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手抄報獲獎

元宵節也稱燈節,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下文關於元宵節手抄報獲獎,歡迎借鑑!

元宵節手抄報獲獎

元宵節手抄報獲獎1

元宵燃燈風俗起自漢朝,到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是中國最長燈節。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人衆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親人,寄託對未來生活美好願望。

元宵節手抄報獲獎2

《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隋) 隋煬帝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鍾發琉璃臺。

《正月十五夜》(唐) 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十五夜觀燈》(唐)盧照鄰

元宵節手抄報獲獎3

歷代人們除遊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南北朝時代元宵節吃伴和肉與動物油熬煮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種叫“面繭”麪食和焦飠追(即烤餅),到宋代有鹽豉湯和綠豆粉做科斗羹,並出現“圓子”,此後元宵節南北方均以吃元宵爲習。

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中國“情人節”。

傳統社會元宵節是城鄉重視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爲熱烈,它體現中國民衆特有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共同精神興趣,複雜節俗已經簡化爲“吃元宵”食俗。

元宵節手抄報獲獎4

元宵放燈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爲盛況空前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爲全民性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開元盛世,,長安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爲壯觀。

以後歷代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爲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人衆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戲曲表演內容。

元宵節手抄報獲獎5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爲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形成有一個較長過程,據一般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爲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着重要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衆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吉日良辰。漢明帝爲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習俗隨着佛教文化影響擴大及道教文化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而元宵節俗真正動力是因爲它處在新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一特殊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生活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