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端午節的演講稿(通用5篇)

通過對演講稿語言的推究可以提高語言的表現力,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需要使用演講稿的事情愈發增多,那要怎麼寫好演講稿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生端午節的演講稿(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生端午節的演講稿(通用5篇)

小學生端午節的演講稿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今天我在國旗下的演講題目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衆所周知,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那麼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端午節又稱端午,“端”與“初”的含義相同,所以“端午”又稱爲“初五”。端五中的"五"又和"午"相通,根據地支順序來推算,五月剛好是"午"月。因爲午時又有爲"陽辰"的說法,因此端五也叫做"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其他的名稱,例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有那麼多別稱,間接解釋了端午節習俗的起源,事情也是如此。關於端午節的起源,現在至少有四五種說法,例如紀念屈原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等等。

迄今爲止,對端午節起源最有影響的說法是紀念屈原。在民俗文化領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爲賽龍舟。相傳,古代楚國的人們因爲不捨得賢惠大臣屈原投江而死,於是人們紛紛划船去救他。在他們追到洞庭湖的時候去不見了屈原的蹤影。後面,人們在每年五月初五這一天,通過划龍舟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吃糉子是中國人民的另一個傳統習俗。糉子,又稱"筒糉"、"角黍",它有着悠久的歷史和諸多花樣。每年5月初,中國家家戶戶都會泡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也是多種多樣。吃糉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到了韓國、日本和其他東南亞國家。

小學生端午節的演講稿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五月初五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插艾草,吃糉子,撒白糖,賽龍舟,到處是喜洋洋的氣氛。節日是生活送給人們的禮物,因爲在熱切等待充滿驚喜的過程中,所有的準備都是甜蜜的。

端午節的前幾天是最熱鬧的,勤勞的人特別忙碌而開朗,空氣中瀰漫着糉葉的清香,這是一種多麼幸福的生活啊。

端午節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呢?

首先,端午節是一個紀念詩人屈原的節日。因爲愛國詩人屈原看到自己的國家四分五裂,在五月初五這一天跳進汨羅江。屈原投江之後,人們讓萬舟齊發,用吶喊鼓樂來嚇退蛟龍,以此崇敬和懷念屈原。

其次,端午節是一個衛生節日。端午節前後正是春夏交替的時候,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蚊蟲滋生,是傳染病高發的季節。爲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插艾葉驅蚊、驅蠅、驅蟲、淨化空氣。

第三,端午節是一個體育節日,因爲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龍舟比賽。賽龍舟是一種很壯觀、很有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對增強體質,促進社會團結起到良好的作用。

第四,端午節是一個美食節日。早在晉代,糉子就被指定爲端午節的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顏色品種非常多。從形狀上來看,有四邊形、錐形、菱形等等。從餡料上看,北方多包小棗,在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和其他餡料。

各位同學,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但一些傳統習慣已經淡化了很多,我希望我們能好好傳承我們的傳統節日,好好珍惜我們的傳統文化,成爲古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謝謝大家!

小學生端午節的演講稿3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領導:

今天講臺上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小學生端午節的演講稿4

老師和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迎接端午節。農曆五月的第五天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是x月x日。

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其中紀念屈原這一說法最爲廣泛。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生於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他誠實、博學、才華橫溢,在楚國佔有重要地位。

由於他主張堅決反對秦的侵略,他遭到了攻擊和排斥,並被楚王趕出宮廷。屈原悲憤萬分,在流亡途中寫了許多愛國詩,其中最著名的是《離騷》。後來,秦軍佔領了楚國首都,看到國破家亡,屈原非常悲痛,在五月初五那天,他抱着石頭跳進了淚羅江。

人民非常愛戴屈原,聽到他自殺的消息,紛紛划船到江中搶救屈原的遺體,卻找不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壞屈原的遺體,於是把米飯轉進竹筒,扔到江裏,餵食魚蝦,從而保護屈原的遺體。

從那時起,每年五月初五,人們會自發來到河邊哀悼屈原,還會把船劃入波濤洶涌的'江中,象徵着人們爭先恐後搶救屈原的遺體,藉此寄託對屈原哀思。隨着時間的推移,中國南方形成了端午節龍舟賽習俗。因此,端午節已成爲紀念屈原的節日。

2000年以後的今天,我們不像屈原,我們生活在一個繁榮的中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在這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應該知道,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珍惜我們寬敞明亮的教室,珍惜我們學習的機會。

最後,給所有的同學送上一個句子:“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我們要珍惜今天的生命,互相鼓勵,互相報答。照顧好你的父母。最後,祝同學們期末考試成績理想,端午節愉快。

小學生端午節的演講稿5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端午節大家都很熟悉。你應該稍微瞭解一下端午節的習俗和起源。不過一個地方端午節的習俗很多,今天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端午節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爲端陽節、午日節、五一節、初五節、艾節、端午節、重午日、午日、夏日。原本是消災消災的夏季節日。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成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爲“詩人節”來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是辟邪。“中國端午節”是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詩詞歌賦等大量文學作品從古代流傳下來。

這種說法源於南朝梁朝的吳郡《續齊揩記》和南朝的宗舉《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河汨羅江後,當地人立即去划船打撈,一路前往洞庭湖,但屈原的屍體一直沒有見到。當時正好是下雨天,湖上的船隻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爲了搶救賢臣屈博士時,又冒雨外出,衝進了茫茫洞庭湖。爲了悼念,人們在河上划船,然後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人們怕河裏的魚吃了他的屍體,就回家拿來湯圓丟到河裏,免得魚蝦糟蹋屈原的身體,這後來成了吃糉子的習俗。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好像和紀念屈原有關,唐代有《端午》首文秀的詩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萬水千山糉是情,糖餡肉餡啥都行。糯米沾着紅棗香,糉葉包着朋友情。”不管怎麼說,聽完我的介紹後,是不是又知道了很多端午節的知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