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社會實踐報告合集7篇

在生活中,報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社會實踐報告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社會實踐報告合集7篇

社會實踐報告 篇1

我的祖國,我的民族

——“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社會實踐活動調查報告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長卷史詩。理清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糟粕,吸收精華,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傳統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在與自然的長期交往活動中所積累的和積澱下來的物質和精神的各種事物的總和。

身爲華夏子孫,中華民族的一員,對祖國的傳統文化的學習是一門必修課,五千年的文明孕育出今天的中國,然而隨着改革開放的潮流涌進,對於外國事物的接觸越來越多,其中表現最明顯的是對於節日的態度。在情人節的玫瑰、巧克力,聖誕節的蘋果,萬聖節的南瓜燈,裝扮在我們城市的街頭時,我們卻忘記了在重陽節爲家中的老人送上一句問候。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忙碌中甚至連春節都無法抽身回家陪伴年年邁的父母。我們的傳統節日中除了端午以外,都跟“閤家團圓”有關係。但處在家庭小型化初期的中國,年輕人的家庭觀念是相對淡薄的。而且中國人總是習慣性的把某種節日和食品聯繫在一起,彷彿除了吃這種食品過節就沒別的了。

總之,這都是社會轉型期人們的浮躁心態所導致的。傳統節日是有生命力的,等到整個社會重新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力、重新找回傳統文化的價值時,也就重新重視傳統節日了。

我認爲我們過外國節日是在吸取外國的一些好的內容,這是可以的,但是我們也應該要更加關注我們的傳統節日,關注外國節日固然不傷大雅,但是我們卻不應該將外國節日看得比我國的傳統文化更重

要,過外國節日只不過是一種娛樂而已,而我們的傳統文化卻已是根深蒂固,它是屬於我們自己的!

我們要充分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營養,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使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得以繼承和發揚,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充分挖掘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做到古爲今用。

我們要堅持與時俱進,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不斷進行文化創新,努力繁榮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對於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我們應該全面、系統地認識。應以以人爲本,在尊重爲前提而繼承,在創新的理念下進一步充實、完善、提高,以滿足廣大人民不斷提高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這纔是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

我的祖國是多民族國家,我作爲少數民族的一員生活在蒙古族的聚集地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這裏有很濃厚的民族氣息,也很高興能借此次社會實踐的機會爲更多的人介紹我的家鄉和我的民族。

蒙古族在中國來說算是少數民族裏人數很多的一個民族,也是有着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早在公元一世紀,就有了蒙古族最初的祖先,匈奴人,在數千年的遊牧生活中也產生了很多專屬的民族節日和習俗。同漢族人一樣,蒙古族人民也有大年和小年之分,小年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又稱爲“年火”,帶有迷信色彩的傳說是:要在這一天送“火神爺”上天,因爲火神是賜與人們幸福與財富的,所以蒙古族羣衆對火是很尊重的。平時用火小心慎重,不讓小孩玩火,隨意跨越火堆,出門遠行先要祭火,出外歸家要檢點新柴放到爐竈裏,以表示對火的虔誠。待到小年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竈神”供獻羊胸叉骨和哈達、香燭、奶食品等,並且全家人 同吃羊胸叉肉,飲酒娛樂,夜以繼日,將“祭竈”飯吃七天。 大年(春節)是最隆重的節日。從除夕到正月初,男女老幼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鄂爾多斯蒙古族稱正月爲“察幹薩日”。‘察幹”即白色,“薩日”即月。他們認爲白色是萬物之母,象徵着純潔、吉祥,這種風俗在草原上流傳很廣。據馬可·波羅在他的<紀行>中記載:“蒙古人每逢元旦,依照古老的習俗,蒙古大汗及一切蒙古臣民。正月初一開始都‘服白衣’;‘皆白袍’,人們互相饋贈白色之物”,以“白色爲吉服”,白色爲“吉祥納福”,因此,把一年之首的正月稱之爲“白月”。“白月”的元旦,元朝國內各地蒙古各部紛紛向蒙古大汗獻“九九”白色之馬駝,友鄰各國還要獻“九九”白色之大象。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一些各自的節日。譬如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幹、奶酪、奶豆腐等奶製品擺上盤子裏,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爲是聖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燃燈節,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現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縣蒙古族在燃燈節的這一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魯班節,是雲南省通海縣西城一帶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四月初二舉行,爲期一天。居住在這裏的蒙古族人民從其他兄弟民族那裏學會了建築技術。他們修建的房屋,不僅造型別致、美觀,而且經久耐用,頗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稱讚。爲了紀念和慶祝在土木建築方面取得的成就,他們就把農曆四月初二定爲魯班節。節日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無論路途遠近都要趕回家裏來歡度節日。各村寨都要殺豬宰羊,搭臺唱戲。人們還把檀香木雕刻的魯班像拾着,敲鑼打鼓,遊走各村寨,然後,大家彙集場上,唱歌跳舞。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跳時,先由男青年作爲先導,他們懷抱龍頭四絃琴,邊彈邊跳,後面的人羣分成兩行,有時圍成圓圈有時互相穿插,隊形多變,載歌載舞,場面十分活躍。

而在我的家鄉,最著名的莫過於,查幹湖的蒙古族人民的冬季捕魚節。每每到捕魚的季節都有上萬人慕名而來,觀看壯觀的冬捕場景。在查幹湖“冬捕節”開幕式上最神祕的是“祭湖、醒網”儀式。按照歷代流傳下來的習俗,查幹湖冬季捕魚必須首先舉行祭祀湖神,喚醒冬網,奉拜天父地母,保佑萬物生靈永續繁衍,百姓生活幸福安康。儀式主要包括跳查瑪舞(一種蒙古族特有的宗教舞蹈)、誦佛經,魚把頭唱祭詞,祭祀天父、地母和湖神,喝壯行酒等。整個祭祀過程極具民族特色,內容相當豐富,先前的各項準備工作也頗費心思,供桌、供品以及出場人物、出場順序都有定數、定序,不可偏差。通常情況下,由當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或漁把頭主持儀式,在開網眼的冰面上,擺放糖塊、炒米、水果、奶乾等供品,點燃香火、炭火鍋,進行讚語祝辭,祝願冬捕平平安安,多出魚、出好魚。其中第一網打上來的魚中最大的一個被稱之爲“頭魚”每年的頭魚的拍賣價格都非常之高。

當然那達慕大會自然也是蒙古族不得不提的一項重大節日。“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傳統盛會,“那達慕”是蒙古語音譯,意爲“娛樂”或“遊戲”。

那達慕的歷史淵遠流長。蒙古人的祖先遠在公元前20xx多年時就在蒙古草原的廣闊地域上活動。壯美清秀的臺爾古納河,是蒙古民族歷史的搖籃。原始社會,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北方民族,逐漸掌握了與野獸格鬥的本領,後來,又使用了“騎射”這種較爲先進的狩獵方式。隨着社會的發展,摔跤、射箭、賽馬成爲蒙古高原遊牧民族軍事訓練的三個基本項目。隨着人們精神生活的不斷提高,它又成爲人們的體育、遊藝活動。青銅器的產生,使摔跤、射箭、賽馬的條件越來越好。現在的那達慕,內容比過去更爲豐富,比賽項目除了傳統的射箭、賽馬、摔跤外,又增加了馬術、步槍射擊、柔道、摩托車表演、蒙古象棋等項目。七八月的草原,正是牧草茂盛、牛羊肥壯的豐收季節,牧民們這時需要出售牲畜和畜產品,購買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於是,物資交流便自然而然地成了那達慕大會的一項新的重要內容,商業部門搭起臨時帳篷作爲臨時商店,及時地把大批商品運到大會所在地,供牧民們選購。各地區的文工團、劇團,烏蘭木騎演出隊、電影放映隊和科技展覽部門也雲集而來,爲牧民演出和服務。那達慕大會上還有飯館、茶攤、書攤、說書棚,蒙古包內外歡聲笑語,整個草原一派歡騰。 作爲一箇中國人,包括作爲少數民族的一員,瞭解,繼承和發展我們的傳動文化使我們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身份標識,是中華民族歷史創造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寄託。我們應該本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對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將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社會實踐報告 篇2

五十三中學青年志願者活動,是以倡導和推動愛心助人、奉獻社會爲宗旨,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和傳統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徑,併成爲我校共青團工作和青年工作的有機載體。充分調動青年學生志願服務的用心性,立足校園,走進社會,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

一、建立健全青年志願者組織機構,確保志願者活動的組織力、凝聚力。

五十三中學青年志願者活動由校團委直接領導,具體工作由青年志願者協會和學生會外聯部策劃、組織和實施。建成以校團委爲總站,志願者協會爲龍頭,以23個班級爲分隊的多層次的服務體系,組成了一支不斷壯大發展的有序的青年志願者隊伍。

目前有我校共有青年志願者128人,在學校構成了“人人都是志願者”的良好活動環境。其中有四支常年服務的青年志願服務隊:“愛校護校”志願服務隊29人,“一助一”青年志願服務隊31人,“3月禮貌月”青年志願服務隊41人,“保護市政設施”青年志願服務隊55人。

二、加強青年志願者隊伍建設,確保志願者活動的專業性、創造性。

由於青年志願者服務活動是一項長期的活動,是一項不斷進步的事業,在服務過程中,志願者、服務對象、以及社會環境等幾方面,都在不斷地變化,因此,務必提高志願者服務技能、服務水平和認識程度等,纔能有助於服務開展,服務水平的提高。

1。結合高初中學生學習壓力較大、課外活動時間較少的實際特點,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邀請社會各界的先進青年志願者到我校爲志願者做講座,增加了我校的志願者對青年志願者活動的熱愛,極大地調動了志願者的用心性。

2。將志願者以班爲單位開展理論學習與實際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共同學習、探討志願者活動方向以及自身的感受;以活動爲基礎,以志願者的交流爲紐帶,創立專題討論學習制度,充分鼓勵並大力支持志願者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

我校在進行青年志願者培訓的過程中,一向把加強愛國主義、羣衆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倡導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的道德風尚,關心他人、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作爲培養青年志願者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的重點。

三、認真開展形式多樣的青年志願者活動,提高志願者活動的參與性、基層性。

我校開展的青年志願者服務活動充分體現了“自主教育”的特點,各項活動均以學生爲主體,獨立策劃、組織和開展活動,讓學生在參與志願者社會服務活動,接觸了社會、瞭解了現實,磨練了意志,展現了青年學生蓬勃向上、敢於實踐的用心的精神狀態,提高了與人交流、懂得妥協、善於協作等方面的潛力,學會了奉獻、學會了負責,學會了追求,對於青年志願者的內涵的理解也隨着活動和實踐的深入而不斷加深。

1立足校園,當好53中人。

(1)53中青年志願者協會建立了“校園禮貌公約”,並組織成立校園禮貌監督隊,對校園內部某些不禮貌現象如隨地丟垃圾、教室內吃零食、踐踏草坪等進行糾正、實行攝像並在校園電視臺播放;幫忙所有需要幫忙的師生和家長,如同學生病送醫院、學習困難感到很苦惱想找人幫忙介紹學習方法,心理壓力很大想找人傾訴;上傳和清理張貼欄信息等。青年志願者協會在學校校風建設、精神禮貌建設等方面用心參與,喊響了“有困難找志願者”的服務口號。

(2)開展“青年綠色禮貌校園”主題志願服務活動。

號召全校青年志願者在校園內廣泛開展植綠護綠、清掃垃圾、美化環境等活動,收到良好的效果。每週星期三下午第二節課後,青年志願者班級服務隊都將輪流到學校各部門進行義務勞動。協助老師打掃階梯教室、電子閱覽室、圖書館、體育館等場所,每次活動後,各部門老師對志願者的服務給予的書面意見反饋均爲“優”。

(3)認真組織開展校園“一助一”長期結對活動。

“一助一”活動是我校青年志願者的特色活動,在校園內以班團支部爲單位開展,“一助一”的對象有些是本班的同學,有些是本年級的同學。要求青年志願者利用課間、週末、節假日對受助同學進行心理輔導、功課補習、捐資助學等。根據統計,從20xx年至今,參加人數從825人增加到3876人,結對數從800對增加到1900對,而且效果很好。

在青年志願者協會的大力倡導下,學校建立了“愛心助學基金”,各團支部都建立了“班級愛心基金”,對生活有困難的的同學,給予適當的經濟資助,並且協助他們擺正心態,認真學習。

2走向社會,做好社會人。

(1)廣泛開展社會公益服務,建立活動基地,打出具有必須社會效應的服務項目。

(2)開展社區活動,拓展社會“一助一”長期結對服務工作。

我校青年志願者以班級團支部爲單位聯繫各社區,利用寒暑假到社區定點服務,並由一個班爲一個困難家庭帶給經常性服務。青年志願者們不僅僅在物質層面給予受助對象直接服務,更在精神層面給予他們服務,他們深入社區居委會宣傳與居民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如交通法規、禁毒宣傳等;打掃街道、清掃垃圾、修剪花草、蒐集廢舊電池、發放宣傳單、輔導小學生等。

(3)開展“敬老尊師”志願服務活動。

每年9月以重陽節爲契機,以班級爲單位,組織學生看望慰問退休教師,幫忙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部分班級與退休教師進行“一助一”結對,定期到退休教師家打掃衛生,看望老教師。

(4)開展扶貧助學活動,爲民族地區教育做貢獻。

青年志願者用心參與到幫忙民族地區學生的行動中來。

(5)用心參與環境保護,大力開展“保護母親河”青年志願者綠色行動營計劃。

四、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同學用心參與,確保志願者活動的長期化、經常化。

科學的激勵機制能激發學生用心參與到青年志願者活動中來,我校透過一系列獎勵評比活動,突出青年志願者活動在校園中重要地位,利用校園校園廣播站宣傳陣地樹立典型,弘揚正氣。每學年評比優秀青年志願者,每年評選校園“十佳”,校內的其他評比都和青年志願者活動掛勾,傑出的志願者推薦到市級評比。

社會實踐報告 篇3

XX年發生了全球經濟危機,大批企業倒閉,大量人員失業,正是因爲有這樣的環境,激起了我要在寒假參加社會實踐的決心,我要看看我能否在惡劣的社會環境中有能力依靠自己的雙手和大腦維持自己的生存,同時,也想通過親身體驗社會實踐讓自己更進一步瞭解社會,工商學院學生酒樓社會實踐報告。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鍛鍊自己的才幹,培養自己的韌性,更爲重要的是檢驗一下自己所學的東西能否被社會所用。

那麼,我的社會實踐活動就從我的找工作拉開了序幕。開始了我的找工作的征程。一開始,對自己手工藝期望很高,沒有月薪一千二百元不幹。

經過艱苦的找工作,很多的地方的招聘都要有工作經驗的優先,一聽說我沒有經驗就跟我說:“這樣吧,你回去等消息吧,如果需要的話,我會通知你的”

經過多次面試的失敗,我總結了自己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方面是自己眼高手低,自己自身的素質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一個方面是自己沒有給自己一個很好的定位,沒有找準自己的位置,社會實踐報告《工商學院學生酒樓社會實踐報告》。

總結了以前的失敗的教訓,擺好自己的位置,因此我重新投入到找工作中,我的要求是月薪八九百元,包食宿。任何工作我都可以幹。於是我找到一家餐飲酒樓。

老闆看我人高馬大,身體強壯,就讓我做傳菜員。第二天我便開始了我的寒假社會實踐生活。剛開始的時候心理不平衡,心想從小到大讀了這麼多的書,家裏花了那麼多的錢把我培養長大成人,可現在只能端端盤子......加上傳菜部領班是個小學文化,還對我指手畫腳,確實心理上很不舒服,但是人總是要適應自己自下而上的環境。我開始就幹不下去了,不行,我一定要堅持下去。要在自己的工作環境中讓自己的工作做得很輕鬆,首先得把自己同領導和同事之間的關係搞好,因此我只好暫時避其鋒芒,儘快地熟悉自己所在的工作環境。我所工作的地方是一個兩層樓的酒樓,酒店大堂在一樓,樓上有包房,廚房在二樓,傳菜間也是在廚房,所以在傳菜間裏可以看到廚房管理的機會。

廚房是廚師的戰場,尤其是生意好的時候,那種場面真的就跟戰場上打戰一樣,廚師的工具以及廚房的任何擺設和物品(包括調料品和原材料)都是廚師的武器,鍋.碗.瓢.盤也爲廚房工作編奏出一首首生活的樂譜。墩子也叫切配,專門負責原材料的精加工,打盒負責將切好的原材料拿給竈上的師傅,並且做好裝盤.菜品的裝飾。

蒸菜師傅負責使用蒸箱蒸菜,竈上師傅掌勺用來專門負責菜品的烹製,點心間的師傅專門負責麪食點心的製作,涼菜間在另一間房裏,負責涼菜的製作以及水果的製作。我們傳菜間的工作很簡單,只要飯臺做好的菜就將盤子邊上多餘的菜汁擦乾淨,需要配上味碟配上,有湯的菜配上湯勺,並且注意菜品的出品順序和出品速度的快慢,並且要保持好住處的有效,隨時傳遞好前臺以及廚房的住處,所以每天工作和學習在傳菜部很累很辛苦,但每天都過得很充實。

休息的時候,我也主動找領導和同事虛心地向他們請教和學習,傳菜部的領班跟我說:“我知道你是大學生有志向,想做大事,但是你千萬不要小看做小事,大事都是由小事積累起來的,做大事的本領也是由做小事的本領不斷地積累而成的,“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

社會實踐報告 篇4

今年暑假我來到了醫院進行爲期一個月的護理見習。我深入到護士的日常工作中,親身體會了做護士的酸甜苦辣,這才發現做護士並沒想像的那麼容易。做護士的確很辛苦,一會兒是輸液、抽血,一會兒是打針給藥。病人若有不適首先會想到護士,病人如有問題找的還是護士,病人要換藥、換液又得叫護士病房裏永遠有護士忙碌的身影。

感受最深刻的是,臨牀是理論基礎知識的鞏固基地。臨牀的實地見聞,實地操練,讓我重現在校學習那些枯燥又頑固的知識時提出的種種問題。例如:我幹嘛要讀這些藥理病理?背了對我有什麼用?好像知道了以後還是一點兒意義也沒有,知識是統攬了,但學過後總的感覺是,一直只爲考試而學習,沒有幾分屬於我自己。在學校裏,沒有人問我這些藥吃了會有什麼不良反應,即使我知道有這些不良反應,但是我從來沒有真正見到過,我不知道一種藥用錯後有多麼嚴重,沒有人問我這種病有什麼臨牀表現,我也沒有真正見到過這些臨牀表現,到底是怎樣的呢?是不是就是書本上的一樣呢?

在我以前的印象中,護士就是耐心和細心的代名詞。我一直以爲,她們的工作很輕鬆、很簡單,只需要執行醫生的醫囑,“照方抓藥”就行了,其他的工作也都是些瑣碎的小事情。這一次我通過護理見習,才發現原來做護士並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護士的工作很辛苦,我每天跟着他們跑都累得不行,

而他們不但要不停的在病房間走動,還要給病人扎針換藥,實際上比醫生累多了,但他們一句怨言也沒有。一名護士,只要在工作崗位上,她就充滿了力量。她們全身心的投入在一場戰鬥中:把自己的活力完全展現在病房內外;把自己的能量連同微笑毫無保留的奉獻給病人。

這一個多月的見習生活也對我在將來工作時做到醫護配合大有幫助,醫生和護士的職責是相同的,都是爲了給病人解決生理和心理的痛苦。只有當醫護做到密切配合,才能給病人帶來最大的利益。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工作和對方的工作。作爲將來的一名護士,必須瞭解護士的工作,所以這次見習我覺得既起到了早期接觸臨牀的橋樑作用,又增進了臨牀思維能力,培養了動手能力,增強了信心。

見習期間,我跟隨老師,細心聽取講解與指導,瞭解了許多醫療設備的基本操作,觀摩並實踐了許多種醫療操作,比如生命體徵測定體重、血壓、呼吸、脈搏、體溫等等。有許多專業儀器我都是第一次見到。有許多看似簡單的護理操作,真正做起來才知道並非如此。在醫院的短短五週,新鮮事物接踵而至,時時給我帶來興奮的衝擊。我充滿好奇,留心觀察,積極提問,護士們耐心的給我講解,使我瞭解到了一些醫療儀器的使用方法、基本掌握了護理操作的要領和注意事項。她們生動的分析一個個看似簡單的操作,並且在規章制度允許的前提下給我很多實踐的機會,讓我有機會使用這些儀器和設備,實踐

護理操作。這些都使我對將來從事的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

我會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更加不斷努力地學習,以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使自己的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更上一個臺階,以便能更好的服務於患者。爭取做一名優秀的護理人員,以無愧於白衣天使的光榮稱號!

社會實踐報告 篇5

引言:環衛工人是否是弱勢羣體?環衛工人是否應該得到更多地關注?市民眼中的環衛工人與他們的真實工作、生活是一致的嗎?帶着諸如此類的問題,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暑期社會實踐“環衛工人有力量”團隊對此展開了社會調查。基於160份有效市民問卷,以及對環衛工人及相關負責人的採訪和親身體驗環衛工作的經歷,整個團隊在爲期5天的實踐中收穫了很多,最大的收穫就是帶着最初的熱情去“求真”,還原最真實的當下環衛工人的生存現狀。

我們一直在想暑期社會實踐的意義何在,就像有市民在我們的問卷中提到的建議一樣“希望你們能繼續做下去並做好,而不只是一次暑期社會實踐”,儘管我們很清楚這次社會實踐的影響畢竟只是微弱的,但全隊成員對其抱着最大的熱忱,努力去獲得一些真正所謂有價值的東西,賦予我們的實踐存在的意義。

整個團隊由6人組成,均爲政府管理學院13級學生,由於專業學習中涉及到關於數據分析處理等內容,也會有政治學、社會學的理論支撐,所以這算是我們團隊的一大優勢。此外,團隊中的張晨同學對攝影、視頻製作等頗有研究,也爲實踐的順利開展注入了技術上的信心。

最初確定的主題是“南京市環衛工人的現狀——以棲霞區與鼓樓區爲例”,理想狀態下應該是需要對棲霞區與鼓樓區的環衛所進行全面採訪的,然而由於種種阻礙,最終我們只能採訪到棲霞區環衛所仙林項目組的負責人之一以及環衛工人,這應該是我們這次社會實踐活動中最大的不可爲的遺憾。但也很感謝仙林項目組能對我們的實踐活動給予最大的支持,畢竟通過近一個小時的採訪,對於仙林片的環衛情況有了比較清晰的瞭解,加之能夠在環衛的第一線親身體驗環衛工人們的日常工作,讓我們對這一職業抱有更大的情感與尊重,感謝每一個城市美容師爲這個城市風雨無阻的付出。

整個實踐可以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爲籌備階段,利用網絡和圖書館的資源對環衛工人這一職業的情況進行了瞭解,並且設計了相關的調查問卷、採訪問題等;第二階段爲正式實踐階段,“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實踐也就是給予了我們“躬行”的時間,自我的觀念或者是文獻的資料都不足以支撐我們的研究,因此我們走上街頭去收集市民對環衛工人的態度、去採訪正在工作的環衛工人、去採訪相關的負責人、去體驗環衛工人的工作強度等等,這些不僅讓我們深入挖掘了自己的實踐主題,也讓我們在比較中重新塑造着對於環衛工人這一份職業的認識;最後一個階段則爲總結反思階段,一起討論接下來要做些什麼,一起回顧着我們的收穫與感動,不僅付出了也收穫着,對於每一個人都會是一段可能磕磕絆絆但卻不失美好的記憶。

比如從最初發問卷的露怯到最終能完成200份問卷成果的喜悅,比如清掃街道時隊員們磨出的一個個小繭子到最終望着身後整潔敞亮的地面的自豪,比如從最初創建微博賬號一點點記錄我們的成長到後來能被南大團委和仙林頭條轉發所受到的鼓勵,比如說從最初對於選題還是比較混沌的狀態到後來一步步去踐行我們的準備,許許多多的突破即使只是陌生人的一句肯定也讓我們感激與感動。

最後我們的主題確定爲南京市環衛工人現實生活狀況與市民觀念的差異比較,因爲在調查採訪中我們也發現了其實隨着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與媒體對環衛工人態度的轉變,環衛工人們的工作條件正發生着改善。雖然也存在着體制不健全等問題,但“求真”是我們本次社會實踐或者說是我們在今後的學術道路或者生活中需要的堅持,不能被傳統的觀念所左右現在的事實,因此需要去發現去傳播我們所瞭解到的真。

實踐結束了,但我們卻不會忘記最初的堅持,對於環衛工人這一職業的瞭解也讓我們更加熱愛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希望所有的環衛工人們能有一個更加公平的生存環境,也期待我們的城市在環衛工人、市民與政府的共同努力中變得更加美好!

社會實踐報告 篇6

很早就想參加實習了,只是我是一個師範生,想獨自找一份在學校的實習教師工作並不容易,因爲現在的學校對教師的要求高,況且學校本就不多,因此我一直沒有得到一次實習的機會。不過總算是天隨人願,我們學校在統一安排學生到中小學中參加實習,找到做教師的感覺,我自然很積極的報名參加,之後順利的被學校安排到學校實習。

教師是一個崇高而神聖的職業,要當一名好的教師更不容易。在此次實習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社會的不斷進步,使學校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師範生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學高爲師,行正爲範”的內涵也在不斷地加深。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完善自己,準備全身心投入將來的教育事業。

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和策劃者,也是學校管理的中間力量和骨幹分子,對良好班風和校風的形成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爲一個班主任又怎樣使自已的工作上臺階、上水平、上檔次呢?實習期間擔任班主任工作,我有這樣一個認識,班主任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實質上是一個與學生實行心理溝通的過程,只有真正瞭解了學生的內心世界,做到有的放矢,方法得當,才能達到教師對學生的成長提供幫助指導、學生對教師的工作給予配合支持的目的,從而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下面談談自己切合學生心理實際進行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些嘗試下面談談本人在實習班級工作中的一點體會。

我知道一個優秀的班主任,時刻應該用“愛”去開啓學生的心靈,很多時候我們的一個笑容,一個課餘誠懇的交談,有時是一個眼神,一句鼓勵的`話,都會對學生產生長久的影響,你愛的奉獻會得到愛的回報懲罰學生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①首先一定要注意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保護好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好的就是好的,錯的就是錯的,不要一錯百錯,全盤否定;

②懲罰的目的是警示學生什麼不可以做,做了會有什麼後果,不是爲懲罰而懲罰學生,而是爲教育學生而懲罰學生,換句話說,懲罰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

③誰都會犯錯誤,但不是誰都會改正錯誤,受懲罰不要緊,要緊的是改正錯誤,關鍵不是懲罰,關鍵是接受教訓,改正錯誤。經過國慶期間的準備,在第四周的週一我主持了一次班會,這次班會的主題是“你願意生活在哪個時代”。在班會上,同學們積極發言,讓我深深的體會現在的中學生已經有了很豐富的想象力,對有些問題已有了相當深刻的理解。

接下來說說的教學工作,第一是預備階段。先熟悉實習班級的情況,認識班上的每個學生以及他們學習情況。然後,認真聽指導老師上課。聽課主要是學習教學方法。主要注意指導老師的上課方式,上課的思想。接着,根據在大學所學的教育知識和在中學實習聽課所學到的,自己在已有的基礎上備課,試講。做好上講臺的準備。

在經過了前兩週的聽課、試講後,第三週我正式走上講臺,第一次感覺自己所學的知識派上用場。作爲一名教師,還有一個天職就是教書,無私地把知識傳播給學生。這也是我們實習的重要內容——授課。我初次體會到當老師的辛苦。上一節課,要經過“備課(寫教案)——上課——批改作業——接受學生反饋的信息——評講、鞏固練習”這樣一個流水線。看起來簡單,可其中每個環節又有很多小細節,最主要的是“上課”。這個環節,也就是我們一直在探討的“課堂教學”。

每個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個個學習成績優秀,但這總是老師的一廂情願。我認爲,要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原因,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確立教學內容。

經歷了一個多月的實習生活,讓我初嚐了身爲一名教師的酸甜苦辣。回顧和學生們一起走過的日子,不禁想起自己的中學時代,也深感如今的學生比我們過去多了一份頑皮,一份靈活,一份大膽。學生的能力一代比一代強,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要想在學生中樹立起好老師的形象,還需要走一段不尋常的摸索之路。在實習期間,我們的主要任務是班主任工作和教學工作。

我的這份最原始的愛,教學工作,在我以後的生命中就是它了。現在的我已經開始愛上了當老師這一份工作。或許我將來陰差陽錯不能夠當上老師,但是我會爭取的,我對我選的專業和職業都無所後悔。

在回校後我決定要在現在努力學習的基礎上再更努力的學習,在實習實踐過程中我發現我現在的水平還不能完全勝任教師的工作,主要的知識層面的差距,可是可以提高的,只要更加的努力。

我相信畢業後我就是一名人民教師,我會努力的!

社會實踐報告 篇7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廣大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絕大部分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農村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都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社會實踐報告範文關於農村。這些成就的取得,是黨領導廣大農民進行社會主義實踐和改革探索的結果。短短三十年走過的歷程讓中國感到振奮,讓世界感到震驚。但是,我們應當看到,隨着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城市和農村的差距在不斷擴大,相比較而言,雖然農民手中有了餘糧,有了可支配的零花錢,可廣大農民在整個社會生活中仍然處於弱勢,他們在知識構成、經濟地位、社會關係、尋找就業機會、子女接受教育、醫療保艦市場競爭等方面仍然處於弱勢。長期以來,他們的狀況得不到明顯的改善,挫傷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影響了整個中國社會的穩定,影響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如何幫助農村弱勢羣體擺脫困境是我們當前需要研究的一大課題。爲增強學生黨員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研究能力,學校開展了“六看六想六教育”寒假社會實踐活動,針對自己本身的特點,我利於業餘實踐對農村弱勢羣體進行了一番調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

一、農村弱勢羣體的現狀及成因分析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這一羣體的狀況如何,關係到整個國家的狀況如何。如果我們縱向比,確實感到農村的變化可喜,過去的農民完全依附在土地上,面朝黃土背朝天,終日勞作,卻得不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而現在的農村,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了,而且還有不少農民走上了致富之路,過上了小康生活,但是大多數農民仍然僅僅是解決了溫飽問題,生存的保障十分脆弱,發展的希望非常渺茫,大部分農民在社會活動中無優勢可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大部分農民一直在溫飽線上徘徊。中國農村的改革是成功的,二十多年的時間,農民能夠吃飽穿暖了,這是黨的政策在農村的成功。可我們應當到農戶去看看,農民在最低的生活保障解決之後,卻一直很難再向前發展一步,土地利用到了極限,無論再勤勞,有限的土地不可能產生再高的效益來,特別是一些偏遠山區的農民,在風調雨順的年境,解決溫飽稍有節餘,到了災害年境,基本生存問題又擺在了面前。農民面對有限的土地,除精耕細作,科學種田之外,想不出別的出路來,農忙時忙一陣子,農閒時坐在南牆根太陽底下曬暖,“夜裏想的千條計,白天還是眼巴巴地看着兩畝土地”,想不出什麼絕招來。農民面對看似無風險的莊稼活,看不到發展的希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順其自然,在溫飽線上徘徊。

2、天災人禍使一些農民生存問題受到危脅。在溫飽問題剛剛解決之後,農民應對其他風險的能力還很低,特別是在面對天災、疾病時,總是顯得孤立無助,山東濟南市一山區鄉某村,有一家因孩子患白血病而將所有積蓄4萬元花完,另借親友2多萬元,病還沒有治好,在付不起醫療費的情況下,無奈從大醫院將孩子拉回家中等待“奇蹟出現”。這個家庭,本來剛剛解決溫飽,可因疾病使這個家庭一下子又回到了貧困線以下,若依靠自身力量重新富裕真起來,恐怕十年內沒有可能。另外一些農民,因殘致貧、因傷致貧,或因養殖業經營不善致貧,在這些天災人禍面前,一些農民抵禦風險的能力很弱,常常是手足無措,破罐破摔,給農村穩定帶來潛在的隱患。

3、知識構成偏低,無致富門路而致貧。不少農村一個共同的問題是農民的知識構成偏低。多年以來,一些農民總認爲“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着咱咋着”,重複着古老的耕作方式,特別是邊遠山區,仍沿用着老祖先的“刀耕火種”耕作方式,對一些新知識,新的技術,因文化水平低,難以接受。即使有些農民有一點文化知識,也試圖應用新技術,可由於需要投資,且有風險,而不敢去實踐,其結果是越貧越膽小,越膽小越貧,形成了惡性循環。

4、觀念落後,思想保守,小農意識很濃,影響致富。農民很容易滿足,越是落後地區,農民的滿足感越強,只要有飯吃,有衣穿,有些零花錢,和以前相比就十分滿足了。一個人只要感到滿足了,就沒有什麼進取心了。我走訪了不少貧困地區的農民,家中人氣很旺,田園氣息很濃,可進到屋裏,家徒四壁,除幾把小凳子和吃飯的方桌子之外其他沒有什麼東西了。但這些農戶顯得十分滿足,他們圍着小桌子一家人招呼呼地喝着糊塗飯,或者與親朋好友弄兩杯劣質酒對飲一番,顯得十分愜意。如果與其談到今後有什麼打算問題,他們會提出一大堆困難,面對困難,有些是無力克服的困難,有些是可能克服的困難,可是無論大小困難,都不願去克服,目前有吃有喝就行了,況且往前跨一步是要擔風險的。

5、惰性思想嚴重,失去發展機會。我走訪的不少農村,無論是城市近郊或是偏遠農村,一到農閒季節,大家都聚在一起閒聊,或喝酒,或打牌,其樂融融。而農閒時節,好多事情需要做,比如,房前屋後,可以將荒地開墾一下種些菜,解決一年的吃菜問題,可是,眼看地荒着,而不願動手。有一次,我到一農民朋友家吃飯,正值夏天,青菜很多,然而飯桌上只有幾根鹹菜和稀飯配饃。我吃了他家這頓飯之後,心裏很不是味,我想如果這戶人家稍勤快一點,屋周圍荒地裏灑些菜籽,一年就有吃不完的菜。幾天之後,我帶着菠菜籽、香菜籽、小油菜籽等好幾種菜籽,親自幫他家開荒種菜,幾個月後,再去他家時,看着滿院綠色,主人很不好意思地說,幾十年了,爲什麼不知道種點菜呢?

由於惰性思想嚴重,導致了家庭狀況不能有大的改觀,即使有了發家致富的機會,也總是持觀望態度,不願去帶頭往前跑,再加上缺資金,缺技術,缺信息,不少人有畏難情緒,在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還是感到躺到南牆根曬太陽好,社會實踐報告《社會實踐報告範文關於農村》。

二、如何幫助農村弱勢羣體走出困境

農村問題是我們國家整體發展需要解決的大問題,而農村弱勢羣體,更需要我們去拉他一把,使他們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給他們提供一個起跑線,讓他們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共同去爲農村發展做貢獻。我通過對不少農村情況的考察,認爲幫助農村弱勢羣體走出困境,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1、幫助其理清思路,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自強,自立是關鍵。在廣大農村,我們根據抽樣調查,感到一個嚴重問題就是一些因病等致貧的農戶,精神一個子垮了下來,面對鉅額外債,依靠幾畝莊稼,一輩子也還不清,也就是俗話說的“躺倒一身泥,起來泥一身”,前途沒有什麼希望,再折騰也沒什麼結果,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如“躺着”舒服,徹底失去了進取思想。鑑於此,鄉村幹部要不失進機地給予關懷,幫助其理清思路,找出從新站起來的切入點,幫助其制定近期遠期的發展計劃,使這些弱勢羣體看到希望。人有了希望纔有信心,纔有盼頭,才能夠堅強地站起來,這是內因,這是弱勢羣體走出困境的關鍵。

2、給其必要的扶持,使其能夠站立起來。一些弱勢羣體,在遭受打擊之後,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是無法站起來的,我們在幫其理清思路的同時,還要給予必要的扶持,比如資金扶持等,應當把一些特困戶登記造冊,時刻關注他們的情況,並幫助其聯繫小額貸款,幫助其尋找項目,幫助其培訓技術,使他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使他們敢於面對現實,使他們感受到希望就在腳下。這樣以來,在鄉村的幫助下,才能逐步走出困境。否則純粹的思想引導是不行的,要雙管齊下,要給其提供一個站起來的支點。

3、政策幫扶和農村互助相結合,引導弱勢羣體走出困境。對一些貧困鄉村來講,財力有限,對農村弱勢羣體的幫助往往是杯水車薪,難以從根本上奏效。面對這種局面,需要走政策幫扶的路子,並且將政策幫扶與村民互助相結合,這樣才能真正幫助他們擺脫困境。所謂政策幫扶,要根據特困戶的情況給予政策傾斜,比如資金支持和就業幫助等,爲他們提供儘快站起來的機會。所謂農村互助,就是動員廣大村民伸出援助之手,給特困戶的儘可能的幫助,這種幫助可以是無償的,也可以是有償的,目的是幫助特困戶度過難關。

綜上所述,農村弱勢羣體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羣體,他們是我們的兄弟姊妹,他們目前的狀況是由於社會分工和歷史原因等諸多因素造成的,他們替我們承擔了痛苦,所以,關心他們,就等於關心我們自己,農村是整個社會羣體的母體,農村弱勢羣體是母體的一部分,我們要採取一切措施去幫助他們,使他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只有這樣,我們社會纔會穩定,經濟建設纔有後勁,社會各項事業纔會健康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才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