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李清照介紹

薄霧濃雲,暮靄沉沉,四周被白茫茫的霧氣包圍着,從一扇精緻的古典小窗內散發出一陣陣書頁中香草的清香,那種香氣是如此的飄逸,永恆……

才女李清照介紹

天資聰慧初長成

她,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精通經史,長於散文,母親也知書能文。在家庭的薰陶下,當她還是攀坐在父親膝頭的年齡時,上百首古詩就已能琅琅上口,到了少女時期,執筆屬文,展卷吟詩,更是錦心繡口,指點風流。她一天天長大,在婷婷玉立的風姿之外,更多了一層至誠淳樸的書卷氣。她以王獻之的字帖學書,寫得一手秀麗的小楷,鐵劃銀鉤。在她十六歲時,父親把她帶到了京城,她的《如夢令》使她名噪京師,聲震朝野。詞中所繪的正是她少女之心的真情流露。“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首詞描寫了她在一次出遊時所遇的有趣的生活片段。作品中人物與自然、飛鳥融爲一體,這是一幅多麼生動的水鄉圖畫!這裏沒有絲毫的造作和矯飾,作者捕捉了閨閣生活中一次盪舟活動,刻畫出一位天真活潑、熱愛生活的主人公形象,並使千百年後的人們看着她的作品,心中也若有所思,讚歎不已。

兩情相悅愛離別

她來到京城後,才名卓著,得到了衆多官宦富家子弟的青睞。當時才華橫溢的`趙明誠(當朝宰相趙挺之的三子)闖入了她的生活。因門當戶對,兩家有意,他們很快結合。她十八歲嫁給趙明誠,婚後的她脫去少女的稚氣,沉溺於兩情相悅的魚水之歡,詩詞創作表現出了她的潑辣開朗、纏綿細膩而又不忍離別的特徵,如《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抒發了她對丈夫離別的相思之苦,她大膽地傾吐熱烈的感情和內心的苦悶,即使眼前的一點點歡樂使愁眉消解,也不能須臾忘懷“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是對內心情感和變化的巧妙、細膩的捕捉,足見她的一往情深和熱烈執着。

靖康之變家國恨

不久即遭“靖康之變”,此時的她已不再纏綿於夫妻情愛,沉醉於抒發個人情志的小圈子,她的詞作趨於表現對國破的感傷及對統治者無能的憎恨,創作思想亦趨成熟。她的那首《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詩句激昂慷慨,氣壯山河,充分表現了她的愛國精神。我們彷彿觸摸到了她的那顆怦然跳動的報國赤子之心!就在同一年,她的丈夫趙明誠再赴建康任職,病死在剛上任不久的太守府中。

暮年悽苦就詞巔

她的暮年是孤獨,悽苦的,她的詞風因寡居的無奈和晚景的淒涼而變得更加哀婉,悲愴和沉鬱。這種凝重的意境在《聲聲慢》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中達到了及致。這首詞是她膾炙人口的代表作,也可看作她一生憂患的概括和總結。她運用了驚人的描寫手法,展示出自己曲折複雜的內心世界。雖然哀愁滿目,曲調悽苦,但無一處不是飽經憂患的傾訴,無一處不是歷經折磨後的憂嘆。開篇連吟七對疊字,像是一串感嘆,吐出了一個孤寂的婦人若有所失,身心俱寒的悽惶之感。伴隨着淒涼和孤苦,她在南宋崛起不久病逝於陵安。

我們讀着她那一首首清麗旖旎,纏綿哀婉的詞作,感受到了作者那一串串吟唱,一聲聲嘆息……她,就是北宋時期著名女詞人——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