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詩賞析

《登高》是唐代詩人杜甫於大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下面爲大家帶來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詩賞析,快來看看吧。

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詩賞析

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緊扣秋天的季節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緻。首聯爲局部近景,頷聯爲整體遠景。後四句抒情,寫登高所感,圍繞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頸聯自傷身世,將前四句寫景所蘊含的比興、象徵、暗示之意揭出;尾聯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詩語言精練,通篇對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對,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圓通之境。

原文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原文註釋

1.詩題一作《九日登高》。古代農曆九月九日有登高習俗。選自《杜詩詳註》。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

2.嘯哀:指猿的叫聲淒厲。

3.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回:迴旋。

4.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蕭蕭:模擬草木飄落的聲音。

5.萬里:指遠離故鄉。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

6.百年:猶言一生,這裏借指晚年。

7.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苦恨:極恨,極其遺憾。苦,極。繁霜鬢:增多了白髮,如鬢邊着霜雪。繁,這裏作動詞,增多。

8.潦倒:衰頹,失意。這裏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剛剛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說“新停”。

全詩賞析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寫詩人登高俯仰所見所聞,融合了詩人複雜而深沉的感情。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節,那裏一向以猿多聲哀而著稱,自古就有“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巴東三峽巫峽悲,猿鳴三聲淚沾衣”之說,而峽口更以風大浪急而聞名,這時詩人獨自登上高處,視線從高到低,舉目四望,側耳聆聽,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詩人選擇了淒冷的秋風、空曠的天空、淒厲哀怨的猿聲,以及悽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灘、迴旋飛翔的鳥羣等六個意象,爲我們描繪了一副“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悲涼畫面。特別是“猿嘯哀”和“鳥飛回”兩個細節,彷彿是詩人在傾訴着無窮無盡的老病孤獨的複雜情感,又彷彿是包括詩人在內的成千上萬個長年漂泊流離失所者的真實而形象的寫照,寥寥數言,爲全詩定下了哀婉淒涼、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調。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集中表現了深秋時節的典型特徵。落木茫無邊際、蕭蕭而下,是詩人仰視所望;江水奔騰不息、滾滾而去,是詩人俯視所見,這裏有“蕭蕭”之聲,也有“滾滾”之勢,讓人感到整個畫面氣象萬千,蒼涼悲壯,氣勢雄渾壯觀,境界宏闊深遠。更爲重要的是,我們從這裏彷彿感受到了詩人面對逝者如斯的江水所發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嘆,面對一枯一榮的落木所抒發的壯志難酬、無可奈何的苦痛!沉鬱悲涼的對句,將詩人“艱難苦恨”的人生境遇書寫得淋漓盡致,用語精當,氣勢宏偉,前人把它譽爲“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實在不足爲過。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將以上兩聯所蘊含的感情進一步明朗化,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把詩人的憂國傷時的惆悵表現得富有層次性和立體感:一悲漂泊憔悴,離鄉萬里;二悲深秋蕭瑟,蒼涼恢廓;三悲人生苦短,喜怒無常;四悲羈旅他鄉,作客異地;五悲暮年登高,力不從心;六悲體弱多病,處境艱難;七悲孤苦伶仃,愁苦難遣……工整嚴謹的對句,不僅飽含了詩人像落葉一樣排遣不盡的羈旅愁,也飽含了詩人像江水一樣驅趕不盡的孤獨恨,豐富的內蘊,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杜甫那沉重地跳動着的感情的脈搏和時代的強音!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已經使詩人白髮日多,苦不堪言,本欲借酒遣愁,但由於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以排遣,這又無端地給詩人增添了一層深深的惆悵和無奈的慨嘆。這裏詩人將潦倒不堪歸結於時世艱難,其憂國傷時的情操表現得淋漓盡致。

整首詩歌“悲”字是核心,是貫穿全詩的主線。詩人由內心傷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觸景生悲,由觸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詩起於“悲”而終於“悲”,悲景着筆,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阪上走丸之氣勢,這“悲”字是詩人感時傷懷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詩人憂國憂民感情的充分體現,這種質樸而博大的胸懷,讓人品讀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嘆惋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