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學與學生動手能力培養方法論文

【摘要】科學是小學階段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主要學科。目前我國的小學教育依然面臨着“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明顯不足。基於此,本文從目前小學科學教學現狀出發,結合教學實踐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行探究。

小學科學教學與學生動手能力培養方法論文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設計;動手能力;培養策略

小學階段的素質教育不僅是要學生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學生能夠直接參與實踐。實踐是認識形成的主要途徑,讓學生在科學課程上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操作,不僅能夠強化其對抽象知識的理解,還能夠引導其形成自主探究知識的良好習慣。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設計中,爲學生設計動手實踐情境則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從目前的小學科學課程設計來看,學生參加動手操作的機會十分有限,如教師、學生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將科學課程視爲“小科”,不願意投入足夠的時間,因此,其動手能力的發展也就受到了限制;再如教師在課堂實驗設計中缺乏規範性,更多的是要求學生按照教材機械地進行,限制了學生的自主創新思考與實踐操作的能力,影響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對此,筆者結合小學科學教學設計,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提出幾點建議。

一、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爲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條件

與理論講解不同,動手能力的培養需要依託特定的實踐環境,因此,在科學課程開始之前,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準備相關材料,對其動手操作的實踐情境進行設計。在教學準備中,首先,教師應該從自身出發,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操作過程,例如在《傾聽聲音》的實驗中,需要爲學生的動手操作準備小鼓、尺子、用繩繫着的泡沫小球、水槽、音叉、皮筋、鑼等材料,這樣才能確保對學生實踐過程的組織和引領;其次,學生也應該成爲課前準備的主體,做好小組之間的互動溝通,對於實驗操作中所需的材料進行檢查,保證動手操作活動的順利進行;最後,師生之間應該做好課前溝通,對操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設,並討論交流,查閱資料,從而爲實踐探索做好充足的準備。

二、注重教學引領,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實驗方法

好奇、好動、充滿探索精神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就應該結合這一特點進行教學設計。當然,這些積極的情感因素,如果沒有了科學的操作方法也會在實踐中處處碰壁,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於學生主體,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漸掌握科學探索的方法。首先,教師應結合實驗內容爲學生講解每一個實驗需要運用的科學方法,並在實驗過程中加以強調;其次,啓發學生對實驗方法進行思考,如在《光的傳播》的實驗設計中,結合實驗過程啓發學生理解“什麼叫光源,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光源?”“小孔成像說明了什麼?”等問題,引導學生對實驗方法形成深入理解;最後,在完成方法指導之後,爲學生提供自主設計實驗的機會,讓學生回顧實驗探索的方法,獨立完成實驗,讓其在動手操作中形成成就感,強化自信。

三、明確教學要求,規範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

通過對科學實驗過程的'觀察,筆者發現,多數小學生對於需要親自動手的實驗過程非常感興趣,但是其在實驗中的態度卻令人擔憂,例如在實驗中態度隨意散漫,肆意走動,大聲喧譁,無視課堂的紀律性;對於教師強調的實驗規範缺乏反應,缺乏科學探索精神,如在使用溫度計的過程中,一些學生直接將溫度計放在熱水中,甚至有些學生將放在口中,這不僅造成了實驗過程的混亂,更容易出現安全事故。對此,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明確教學要求,嚴格規範學生的實驗過程,扭轉學生自由散漫的態度。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堅持鬆弛結合的原則,根據實驗操作過程循序漸進地推進探索,並觀察、監督學生的動手操作情況。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認真完成實驗,並逐漸形成科學實驗精神。

四、結合實際生活,培養學生創新操作能力

生活中不僅處處充滿了科學,也充滿了實踐操作的機會,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應該做好課堂延伸,將學生引入到生活中來,讓學生在觀察、思考、探索生活的過程中,發現科學的光芒,並根據科學積累自主設計生動、有趣的生活小實驗。充滿生活趣味的實驗操作,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探索生活的興趣。綜上所述,動手能力的培養是啓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結合課程改革的要求,逐步打破“教師講述,學生聽課”的僵化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爲學生設計動手操作的空間,引導學生掌握實踐操作的方法,進而聯繫現實生活,實現對科學實驗的創新思考與自主探索。

【參考文獻】

[1]戴志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問題與策略反思[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

[2]王雪婷.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改進策略[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