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明成爲一種習慣演講稿

好的演講稿可以引導聽衆,使聽衆能更好地理解演講的內容。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演講稿在演講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怎麼寫演講稿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讓文明成爲一種習慣演講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讓文明成爲一種習慣演講稿

讓文明成爲一種習慣演講稿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不學禮,無以立”,“親師友,司禮儀”,這些古訓都是在我年幼時,爺爺教給我的。他告訴我,我國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孔融讓梨,曾子避席,三顧茅廬,都是古人尊師愛友,謙讓有禮的經典例子,都是我們中華文明美德的具體展現。

長大後,爸爸給我講述了“程門立雪”這個典故的由來。故事發生在宋代,一天,楊時和同學去拜見他的老師程頤,當他們來到老師家門口的時候,下起了鵝毛大雪,程頤正在睡午覺。爲了不打擾老師休息,他們就站在門外靜靜地等候,一等就是幾個小時,直到老師醒來!這時,雪已經下了一尺多深,楊時都快變成了一個雪人!我是個急性子,特別害怕等待,別說幾個小時,就是十幾分鍾,對我來說都是一種煎熬,我無法想象楊時他們那漫長的幾個小時是如何度過的,更何況還是在雪花飛舞的寒冬,凜冽的寒風都沒有帶走他們對老師的尊敬,還有什麼情況他會忘記尊敬老師呢?聽了這個故事,我記住了無論什麼情況見了老師都要敬個禮,問聲好!

書海中,我認識了敬愛的周總理,他也是尊重他人、禮待他人的典範。一次,他去河北視察工作,走在田間小道上,迎面走來了一位擔着糧食的老鄉。總理馬上閃到路邊讓路,微笑着請老鄉先過。周總理日理萬機,他的時間可以說是寸時寸金,但是他心裏想的是他人的困難,想的是節約別人的時間。他沒有借用喇叭、嗩吶來開道,虛張聲勢,欺壓百姓,耍耍當“官”的威風,而是平易近人,禮讓他人,這是他一貫的品質,是他一貫的做人標準!一代偉人尚且如此,難道我們小學生不該遵守禮儀嗎?

回答是肯定的!我們要讓文明之風吹到我們的校園,讓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有文明的印記。你看,校門口迎賓小衛士那張張笑臉,無論是寒冬,還是酷暑,他們都帶着微笑,向老師敬禮,給我們問候。這就是文明,它就像雨露一樣,滋潤了我們的心田。

當然,文明之花也在我們班綻放。你瞧,別人不小心碰到了王一帆,還沒來得及開口道歉,她已經笑着安慰說:“沒關係,別放在心上!”張宇涵,則是守紀律的好榜樣,她說:“上課是老師在勞動,我們遵守紀律,就是尊重老師的勞動成果。”還有我們班的開心果程雨萱,還沒有看見她,你就聽見她喜鵲般的聲音:“劉栩羽,早上好!”春遊時,同學們互相幫助,替背行囊,我拉着你,你拽着我,一起分享快樂!一起分擔困難!體育競賽時,我們爲每一位參賽選手吶喊助威,爲每一次失敗者療傷、安慰!

如果說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那麼文明就是我們的太陽!微笑就是我們的種子,我們要將它播種,讓每一個小小的文明舉止,給人們帶來快樂和溫暖,給人積極向上的力量!讓我們時刻與文明同行,讓文明之花開遍祖國大地,讓我們的祖國因文明而更加美麗、富強!

讓文明成爲一種習慣演講稿2

1,讓文明成爲一種習慣

一位母親正騎自行車帶着年幼的女兒迎面而來。孩子一不小心,手中的餅乾掉在地上。母親馬上停下車,輕聲對女兒說:“來,咱們把它扔到垃圾桶裏去。”說着便把孩子抱下來,倆人彎腰一起去撿地上的碎餅乾。就是這麼普通的一幕,不由讓人想起一句話:素質,是一種習慣。仔細想想,不是嗎?無論這位母親,還是將來的孩子文明素質如何,在這一細節中已有了答案。

而現實中,還有不少與“素質不高”對號入座的行爲,都是因爲不注意、不在乎而形成習慣後在舉手投足間不經意就暴露出來的。說到文明素質,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有向善、向美的天性,只是日復一日,因自我約束的態度、力度不同,纔有了令人一目瞭然的區別。這一漸變,既與思想認識有關,更是一個行爲習慣的養成過程。真希望我們在構建文明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人人能拋掉壞毛並養成好習慣,不容“小惡”,不拒“小善”,讓不文明的畫面、不和諧的音符,少些,再少些。

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沒有了文明,就沒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線,那我們縱然擁有了高深的科學文化知識,對人對已對社會又有何用?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說的就是學習應先學做人, 學做文明人,學做社會人, 清潔環境,文明校園,從我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讓文明禮儀之花在校園處處盛開。

××要構建文明和諧社會我們作爲學生應如何去做?這是××中學在最近組織全校學生討論該話題的一個閱讀材料,學校要求每班每位同學針對自身、他人、班級找出與校園文明禮儀相違背的做法,用你手中的筆描述出來,用你的心聲去倡議大家自覺講文明禮儀並,用你的好點子去完善我們的文明條例

這是××中學充滿人文氣息的德育育人活動的一個縮影,這裏沒有一點說教的意味,沒有對學生橫加批評和指責,沒有命令和強制要求,有的是反思,關注,傾聽不同的意見和建議。活動後從學生交上來令人叫好的整改措施,學校校容校貌的一點點改變,說明德育只有深入人心纔會具有實效性

2.讓文明成爲一種習慣

尊敬的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文明禮儀在校園》。禮儀是無處不在的,它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它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在這陽春三月,春意濃濃、生機勃勃,意味着我們該有一個嶄新面貌。那麼怎樣才能使小學生禮儀洋溢在美麗的校園裏呢?

我們小學生要着裝得體,符合學生身份,體現出新世紀學生篷勃向上的風采,因爲儀表、儀容、儀態可以讓人一看便知道你的修養。

升旗儀式,最爲莊嚴。這凝聚了文明與熱血的國旗,在禮儀的包圍中更顯得鮮豔。此時此刻,國旗下的我們要嚴肅認真、精神飽滿、高唱國歌,不負於“禮儀之邦”這個美譽。

課堂禮儀對老師的教學影響很大,因爲它直接關係到一個班的榮譽與凝聚力,體現了這個班的班風班貌。校園禮儀就更重要了,下課後的休息時間,不隨地吐痰、亂扔紙屑、不拿粉筆頭玩、上下樓梯一律右行、見老師和客人要用普通話主動問好。我們還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和一切設施,不穿越綠化帶,愛護清潔衛生,服從老師管理和接受值周學生的批評勸阻。受到老師的幫助,應主動誠懇地說謝謝。

同學之間也離不開禮儀,它就像潤滑油,使粗糙的磨擦消跡,如果有矛盾,多進行自我反剩互相理解、寬容待人。培養較強的協作精神,這樣使班級更團結、友誼更深厚。

在3月這個文明禮貌月,全中國都瀰漫着文明禮貌的芳香。而這些芳香正來自於各種花朵,你,便是他們中的一份子,相信自己,我們一定能行。我們將挑起傳承禮儀的使命,無負於未來,無負於這教育我們的美麗校園。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

讓文明成爲一種習慣演講稿3

你是否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公司要高薪聘請一位助理,有三個年輕人進入了最後的面試。面試前,總經理故意在門口扔了一張廢紙。第一個人直接走了過去;第二個人用腳把它踢到了一邊;第三個人進來了,他見到門口有張紙,就彎下身撿了起來,並把它扔進了門外的垃圾桶,然後走進去,友好地向總經理問好。最後,第三個人獲得了這個職位。

我想大家一定都很清楚的'知道第三個人被錄取的原因,那就是他撿起廢紙扔進垃圾桶的這個看似不經意的動作,卻透射出一種文明的素養,已經養成了一種文明的習慣。

在我們的校園生活中,我們也已經養成了許多文明的好習慣。原樣交接、垃圾分類,讓綠色環保、整潔衛生不僅僅是一個遙遠的目標;每週一歌、音樂引領,讓秩序井然、有條有理不僅僅是一道簡單的要求;隨手鎖門、隨時關燈,讓實現安全、節能減排不僅僅是一條空洞的口號。我們要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努力使它們變爲一種習慣,一種素養,一種精神風貌的展現。

但是,你是否發現,我們當中還有一些不文明的行爲,還是有人不能在音樂的引領下做到口號洪亮、整齊劃一;你是否留意,我們中間仍然有人跑步進餐廳、仍然有人把幾乎沒有動過的飯菜倒盡;你是否看到,在我們的周圍,垃圾分類時仍然有同學分不清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也許我們認爲,我們已做到了文明,但這些不經意間的小事,還是讓我們看到了我們與文明之間的距離。

其實文明離我們很近,近的觸手可及:彎腰撿起地上的垃圾;起身讓座給年邁的老人;伸手推開盲道上的障礙物;在別人打電話時保持安靜;在別人講話時細心凝聽;哪怕你給別人一個溫情的微笑,都會讓快樂駐足於他人心中。這一個又一個行爲都是文明的體現。

在這個社會中,也許我們的聲音尚且稚嫩,也許我們的呼喊還微不足道,但是我們可以立足今天,把握現在,。

每一分文明就好像是一盞燈,燈光亮一些,那麼我們身邊的黑暗就會少一些;每一分文明就是一份力量,無數文明聚在一起就會產生無與倫比的力量,好似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從你開始,從我開始,我們都要從現在開始,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讓我們把文明帶到校園,帶到社會,帶到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濟外學子成爲文明禮儀的宣傳者和實踐者。

讓文明真正成爲一種習慣,一種品質,成爲心中不倒的風標!

讓文明成爲一種習慣演講稿4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爲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爲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底的失敗,因爲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新的一年中,我們應該對文明有更深的見解: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衆利益、公共秩序。

這讓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着東西已走了半截,請你先過去吧!”然後自己緊靠着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麼?

一個人的行爲往往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文明,還可能影響國家的聲譽。在清朝時,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公開場合,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

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衆亦有莫大的影響。爲什麼這麼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爲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

記者訪問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裏,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紙屑,飲料瓶,聽着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髒話,怎能不讓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麼?

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爲。

讓文明成爲一種習慣演講稿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講文明,懂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爲21世紀的接班人,撫心自問,我們傳承了這種品德了麼?不文明,不禮貌的身影屢見不鮮。

最近班裏涌起了一股“瓜子熱”。班裏、走廊裏瓜子皮隨處可見。可憐那值日生好長時間的辛苦打掃了。再看看那些扔瓜子的人,動作真是個瀟灑,真是個自然。彷彿往地上扔瓜子皮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臉上毫無羞愧之意。看着這情景,我實在不忍心去打破他們那種悠然自得的意境。

大街小巷,不文明的事例就更多了。尤其是在一些偏僻的巷子裏,“倒垃圾的人全家死”、“誰到垃圾誰是王八蛋”的字眼琳琅滿目。倒垃圾的人縱然可惡,但是這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看起來似乎更無恥。在這裏我不免要說一句。倒垃圾的人已經不講文明瞭,作爲主人如若與那人淪爲一類,不也降低了自己的身份麼?和那些隨便倒垃圾的人品行又有何區分?或許,換個思路,這道題還有另一種解法,主人不妨先把牆角的垃圾清理乾淨,開闢一個小花壇,種些花草。你想,還會有哪個人會好意思踐踏這片芬芳?哪個人會好意思打擾這片純潔?這樣做一來可以防止他人倒垃圾,二來還可以美化環境。一舉兩得,主任何樂而不爲呢?化干戈爲玉帛,這樣做不是比罵人好許多麼?

以文明來抵制不文明的例子還有很多。一個顧客來到餐飲店,要了一杯熱奶、一杯檸檬汁。他在熱奶中加進檸檬汁準備飲用,發現牛奶結了塊。他大發雷霆,責罵服務員的失職。服務員連忙道歉並端來了一份新的。他對客人說:“熱奶加檸檬會引起反應,您最好分開喝。”客人聽後面露羞愧之色,連聲道歉。如果當時服務員和顧客吵起來的話,事情不僅不會得到一個圓滿的結局,還會引起兩方的爭執,當兩方吵得面紅耳赤的時候服務員再說出緣由顯然沒有前者好。因此,我們要學會講文明語,以禮待人。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同學們,行動起來吧!讓我們手攜手,播種文明,創造文明,成爲文明禮儀的倡導者和傳播者,讓文明伴隨我們左右。

讓文明成爲一種習慣演講稿6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我是1602班的孟老師,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內容是《讓文明懂禮成爲一種習慣》。孔子云:“不學禮,無以立。”有一種素質叫“知書達理”;有一種涵養叫“彬彬有禮”;有一種習慣叫“文明守禮”。作爲新時代的少年兒童,我們究竟要以什麼樣的精神風貌去接過人類文明的接力棒呢?

《弟子規》有言:“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文明懂禮存在於我們每一天的生活和學習當中,每個人的儀容儀表和行爲習慣都是它最細緻的表現。文明懂禮就是當老師和同學們從你身邊經過時,真誠點頭致以微笑與問候;文明懂禮就是就是當你排隊時,做到的有序和禮讓;文明懂禮就是當你看見校園內發生違紀行爲時,一聲禮貌友善的勸阻。

步入校園,就猶如走進了一片文明懂禮的海洋。你瞧,師生見面,形同陌路的沒有了,親切的問候多了;兩人相撞,怒目相向的沒有了,誠懇的道歉多了;操場上、教室裏,隨手亂扔的沒有了,俯身撿紙的孩子也多了;花壇之中,踩踏折損的沒有了,澆水、除草的多了……

來到教室裏,孩子們穿戴整潔,正聚精會神地讀着《三字經》《古詩七十五首》等國學經典。那琅琅的書聲在傳遞着同一個信息:“我們要傳承文明,我們要堅守禮儀。”

課間,“紅領巾”廣播站準時播放,整個校園瀰漫着濃厚的文明氣息。“文明禮儀之星”“美德小達人”們胸前佩戴的徽章格外引人注意,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告訴身邊的每一個人如何講文明、守禮儀,已然把文明禮儀內化爲自己的一種行爲習慣。六一前夕,學校的雛鷹爭章欄上又會張貼上新一批的校級雛鷹爭章小明星的照片。孩子們,讓我們一起用實際行動來爭當這隻銳意進取、展翅翱翔的小雛鷹吧!

文明懂禮就像一顆種子,在校園這塊肥沃的土壤裏,孕育出色彩斑斕的文明之花,就讓我們一起攜手,共同去澆灌這朵朵芬芳。雲山蒼蒼,江水泱泱;文明之風,山高水長。讓文明懂禮成爲一種習慣,用它去引得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我的講話到此結束,謝謝!

讓文明成爲一種習慣演講稿7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讓文明成爲一種習慣”。

“在你們中國是不是可以隨地吐痰?你們中國人是不是買票不用排隊?你們中國人是不是特別愛到處寫?……”這是一名外國遊客在中國遊玩時一系列驚訝的疑問。當在報紙上看到這則“中國印象”的相關報道時,我自己也不由得驚訝起來。幾千年來,被世界公認爲“文明禮儀之邦”的中國,何時改旗換幟,成了“不文明”的代名詞?我不禁啞然。

近幾年,隨着國民經濟的飛速提高,旅遊產業也蓬勃發展,逢節假日攜家出遊已成爲越來越多普通家庭的休閒之選。但是,遊客與日俱增,與之對應的公民素質卻沒有相應提升,

儘管在感情上我們很不願意認同外國遊客對中國的看法,但細觀國內旅遊現狀便可見一斑。國慶期間,濟南“金秋大型蝴蝶生態科普展”13000多隻漂亮的蝴蝶被遊人“玩玩”;殷墟申遺成功免費開放期間,博物苑內遍地狼藉;天壇迴音壁上也有“遊俠”刻字留念……其實不止這些,中央文明辦最近定義的中國公民旅遊中“不修邊幅、不講衛生、不懂禮儀、不守秩序、不遵法規、不愛護環境和公共設施、喧譁吵鬧”等七種不文明行爲,更被視爲司空見慣的尋常小事,“驚心”了,種種不文明現象彷彿已經成爲一種不以爲恥的生活習慣。這不得不讓我們這些所謂的“文明大國”的子民們有所反思。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讓文明成爲一種習慣演講稿8

“順手撿起的一片紙,純潔的是自己的精神;有意擦去的是一塊污漬,淨化的是自己的靈魂。”也許自己無心的一個舉動微不足道,但卻給身邊的人帶來一種正能量。

爲什麼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國家,處處可見的不是謙讓有禮、互相關愛而是隨手的亂扔垃圾,是不文明的隨地吐痰,是互相擁擠上公交的互相謾罵。

當闖紅燈成爲一種趨勢,中國式過馬路成爲一種流行,隨地亂扔垃圾成爲一種習慣。我們是不是應當反省什麼?

我有一個朋友明明知道闖紅燈不好,她也很反感這種不文明行爲,可有時卻總是不得已的闖了紅燈。我問她爲什麼,她說:當有一大羣人闖紅燈,自己一個人傻傻地站在原地看其他人都離開了,這本身就很尷尬,而後面的人還問你“走不走?不走讓一下”的時候朋友被迫闖了紅燈。其實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身旁還有很多,而且不佔少數。

當香港大黃鴨謠傳被大陸游客燙毀,這種情況是否也反應了我們的行爲確實有待提高?是什麼導致了不文明行爲我們的城市?我想應該是習慣。習慣有好有壞,當一羣人習慣性去做不好的事情而旁邊的人便會如瘟疫被感染。當然很多人的不文明行爲並非本意,那我們是否應該改變一下?

當文明成爲一種習慣,當人們相互信賴成爲一種習慣,當人與人互相關愛成爲一種習慣我們理應改變他人,用自己正確的行爲去感染他人當文明成爲一種習慣在我們身旁傳播,夜不閉戶,互相關愛的美好社會便不會是夢想!人們將用我們的力量去關愛每一個人,感染每一個人,改變每一個人。

那麼尊老愛幼,文明守禮,互相誠信成爲一種習慣一種正能量在我們周圍散發。我們的城市便會重現生機,而每個人會更加愛護我們的社會,社會上也不會再有食品安全,藥品安全的問題。我們的社會與城市需要我們每個人力量去守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當我們有一種信念,當文明成爲一種習慣,我們的夢想便不再是夢想,而我們的生活也將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