餘人。商州刺史充荊、襄等道租庸使韋倫發兵討之,駐於鄧之境,招諭降者,厚撫之,伺其稍怠,進軍擊之,生擒楚元,其衆遂潰,得其所掠租庸二百萬緡,荊、襄皆平。

修蛇:長蛇、大蛇。《淮南子·本經訓》:“堯乃使羿斷修蛇於洞庭。”高誘注:“修蛇,大蛇。吞象三年而出其骨之類。”

巴陵:山名。《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七:“昔羿屠巴蛇於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

三苗:我國古代部族名。《史記正義》:“三苗之國,左洞庭而右彭蠡。”即今湖南、江西一帶。孔安國《尚書傳》:三苗之國左洞庭、右彭蠡,在荒服之例,去京師二千五百里。《通典》:嶽州古蒼梧之野,亦三苗國之地。青草、洞庭湖在焉,二湖相連,青草在南,洞庭在北。注云:凡今長沙、衡陽諸郡,皆古三苗之地。

三湘:今湖南湘江流域。

《楚辭》:“歲既晏兮孰華予。”王逸注:“晏,晚也。”鮑照《舞鶴賦》:“歲崢嶸而愁暮。”李善注:“《廣雅》曰:崢嶸,高貌。歲之將盡,猶物之高也。”

郢路:今湖北江陵一帶。《通典》:江陵郡,今之荊州。春秋以來,楚國之都謂之郢都,西通巫、巴,東接雲、夢,亦一都會也。

《楚辭》:“惟郢路之遼遠。”左思《魏都賦》:“臨淄牢落,鄢郢丘墟。”呂延濟注:“丘墟,謂居人少也。”

章華:章華臺,春秋時楚國離宮名。故址在今湖北監利縣西北。《方輿勝覽》:江陵府有章華臺。晉杜預雲:“在今南郡華容城中。”華容,即今監利。

赤沙:赤沙湖,在湖南華容縣南。《水經注》:洞庭湖水廣圓五百餘里,日月若出沒於其中。《方輿勝覽》:洞庭湖在巴陵縣西,西吞赤沙,南連青草,橫亙七八百里。《岳陽風土記》:赤沙湖,在華容縣南,夏秋水泛,與洞庭洪通。杜甫《道林嶽麓詩》所謂“殿角插入赤沙湖”也。《一統志》:赤沙湖,在洞庭湖西,夏秋水泛,與洞庭爲一,涸時惟見赤沙。

琦按:“城草”,恐是“青草”之訛,然青草在南,而詩云“東青草”,則又未敢定也。舊記雲:洞庭南連青草,西亙赤沙,七八百里,又謂之三湖。《初學記》:盛弘之《荊州記》雲:巴陵南有青草湖,週迴數百里,湖南有青草山,因以爲名。《一統志》:青草湖,一名巴丘湖,北連洞庭,南接瀟湘,東納汨羅之水,每夏秋水泛,與洞庭爲一,水涸則此湖先幹,青草生焉。

關河:關山河川。

氛霧:霧氣。詩中比喻亂賊。江淹詩:“皇晉遘陽九,天下橫氛霧。”張銑注:“氛霧,喻亂賊也。”

蒼昊:蒼天。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承蒼吳之純殷。”張載注:“蒼、吳,皆天之稱也,春爲蒼天,夏爲昊天。”

賞析

“修蛇橫洞庭,吞象臨江島。積骨成巴陵,遺言聞楚老。”古代流傳過這樣一個神話故事:堯曾派后羿在洞庭斬殺巴蛇(即修蛇,大蛇)。這條大蛇死後,蛇骨堆積得象臣陵一樣,因此人們把這個地方取名爲巴陵。古代還傳說,巴蛇能吞食巨象:“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山海經·海內南經》)詩一開始,詩人就用這些傳說作了一個比喻:襄州將領康楚元、張嘉延在荊州叛亂,就象那大蛇一樣吞食巨象,在洞庭湖一帶橫行無忌,作惡多瑞。

“水窮三苗國,地窄三湘道。歲晏天崢嶸,時危人枯槁。思歸阻喪亂,去國傷懷抱。”這幾句寫詩人當時的心情和處境。是說自己正流落在窮鄉僻壤,加上歲暮將屆,氣候陰寒,時局充滿危機。詩人被困居在這裏,形容枯槁,憔悴不堪,雖然歸心似箭,無奈又爲動亂的現實所阻隔,真是有家難投,報國無門。

“郢路方丘墟,意華亦傾倒。風悲猿嘯苦,木落鴻飛早。”前兩句寫社會環境:由於當時荊州一帶戰亂紛擾,破壞慘重。昔日繁華的章華臺亦已倒塌。後兩句寫自然環境,點出時令和節候。時值深秋,秋風蕭瑟,猿嘯聲聲,落葉紛紛。鴻雁早已自北而南,飛回南方了。這幾句寫的都是客觀現實和自然景物,但詩人愁苦憂傷的心情卻在字裏行間處處流露,不能自已,大有物尚如此,人何以堪的深沉感慨。

“日隱西亦沙,月明東城草。關河望已絕。氛霧行當掃。長叫天可聞?吾將問蒼吳!”《水經注》有這樣的記載:“洞庭湖水廣圓五百餘里,日月若出沒於其中。”看來詩人“臨洞庭”的時間已經不短,太陽已被洞庭湖西的赤沙湖所吞沒。一輪明月卻從東方冉冉升起,照完了青草湖。

末尾四句,詩人寫得尤其沉痛:天色已晚,山河逐漸望不見了。有如煙氛迷霧的“荊州賊亂”理應統統一掃而光!我要高聲地問問蒼天:我的呼叫聲你到底聽得見還是聽不見?由於時代動亂和個人坎坷的經歷,在這首詩裏,憂憤不平和感傷的情緒不免流露,但與此同時,也可窺見已是垂暮之年的詩人,仍然密切關注時局,把批判的矛頭直指封建上層統治集團,他那豪邁不羈的性格和熾烈奔放的感情不減當年。

全詩對“洞庭”的自然景物沒有作精細的刻畫和描寫,只是選擇了“荊州賊亂”這一客觀事實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受和強烈的愛憎,達到“言懷”的目的。詩中運用神話傳說作比喻,使詩意增添了浪漫主義的情調和色彩。這首詩除了首尾幾句外,也有不少對偶的句子,但都自然而毫無斧鑿痕跡,充分顯示出詩人功力的深厚。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的深秋,比《秋登巴陵望洞庭》的寫作時間,可能稍後一些。安史之亂爆發以後,李白目睹時局動盪不安,戰亂紛擾頻仍,自己北歸不能,想要改變現狀又無能爲力。詩人對此感傷不己,寫下此詩表達自己對迅速平息戰亂的渴望。

李白的詩原文賞析8

登邯鄲洪波臺置酒觀發兵

唐代李白

我把兩赤羽,來遊燕趙間。

天狼正可射,感激無時閒。

觀兵洪波臺,倚劍望玉關。

請纓不繫越,且向燕然山。

風引龍虎旗,歌鐘昔追攀。

擊築落高月,投壺破愁顏。

遙知百戰勝,定掃鬼方還。

譯文

我把握着兩袋紅色羽毛箭,來到河北,古之燕國和趙國的地方

正是射殺天狼————騷亂的北方少數民族的時候,目睹軍情激揚萬分

在邯鄲洪波臺觀看兵卒演習作戰,我身佩長劍,遙望北疆的關塞

我想請纓參戰,不願意羈旅在南方的古越國地帶,我要直趨燕然山,銘功勒石

將軍的龍虎旗在風中獵獵,動員會上的歌聲仍然在耳邊不停歇

壯士擊築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憂愁在投壺的活動煙消雲散

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百戰百勝,一舉把鬼子們全部掃光纔回家鄉

註釋

⑴原注:時將遊薊門。題注:《元和郡縣誌》:洪波臺,在磁州邯鄲縣西北五里。

⑵赤羽,謂箭之羽染以赤者。《國語》所謂“朱羽之矰”是也。又《六韜注》:飛鳧、赤莖、白羽,以鐵爲首:電景、青莖、赤羽,以銅爲首。皆矢名。

⑶《楚辭》:“舉長矢兮射天狼。”王逸注:“夭狼,星名。”

⑷江淹詩,“倚劍臨八荒。”《括地誌》:玉門關,在沙州壽昌縣西北一百十八里。

⑸終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

⑹《後漢紀》:永元二年,竇憲、耿秉自朔方出塞三千里,斬首大獲,銘燕然山而還。

⑺《國語》:“歌鐘二肆。”韋昭注:“歌鐘,歌時所奏。”

⑻顏師古《急就篇注》:“築,形如小瑟而細頸,以竹擊之。”《通典》:“築,不知誰所造,史籍惟雲高漸離善擊築。漢高帝過沛所擊。”《釋名》曰:“築,以竹鼓之也,似箏細項。”按今制:身長四尺三寸,項長三寸,圍四寸五分,頭七寸五分,上闊七寸五分,下闊六寸五分。

⑼《後漢書》:祭遵爲將軍,對酒設樂,必雅歌投壺。

⑽《周易》:“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漢書》:“外伐鬼方,以安諸夏。”顏師古注:“鬼方,絕遠之地。一曰國名。”《晉書》:“夏曰薰鬻,殷曰鬼方,周曰薰狁,漢曰匈奴。”

創作背景

此詩爲詩人於天寶十一年(752)北遊幽州途中,在邯鄲洪波臺看官兵操練儀式後所作,抒發自己北上抗敵、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

簡析

詩中明言其行止目:“我把兩赤羽。來遊燕趙間。”“請纓不繫越,且向燕然山。”又抒其報國豪情日:“天狼正可射,感激無時閒。”“遙知百戰勝。定掃鬼方還。”或謂“發兵”指天寶十載安祿山討契丹事,“請纓不繫越”句亦涉同年發兵徵雲南事。總觀全詩,乃北遊途中抒懷之作.似不宜以時事附會。

這首詩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藉助豐富的想象,生動曲折地反映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光明的憧憬。

李白的詩原文賞析9

上崔相百憂章

唐代 李白

共工赫怒,天維中摧。

鯤鯨噴蕩,揚濤起雷。

魚龍陷人,成此禍胎。

火焚崑山,玉石相磓。

仰希霖雨,灑寶炎煨。

箭發石開,戈揮日回。

鄒衍慟哭,燕霜颯來。

微誠不感,猶縶夏臺。

蒼鷹搏攫,丹棘崔嵬。

豪聖凋枯,王風傷哀。

斯文未喪,東嶽豈頹。

穆逃楚難,鄒脫吳災。

見機苦遲,二公所咍。

驥不驟進,麟何來哉!

星離一門,草擲二孩。

萬憤結緝,憂從中催。

金瑟玉壺,盡爲愁媒。

舉酒太息,泣血盈杯。

臺星再朗,天網重恢。

屈法申恩,棄瑕取材。

冶長非罪,尼父無猜。

覆盆儻舉,應照寒灰。

譯文

安祿山像上古的共工那樣狂怒,把大唐帝國攪得天翻地覆。

在大海中翻騰震盪,雷霆般掀起萬丈狂瀾。

朝中君臣相猜終於種下了今日的禍胎。

安史之亂猶如大火焚燒崑崙,玉石俱碎難逃此災。

我仰告蒼天快降大雨,澆滅這叛亂的火海。

精誠所至李廣能箭發石開,魯陽揮戈連日神也不得不徘徊。

鄒衍含冤而大哭,盛夏的燕國竟被寒霜覆蓋。

我的忠誠感動不了上蒼,至今猶被囚禁在夏臺。

獄吏們都像蒼鷹搏擊般兇狠,獄牆插滿了荊棘。

即使是大聖人也要憔悴,如今我才體會到《王風》的傷懷。

然而老天畢竟未喪斯文,泰山巍然豈會崩壞?

穆生逃離楚國免遭日後之難,鄒陽勸說吳王也脫去了禍災。

而我卻見機苦遲,二位定會譏笑書生愚呆。

良馬不會驟進求用,出非其時麒麟又何必出來?

一家人星散各處,倉促間也沒安排好二孩。

悲憤萬端鬱結胸中,憂歷不已令人傷懷。

彈琴飲酒,又怎能解愁?

舉杯長嘆,杯中斟滿的分明是血淚之酒。

崔大人臺星高照,網開一面您高擡貴手。

放寬刑罰法外開恩,不計過失讓我重新得救。

公冶長無罪,孔仲尼信任依舊。

讓倒扣的盆子重見天日,我死灰復燃依然抖擻。

註釋

(1)崔相:崔渙。唐玄宗時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

(2)共工:古代傳說中的人物,與顓頊爭奪帝位,怒觸不周山。參見《列子》《淮南子》。赫怒:勃然震怒。《列子》:“共工氏與顓頊爭爲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成公綏《天地賦》:‘共工赫怒,天柱摧折。’”

(3)天維:天的綱維,喻國家的綱紀。宋玉《大言賦》:“壯士憤兮絕天維。”

(4)鯤:北溟大魚也。鯨:亦海中大魚。

(5)禍胎:禍根。《漢書·枚乘傳》:“福生有基,禍生有胎。”

(6)玉石相磓:《尚書·胤徵》:“火炎昆岡,玉石俱焚。”《廣韻》:“磓,落也。”

(7)煨:灰燼。《韻會》:“煨,燼也。”

(8)箭發石開:李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爲虎,遂發箭射之箭入石,連箭翎都隱沒不見,事見《史記·李將軍列傳》。《西京雜記》:“李廣獵於冥山之陽,見臥虎,射之,沒矢飲羽,進而視之,乃石也,其形類虎。退而更射,鏃破乾折而石不傷。予嘗以問揚子云,子云曰:‘至誠,則金石爲開。’”班固《幽通賦》:“李虎發而石開。”

(9)戈揮日回:即揮戈回日。《淮南子》:“魯陽公與韓構,戰酣,日暮,援戈而揮之,日爲之反三舍。”

(10)鄒衍:戰國齊人。李善《文選注》:“《淮南子》曰:鄒衍盡忠於燕惠王,惠王信譖而系之。鄒衍仰天而哭,正夏而天爲之降霜。”

(11)夏臺:又名均臺,在今河南禹縣南。夏臺爲夏代獄名。《史記》:“桀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索隱》曰:“夏臺,獄名。”《廣雅》:“獄,犴也。夏曰夏臺,殷曰羑里,周曰囹圉。”

(12)蒼鷹:漢景帝時中郎將郅都,行法嚴酷,不畏貴戚,時號“蒼鷹”。事見《史記·酷吏列傳》。《漢書》:“郅都遷爲中尉,是時民樸,畏罪自重,而都獨先嚴酷,致行法不避貴戚,列侯宗室見都側目而視,號曰‘蒼鷹’。”顏師古曰:“言其鷙擊之甚。”

(13)丹棘:古時大理寺植棘,因借指大理寺。《周易》:“置於叢棘。”虞翻注:“獄外種九棘,故稱叢棘。”孔穎達《正義》:“謂囚執之處以叢棘而禁之也。”《初學記》:《春秋元命苞》曰:“樹棘槐,聽訟於其下。”棘,赤心有刺,言治人者原其心不失赤,實事所以刺人,其情令各歸實。槐之言歸也,情見歸實。《爾雅翼》:棘有赤、白二種。丹棘,即赤棘也。

(14)王風:爲《詩經》十五國風之一。其音哀以思,後用爲王道衰微之象徵。陳子昂詩:“終古代興沒,豪聖莫能爭。”又云:“丘陵徒自出,賢聖幾凋枯。”楊齊賢注:“豪聖,周公也。遭流言之變,王道凋枯,故豳以下諸詩傷哀之。”

(15)東嶽:即泰山。《禮記》:“孔子早作,負手曳杖,逍遙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樑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樑木其壞,哲人其萎,則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蓋寢疾七日而沒。”《初學記》:“泰山,五嶽之東嶽也。”李白這裏是反用其意。

(16)穆:穆生,漢代魯人。楚元王劉交對其非常尊重,因知穆生不好酒。故每次妄會時都專爲其設酸(一種低度甜酒)。後劉交的孫子劉戊即位,忘設酸,穆生知其意怠,恐遭不測,遂稱病而去。事見《漢書》:“楚元王以穆生、白生、申公爲中大夫,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爲穆生設醴。及王戊即位,常設,後忘設焉,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設,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將鉗我於市。’稱疾臥。申公、白生強起之,曰:‘獨不念先王之德歟?今王一旦失小禮,何足至此?’穆生曰:‘《易》稱:“知幾其神乎?君子見機而作,不俟終日。”先王之所以禮吾三人者,爲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忘道之人,胡可以久處,豈爲區區之禮哉!’遂謝病去。申公、白生獨留。王戊稍淫暴,乃與吳通謀。二人諫,不聽,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雅春於市。”

(17)鄒:鄒陽,西漢文學家,齊人。仕吳,以文辯著名。吳王以太子事怨望,稱疾不朝,陰有邪謀,陽奏書諫,吳王不納其言,於是鄒陽知吳不可說,去之樑,從孝王遊。

(18)二公:指穆生、鄒陽二位。咍:笑。《廣韻》:“咍,笑也。”

(19)驟進:速進。宋玉《九辯》:“驥不驟進而求服兮。”

(20)麟何來哉:《孔子家語》:“叔孫氏之車士曰子鋤商,採薪於大野,獲麟焉,折其前左足,載以歸。叔孫以爲不祥,棄之於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麏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觀之,曰:‘麟也,胡爲來哉?胡爲來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襟。叔孫聞之,然後取之。子貢問曰:‘夫子何泣爾?’孔子曰:‘麟之至,爲明王也,出非其時而見害,吾是以傷焉。’”

(21)星離:如天星分散,形容骨肉分離。鮑照《舞鶴賦》:“忽星離而云罷。”李善注:“星離,分散也。”

(22)二孩:指李白的孩子平陽、伯禽。

(23)結緝:鬱結不解。《楚辭·九思》:“心結縎兮折摧。”《博雅》:“結縎,不解也。”

(24)金瑟:精美的瑟。玉壺:玉製的酒壺。江淹詩:“白露滋金瑟,清風蕩玉琴。”

(25)天網:法網。恢:寬大。《晉書》:“三臺,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三公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臺。”《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說文》:“恢,大也。”臺星再朗,謂崔相之明察,能照見幽微。天網重恢,冀其赦己之罪。

(26)屈法申恩:放寬刑罰,棄小過重大節。丘遲《與陳伯之書》:“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27)棄瑕取材:不計較缺點、過失而錄用人才。陳琳《爲袁紹檄豫州文》:“收羅英雄,棄瑕取用。”

(28)尼父:孔子的尊稱。《史記》:“公冶長,齊人,字子長。孔子曰:‘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29)覆盆:反扣的盆子。覆盆倘舉,希望能夠重見天日,昭雪冤獄。《抱朴子》:“是責三光不照覆盆之內也。”

(30)寒灰:死灰。《三國志》:“起煙於寒灰之上,生華於已枯之木。”

賞析

李白創作此詩時正處於危難的境地,他因爲皇室政治突變而被送入死牢。他在詩中用四言的句式與大量的典故說明自己跟隨永王完全是爲了平滅叛亂,並懇請當時的宰相崔渙能夠理解他的做法,免除自己的罪名。

全詩可分爲三部分。開頭十六句爲第一部分,詩人運用神話傳說作比喻,寫安史之亂帶來的災難,國土板蕩,生靈塗炭,自己也蒙冤入獄。“共工”以下八句,概括出安史之亂造成嚴重局面,有如凶神惡煞摧折天柱,鯤鯨魚龍興風作浪,戰亂中生靈塗炭,玉石俱焚。“仰希”以下四句,盼望早日平定叛亂,解民倒懸。連用了李廣射石、魯陽揮戈的典故,非常切合當時冠軍平叛戰爭緊急而艱苦的形勢。“鄒衍”以下四句,暗喻自己盡忠保國反而蒙受冤獄。詩人不敢正面抗爭,而以鄒衍含冤、六月飛霜的歷史傳說和自己的“微誠不感”,身陷囹圄的悲慘遭遇作鮮明對照,委婉曲折地表達悲憤的心情和希望對方爲之昭雪的意願。

中間十二句爲第二部分,詩人慨嘆自己未能效法先賢見機行事,及時引退,以致蒙受屈辱,備嘗鐵窗繫囚之苦。“蒼鷹”以下四句,將當時法律煩酷、獄吏森嚴和賢才凋敝、朝政衰敗現象對比出之,諷喻之意,言外可見。“斯文”以下八句,惋惜自己沒有能及時隱退。其中“斯文未喪,東嶽豈頹”兩句是借孔子來比喻朝中賢臣。接着以穆生和鄒陽兩位先哲因能見機而退,終於擺脫災難的事蹟,對照自己的困境,發出“二公所咍”之嘆。感嘆之餘,頗含愧悔之意。“驥不驟進”,典出宋玉《九辯》,“麟何來哉”典出《家語·辯物篇》。李白用此二典一方面是表白自己出山從政本意是出於愛國,並不是趨炎附勢、搞政治投機;另一方面也是痛惜自己參加永王幕府不是時候,觸犯了當局。

最後十六句爲第三部分。這一部分詩人聯繫家庭妻離子散的悲慘情況,表達自己內心深沉的哀憤和憂愁;同時也表達了對崔渙的希望。“星離”八句,抒寫變亂中家室離散,內心如焚的情景。李白在潯陽獄中時,其妻宗氏在豫章(今南昌),女平陽,兒伯禽流落穆陵關(今山東沂山北),其他親戚也散於各地,所謂“穆陵關北愁愛子,豫章天南隔老妻。一門骨肉散百草,遇難不復相提攜”《萬憤詞投魏郎中》,就是當時境遇的'寫實。這使他十分憂憤,因此即使有金瑟奏樂,玉壺斟酒,也只能成爲憂愁的媒介物。“臺星”八句,則希望崔渙等朝廷大臣執法量刑,寬大爲懷,能爲自己昭雪伸冤,使自己這塊有瑕之材,爲李唐王朝效力;使自己這堆覆盆下的寒灰,能再沐三光,重新燃燒發熱。

作者在詩中以大量典故申訴自己的冤情,這是此詩的第一個顯著特點。全詩用典二十來處,舉凡古代神話、歷史故事、名人軼事、成語警句等,莫不拈以爲詩,而且都顯得十分精確貼切。

敘事簡潔,抒情委婉,兩者水乳交融,渾然一體,是此詩的第二個藝術特色。詩中以“見機苦遲”四字表達自己懊悔就李璘之闢入幕,並以穆生、鄒陽的故事來反襯,聯繫自然,顯得十分真實,沒有絲毫虛僞做作。詩寫個人遭遇時,聯想到一家離亂的悲慘處境,用“星離一門,草擲二孩”兩句來概括,既洗練簡明,又婉轉悱惻,催人淚下。緊接着“萬憤”一下六句繼以強烈的抒情,傾吐自己內心的悲憤憂愁,已達到飲食奏樂“盡爲愁媒”的地步。其憂憤之深,可以想見。簡潔的敘事結合強烈的抒情,使此詩具有感人肺腑的魅力。

全詩感情悲憤,沉鬱典雅,節奏急促,用典切當,在李詩中較爲少見,體現了李白詩歌風格的另一側面。

創作背景

是李白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所作。安史之亂爆發後,永王李璘以平定叛亂爲號召出師,曾三次派遣使者聘請李白參加他的幕府,李白出自報國立功的良好願望應聘入幕。至德二載唐肅宗李亨和永王李璘發生奪權內訌,李亨消滅了李璘的軍隊。李白因此獲罪,被投入潯陽監獄。《上崔相百憂章》是李白在獄中寫給當朝宰相崔渙的。

李白的詩原文賞析10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

唐代李白

張公多逸興,共泛沔城隅。

當時秋月好,不減武昌都。

四座醉清光,爲歡古來無。

郎官愛此水,因號郎官湖。

風流若未減,名與此山俱。

譯文

張公多有飄逸之興致,我們一起共泛舟於沔城邊。

時值秋季夜空陰月朗照,比之武昌也毫不遜色。

座中諸君陶醉於清亮的光輝中,一意爲歡爲自古以來所無。

郎官喜愛這裏的湖水,因此命名己郎官湖。

諸君風流倜儻一如當年,英名將與大別山同存。

註釋

沔州:州治在今湖北武漢市漢陽。郎官湖:原名南湖,在今漢陽城內東南隅,明正德以後漸涸。

夜郎:今貴州省桐梓縣一帶。

張謂:字正言,河南人,唐代詩人,時任尚書郎。夏口:即鄂州,今湖北漢口。

牧:州刺史。宰:縣令。杜公、王公名皆未詳。

練:白色的熟絹。

酹:以酒潑地。

鄭圃:指管城縣之李氏坡。管城唐時屬鄭州,故稱。

大別山:《元和郡縣誌》江南道沔州漢陽縣:”魯山,一名大別山,在縣東百步。其山前枕蜀江,北帶漢水。“在今湖北武漢市漢陽東北漢江西岸。

張公:指李白友人張謂。

武昌都:三國吳帝孫權改鄂縣(即今湖北省鄂城縣)置武昌,遷都於此。故言武昌都。

此山:即大別山。詩人泛舟南湖可望見大別山。

創作背景

根據詩前小序可知,《泛沔州城南郎官湖》詩作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秋,當時李白流放夜郎。乾元元年,在今湖北武漢停留時遇到了老朋友張謂。當時張謂以天子使臣的身份出臨夏口,地方長官沔州刺史杜公、漢陽縣令王公,作東道主,一同歡宴沔州城南湖中。此詩就作於此時。

賞析

小序一百五十七字,詩五韻,共兩百零七字。詩序互相補充,敘述簡暢秀潔。開始,介紹時間、地點、人物,中間,敘述爲郎官湖命名的經過;最後以贊作結。

此詩首二句“張公多逸興,共泛沔城隅”。說他有逸興,是作者對朋友高度的肯定和讚美。這兩句交代與朋友們遊湖之事。“當時秋月好,不減武昌都。四座醉清光,爲歡古來無。”先表現湖光山色不亞於武昌,再說明良辰美景,興致頗好。“郎官愛此水,因號郎官湖。”說明爲湖命名因由。據說沔州南湖自李白更名郎官湖後,聲名大噪,直至明代前期,“官湖月夜”爲著名的“漢陽十景”之一。“風流若未減,名與此山俱”是這首詩中比較令人心動的句子,表達了作者對湖名垂史的願望。寫湖也是寫人,顯示了詩人自信和豁達。

南湖是無名的小湖,地方不過一城之隅,沒有雕砌的樓臺,但有天生的水月。而此時此刻,涼秋午後,月光如練,水天一色。天月水月,與人相隨,光徹明媚,可入懷抱。故人重逢,酒不醉人人自醉,不知今夕何夕。詩人不禁覺得這裏的月色極其美妙,興味無窮:”四座醉清光,爲歡古來無“。雖在流放途中,興致亦未稍減。

可是,南湖年年秋月,多少賢豪身歷佳景,只因湖小而無名,無所稱道。而第一個愛上南湖的,是尚書郎張謂,此便超越了古人。此湖,就應叫”郎官湖“。無名即有名,而首先引爲知言的,是文士輔翼、岑靜,兩個無名無位的小人物,正說明論是確論,筆是妙筆。

全詩”文小指大“,讚頌的不移的友情,標舉了自然的奇美,也是一曲無名者之歌。

李白的詩原文賞析11

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

唐代 李白

峨眉高出西極天,羅浮直與南溟連。

名公繹思揮彩筆,驅山走海置眼前。

滿堂空翠如可掃,赤城霞氣蒼梧煙。

洞庭瀟湘意渺綿,三江七澤情洄沿。

驚濤洶涌向何處,孤舟一去迷歸年。

征帆不動亦不旋,飄如隨風落天邊。

心搖目斷興難盡,幾時可到三山巔。

西峯崢嶸噴流泉,橫石蹙水波潺湲。

東崖合沓蔽輕霧,深林雜樹空芊綿。

此中冥昧失晝夜,隱几寂聽無鳴蟬。

長鬆之下列羽客,對坐不語南昌仙。

南昌仙人趙夫子,妙年曆落青雲士。

訟庭無事羅衆賓,杳然如在丹青裏。

五色粉圖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殺人。

譯文

畫中之山,如峨眉挺拔於西極之天,如羅浮之山與南海相連。

此畫工真是一位善於推思的能工巧匠,用彩筆驅趕着高山大海置於我的眼前。

滿堂的空靈蒼翠如可掃,赤城的霞氣和蒼梧的嵐煙,彷彿可從畫中飄浮而出。

洞庭瀟湘的美景意境深遠,我之情意隨着三江七澤之水而回返往復。

那洶涌的波濤要流向何處?而江海上孤舟一去而無歸日。

船上的征帆不動亦不旋,好像隨風漂落至天邊。

我心搖目斷,逸興難盡。不知何時此舟纔可到海中三仙山?

西峯山勢崢嶸,瀑布噴射,山下巨石橫斜,溪流蜿蜒曲折,水聲潺潺。

東崖岩層疊嶂,雲遮霧障,林深樹密,草木繁盛。

在此深山之中,歲月不知,晝夜難分。我憑几獨坐,靜聽寂然,靜得連一聲蟬鳴也聽不到。

在長鬆之下,有仙人數位,對坐不語,南昌仙人梅福也似列坐其中。

趙炎夫子如南昌仙尉,正當妙年華品,爲磊落青雲之士。

庭中訟息,政簡無事,與衆賓客在堂中宴坐,杳然如畫中之神仙。

此乃五色圖畫,並不足珍;還是真山真水最好,可以遠離世塵,端居全身。

有朝一日我功成之後,將拂衣而去,而武陵的桃花在含笑等着我。

註釋

1.趙炎,李白友人。少府,縣尉之別稱。粉圖,即在粉牆上所繪之圖。

2.峨眉句:峨眉,山名。也作峨嵋。在四川峨眉縣西南。有山峯相對如蛾眉,故名。西極:西方極遠之處。屈原《離騷》:朝發軔於天津兮,夕餘至乎西極。此句言畫中之山像峨眉山那樣雄偉高峻。

3.羅浮句:羅浮,山名。在廣東增城、博羅、河源等縣間。長達二百餘里,峯巒四百餘座,爲粵中名山。南溟,即南海。此句言畫中之山如羅浮山那樣橫亙至海。

4.名公句:名公,指著名的畫家。繹思,推究思考。繹,蠶抽絲。此句言畫家作畫時,精心構思。公,一作“工”。

5.驅山句:這裏用的是擬人手法,把畫山畫水,說成把山驅趕到畫面中,讓海水走入畫面中。走,這裏是使動用法,即使山走。

6.赤城句:赤城,山名,在浙江天台縣。蒼梧,山名,即湖南寧遠境內的九疑山。此句言畫中山嶽雲蒸霞蔚,煙霧繚繞。

7.洞庭句:洞庭,即洞庭湖。瀟湘,指湖南湘江。緲綿,悠遠隱約。此句言畫中江、湖望去悠遠隱約。

8.三江句:三江七澤,概指江河湖澤。“回沿,謂水流上下回旋。逆流而上曰洄,順流而下曰沿。全句意謂畫面中的水流上下回旋。

9.征帆句:言畫面中的舟船停滯不前,好像失去回家的時間。迷,喪失。

10.心搖目斷:謂因欣賞畫面而心情激動,因凝神而看不見畫面。

11.三山,說中的海上仙山,蓬萊、瀛洲、方丈。

12.橫石句:爲亂石橫臥,流水急促,波浪起伏。

13.合沓,重疊。

14.芊綿,草木茂密繁盛。

15.冥昧,本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狀態,這裏指陰暗。

16.隱几,伏在几案上。

17.羽客,指神仙或方士。

18.南昌仙,西漢時南昌尉梅福。《水經注》:漢成帝時,九江梅福爲南昌尉,後一旦舍妻子去九江,傳雲得仙。這裏藉以美稱畫主人當塗尉趙炎。

19.妙年句:妙年,青春年少。歷落,灑脫不拘。青雲士,本喻指位高名顯的人,這裏稱譽趙炎仕途順暢。年,一作“齡”。

20.杳然,昏暗;深遠。

21.若待二句:謂趙炎如果在仕途上功成名遂後再去隱居,那就失去隱逸的意義。武陵桃花,指陶淵明所描繪的桃花源境界。詩文中借指隱居之處。

鑑賞

李白題畫詩不多,此篇彌足珍貴。此詩通過對一幅山水壁畫的傳神描敘,再現了畫工創造的奇蹟,再現了觀畫者複雜的情感活動。他完全沉入畫的藝術境界中去,感受深切,並通過一枝驚風雨、泣鬼神的詩筆予以抒發,震盪讀者心靈。

從“峨眉高出西極天”到“三江七澤情洄沿”是詩的第一段,從整體着眼,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偉壯觀、森羅萬象的巨型山水圖,讚歎畫家妙奪天工的本領。這裏的“繹思”或可相當於今日所謂的“藝術聯想”。“搜盡奇峯打草稿”,藝術地再現生活,這就需要“繹思”的本領,揮動如椽巨筆,於是達到“驅山走海置眼前”的效果。這一段,對形象思維是一個絕妙的說明。峨眉的奇高、羅浮的靈秀、赤城的霞氣、蒼梧(九嶷)的雲煙、南溟的浩瀚、瀟湘洞庭的渺綿、三江七澤的紆迴。幾乎把天下山水之精華薈萃於一壁,這是十分壯觀,非常有氣魄的。當然,這決不是一個山水的大雜燴,而是經過匠心經營的山水再造。這似乎也是李白自己山水詩創作的寫照和經驗之談。

這裏詩人用的是“廣角鏡頭”,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之後,開始搖鏡頭、調整焦距,隨着讀者的眼光朝畫面推進,聚於一點:“驚濤洶涌向何處,孤舟一去迷歸年。征帆不動亦不旋,飄如隨風落天邊。”這一葉“孤舟”,在整個畫面中真是渺小了,但它畢竟是人事啊,因此引起詩人無微不至的關心:在這洶涌的波濤中,它想往哪兒去呢?何時纔回去呢?這是無法回答的問題。“征帆”兩句寫畫船極妙。畫中之船本來是“不動亦不旋”的,但詩人感到它的不動不旋,並非因爲它是畫船,而是因爲它放任自由、聽風浪擺佈的緣故,是能動而不動的。蘇東坡寫畫船是“孤山久與船低昂”(《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從不動見動,令人稱妙;李白此處寫畫船則從不動見能動,別是一種妙處。以下緊接一問:這樣信船放流,可幾時能達到那遙遠的目的地──海上“三山”呢?那孤舟中坐的彷彿成了詩人自己,航行的意圖也就是“五嶽尋仙不辭遠”的意圖。“心搖目斷興難盡”寫出詩人對畫的神往和激動。這時,畫與真,物與我完全溶合爲一了。

鏡頭再次推遠,讀者的眼界又開廓起來:“西峯崢嶸噴流泉,橫石蹙水波潺湲,東崖合沓蔽輕霧,深林雜樹空芊綿。”這是對山水圖景具體的描述,展示出畫面的一些主要的細部,從“西峯”到“東崖”,景緻多姿善變。西邊,是參天奇峯夾雜着飛瀑流泉,山下石塊隆起,綠水縈迴,泛着漣漪,景色清峻;東邊則山崖重疊,雲樹蒼茫,氣勢磅礴,由於崖嶂遮蔽天日,顯得比較幽深。“此中冥昧失晝夜,隱几寂聽無鳴蟬。”一蟬不鳴,更顯出空山的寂寥。但詩人感到,“無鳴蟬”並不因爲這只是一幅畫的原因;“隱几(憑着几案)寂聽”,多麼出神地寫出山水如真,引人遐想的情狀。這一神來之筆,寫無聲疑有聲,與前“孤舟不動”二句異曲同工。以上是第二段,對畫面作具體描述。

以下由景寫到人,再寫到作者的觀感作結,是詩的末段。“長鬆之下列羽客,對坐不語南昌仙。”這裏簡直令人連寫畫寫實都不辨了。大約畫中的松樹下默坐着幾個仙人,詩人說,那怕是西漢時成仙的南昌尉梅福吧。然而緊接筆鋒一掉,直指畫主趙炎爲“南昌仙人”:“南昌仙人趙夫子,妙年曆落青雲士。訟庭無事羅衆賓,杳然如在丹青裏。”趙炎爲當塗少府(縣尉的別稱,管理一縣的軍事、治安),說他“訟庭無事”,謂其在任政清刑簡,有諛美主人之意,但這不關宏旨。值得注意的倒是,趙炎與畫中人合二而一了。沈德潛批點道:“真景如畫”,這其實又是“畫景如真”所產生的效果。全詩到此止,一直給人似畫非畫、似真非真的感覺。最後,詩人從幻境中清醒過來,重新站到畫外,產生出複雜的思想感情:“五色粉圖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殺人。”他感到遺憾,這畢竟是畫,在現實中很難有這樣的好去處。但詩人認爲有。於是,他想名山尋仙去。而且要趁早,如果等到像魯仲連、張子房那樣功成身退(天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再就桃源歸隱,是太晚了,不免會受到“武陵桃花”的奚落。這幾句話對於李白,實在反常,因爲他一向推崇魯仲連一類人物,以功成身退爲最高理想。這種自我否定,實在是憤疾之詞。詩作於長安放還之後,安史之亂以前,帶有那一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這樣從畫境聯繫到現實,固然賦予詩歌更深一層的思想內容,同時,這種思想感受的產生,卻又正顯示了這幅山水畫巨大的藝術感染力量,並以優美藝術境界映照出現實的污濁,從而引起人們對理想的追求。

這首題畫詩與作者的山水詩一樣,表現大自然美的宏偉壯闊一面;從動的角度、從遠近不同角度寫來,視野開闊,氣勢磅礴;同時賦山水以詩人個性。其藝術手法對後來詩歌有較大影響。蘇軾的《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等詩,就可以看作是繼承此詩某些手法而有所發展的。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天寶十四載(755年)作者遊當塗時。當塗,唐屬江南東道宣州,今爲安徽馬鞍山市屬縣。趙炎,即趙四,天寶中爲當塗縣尉,與李白過從甚密,李白詩中有《送當塗趙少府赴長蘆》、《寄當塗趙少府炎》等詩,均是贈趙炎之作。

李白的詩原文賞析12

贈清漳明府侄聿

唐代李白

我李百萬葉,柯條布中州。

天開青雲器,日爲蒼生憂。

小邑且割雞,大刀佇烹牛。

雷聲動四境,惠與清漳流。

絃歌詠唐堯,脫落隱簪組。

心和得天真,風俗由太古。

牛羊散阡陌,夜寢不扃戶。

問此何以然,賢人宰吾土。

舉邑樹桃李,垂陰亦流芬。

河堤繞綠水,桑柘連青雲。

趙女不冶容,提籠晝成羣。

繰絲鳴機杼,百里聲相聞。

訟息鳥下階,高臥披道帙。

蒲鞭掛檐枝,示恥無撲抶。

琴清月當戶,人寂風入室。

長嘯一無言,陶然上皇逸。

白玉壺冰水,壺中見底清。

清光洞毫髮,皎潔照羣情。

趙北美佳政,燕南播高名。

過客覽行謠,因之頌德聲。

譯文

我們李家如同一棵大李樹,枝葉百萬遍佈中州。

老侄爲天生的青雲之器,天天爲百姓操心。

治理小縣如同“割雞”,將來還會大刀宰牛,將有大用。

你的官聲如雷貫月驚動四鄰,你的惠政將與清漳同流。

縣境內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老侄無爲而治,官帽也不戴,形同吏隱。

百姓爲德政所化心平氣和,有天真的赤子之心,風俗像太古一樣純樸。

牛羊散於阡陌之中,百姓們家家夜不閉戶。

問爲什麼能這樣,他們回答說,是縣令賢明。

縣中種植桃李樹,到處散發出桃李花的芬芳。

河中流的是清清的河水,兩岸桑柘茂密如雲。

趙地的女子不愛梳洗打份,成羣地在田野裏提籠採桑。

家家都在忙着繰絲和紡織,百里之間,機杼之聲相聞。

由於無人告狀,縣衙前門可羅雀,縣令高臥無事,在閒讀道書。

檐前掛着蒲鞭,對有過失的百姓只是象徵性的懲罰。

政閒時明月當頭,琴聲清越;庭中寂然,清風入室。

老侄但長嘯無言,陶然如上皇之逸人。

政清德高,潔如玉壺之冰,壺中透明見底。

清光一片,可鑑毫髮,從中可映出百姓們的身影。

清漳縣令的高名和佳政,在趙北燕南一帶到處傳頌。

我這位過客聽了百姓們讚頌縣令美政的民謠,因此寫出了這篇頌詩。

註釋

清漳:在今河北肥鄉縣。唐時清漳屬洛州管轄。明府:唐人稱縣令爲明府。聿:李聿,《全唐文》卷四五三有小傳:聿,玄宗朝官,清漳令,遷尚書郎。

葉:喻宗族支派。

中州:即中國。

青雲器:能飛黃騰達的大器。

“小邑”二句:《論語·陽貨》中說,孔子到了武城,聽見一片絃歌之聲,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後以“割雞”爲治理縣政之代稱。烹牛,喻施展大本領。

清漳:水名,源出於山西陽泉南。經山西和縣、河北涉縣,南流入清漳。

“絃歌”句:歌頌唐堯的無爲而治。

簪組:冠簪和冠帶。此指官服。簪,插戴官帽用的簪子。組,系帽的帶子。隱簪組:指有隱士風度。

扃(jiōng)戶:閉戶。

宰:此處用作動詞,任縣令。

垂陰:樹木枝葉覆蓋形成陰影。

冶容:女子修飾得很妖媚。

繰(sāo)絲:煮繭抽絲。李白《荊州歌》:“荊州麥熟繭成蛾,繰絲憶君頭緒多。”

道帙(zhì):道書的書衣,此指道書。

蒲鞭”二句:《後漢書·劉寬傳》說,劉寬爲太士時,對人寬厚仁恕,人有過失,“但用蒲鞭罰之。示辱而已,終不加苦”。蒲鞭,用蒲草做成的鞭子,用來做象徵性的懲罰。撲抶(chì):鞭打。

上皇:即羲皇,伏羲。

白玉壺冰:喻品德冰清玉潔。姚崇《冰壺賦》:冰壺者,清潔之至也。君子對之不忘乎。

趙北、燕南:指河北中部她區。

創作背景

李白於天寶十一載(752)春,曾北遊廣平、邯鄲、清漳等地。與清漳縣令侄輩李聿相會,別時寫了這首贈詩。

賞析

這首詩四十句,每八句用一韻,爲一層詩意,共五層詩意。聲韻隨情而變。平仄互換。詩中描繪清漳政通民和,風俗淳古,禮樂之鄉,歌頌賢吏李聿。全唐詩有李聿小傳,曾作清漳令,後爲尚書郎。從全詩中反映了李白的無爲而治的政治理想,並形象地描繪出理想的社會藍圖。充滿着自信和豪情。

詩從開端到“惠與清漳流”爲第一段,緊扣詩題,概略介紹李聿的才識、氣質、治邑的惠政,預示其是前途遠大,無可限量的青雲人物。開端兩句概述李氏家族,傳宗百萬代(誇張說法),宗干支脈,遍佈中州大地。這種介紹法,因始祖爲道聖李耳,當今又是李氏天下,頗引以爲自豪和榮耀。用以襯托下面對李聿的介紹。李聿是天賦與的才識和美德,作爲縣令,日日爲蒼生憂患。這四句以樹木的繁盛比喻李氏繁衍百代,而遍佈全國。又以天開青雲比況其才能德性,正因如此,李聿才日日替百姓着想。爲百姓生活能幸福安居,日夜思慮謀畫。這是李白理想中的賢吏形象,對於現實的李聿,可能更富於理想化了。接着又用四句詩,概括其政績。前兩句化用孔子的話。孔子觀子游治武城,聞絃歌聲,曾感慨地說:“割雞焉用牛刀。”李白用此典故是說李聿是治國的大才,治理清漳小邑,如同用宰牛刀割雞,將來前途如大刀宰牛,必有大用。因其大德大才治邑,德政如雷聲響遍四境之內,其給與百姓的好處,又如清漳水流滋潤着全縣百姓。這就使“青雲器”、“蒼生憂”形象而具體化了,開花結果了。李聿不愧爲李氏的後代,爲李氏又爭了光。

接着詩人又用八句詩寫李聿以禮樂治邑,邑清民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不讓太古之風。前兩句寫李聿如同孔子弟子子游治理武城邑,以禮制教化百姓,以歌聲感化百姓,音樂之聲,唐堯之曲,深入人心。而縣令李聿卻是不拘禮法,脫略官服而不顧,頗似隱士。縣令風度惠及百姓,民心和而得天真之性,民風淳樸如上古三皇之世。白日牛羊散在田間南北通行的道路上,而入夜,家家不閉戶,不擔心被盜。中間這四句描繪出一個理想社會圖景,人性天真疏放,淳樸自然,禮讓謙和,不爭不貪,無貧無富之分。正因如此、詩人以驚異之情,詢問百姓,探竟其原因,得到了“賢人宰吾土”的滿意回答,點逗出詩眼。吏治非常重要,德教也是非常重要。這就具體點明李聿治政思想和個性。

接着詩人再用八句詩,寫百姓安居樂業,發展生產,民無遊閒好逸之徒,吏無苛政繁擾。縣人遍植桃李樹,樹樹垂蔭,散發芳香。河堤繞着淥水,桑柘樹連排,遠及青雲。美女不打扮妖冶之容,白天成羣結隊,提籠採桑。夜間繰絲織布,機杼和鳴,百里之內,聲息相聞。八句詩狀出百姓,男耕女織,各安其業,社會繁榮,發達興旺,民富可知。這正是禮樂絃歌教化的結果。從百姓這個側面頌揚李聿德政治績。照應“爲蒼生憂”句。再次證明治政美過於安民,感化人心。唯此才能“我無爲而民自化”,李聿正是這樣的官吏。惠及百姓後,而心自安無憂。

接着詩人用八句詩,寫邑內政治安定,民無訴訟,賢吏逸豫。詩人形象地描寫官衙內無訟事,羣鳥落在官衙臺階上,而縣令卻依然高臥北窗下,翻閱着道家書籍。官衙檐邊掛着用蒲草編的鞭子,用來對犯罪人行刑,表示羞辱之意罷了。在皓月當空,月光入戶之時,琴聲清悠。人息靜寂,風吹入室,此時縣令李聿長嘯抒心,無言高臥,如上古的伏羲皇帝,和樂安詳。“訟息”一句化用謝靈運的“虛館絕諍訟,空庭來鳥雀”之意,以示政通民和,民絕訴訟。“高臥”句又用陶淵明爲彭澤令,高臥北窗下,翻閱書籍,自稱是羲皇上人,撫無弦之琴以自樂。“蒲鞭”二句,又用東漢南陽太守劉寬的典故,人有過失,但用蒲鞭捶打,而不用苦刑,表示羞辱之意,令其知恥而改過。李白在這八句詩中頻用典故,讚美李聿如陶潛、劉寬治邑以德,而不唯刑。民知禮而恥過,政治清明。這是百姓樂業在政治上的必然反映,是詩意的深化。

詩中結尾八句,集中筆墨讚美李聿爲官清廉,洞察民情,明辨是非,公正無私。詩的前四句,化用鮑照“清如玉壺冰”的詩意,進而比較李聿官清如水,玉壺冰水,清澈見底。清光可見毫髮,白亮透明可照羣人之情。這四句詩喻人至美,本質聖潔,光采照人,是一位內外一致徹底透明的人物,爲官自然清如水,明如鏡,爲民造福。這就是詩人所稱讚的“賢人”。接着詩人再用四句讚美李聿的佳政:燕趙百姓,同頌其嘉政,共傳其美名,而我李白這位過客,觀賞行人歌謠,因爲這個緣故,歌誦你的德政與美好聲譽。這八句詩採取比較與間接寫法,刻畫李聿的形神美,超出清漳,越及燕趙,傳名當世,流芳百世。總結全詩,照應開端。收結有力,餘音繞樑,回味無盡。

李白所頌揚的清漳縣令李聿,體現出他的賢能政治理想。同時對現實中信讒任佞,貪官魚肉人民,是一個否定。他更希望李氏子弟不辱李氏宗祖,不辱李氏王朝,無愧於百姓的父母官,如李聿一樣,治理好地方,惠及百姓。這就是李白以飽滿的熱情歌頌李聿的原因,也是李白所追求的作人價值。然而李白爲社會開出這一良方,沒有被當時統治集團所接受。同前賢一樣,只能存在古代所謂聖賢的頭腦裏、口頭上、文字中,只是空想而已。李白也不例外,這是由封建統治階級利益所決定的。

李白這首五言古詩寫得高古淡遠,縱橫變化,開唐代五古格高意遠,神情橫逸,變化神奇的正風,是唐人五古中的佳作。

李白的詩原文賞析13

清溪半夜聞笛

唐代 李白

羌笛梅花引,吳溪隴水情。

寒山秋浦月,腸斷玉關聲。

譯文

羌笛聲聲吹起《梅花引》的曲子,卻讓人在這吳溪聽到隴頭流水般的傷情。

又使這月光下的秋浦寒山,響遍令人腸斷的邊關之聲。

註釋

羌笛:古代流行於西北地區的一種竹笛。原出於古羌族,故稱《梅花引》,古曲名。

吳溪:指清溪,古屬吳。

隴水:即《隴頭水》,古樂府橫吹曲。《樂府詩集》卷二十五《隴頭歌辭》:“隴頭流水,嗚聲嗚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

隴水情:“情”一作“清”。古代隴州有隴坡(在今陝西隴縣),山勢高峻,坡上有清水從四面下注。離家遊子行經此地唱出悲歌稱《隴頭流水歌》。

“寒山”句:此句宋蜀本注:“一作空山滿明月。”

玉關: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北,李白常以玉門關形容去國離鄉的憂愁。

賞析

“羌笛梅花引,吳溪隴水情”以鋪敘的方式來描繪出一幅羌笛笛聲哀怨、隴頭流水幽咽的荒涼悽美畫。詩中荒涼壯麗與哀怨婉轉也是直接用羌笛吹出的。詩人夜半聞笛聲,或許笛子所奏的是《梅花引》之曲調,或許根本不是悲愁的曲調,但詩人聯想到悲愁的身世和處境,從而引發了悲愁之情。《隴頭歌》:“隴頭流水,鳴聲幽咽”,可見隴水之情乃是悲愁之情。李白《秋浦十七首》之第二首有“清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之句,可見這裏的“清溪隴水情”乃是斷腸之情。

“寒山秋浦月,腸斷玉關聲。”此處的寒山當在秋浦,而玉關聲應該是使人腸斷的悲聲,因“春風不度玉門關”,亦表達出詩人常以玉門關形容去國離鄉的憂愁。月光、流水、笛聲、斷腸人便是構成這幅畫圖的基本元素。

從此詩可以看出羌笛已經和表現征戰之苦、思鄉之痛 的《從軍行》、《度關山》聯繫起來了,集中表現家國之思、思鄉之痛。這主要是因爲羌笛多與出塞、關山、隴頭水等邊塞的地名相聯繫,而這些地名令人自然而然想起荒涼的邊關塞漠、流血廝殺的戰場、久戍邊疆未歸的將士。而詩歌的基調是低沉的、傷痛的。

創作背景

《清溪半夜聞笛》爲李白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遊秋浦(今安徽貴池)時所作。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李白五十三歲。早春赴長安,想陳列濟世之策。陳策無果,迴天無計,於是離去。同年秋,李白南下安徽宣城。此後李白連續三年都在安徽宣城。

李白的詩原文賞析14

南流夜郎寄內

唐代李白

夜郎天外怨離居,明月樓中音信疏。

北雁春歸看欲盡,南來不得豫章書。

譯文

身在夜郎的我因離居而怨恨愁悶,明月樓中音信稀疏。

北飛的大雁就要歸盡了,仍然沒有收到你的書信。

註釋

豫章:郡名,即洪州,天寶元年改爲豫章郡,在今江西南昌。

創作背景

此詩爲肅宗乾元二年(759)春,李白流放夜郎途中寄給居住在豫章的妻子宗氏所作。李白一生很少顧家顧妻子的詩,而流放夜郎途中,卻寫出了滿懷深情的寄內詩。可見流放事件對李白內心造成的刺激之大之重之深。

賞析

李白《南流夜郎寄內》詩道:“夜郎天外怨離居,明月樓中音信疏。北雁春歸看欲盡,南來不得豫章書。”這是李白在盼望安陸妻子許氏的來信。“離居”和盼“豫章書”,都足以說明李白已經不是在途中流走了,已經有了一個固定的地址了。這首詩的標題中的“南流夜郎”和詩句中的“夜郎天外”說明這個固定的地點,只能是夜郎。首句中的“怨”字,揭示了詩人內心的悲憤不平。次句言自己身在天外,妻子音信杳疏。最後寫北飛的大雁都沒有了,仍沒有等到妻子的書信。

可知宗氏在白上流途後仍然留在江西,宗璟又何能不陪姊而隨李白?“南流”,更可知其不是溯江西去而是向南。時正是在乾元二年春天,按《大唐詔令集》卷八四《以春令減降囚徒制》:“其天下見禁囚徒死罪從流,流罪以下全免”之下有注曰“乾元二年二月”可知,李白正是依此詔免流,時正在洞庭舟中,還沒有得聞詔令。

李白的詩原文賞析15

送岑徵君歸鳴皋山

唐代李白

岑公相門子,雅望歸安石。奕世皆夔龍,中臺竟三拆。

至人達機兆,高揖九州伯。奈何天地間,而作隱淪客。

貴道能全真,潛輝臥幽鄰。探元入窅默,觀化遊無垠。

光武有天下,嚴陵爲故人。雖登洛陽殿,不屈巢由身。

餘亦謝明主,今稱偃蹇臣。登高覽萬古,思與廣成鄰。

蹈海寧受賞,還山非問津。西來一搖扇,共拂元規塵。

譯文

岑公是相門之子,有着謝安一樣的雅望。

世代都有騰飛的巨龍,中臺級別的就有三人。

至人發達自有先兆,舉手高揖九州伯,卻不願意爲臣。

無可奈何在天地直間,成爲隱淪客。

大道貴在深得全真,飛龍有時也潛輝幽臥。

不妨趁此時探討宇宙人生奧祕,觀化神遊在無垠的宇宙之中。

光武帝擁有天下以後,嚴子陵作爲他的老朋友,不願意爲臣。

雖然登上光武帝在洛陽的宮殿,也不願意放棄巢由樣的隱士身份。

我也曾經謝辭過明主,如今自稱傲慢而窮困之臣。

登高而思萬古,真想與仙人廣成子爲鄰。

魯仲連爲朋友能蹈海而死,難道他會接受賞賜,我還山以後就不屑再去官場問津了。

西風來了,我會像晉朝的宰相王導一樣搖扇遮鼻,不願意沾上官場的半點氣息。

註釋

徵君:隱居不應朝廷徵聘的人。

相門子:徵君蓋與詩人岑參同族,故云。岑參《感舊賦序》:“國家六葉,吾門三相矣。”

安石:東晉謝安,字安石。

奕世:累世。

夔龍:傳說舜時的兩位賢臣。

中臺:星名,三臺(上臺、中臺、下臺)之一。古謂三公上應三臺。

拆:通“坼”,分開,裂開。

機兆:事機的先兆。

揖:揖而不拜。

九州伯:九州之長官。句指隱而不仕。

潛輝:藏輝。

鄰:全詩校:“一作鱗。”

元:同“玄”。窅默:幽深難測。

無垠:無形狀之貌。

光武:用嚴光事。

偃蹇:傲世之意。

廣成:即廣成子。

蹈海:用魯仲連事。

西來:全詩校”一作終期“。

元規塵:晉庾亮字元規。此以“元規塵”喻權臣之盛氣凌人。

創作背景

天寶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擠出京,唐玄宗賜金放還。此後,李白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又重新踏上了雲遊祖國山河的漫漫旅途。

賞析

李白被趕出長安,心情無限激憤和失望。但又看不見別的出路,因而也更加苦悶。在這首送岑徵君歸隱的詩裏,這激憤、失望,苦悶的心情一齊迸發出來,化爲對唐玄宗統治集團的控訴和同黑暗政治現實決裂的誓言。

第一部分(1~4句)是寫岑徵君是相門之子,有着謝安一樣的雅望。詩人以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誇張,生動的比喻,以騰飛的巨龍比喻岑徵君卓越的才能,充分體現了他創作方法上的浪漫主義的藝術特色。

第二部分(5~12句)是寫送別岑徵君當時的情景和想象岑徵君歸隱鳴皋山的原因。詩中寫岑徵君有卓越的才能,但竟不容於世,反襯了現實的黑暗。徵君歸隱鳴皋山雖是無可奈何之舉,但隱居生活非常的幽深悽清、恬淡純淨,同權貴專權,爾虞我詐的黑暗現實對立的。無論是送別的情景,還是想象中的隱居生活又都表現了詩人極爲苦悶的心情。

第三部分(13~20句),詩中描述的君主是封建時代謙恭下士的帝王的典範;而賢士又都是性格傲岸、蔑視權貴的典型。李白在詩中徵引這些古人的典故,用意無非是兩個,一是提出一種理想化的君臣關係,藉以批評唐玄宗的“輕士”;二是表明自己平交帝王的態度,決不以犧牲人格來換取功名。李白的這種追求人格價值的理想,產生在盛唐政治開明的社會歷史土壤中,受到自由浪漫的時代精神的培養和滋育,代表了中國封建時代知識分子富有人格價值、值得布衣寒士驕傲的人生追求。

到了第四部分(21~24句),詩人則把滿腔激憤,失望和苦悶的心情,寫成了痛快淋漓的揭露與斥責。在唐玄宗統治集團統治下,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奸佞得志,賢才受辱的黑暗政治。詩人表示,再也不能在這個黑暗的現實裏呆下去了。這裏,他又是用否定一切現實生活,以消極歸隱的形式來表達他的反抗的,當然反映了他思想中的消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