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的《尾犯·夜雨滴空階》詩文相關介紹

柳永的《尾犯·夜雨滴空階》寫詞人獨居異鄉孤宿,耿耿難眠,思念天涯一方的佳人,流露出深深的悲苦與無奈。)相關詩文內容介紹,大家參考學習一下吧!

尾犯·夜雨滴空階

【作者】柳永 【朝代】宋

夜雨滴空階,孤館夢迴,情緒蕭索。一片閒愁,想丹青難貌。秋漸老、蛩聲正苦,夜將闌、燈花旋落。最無端處,總把良宵,只恁孤眠卻。

佳人應怪我,別後寡信輕諾。記得當初,翦香云爲約。甚時向、幽閨深處,按新詞、流霞共酌。再同歡笑,肯把金玉珠珍博。

賞析

這首詞寫詞人獨居異鄉孤宿,耿耿難眠,思念天涯一方的佳人,流露出深深的悲苦與無奈。上下片各表一境。

詞一起筆,作者便以強烈的主觀色彩的意象渲染氣氛:“夜雨”透着寒涼,“空階”透着冷落,“孤館”透着寂寞,寂寞孤館“夢迴”之際,雨打“空階”,最使人淒涼難耐。故以“情緒蕭索”四字收煞,人物的孤寂與環境的淒冷融在一處,全詞也籠罩在這傷感的氛圍中。羈旅漂泊之時,以夜雨瀝瀝領起,剎那間情緒蕭索,於孤獨寂寞中,無限相思與懊惱一齊向詞人襲來,情難自禁。而一個“滴”字,如淚墜一般,更是寫出了詞人對雨意的敏感以及內心深處無可傾訴的苦楚。“閒愁”本無形,詞人強自掙扎,試圖將之描述出來,無奈這“閒愁”太深重了,他只好發出這樣的感喟:“想丹青難貌。”接下來是一個工整的對句:“秋漸老、蛩聲正苦,夜將闌、燈花旋落。”寫深秋時節蟋蟀悲鳴,又收回來,將視點落在室內很快落下的燈花上,自然引出下文,直抒抱影孤眠,辜負良宵的無聊。然後引出下片對佳人的思念。

下片“佳人應怪我,別後寡信輕諾”是詞人設想對方別後的`情景,更是對自己的深深自責,但這自責中透着太多的無奈與悲哀。也正是如此,他對與佳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是那樣留戀,又是那樣嚮往。昔日“翦香云爲約”的情景還歷歷在目,而再相偎相伴,填新詞,酌美酒的願望不知什麼時候能實現。詞人雖表示願意用“金玉珠珍”換取再次“同歡笑”,但這種表白同樣透着無力,透着悲哀,透着無奈。

柳永不僅是詞作大家,且是一位繪畫大師。而眼前這位手執丹青竹毫曾繪製了無數經典難忘的自然秋景的繪畫大師,面對“情緒蕭索”“一片閒愁”卻“丹青難貌”了。這充分表現了羈旅在外、孤館迴夢的詞人離情之深、離愁之濃。

凡詞都離不開意象。古人稱“意象”爲“興象”,即詩詞中的意境,是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和境界,亦即表現作者情趣的形象。詞中“燈花”的意象用的自然巧妙。古時俗以燈花爲吉兆,如杜甫《獨酌成詩》:“燈花和太喜?酒綠正相親。”王實甫《西廂記》:“昨夜燈花報,今朝喜鵲噪?”《紅樓夢》第二八回:“女兒喜,燈花碰頭結雙蕊。”秋夜,“雨滴空階”“孤館夢迴”“蛩聲正苦”,詞人正“情緒蕭索”“一片閒愁”,而此時“夜將闌、燈花旋落”,本已情緒衰頹的詞人,哪堪夜深人靜之時,卻又目睹唯有象徵“吉祥”的燈花餘燼凋落,這不能不叫詞人深深感嘆:“最無端處,總把良宵,只恁孤眠卻。”這“燈花”將詞人“丹青難貌”的“閒愁”承上啓下地推向高潮,以致“再同歡笑,肯把金玉珍珠博”,纔會有詞人“肯用金玉珍珠來換取和佳人的再次歡笑”的迫切豪情。

詞人所謂“難畫”的“閒愁”就這樣被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這“閒愁”融進了詞人太多的人生況味,很苦澀,很沉重。

作者介紹

柳永(987年-1053年),字耆卿,本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創始人物。景祐元年(1034)進士,官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或柳屯田。[1]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

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主要代表作有《雨霖鈴》、《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少年遊》、《望海潮》、《八聲甘州》、《定風波》等。

人物評價

天性風流,才性高妙,由於父親柳宜身爲降臣,所以科場失意,衆紅裙爭相親近;他不屑與達官貴人相往來,只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樓,寄情風月,醉臥花叢,憐香惜玉,直把羣妓當倩娘……他是最風流卻又最坎坷的一代詞壇高手。

後人評價

評語

1.屯田(柳永官屯田員外郎,故稱)北宋專家,其高渾處不減清真,長調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勁之氣,寫奇麗之情,做揮綽之聲” ——鄭文火卓

2.“掩衆制而盡其妙,好之者以爲無以復加” ——胡寅

3. “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 —— 葉夢得

4. “露花倒影柳三變,桂子飄香張久成。” ——李清照

5.“予觀柳氏文章,喜其能道嘉佑中太平氣象,如觀杜甫詩,典雅文華,無所不有。是時予方爲兒,猶想見其俗,歡聲和氣,洋溢道路之間,動植鹹若。令人歌柳詞,聞其聲,聽其詞,如丁斯時,使人慨然有感。嗚呼,太平氣象,柳能一寫於樂章,所謂詞人盛事之黼藻,其可廢耶?” ——黃裳

6."其詞格固不高,而音律諧婉,語意妥貼,承平氣象,形容曲盡。" ——陳振孫

7.“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三句,“不減唐人高處”。 ——蘇軾

評詞

戚氏一首

倚窗前,丹霄零落畫橋間。倚翠偎紅,幾回花下、嘆雲殘。重簾,掩悲歡,漣漪還皺幾層山?衰紅怎敵新綠?此時慘悴最應憐。微風離岸,相依漸遠,再來更是何年?縱悽然舞踏,秋光夏影,無計歸還。

遙寄一頁蠻箋,誰知卻是,屢屢誤更闌?長亭外,寒蟬悽婉,夜色滄寒,到庭軒。雨襲巷陌,煙花敗落,次第何堪?遣誰又在,費盡歌喉,換得不致風餐?

幾顧黃金榜,吾名落處,更次孫山。明代長千古後,始能知、屢次最遺賢?君王詔我填詞,又能怎計?天籟承恩典。

嘆須臾,曉露空沾。停御筆,舞動歌弦。柳巷中,依約花顏。看初日,暗暗滿長天。怎消追省?迢迢良夜,醉盡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