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高適邊塞詩的特點

岑參是盛唐邊塞詩人的傑出代表,他們的出身、經歷和生活體驗相似,因此,他們邊塞詩的內容有許多相似之處:抒發爲國守邊、報國立功的理想抱負和執着追求,洋溢着積極進取。以下是小編分享的岑參高適邊塞詩的特點,歡迎閱讀!

第一篇:岑參高適邊塞詩的特點

前人比較高適、岑參邊塞詩異同的一些看法如下:

殷璠《河嶽英靈集》: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朝野通賞其文。”岑參“語奇體雋,意亦造奇。”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高岑一時,不易上下。岑氣骨不如達夫遒上,而婉縟過之。”

元陳繹:高適“尚質主理”,岑參“尚巧主景”。

尚質,敘事質實、語言質樸,主理重在表達自己的看法;

尚巧,立意巧(如雪中送別),構思巧(如千樹萬樹梨花開),主景,重在寫景。

請你以《燕歌行》、《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兩詩爲例,以“高適、岑參邊塞詩比較談”爲題,寫一篇文學評論短文。字數不少於600字。

提示:可比較高適、岑參邊塞詩在選材立意、抒情方式、表現手法等方面的不同點。

示例:

高適、岑參邊塞詩比較談

高適和岑參是盛唐時期的兩位詩人,以寫邊塞詩著稱。他們的名字常被後人並列提及,是謂“高岑”。 兩人都很幸運,趕上了“開元盛世”;又都很不幸,碰上了“安史之亂”。兩人還都曾背井離鄉,輾轉於長安、洛陽兩地,以求仕途升達;又都不堪卑躬屈膝、爲五斗米折腰,轉而投筆從戎,征戰沙場。他們都有沖天的鬥志,豪邁的氣概,他們都有樂觀的氣度,寬廣的胸懷,筆端一點,就將陣中兇險、塞外苦寒化作催人奮進的詩篇。他們的邊塞詩都帶有時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點:報國立功的理想抱負,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獻身精神,悲壯慷慨的風格。

一、抒發爲國守邊、報國立功的理想抱負和執著追求,洋溢着一種急於用世、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

在高、岑的邊塞詩中,始終都洋溢着這種積極進取的情懷。高適“邊塵滿北溟,虜騎正南驅。常懷感激心,願效縱橫謨”;“長策須當用,男兒莫顧身”;“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志存高遠。岑參“萬里奉王事, 一身無所求。”“功業須及時,立身有行藏。男兒感忠義,萬里忘越鄉。”“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意氣豪邁。他們都抒發了報國立功的豪情壯志。但由於理想和現實的矛盾與差距,他們也有懷才不遇的苦悶和感嘆:“誰憐不得志, 長劍獨歸來。”“早治安邊計,未盡平生懷。”但他們並未因此而放棄對理想和抱負的執着追求,報國立功的情懷始終支配着他們的行爲和創作。

二、歌頌邊塞將士不畏艱險、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 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如高適《燕歌行》:“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士兵們“鐵衣遠戍辛勤久”,遠離家鄉和親人,即使是妻子兒女哭斷腸,仍然義無返顧地走向戰場,是他們無情嗎?不!因爲這是在“破殘賊”,是在保家衛國。愛國主義是催促他們踏上征程的動力,激勵他們奮勇殺敵的號角。戰鬥的條件異常艱苦,“山川蕭條”“大漠窮秋”,他們依然鬥志昂揚,英勇戰鬥。將領的指揮無能和草率輕敵,導致士兵身陷重圍,使得“力盡關山未解圍”,但他們沒有放棄,仍然“殺氣三時作陣雲”,欲與敵人決一死戰,以死殉國:“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豈顧勳”再一次昇華了士兵的愛國境界。

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着力描寫邊塞廣漠“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亂石走……”的惡劣環境和奇險戰況,描寫將士們“風頭如刀面如割”的艱苦生活以及敵勢憑陵和唐軍千旗萬鼓、驚天動地的軍威和壓倒一切敵人的氣勢,歌頌了將士們浴血戰鬥、死節不顧身的英雄氣概,突出表現盛唐邊塞將士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主題。

三、高、岑邊塞詩都具有悲壯的.共同格調。

宋人嚴羽說:“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明人胡應麟也說:“高、岑悲壯爲宗。”“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在他們詩中表現出來的爲國建功的理想抱負使人感受豪壯,而這種理想抱負在現實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涼,奇險的大漠風光使人感受雄奇壯美,將士們經受的勞苦艱辛又使人產生同情和憐惜,奮勇殺敵、盡忠報國的氣節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場、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對和平生活的強烈渴望使人嚮往美好,人們不得不爲此忍受離鄉背井、無盡思親又令人愁腸欲斷。這些詩中,既寫出戰爭中的雄壯,更寫出戰爭中的悲苦,這種壯和悲的並存,崇高和沉痛的糾結,造成了高、岑邊塞詩悲壯的氛圍和格調,給人悲壯的情感體驗。元人辛文房說高、岑詩“風骨頗同,讀之令人慷慨懷感。”

高適、岑參邊塞詩雖有相同之處,但由於各自家庭背景、人生際遇的不同,造成了二人詩風的不同特點:高適悲壯而深刻蒼涼,岑參悲壯而昂揚豪邁;高詩敘事、寫實、議論,思想深刻,現實主義氣息濃厚;岑詩寫景、描寫、抒情,富有藝術個性,浪漫主義色彩突出;高適直抒胸臆,語言樸質;岑參寓情於景,語言瑰麗,想象奇特。下文主要從選材立意、抒情方式、表現手法等方面比較高、岑邊塞詩的不同點。

一、選材立意的不同。兩人雖同爲邊塞詩人,同以“邊塞”爲題,他們在選材立意上卻有質的差異。

高適的邊塞詩所蘊含的沉厚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較岑參而言是比較複雜的。高適詩具有廣闊的內容和深刻的思想,而岑參的詩則顯得比較單一。高適的詩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抑或是描寫底層士兵和人民的生活,均是爲了表達沉重的憂國憂民之情,他常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問題,以政論的語調來表達自己對邊塞之事的政見,抒發自己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內涵較豐厚。其《燕歌行》有感於邊帥作戰兵敗,反而邀功請賞一事所作。全詩以“單于獵火照狼山”、“胡騎憑陵雜風雨”的民族矛盾爲導線,展開一系列的矛盾。戰士慷慨赴難、殺敵報國與久戍不歸:“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丈夫思鄉、妻子斷腸與久戍不得歸:“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將軍士兵苦樂不均:“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也議論戰敗原因:邊帥的驕與奢。最後“至今猶憶李將軍”。詩人發出了邊陲戰士渴望良將鎮戍的願望。

而岑參雖然也是以“入幕”爲目的,但其詩只能看作是一個偉大的詩人以其詩人式的敏感、敏銳的心靈去感受戰鬥的生活和邊塞的風光,有着昂揚的情緒和樂觀的精神,而缺乏一個政治家的深刻性以及關懷底層黎民百姓的情懷。可以說,這種差別與創作主體的個人身世以及生活體驗不無關係。岑參祖上三代都以文墨至相,雖家道中落,但終究沒有像高適般受過潦倒與貧困的折磨,未能從思想上接近人民,看到人民的疾苦,所以從作家本體來說,它缺乏對下層人民生活的貼切觀照與人生感悟。

二、在抒情方面,高適、岑參也表現出迥然不同的特色。

高適的詩重在抒情,他往往直抒胸臆,或者夾敘夾議,因此他的詩常常帶有濃郁的主觀情調。在抒情中雖偶有夾雜景物的描寫,然而旨在借景抒情,所以有時在景物的描寫上顯得有些節儉,但也頗有感染力。

而岑參的詩歌卻重在描寫塞外的神奇風光以及種種的邊塞軍旅生活。可以說,他是在描寫中抒發感情的,或者可以說,他是寓情於描寫之中。所以他的詩往往是客觀的示現,展示出一幕幕五彩繽紛的生活畫面,以奇異之思引人入勝,而作者的深厚感情也就渾含其中。景物的轉換過程又是其心靈的解悟過程。

三、藝術風格同中有異,表現手法各具特色。

就唐代的邊塞詩來說,高、岑齊名,風格也有許多相近的地方,尤其是他們的“悲壯之風”。大概是由於當時的整個盛唐氣象的影響,抱有“入世”願望的他們懷有強烈的報國立業的豪情壯志,再加之所選的“邊塞”題材,塞外地域廣闊,風景壯麗,戰爭軍旅生活的悲壯,以及詩中所蘊含的深厚情感的緣故,高、岑詩歌的豪邁奔放尤爲明顯,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別而已。

高適詩雄渾悲壯中顯得深沉,質樸渾實;岑參詩雄渾悲壯中顯得雄放,灑脫。高適常用對比、反襯的手法,語言剛健質樸、精煉準確;岑參則好比喻和誇張,語言新奇自如,呈現出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翁方綱在《石州詩話》說:“高之渾厚,岑之奇峭。”高適詩多寄壯氣於蒼涼中的慷慨悲歌,“曾是不得意,適來兼別離。如何一尊酒,翻作滿堂悲。”“暮天搖落傷懷抱,倚劍悲歌對秋草。”“斗酒相留醉復醒,悲歌數年淚如雨。”悲歌聲裏,跳動着一顆不甘寂寞的雄心。高適詩作中,對比和反襯手法運用嫺熟,“戰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戰士與將軍,效命疆場與縱情聲色的對比;“大漠孤煙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寥寥數語便勾勒出戰爭失利的場面。寫景狀物常從大處落筆,粗獷雄渾。

岑參注重觀察,精於細節描繪,語言平凡卻新奇獨特。“沙上見日出,沙上見日落。”“匹馬西從天外來歸,揚鞭只共鳥爭飛。”“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行軍戈相拔。”從細節處寫大背景、大場面。岑詩多比喻和誇張,“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便是代表。岑參描寫邊塞風光的奇異,往往起到烘托的作用。“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以惡劣的自然環境烘托戰士的不畏艱險。

四、在對文學遺產的繼承上,選擇有所不同。

首先,高適詩在承傳漢魏“風骨”的特點上比較突出,在對傳統藝術形式的繼承方面,因襲較多,突破與創新似嫌不足。高適的詩歷來被文學評論家們認爲是頗有“氣骨”的,其“氣骨”與魏晉時期的“建安風骨”頗有相似之處。其“氣”主要指的是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這與作家本體的意氣有關。由於作家本體意氣駿爽,故其詩在思想情感上才呈現出一股純正清明之氣。高適在邊塞詩的創作中,對於衆多的傳統文學樣式,他因襲了樂府舊題。《燕歌行》就是一個沿用樂府舊題的典型例子。同時,他所沿用的詩題與所要表達的內容是基本和諧的。但是,其借用這些樂府舊題,畢竟是舊瓶裝新酒,形式上的限制不能隨心所欲地抒發自己豐富的感情,在藝術形式的表現上顯然有些拘謹了,並且給人一種陳舊的感覺。

與高適相比,岑參則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來的語言風格,並在藝術表現形式上作了適當的創新,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他沿襲了六朝駢文語言綺麗雕琢的風格,並加以奇特的想象,創造出了綺麗雄奇的風格。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好比喻跨越了質樸,又有奇特的想象,“風掣紅旗凍不翻”中的“凍”、“翻”的字句錘鍊亦獨出機杼。另外,他創造了新興的歌行體而取代了舊的樂府詩題,從而在詩歌的形式上徹底突破了樂府舊題材的羈絆,句式隨情感表達需要而參差錯落,卷舒自如,自由放縱。對於整個盛唐詩壇來說,岑參的詩歌可謂是別開生面。

高適、岑參邊塞詩的共同與不同的特點,都很鮮明突出。閱讀高、岑邊塞詩可以看到,一個重要的、有生命力的文學流派,其共性應反映時代精神,表現時代的主旋律,而各個作家又應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高適、岑參邊塞詩派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其基本原因就在此。

 第二篇:岑參的邊塞詩的特點

岑參是唐朝邊塞詩人代表之一,和高適並稱爲“高岑”。長達六七年的邊塞生活讓岑參的邊塞詩充滿着邊塞異域雄偉的氣勢,而岑參本身的個人經歷和坎坷身世又使得他的邊塞詩極其賦有感情而又充滿着對命運的嗟嘆和感懷。其代表作有《玉門關蓋將軍歌》、《磧中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逢入京使》、《輪臺歌》等。

岑參的邊塞詩主要可具體概括爲“壯”、“奇”。

“壯”是說岑參的邊塞詩具有壯大的報國志向和壯偉的邊塞異域景象,如火山雲,瀚海,飛沙走石,黃沙漫天,地凍天寒等等。

“奇”主要表現在岑參的邊塞詩寫作手法獨特,想象奇異,詩歌中運用的修辭奇特。邊塞的壯闊之景讓岑參的想象也變得寬宏起來。如《春夢》之中“洞房昨夜春風起”大爲後人稱讚。

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中的千古絕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運用比喻和誇張的手法,把突如其來的紛紛大雪比作是潔白的梨花,給人以新奇而又歡快之感,想象奇妙之外又形神兼具,讓讀者覺得冬季的寒冷一掃而空反而洋溢着欣喜。我們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環境惡劣的塞外,岑參還是積極樂觀。

岑參的邊塞詩的浪漫主義色彩也頗爲豐富,岑參仕途坎坷,但是他依然滿懷報國之志兩次入塞,希望可以建立功業。所以岑參的邊塞詩色彩明麗,悲壯中又樂觀積極,加上長期的邊塞生活更是奠定了其作品的浪漫主義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