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蘇軾詩歌的藝術特色

蘇軾作爲中國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文學家之一,以其高超的藝術水平和淵博的學識積累,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淺談蘇軾詩歌的藝術特色,希望有所幫助!

淺談蘇軾詩歌的藝術特色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代的文學巨匠,開創了一代文風。他的文學創作,以詩歌數量最多。蘇詩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其作品大致可分爲以下幾個部分。

一、其中數量最多、藝術價值最高的作品,是抒發個人情感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歌。如《和子由澠池懷舊》、《遊金山寺》等,作者往往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寄託於自然景物之中。‘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抒發自己對人生蹤跡無定的感嘆和對往事舊跡的深切眷念;或以道路的崎嶇隱喻自己仕途的坎坷。

二、另外還有一些反映社會現實,關心民生疾苦的詩歌,雖數量不多,但都“緣詩人之義,託事以諷,庶幾有補於國”,鮮明表現了詩人對於社會問題的關注。

三、蘇軾差不多還是第一個把農村題材引入詩詞中的詩人。在他以前,雖然有作家塑造了一批關於漁夫、浣女、蓮娃的形象。然而,那裏的漁夫實在只是隱士的喬裝,而農村少女則是被當作民間美人來描繪的。雖然也不免滲入詩人自己的主觀情趣,但他筆下的老農、村姑、幼童、漁人、船伕等,都有一種勞動者淳樸善良的品質。

他寫田舍風光和農村習俗,也較有真切動人的泥土氣息。如《新城道中》,‘溪流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應最樂’通過描繪鄉間秀麗的景色和淳樸的民間習俗來表達自己希望人民富足的願望。

概而言之,蘇詩在藝術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立意高妙,深邃獨到。

蘇軾文章善於選擇題材,提煉主題,寄託深遠。如他自己所說,“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蘇詩中數量最大,最富特徵的是對基於深刻憂患而始終不妥協的表現。一方面是命運無常、仕途坎坷的悲苦,一方面是超脫這種悲苦的.曠達,二者相互糾結構成了貫穿蘇詩始終的意識之流。無論是前期在朝爲官還是後期貶職嶺南,也無論是自然風景的吟詠還是日常生活的敘寫,這一意識之流總是或明或暗、或強或弱的波動。如詩作《東坡》:“雨洗東坡夜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詩人喜歡雨後月夜的獨行,儘管道路不平,從中卻能體會到一種樂趣。這裏既表現了詩人處於逆境而不沮喪的生活態度。又如詩作《百步洪》,以恣肆奔放的筆觸盡情渲染流水的湍急,並不着重於情感的渲瀉。而更主要的是對流水的體驗和感悟由流水的湍急驟然折人人生的思考,深感歲月消失的迅速,世人紛紛爭名逐利,到頭來無非是一場醉夢,廣夏華屋轉眼變爲丘墟。由此可見,蘇詩能透過一層、深入一境,因小見大,因常見奇,從尋常人事中揭示出深刻的具有本質意義的主題。

二、運思巧妙,揮灑自如。

蘇軾一生仕途坎坷,蓄積於心中的情感頗爲豐富。但是觸發詩人創作興趣的不只是情感,而是一種對生活的深刻的體驗。蘇詩以意勝,然而又以不經意出之,表現出運思的自由感。他不粘滯於物象,不拘束於陳規,揮灑自如,無所防礙,如萬斛泉涌,滔滔汩汩,一瀉千里,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取得一種超妙入神的風韻。

如蘇軾的《遊金山寺》,先寫鎮江金山寺的江景,萬里奔騰,煙波浩渺,氣魄壯闊,引人遐思。接着寫登山觀景。當攀上絕頂的時候,很自然的要遙望思念中的故鄉了,但卻被無數的青山阻斷了視線。這“鄉國”緊扣上層的“我家”,又鋪墊了下旬的“羈愁”。站在鎮江的山頂,哪裏望得見千里迢迢之外的家鄉!這樣的落筆,正是作者運思巧妙的特色。

那無限的鄉愁,那隱在深處的仕途不如意的滿腹牢騷,不正好借“懷鄉”之念而婉曲地發泄出來麼?它引起人們多少聯翩的浮想。同時散文化、議論化成爲蘇軾詩歌的特點。清人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爲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大觀。”作爲一個才氣縱橫的大詩人,蘇軾始終的靈妙之思不似陳師道般的宿構和冥思苦想的結果,而常常是妙手偶得、觸處生輝。

三、意境深妙,機趣橫生。

蘇軾詩歌意境深妙,他不滿足於對景物外在形式的臨摹而總想探究和表現其中的“理”。“山石竹林、水波煙雲,雖無常形,而有常理。”把景、情、事、理有機結合,相輔相生,渾然無間。蘇詩往往通過描繪特定的景物,注入特定的思想感情,創造了獨特的、韻味濃郁的意境。蘇詩往往注重用心靈去感受自然,創造自然,使景即情,情即景,致力於心與物、意與物、主體與客體的融合。在他的筆下,自然景物經過感情的過濾,往往兼有寫實性與象徵性的雙重品格,不僅顯示出自然景物的客觀美質,而且成爲人生的映照,哲理的象徵,達到了物我同一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