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下面我們來看看歷史人物文天祥的故事,歡迎閱讀借鑑。

歷史人物文天祥的故事

早期經歷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爲名,改字履善。相貌堂堂,身材魁偉,皮膚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觀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時,看見學宮中所祭祀的鄉先生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畫像,諡號都爲“忠”,即爲此高興,羨慕不已。說:“如果不成爲其中的一員,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

文天祥二十歲即考取進士,在集英殿答對論策。當時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漸漸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爲題議論策對,其文章有一萬多字,沒有寫草稿,一氣寫完。宋理宗親自選拔他爲第一名。考官王應麟上奏說:“這個試卷以古代的事情作爲借鑑,忠心肝膽好似鐵石,我以爲能得到這樣的人才可喜可賀。”寶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狀元后再改字宋瑞。不久,他的父親逝世,文天祥回家守喪。

開慶初年(1259年),元朝的兵隊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對宋理宗說要遷都,沒有人敢議論說這是錯的。文天祥當時入朝任命爲寧海軍節度判官,上書“請求斬殺董宋臣,以統一人心”。因不被採納,就自己請免職回鄉。後來逐漸升官至刑部侍郎。董宋臣又升爲都知,文天祥再次上書一一列舉他的罪行,也沒有迴音。因此出外任瑞州(今江西高安)知州,改遷江南西路提刑,升任尚書左司郎官,多次遭臺官議論罷職。擔任軍器監併兼任代理直學士院。賈似道稱自己患病,請求退休,用以要挾宋理宗,詔令沒應允。文天祥起草制誥,所寫文字都是諷刺賈似道的'。當時起草聖旨誥命的內製沿襲要呈文稿審查,文天祥沒有寫,賈似道不高興,命令臺臣張志立奏劾罷免他。文天祥已經幾次被斥責,援引錢若水的例子退休,當時他三十七歲。

鹹淳九年(1273年),起用爲荊湖南路提刑。因此見到了原來的宰相江萬里。江萬里平素就對文天祥的志向、氣節感到驚奇,同他談到國事,神色憂傷地說:“我老了,觀察天時人事應當有變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擔任治理國家的責任,不就是在你嗎?望你努力。”

主要成就

軍事

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 、籤書寧海軍節度判官。時元軍攻鄂州(今武漢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張遷都避兵。文天祥尚未就職,即上書宋廷,建策建方鎮分地防守,從民兵中選精兵,破格選用將帥。並請除殺動搖民心的董宋臣,未被採納,辭官回鄉。後起任刑部郎官、知瑞州、尚書左司郎官等職 。鹹淳六年(1270年)四月 ,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德佑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宋守將多降。文天祥罄家財爲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今杭州)。上書力陳分全國爲四鎮,集中財力、軍力抗元。旋爲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今屬江蘇),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 ,退守餘杭(今杭州西)。德佑二年(1276年)力請同浙西制置副使兼知平江府張世傑率京師軍民20餘萬,與元軍背城一戰,宋廷不許。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泛海至溫州(今屬浙江)。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爲帝,任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等。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爲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十一月,進軍江西失敗。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在各地抗元義軍和人民支持下,再攻江西,於雩都(今於都)擊敗元軍,收復興國(今屬江西)及贛州、吉州的屬縣,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蒙古、漢軍都元帥張弘範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文學

文天祥在文學研究上除了《御試策—道》這篇哲學專著外,再無其它專題研究或專著,這是由於當是的環境不允許他坐下來進行專題研究所致,除對策、封事等外,他在百忙中不卻友人之所託,寫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誌銘,壽序、贊、頌、祝辭、書、啓、跋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文體。此外,詩、詞最多,除了《指南錄》和《指南後錄》和《吟嘯集》外,還有《集杜詩》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詞等。這是最有價值的著作,稱之爲史詩。此外還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詩稿。

文天祥在文學創作尤其是對詩詞的創作上,有兩個顯著特色,這兩個特色即分爲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所謂前期指的是贛州奉詔勤王開始至夜走真州這個階段。當時雖然南宋小朝廷處於多難之秋,朝內執政者又是昏庸利祿之輩,但文天祥自己積聚了兵丁,他們是自己“乃裹餓糧”來到軍營中的,是一支愛憎分明,具有戰鬥力的隊伍。因此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復興南宋和收復失地有望,這一時期寫的詩歌的特點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別豐富,濃郁,常以飽滿的戰鬥精神勉勵自己,使人讀之如飲鬱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如《赴闕》一詩。從這些詩章中可以看出文天祥的眼裏似乎已經看到前途已呈現光明,復興有望。後來李庭芝暗示苗再成要將文天祥殺掉,以絕後顧之憂。苗再成通過與文天祥共議復興大志,覺得李的說法不妥,但又不敢明目張膽違抗,便設“看城子”之計,將文天祥引出城外,然後拒而不納。文天祥再一次受挫。但他並未氣餒,而是鬥志昂揚接新的戰鬥。他寫了《高沙道中》這首長詩,運用了平易流暢的散文化的語言,按照時間順序,周詳而不零碎地將他出真州城後身歷險境的經過和盤托出,使人讀之如身臨其境。全詩每句五言,隔句押韻,長達80多韻,一韻到底。讀後大有渾灝流轉的感覺,難怪後人讀此詩後,覺得可與杜甫寫的《北征》相媲美。這段時間,文天祥寫的詩篇較多,內容大都振奮人心,可以說是兩個特色時期的中間時期,亦即過渡時期。

到了福安之後,情況起了根本性的變化。皇帝仍被陳宜中等人把持。雖然文天祥由行朝給了官職,但是不允許在行朝工作,連要求開府於永嘉(溫州)也不允許,最後決定讓其開府於南劍(福建南平縣),不久已移開府於汀州再至漳州,於此可知文天祥這個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這個職銜,不過是一個形同虛設的官銜名稱而已。這一時期,文天祥在詩詞寫作上,開始顯露出後期階段的特色,大都有對人生旅途多“險阻艱難”未盡人意的感嘆。

特別是在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二月六日,張弘範集中軍力破崖山,強制文天祥與之隨船前去。文天祥坐在另一舟中看到宋軍被元軍打敗的慘景,心中猶如刀割,深恨豎子大不爭氣,致有此敗,造成行朝覆滅。乃作長詩以哀之。詩題爲《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在舟中,向南慟哭,爲之詩》一首,表達了當時文天祥的心情是何等的沉痛,對賈似道、陳宜中之流所造成的惡果無比痛恨。文天祥這一階段寫的詩詞,既悲壯、沉痛,又秀腴,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