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資源開發科學教育論文

一、頂層設計,發掘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教育文化資源

活動資源開發科學教育論文

1.構建環境文化

①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千年文化底蘊的民族。在對文化進行定位和操作中,我們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特有的民族特色文化,如比較強調自我奮鬥和創新的精神。同時,校園科學教育文化一定在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着眼於現代的科學教育文化,如突出現代科學教育文化中的創新意識等。爲了構建好校園科學教育文化,我們對校園裏的每幢建築都進行了命名,如把兩幢專用教學樓(陶藝勞技室、自然微機室)分別命名爲“陶然”和“仰止”。此命名有着深刻的涵義。陶然:取其莊子《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遊刃有餘,欣然忘返之義,可與陶藝勞技所突出的增進能力、陶冶情操、培養藝術氣質的宗旨吻合。仰止:取其《論語子罕》中“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和《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歎爲觀止”之義,自然微機教室的功能不僅是爲學生提供強大信息平臺,更在於它使學生享受求知樂趣,潛移默化於諸多先賢楷模,感受前輩沐化之風,追摹前賢開拓創新,高山仰止,勇攀科學高峯。

②吳文化和開發區特色文化的結合

蘇州是個古老的城市,是吳文化的發源地。吳文化有着獨特的特色文化,如水鄉文化、市民文化、重文重教文化等。對於校園科學教育文化的構建,我們從宏觀上採擷區域特色吳文化,如突出在吳文化薰陶下的名人榜樣作用,同時我們也從微觀上把握我校在地理位置上的特色,突出吳江經濟開發區的電子科技特色文化,如成立航模、船模、艦模組、科技製作組、電子科技組、機器人組、小發明、小創造組等。

③科學人才榜樣塑造與學生的可行性相結合

科學教育是我們學校的辦學特色;社會學習理論認爲榜樣示範作用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突出科學人才的榜樣作用是必然的。科學人才榜樣的塑造我們注意了層次性,一是突出本區域高層次的科學人物,二是在校內樹立師生中的科學人才榜樣,如校內的小發明家。注重理想期望和現實層面的結合。比如,我們利用學校長廊開闢了“科學名人廊”,56根廊柱醒目地展示了古今中外56位科學家畫像、生平及他們的重大科學發現和發明。特別是誕生於我們吳地的20多位科學家如吳健雄、楊家墀、程開甲等對師生的影響更是深遠的。我們還把校內小發明家的小製作和獲獎作品在校園櫥窗內展出,還在每個教室走廊的牆壁上推介學校“未來科學家之星”,着重宣傳他們的科學教育成果,這都有力地激發了學生的親切感和自豪感,爲學生樹立起了身邊的榜樣。

④主體性與主導性相結合

在校園科學教育文化建設中,學生是校園科學教育文化的主體,教師是校園科學教育文化的主導者,領導是校園科學教育文化的倡導者。要把師生員工看作是學校生活的主人,是校園科學教育文化的建設者。只有把主體性與主導性結合起來,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創新性,才能調動他們參與校園科學教育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在參與建設中受到良好薰陶和教育。如我們在設計學校科學教育標誌和特色旗的過程中,就充分發揮師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我們先在全體師生中廣泛徵集設計創意和作品初稿,遴選有一定創意和內涵的作品,再經領導和行家進行潤色和再創造,最後敲定設計方案。我們的科學教育特色旗是以藍色爲底色,給人以沉靜的感覺,寓意科學教育研究要沉下心來,也含有青出於藍的意蘊。旗幟中央有一雙貌似活動着的手,又如正在靜靜觀察的眼睛,蘊涵着科學教育要勤動手,多動腦,要手腦結合。

2.打造制度文化

學校制度是學校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爲準則,是控制和約束學校成員行爲合理性和發展性的基本機制,是學校和主體成員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1)領導例會制度

學校領導每月召開有關科學教育的例會,專門商討科學教育的進程、活動開展、成果驗收等事項,加強學校領導對科學教育的參與度。

(2)教師學習制度

教師(特別是科學輔導教師,現引進科學專職教師兩名)定期學習培訓,根據學校開展科學教育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研究,以推動科學教育的開展,擴大科學教育教師的參與面。採用“請進來,走出去”等辦法加強對教師進行培訓提高。幾年來,我們多次派教師赴南京等地進行科學教育培訓

(3)學生科學活動制度

學校根據實際開展諸如科技小組活動、科技節特色活動、科技基地活動等科學教育系列活動。充分利用傳統節日、重大科技發明紀念日等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採取校內外相結合、課內外相結合等方式,加大科學教育活動的自主性和多樣性,努力營造活動的氛圍,以擴大科學教育的普及面和活動成效。

(4)獎懲激勵制度

制定鼓勵教師從事科學教育和輔導工作的相應措施,把他們的輔導工作計入工作量,將輔導成果作爲考覈實績、評升晉級的'依據,對在科學教育中有突出貢獻的教師進行重獎。在教師中推行“科學教育導師制”,激發廣大教師從事科學教育的熱情。在學生中推出“科學學術銜級制”,通過評比“科學小學士”、“科學小碩士”、“科學小博士”、“小小諾貝爾”等方法,激發學生熱愛和探索科學的熱情與勇氣,爲小學科學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打下紮實的基礎。

二、平臺構築,開發生動活潑的科學教育活動資源

精心構築科學教育平臺,通過對科學教育活動資源的開發,以求真創新、合作進取的科學精神影響學生,呵護學生好奇和幻想的天性,培養實踐和思考的習慣,磨練堅持探索的意志,發展創造的思維和能力,引領學生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1.拓展空間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六大解放”中明確指出了“解放兒童的空間”,學生只有在自由暢達的空間中才能得到自由充分的發展。

(1)學科滲透,擴大科學教育的內涵

科學教育內容知識面廣,科學性強,與各學科具有緊密和顯著的互補性,能活化學科科學知識,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科學教育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有賴於學生對語文、數學、科學、勞動等學科的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我校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都能認真鑽研教材,注重加強科學教育與學科的聯繫,加強在學科教學中科學教育的滲透。例如,我校教師在執教《人類的“老師”》這篇課文時呈現瞭如下精彩教學片段———師:同學們,我手裏拿的是什麼?生:(齊)雞蛋!師:誰有本領將它捏碎,我們就封他爲大力士。(學生磨拳擦掌,躍躍欲試,爭先恐後地捏,可沒有誰能夠捏碎)師:知道爲什麼捏不碎嗎?生1:我們人小力氣小。生2:這是一隻特殊的雞蛋,它的殼特別堅硬。生3:老師,你的力氣比我們大,肯定捏得碎。師:那本人也親自試試(運足氣力,使勁地捏,可雞蛋仍然安然無恙)。師:抱歉,老師的力氣也太小了!生:老師,蛋殼薄薄的,並不結實,怎麼會這麼堅固呢?師:想知道答案?答案就在課文第五自然段,請讀一讀課文,然後拿筆畫出來。這不僅寓科學教育於學科教學中,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趣味性和積極性。

(2)項目介入,拓展科學教育活動的廣度和深度

我們投入近30萬元高標準地創設了兩個“未來工程師工作室”———一個電子探索宮,一個機器人世界。讓學生有固定的活動場所,有一批能夠玩的設備設施。建立校外科學教育實踐基地———吳江市博物館、吳江市檔案館、吳江市中小學素質教育培訓中心等相繼成了我校科學教育的活動基地,讓學生走出校門,接觸社會、瞭解科學在社會生產實踐中的巨大作用。定期舉辦科普講座,請專家來校舉行科普講座,讓學生了解科學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利用黑板報、學習園地介紹科學知識、科學動態;開設紅領巾科學專題節目;舉辦一年一度的科學感恩節;舉行“小小諾貝爾”的科學小發明小創造比賽。活動期間,我校舉行了科學幻想畫、創意作文、科技小製作小發明。其中一位學生爲媽媽設計的保暖手套獲創意一等獎。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居政同學發明的蓋插式電水壺獲吳江市科技發明一等獎、吳江市科技發明市長獎。科學活動項目具有強烈的吸引力,適合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爲了讓他們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我們利用科學活動項目認真開發研究性學習小課題,努力提高科普小課題的比例,鼓勵學生把學習着眼點更多地放在科學方面,有計劃地介入科技小製作、七巧板、航模建模製作等科技活動項目,並利用研究性學習的小課題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得到教育,提高其科學素養。我們引導學生積極介入這些科學活動項目,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激發創造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創造宣言》中開宗明義: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接觸新的知識領域,在製作和探索的過程中不斷遇到新的問題,他們會感到困惑、疑難。這時通過教師把遇到的新知識新問題與有關的科學知識相聯繫,深入淺出,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思考,在科學知識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造一種懸念,使學生產生嚮往和探索的慾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形成學生科學素養的核心,因此在活動中我們既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其求知慾,又加強了學生直覺思維和分析的訓練。在科學實踐活動中更注重實踐,手腦並用,使學生動手能力得到了加強,使學生學到的基礎知識轉化爲基本能力,爲他們長大後成爲創造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