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開場白臺詞要怎麼寫

如何當好培訓主持人

主持人開場白臺詞要怎麼寫

培訓主持人主要的任務是配合培訓師將培訓完成得更有效、更精彩。主持人的角色是“協助者”和“協調者”,除了配合培訓師授課外,還要負責培訓現場的氣氛營造、秩序維護、工作人員任務分配及突發情況處理,其最關鍵的作用可描述爲“穿針引線”和“承上啓下”。

要實現與培訓師的完美配合,主持人具備豐富的語言技巧尤爲重要。培訓主持的語言要得體流暢、言簡意賅、靈活應變。主持人在培訓過程中要能做到精煉開場、即興串場、恰當收場。

精煉開場

培訓中,首先出場的是培訓主持人,所以主持人的亮相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該場培訓的氣氛,主持人的水平也反映出組織方的整體形象及專業程度。

在主持人正式上場前,可先放背景音樂作爲培訓即將開始的信號。第一次放音樂,聲音稍大以引起注意。主持人的開場白根據受訓者的規模控制在1—3分鐘內,內容爲問好、宣佈培訓主題、自我介紹——這是最標準的“開場三步曲”。當然,根據具體情境可作適當調整。

爲了營造熱烈的現場氣氛,可以帶領大家重複一下問好的過程,讓受訓者抖擻精神。接着可根據需要對課程主題作簡單的介紹。當知名課程的品牌內涵已形成一種文化時,就需要花一點時間對其進行描述,讓受訓者對這種文化有初步的認識和領會。

在開場白中可用幾句話簡單地介紹自己。有時,還需花點時間介紹一些課堂紀律,如:禁止吸菸、禁止喧譁、注意着裝、守時、積極參與、相互尊重。培訓課堂守則對於培訓現場秩序的維護是非常重要的,不能省略。主持人要善於表達,讓受訓者順其自然地接受並遵守。

即興串場

在組織活動時、課間休息時、階段性開場時,都需要主持人及時串場。有時在培訓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小的問題,這也需要主持人來化解。

培訓過程中,當請受訓者自由發言時,會出現“冷場”的問題。這時就要靠培訓主持人的臨場發揮和駕馭能力了。通常,解決此類問題有幾種方法:

激將法。“一個職業培訓師應具有極強的表達力和感召力,現在正是您展示職業魅力的好機會,您還猶豫什麼?”

“在培訓開始前我就被張老師那充滿磁性的聲音所吸引,我想在座的其他老師也都很想再次享受那富有魅力的嗓音!張老師,請!我們掌聲再熱烈一點!”

“前面幾位學員的發言非常精彩、見解獨到!精彩請繼續,有請下一位!”

點將法。“許老師,您的眼神告訴我您一定有一些獨特的感悟,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嗎?”

“大家看王先生,是不是一種想衝上來的姿態呀?現在就缺一點鼓勵了。來!掌聲響起,有請王先生!”

“張小姐,就差您的展示了!最後一位往往是壓軸大戲,有請!”

激勵法。曾經有一位受訓者在發言時帶領大家表演手語歌,充分調動了現場氣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當她下臺時,培訓主持人是這樣串場的:“鍾小姐的演示太富有激情了,我們都被震撼了!連我這個搖鈴的(規定差十秒到點時搖鈴提示)都不忍心讓鈴聲打斷這動人場景,我們是不是可以給鍾小姐所在的組加一分呀?相信後面的展示會更精彩,不多說了,有請下一位!”。

吸引法。有一次,培訓師在下午課程的開場時要做一個拋球的遊戲。爲了讓受訓者積極參與,培訓主持人拋着球上場,一下子將大家的注意力牢牢吸引。這時,已有人躍躍欲試,主持人便即興說了一句:“大家下午好!剛剛用完餐,我們來運動一下!我的拋球技術實在太業餘了,哪位學員上來一展身手呀?”立刻有人走上臺來,於是拋球遊戲順利進行。體驗時間到了以後,主持人再次上臺:“剛纔那個拋球遊戲的確很有趣,除了讓大家舒展一下筋骨,其實還有更深的涵義。是什麼呢?有請老師和我們進一步分享。”

有時因爲培訓師準備不到位或設備故障也會造成短暫的冷場,這時同樣需要主持人出場。主持人可以帶領大家做一些簡單的遊戲,或者讓受訓者簡單發言,回顧一下所學知識,看看離目標還有多遠等等。如:“設備會盡快調試好。請問哪位學員想談談自己到現在爲止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大家沒忘記各自的期許吧,你是否在向它一步步前進?”

對於現場培訓過程中發生的小問題,主持人的串場更顯重要。例如,一位學員上臺時被腳底下的電線絆了一下,雖沒摔倒,但多少有點尷尬。主持人是這樣化解的:“大家看現場的氣氛多熱烈呀,熱烈得讓李先生都‘傾倒’了!”

如果遇到學員之間彼此發難或向培訓師發難的情況,就要立刻分析這種發難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善意的發難應遵從赤誠相見、因勢利導、引入正題的原則,如:“幾位學員的發言都有道理。不管怎樣,我們都是爲了一個共同的目的。由於時間有限,我們是不是可以聽聽其他學員的意見。”如果是惡意發難則要儘量將話題轉移,一切與培訓主題無關的內容都放在培訓以外進行,如“您所提出的問題我們是否可以在培訓結束後繼續探討。現在時間寶貴,我們先繼續下面的內容。”

串場對主持人的靈活性要求很高,對主持的功底是一種考驗。有一點要切記,就是分寸得當,不能喧賓奪主。

恰當收場

一般情況下,收場時首先要對培訓師表示感謝,如:“我們的培訓即將結束,讓我們再次用掌聲感謝老師讓我們分享瞭如此豐富的內容。”有時還會提示學員對相關單位表示感謝。

超過一天培訓,會專門設有“閉營儀式”,主要內容有:宣佈團隊評分結果,並請培訓師做綜合點評;評選最佳團隊並頒獎;評選優秀學員並頒獎;宣誓等特定活動。有一項經典活動叫“藍色緞帶”——講一個有關藍色緞帶的故事,並向每一位受訓者傳遞藍色緞帶。另一個活動便是手語歌《感恩的心》,有故事、有場面,非常動人。

收場時,還可以讓學員寫下寶貴的留言,將他們的所感、所悟記載下來。大型的培訓在開始時會組織受訓者合影,閉幕時可將照片作爲紀念送給受訓人並留下所有人的聯繫方式,讓學員之間的溝通與互動長久持續下去。

培訓主持人的工作是一個重要的體驗載體,對於渴望成爲職業培訓師的朋友來說,培訓主持是一個很好的過渡橋樑,能讓你在主持中逐漸體會到職業培訓的魅力,在點滴的體驗中捕捉成爲職業培訓師的靈感。

寓人格分析方法於溝通培訓

絕大部分的溝通技巧課程只是告訴學生一些方法和技巧,應用於實踐的難度比較大。認真總結幾年的教授經驗,反覆分析學生提出的問題後,我發現,只有分辨清自己在溝通中存在的心理問題或者別人的心理狀態,才能提高自己的溝通水平。因此,把人格分析理論——“p—a—c理論”加入溝通課程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人格分析理論——“p—a—c理論”(transactionalanalysis)由心理學家柏恩(ericberne)提出,是一個簡單好用的溝通工具。“p—a—c”理論把個人的“自我”劃分爲“父母”、“成人”、“兒童”三種狀態,這三種狀態在每個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說這三者是構成人類多重天性的三部份。

“父母”(p)是指記錄在腦裏的早期經驗,來源於小孩頭5年所看到的.父母或替代者所做的事情或所說的話,是一套由指導和示範而產生的人生概念。

“成人”(a)指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開始思考,架構自己的理解力,開始說不,並問爲什麼,所有這些個別化活動成爲孩子日漸形成的人格中的一部分,即“成人”。

“兒童”(c)記錄的是小孩“所見、所聞、所感覺、所理解”的資料,由孩子頭5年對其父母言行的各種反應組成。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交往分析”的基本分析單位,社交的基本單位作爲“交流”,當兩個人見面,一個人先開口說話,或以其他方式表示他人的存在,叫做“交流刺激”,之後,另一個人會說些與刺激有關的話,或做某些事來反應,稱之爲“交流反應”。“交流分析”就是檢查這些交流的方法——我對你做某事,你回報我某事,同時也決定人類會以多重天性(“父母”、“成人”、“兒童”)中的哪一部份作反應。利用這“人際溝通分析”的技巧,瞭解自己和別人交往時所用的“自我狀態”後,如果對這關係感到不滿,可以下定決心,自由選擇,將“自我”從這一種狀態改變到另一種狀態,謀求改善人際關係。

在溝通培訓中運用“p—a—c”理論有以下優點:

能夠清楚地判斷溝通所處的狀態,以便決定應該如何進行下去或立即中斷。通過判定對方處於“父母、兒童、成人”的哪一種狀態,自己現處於何種狀態,可以準確快速地把握溝通過程。如果對方不講道理,聽不進任何話,是因爲他們正好處於“父母”的批評狀態或者“兒童”的感受狀態。如果他們的狀態不能及時調整,這個溝通進行下去的意義不大。如果自己處於“父母”的教育批評狀態,那麼這個時候就不適合與那些比較自我的員工進行溝通。

能夠清楚解釋溝通順暢與否的原因。“p—a—c理論”用“交叉交流”和“互補式交流”兩大原則來分析溝通。“交叉交流”會造成交流停頓,而“互補式交流”在理論上是可以永遠繼續下去的。判斷對方和自己處於什麼人格狀態很容易,根據判斷適時調整自己的狀態也很容易。

能夠讓學員產生了解其它同事的巨大興趣。瞭解他人對於其人格各部分狀況的認識很重要,有助於同事之間更多地相互瞭解、理解。“p—a—c理論”提倡極大的包容,包容能形成融洽的關係,融洽的關係是良好溝通進行的必要條件。

能夠判斷一個企業整體溝通文化,這對於個人選擇企業或者企業選擇個人都具有實際參考價值。如果一個企業強調層級關係和服從,那麼這個企業提倡的是“父母—兒童”型溝通,這不大適合喜歡創新、獨立思考的人。一個經常處於“父母”型人格中的人,也不適合進入提倡“成人—成人”型溝通的強調理性、數據、交流和思考力的公司。在與一家韓資企業進行的交流活動中,他們的招聘經理在培訓現場分析了企業的溝通文化,從高層領導普遍的“父母—兒童”型溝通方式中判斷出他們的溝通文化,據此修改了原來的人員勝任模型,並在新員工輔導期內加入了“父母—兒童”型溝通的訓練內容。

有效地解決了聆聽中的問題。影響聆聽的最大問題是不專心。“p—a—c理論”有效地解釋了我們走神的原因是我們重回過去,是因爲“父母”或者“兒童”狀態的出現,而“成人”狀態是可以發現這些問題,並用追蹤法不斷訓練自己活在當下。

能讓學員對溝通方面的問題認識更清楚,確認需要改正的地方,尋找正確的改正方法。“p—a—c理論”能讓我們清晰地看待自身,尋找出人際交往中產生問題的深層次原因。

只有培訓課程所用的理論對問題的分析是讓人信服的,解決問題的工具是好操作的,才能讓學員產生興趣,進而把所學變成實踐。把人格分析理論運用到溝通培訓,有以下方法可以參考:

一、用三個圓圈來表示人格的三部分,在此基礎上再來建立交流模型。

p代表人格中的“父母”人格部分。是“教導概念”,起着教育與批評作用;a代表人格中的“成人”人格部分,是一個“思考概念”,架構理解力,想出解決事情的辦法;c代表人格中的“兒童”部分,是一個“感受”概念,是“想要”——動機——的發源地。

讓學員們想象自己不是一個人,而是三個人,自己的身體只是一個皮囊、一個舞臺,三個人輪流在這個舞臺上表演,有自己的特色和規律。而每一個和我們交流的人,他也不是一個人,是三個人。學員就基本上能夠理解人格的這三個概念了。在理解概念後,就可以構建交流模型,讓學員看到從人格分析角度展現的交流規律。

刺激和反應在p—a—c圖表中成平行線時,這個交流是互補的,而且在理論上可以永遠繼續下去(見圖一);刺激和反應在p—a—c圖表發生交叉時,交流停頓。張三、李四在做交流,實際上在場的是六個人,就是人格中的六個部分。

而交流的第一個原理告訴我們,在溝通中,當一個人處於“父母”人格狀態,處於教育和批評的狀態,那麼這個時候溝通的對象如果能夠判斷其所處的人格狀態,那麼就不會造成溝通的斷裂或者不愉快。比如,客戶在投訴的時候,基本上就是處於“父母”的人格狀態,如果這個時候受理人也處於“父母”狀態,指責客戶使用不當,指責其不講理,將會造成溝通的不愉快。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通過這個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來,要保持溝通順暢,就必須是平行線溝通,而在溝通順利的基礎上,保持溝通的高效性和愉快性,最好是“成人”——“成人”互補式管理,尤其是在工作當中。

二、運用學員們熟悉的案例、對話讓他們感受、分析,一方面引起了他們強烈的興趣,另外一方面鍛鍊他們對理論的應用能力。

列舉一些特定的平行或交叉對話,讓大家一起來分析每一句話是“人格”中的哪部分在講話,對話是交叉還是平行的,爲什麼可以進行下去?爲什麼進行不下去?大家一起來分析。

三、讓學員自己提出案例、進行分享、追蹤,體會如何通過人格分析來促成溝通問題的解決。

在一次培訓中,一位學員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一個溝通問題:公司推進企業文化建設,要求員工統一着裝。他有時候會忘了打領帶或佩戴胸卡,每次公司文化建設部門的同事過來指正時,他都火冒三丈,而且心裏很難受。

學員可以就這個問題分組討論:那個火冒三丈的人是“誰”,是人格中的那一部分在起作用?原因是什麼?他現在能做什麼來改變這種狀況?經過現場的詢問、跟蹤和分析,發現這個學員在小學時候有有一次不愉快的經歷;學校要求穿能夠扣得上的衣服上學,他因爲家裏貧困衣服破到扣不上,就借了一件女式服裝穿,受到了其它同學的嘲笑。所以,每次別人談論他的穿着,他就想起小時候的事,會很惱火。人格分析理論認爲,所有曾經的感覺不能夠被消除,但可以在類似事件發生後重新做決定、重新感受。所以,我們就現場詢問其他學員:“你們覺得這個事情,小男孩做錯了嗎?”大家都說他沒錯,是嘲笑他的人不對,還有學員表達了對男孩的佩服之情。這個學員很感動,大家的鼓勵和分析讓他自己體會到了輕鬆釋然的感覺,這個感覺被記錄下來,當下次有人再指正其着裝時,涌上來的可能就是輕鬆的感覺,溝通的障礙也就不存在了。

通過這種案例分析的方式,學員就快速掌握了整個人格追蹤的方法和步驟,也學會了一種從深層次去認識和解決溝通問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