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融入工程類專業理論教學全過程的路徑研究

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錶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下面是關於創新教育融入工程類專業理論教學全過程的路徑研究的內容,歡迎閱讀!

創新教育融入工程類專業理論教學全過程的路徑研究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強調要着重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指出大學要培養具有執著信念、優良品德、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工程類專業應結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辦學特色和專業方向,制定個性化人才培養體系。

一、面向行業需求,制定人才培養目標

通過專業通識教育培養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爲學生專業課程學習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個性培養目標以專業綜合能力培養爲核心,包括專業知識結構和綜合素質要求。個性培養目標主要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需求,培養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解決技術問題的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爲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輸送創新型工程型人才。

二、產教深度融合,構建能力培養體系

培養大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培養體系,將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相融合。建立規範化、制度化的長效機制,保證人才培養過程的有章可循。根據我省產業結構的特點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學校構建了產教融合的創新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培養體系以向我省產業改造升級輸送合格的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爲目標,融合實踐能力培養和創新能力培養爲主線,打造學科基礎平臺、工程實踐平臺和創新創業平臺,通過基礎實驗、綜合實驗、創新實驗、開放實驗、課程設計、工程實訓、企業實訓、崗位實習、學科競賽、學生科研項目、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等多條路徑貫穿大學四年學習過程。整合校內各學院、各專業的實踐教學資源和科研資源,並與校外實訓基地相融合形成一切爲了培養學生能力的開放平臺。

三、加強校企合作,提升工程素質

工程教育體系依託校企合作平臺,理論聯繫實際突出工程實踐,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進行工程設計與施工以及故障分析處理等方面的工程能力。從理論學習到工程實踐分爲四個層次進行訓練。第一層次以工程基礎理論和基本概念爲核心;第二層次主要學習專業基礎理論和訓練基本動手能力;第三層次培養工程技術素質;第四層次實現工程應用和創新。課程中增加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比重,增設任選實驗和自擬實驗項目,鍛鍊學生的工程素質和實踐能力。工程背景強的環節聘請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教師爲主要指導教師,學校教師輔助教學。開設系列學科講座,介紹專業領域的新技術、新問題和行業發展動態,使學生了解專業的研究領域的科技動態,培養創新意識。對於低年級的學生開設導論課程,介紹本專業的發展方向和前沿研究領域、各門專業課程的聯繫和在專業領域中的重要性。邀請專家和企業的高級技術人員介紹學科新技術、新問題、主要研究方向和發展動態,增強高年級學生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開設工程實踐課程講授產品開發、生產、銷售和技術服務等就業需要的知識。開設工程實戰課程提高知識綜合運用能力,使學生掌握行業的主流技術,提高就業競爭力。

四、面向生產過程,培養職業能力

基於工學結合理念,將教學過程融入生產過程中。加實習實訓環節,將實踐教學對接生產過程,培養創新型工程應用人才,這也是我院作爲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特色之一。實踐性是地方應用本科院校與傳統本科院校教育主要區別。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僅僅通過傳統方式教授知識和技能是不夠的'。將生產過程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由行業領軍企業協助教學,並在企業真實工作環境中進行指導,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推行教學過程生產化,引導學生進入企業,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在企業生產過程中進行實踐教學[1]。通過實習實訓來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這也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訓環節的大膽嘗試。

五、參照崗位標準,改革考覈方法

考覈是實踐教學的指揮棒,是培養合格的創新型工程人才的保證。傳統的實踐教學環節考覈方式注重基礎理論應用,與職業標準和崗位要求脫離,忽視現代企業需要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學院充分調研和論證後,參照崗位標準對實踐教學考覈進行改革,構建了全過程、多元化基於工程素質的實踐教學環節考覈體系,明確學習方向,激發學習興趣。考覈體系遵循能力爲本、過程爲先的原則,將基本知識技能和行業標準崗位要求相結合,對學生的基本理論、課程實驗、專項設計、工程實訓等方面的基本技能進行考覈。

六、結論

工科專業學生的工程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對學生的就業乃至今後的發展至關重要。將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融入到教學中,對提高工程類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爲了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促進產教深度融,哈爾濱學院進行一系列的嘗試。

參考文獻:

[1]田立江,張潔,王麗萍.工程類專業“案例驅動式”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J].煤炭高等教育,2017,35(05):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