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通產業組織結構優化與政策選擇的論文

中國流通產業組織結構優化與政策選擇

中國流通產業組織結構優化與政策選擇的論文

一、中國流通組織結構的現狀及缺陷分析

根據產業組織學的理論,流通組織就是商品流通企業市場關係的集合體。所謂流通組織結構,既是流通產業內部的資源配置結構及其關聯性,也是流通產業內大中小企業間的相互關係格局。流通產業組織結構的合理化是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重要內容。流通產業組織結構一經確定,便具有相對穩定性,先進合理的組織結構將對企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落後的,不合理的企業組織結構將阻礙企業的發展。因此,組織結構將根據企業經營管理的要求適時調整,以適應發展的需要。不同類型企業組織結構的調整都將依據自身經營環境的變化而進行,有其特定的內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傳統流通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調整流通產業所有制結構,打破國有企業一統天下的局面,大力發展集體和個體商業,並允許工業自銷、引進外資等,從而使流通產業組織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這無疑大大增強了中國流通企業的競爭活力,提高了社會流通能力。但就當前來看,傳統體制下形成的“一、二、三、零”流通格局已經“網破線斷”,而新的流通組織結構並沒有形成,在流通產業組織中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在此我們沿用美國經濟學家席勒的產業組織模式,即“結構——行爲——效應”範式,對中國流通組織的現狀進行分析。

(一)市場結構

市場結構是一國經濟中市場和產業的特點及其構成要素,或者說,某個特定市場或產業中經營廠商所面臨的環境,這種環境又可以通過產業集中、規模經濟、進入退出壁壘等指標來反映。一般市場結構決定企業行爲,從而決定產業組織的競爭性質及效果好壞的基本因素。我們從產業集中、規模經濟、進入壁壘三個主要方面來考察當前中國流通產業組織的狀況。

1.流通產業集中程度低。據資料表明,1996年我國GDP中商業所佔比例爲10%,零售商業50強在消費品零售總額以及佔全國零售總額的百分比分別是499億人民幣和2.45%,而美國則分別是17%、4910億美元和21.4%,差距是明顯的。不僅如此,我國流通產業的集中度還呈下降的趨勢。1993年全國最大的100家大型零售企業銷售收入淨額佔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的3.6%;1994年佔3.3%;1995年佔2.9%;1996年只佔2.7%。

2.沒有規模效應。當然,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流通組織規模結構呈現非均衡發展的兩種趨勢。一種趨勢是盲目擴張和片面追求大型化,造成重複建設和規模不經濟。僅以大型零售商店爲例,1995年營業收入超過10億元的有10家,到1999年爲22家。而效益普遍不佳,1998年,全國100家國有零售商業企業中只有50%—60%的企業收支基本持平,而30%的企業處於利潤下滑狀態。另一種趨勢是,一些流通企業的規模呈小型化發展。流通業所具有技術要求低、投資少、進入門檻低等特點,促使下崗人員、競爭力差人員紛紛涌入流通領域。大量小商業資本盲目擴張趨勢使商業企業過度競爭、不正當競爭難以避免,導致流通領域的低效率、高成本和對城市公共資源的嚴重破壞。小型企業成爲經濟生活供應系統的主體,這顯然不能與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相匹配。盲目擴張和小型化使商業的組織結構朝兩極發展,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從下表可看出,中美最大的商業企業規模比較的差距。

中美最大的商業企業規模比較(1998年)

表1單位:億元、%

┌──────────┬────┬────┬───────┐

│ 公司名 │銷售額 │零售額 │佔社會零售總額│

├──────────┼────┼────┼───────┤

│美國沃爾瑪(美元)│1668.09│1305.23│ 5.45 │

│中國上海聯華(人民幣)│680.1 │29152.5│ 2.33 │

└──────────┴────┴────┴───────┘

資料來源: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全國重點大商場暨消費品市場1998年度監測報告

3.流通產業的進入壁壘偏低。進入壁壘由規模經濟壁壘、產品差異壁壘、相對費用壁壘這三種經濟性壁壘構成。由於流通產業的特殊性和經濟性,流通產業的進入壁壘較低。首先,與工業企業比較,流通企業開辦容易,只要有幾平方米的門店,選址合理、定位恰當,就能在市場上找到生存空間,可見,流通產業的規模經濟壁壘並不顯著。其次,在買方市場條件下,流通產業由於社會產品的相對豐富,企業一般都能採購到同行都經銷的產品,這使企業產品差異小,新企業進入流通產業的產品壁壘是較低的。第三,相對費用壁壘也低,流通產業並非技術密集型產業,新企業開辦時購進設備、引進技術、尋求供應商、培訓人員等費用均不高。正是流通產業的這些特點決定了流通產業的經濟性壁壘普遍較低。

(二)市場行爲

市場行爲是企業在既定的市場結構的具體形態下爲贏得更高的市場佔有率和更大利潤而採取的行爲。企業的市場行爲是受市場結構的狀況和特點所制約的。中國流通產業組織的市場行爲有以下三個最突出的特點:

1.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低,各自爲戰,盲目發展。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流通體系內的批發、儲運、零售企業以行政指令爲紐帶形成了專業分工協作體系。流通體制改革後,傳統的體系打破了,企業成爲獨立自主、自負盈虧的主體。在給企業帶來了生機與活力的同時,在客觀上又造成批、零、儲各自分割的局面。加之小商人經營思想、行政條塊管理的影響,分割狀態下的批發、零售、儲運企業無法走向聯合,無法進行分工協作,各自爲戰,呈現了過大或過小的極端發展。僅盲目擴大規模行爲而言,據內貿部的統計:全國100多個大、中城市營業面積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商場有700多家。近5年開業的數量是前40年的總和,而銷售額又沒有與營業面積擴張同步增長,利潤水平還下降了。同時,家電、服裝、汽車等產業的廠家自辦銷售,甚至自辦延伸至最終消費者的銷售網絡已經成爲了一種趨勢,工業企業自辦銷售帶來的是專業化分工效應的進一步萎縮,社會資源的浪費。

2.流通組織間的競爭仍停留在低水平的過度競爭。到目前爲止,中國商業企業依賴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還是商業地理位置和低水平的價格戰、廣告戰等,外國商業零售業在中國能夠因企造市,而大部分中國企業還只是因市興企。未來商戰核心是消費者戰略。在消費者看來,海爾也好,沃爾瑪也罷,物美價廉、服務優良纔是首要的。但是,流通產業的經營主體是在低水平上迅速膨脹的,爲了爭奪購買者,企業之間不可避免地發生低水平的過度競爭,許多企業沒有在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上下工夫,缺乏能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在營銷手段上互相模仿,各種商品削價大戰、重獎大戰連綿不斷。廣告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1999年全國廣告支出相當61億美元,增幅15%;2000年支出97億美元,又較1999年增長36%;預計2001年廣告營業額將超過1000億人民幣,成爲僅決於美、日、德的世界第四大廣告市場。據AC尼爾森的調查表明,2000年廣告花費前10名的都是中國自己的本土品牌,僅保健品和維生素一個種類的廣告費就近90億元,佔全部廣告費的12.5%。價格惡性競爭也愈演愈烈,從彩電、空調、汽車到保暖內衣等,價格戰打得天昏地暗,儘管許多商品已跌破了成本價,爲了壓倒競爭對手,強行讓利,虧本經營,其結果是國家和企業利益嚴重損失。

3.地方行政性壟斷、市場分割加劇,造成異地市場的高進入壁壘。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中,中國出現的壟斷現象主要是地方行政性壟斷。形成壟斷的主要根源是地方與部門的權力。這些權力構成的行政性壟斷,時常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干預,通過行政手段,設置市場壁壘,壟斷並阻礙了正常的市場交易。例如,一些地方及部門爲排斥異地企業進入本地市場時常製造地方性壟斷,在製造業、國內批發、零售商業、對外貿易、交通通訊、金融保險、建築等行業,規定苛刻的准入政策。在一些大型項目的交易中,他們不採取市場經濟通常的公開拍賣的方法,長期維持內部審批、小範圍招標和行政分配,對異地企業競相排斥等等。地方行政性壟斷的危害是:排斥地區間的正常競爭,分割市場,形成了經濟性、強制性和保守性的封閉環境,妨礙商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專業性流通企業跨省經營難,只限於地區內尋求規模,這必然形成商業流通普遍規模過小和進入異地市場的高的壁壘。

(三)市場績效

從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階段與產業組織演變的特徵來看,存在以下關係:(1)工業化前階段。這一階段,產業資源密集度以勞動密集型爲主,相應地,產業組織形式素質低,呈小型化、分散化的特點,小企業居主體地位,產業間關聯作用弱,幾乎不存在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推動。(2)工業化的實現和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在產業部門日益增多、交易複雜、產業技術關聯趨緊的格局下,產業組織形式演進爲以專業化協作爲特徵的托拉斯,大批量生產體系充分享有規模經濟效益,保持了低成本的競爭優勢,產業國際競爭力、國際市場佔有率和國內經濟增長速度迅速提高。(3)工業化後的經濟穩定增長階段。這一階段以信息業、高科技製造業與其他新興服務業爲主導,相應地,產業組織形式向多樣化方向演變,集中度與分散度適當,大中小企業關係協調,規模經濟與有效競爭共存,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

把中國流通產業組織放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產業組織結構的一般趨勢中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國流通產業組織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中小型企業並行發展,反映了企業對市場結構的適應和對各種市場機會的有效反應,推動了流通產業的發展和經濟增長,但是從中國流通產業組織結構變化的歷程看,流通產業組織結構呈現出“小、散、亂、差”的根本性缺陷,即產業集中度低,規模經濟偏小;衆多流通企業被各個部門、各級行政區劃分割,分散經營;低水平過度競爭造成市場秩序混亂,企業競爭力差,缺乏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

世界各國新興企業的發展演化過程無一例外地證明,企業的進入、退出或淘汰是市場競爭中一種帶有規律性和普遍性的現象。由於中國處於市場經濟發展初期,不健全的市場制度環境在相當程度上制約着流通組織結構優化水平的提高,並主要通過不合理的進入或退出壁壘對流通組織結構變化產生直接影響。流通業屬於低進入壁壘的行業。現階段中國不合理的市場壁壘主要表現爲過低的壁壘和過高的壁壘並存,及缺乏形成合理壁壘的機制,造成重複建設、過度競爭問題,市場效率低下。據一項研究成果表明,1999年中國國有獨立覈算工業企業流動資本週轉速度僅爲1.20次,國有商業也只有2.3次,而發達國家工業企業流動資本週轉速度一般爲6-8次,商業企業高達20多次。時至今日,全國各行各業因流通不暢,形成的資金短缺、鉅額商品滯銷,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不高,投入產出不對稱,發展的緩慢遲滯,整個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梗阻於流通。

二、中國流通產業組織結構優化的目標

當今,中國社會經濟發生了一系列新變化,從而向流通組織結構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中國流通產業組織結構優化調整的環境因素

對中國流通產業組織演變的影響。入世後,有雄厚實力的外國商業資本將加快進入中國的步伐,中國流通產業將面臨更嚴峻的競爭。中國流通產業結構調整必須按國際慣例進行,要求中國在越來越大的範圍內建立起規範的競爭市場,合理利用資源,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爲此,只有流通組織創新,才能促進技術進步與提高管理效率,實現規模化經營,內在地降低單位產品的經營成本,從而才能在專業化分工協作的基礎上,提高服務,創造世界名牌商品,進而在國際競爭中佔據有利的分工與貿易地位,由垂直分工爲主向水平分工爲主演進,由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變。同時,流通產業只有建立起有效競爭的格局,才能外在地迫使國內產業爲在國際競爭氛圍中求生存和求發展,努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轉換,達到降低成本,增加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優化結構的目標,並將競爭的努力由價格競爭擴展爲更廣泛的非價格競爭和市場外競爭,獲取更大的國際市場份額。

2.知識經濟對流通產業組織演變的影響。隨着知識經濟在全球範圍內的興起,世界各國的政府都在加大力度積極開展其知識經濟發展的對策與規劃的研究與實施,以期在未來以知識經濟爲背景的世界經濟分工格局中搶佔有利地位。這必將引起企業經營與環境的變化,從而對產業組織結構的若干決定因素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產業組織的演變。知識經濟時代對流通產業組織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流通組織形式提出更高的要求。隨着經濟的發展,消費者已經不再滿足於以往的市場購銷渠道,製造商也已不滿足於小規模、分散化、無組織的流通體系,迫切需要流通組織模式創新,提供專業化、大規模、高效率、低成本的流通組織體系。與此同時,隨着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方式將發生較大的變化,而新型的消費方式完全取決於流通組織形式。流通組織可以從商業的品種和質量,服務的形式和方式、網點的佈局和業態,從多層次、全方位反映人們生活素質和滿足消費需求。流通組織還可通過消費信貸、分期付款、廣告宣傳,產品展示等形式,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拓寬服務領域、增加服務項目,爲人們提供多種消費和生活方式。

(二)發達國家流通產業組織發展模式的啓示

世界工業化歷史表明,經濟發達國家無一例外是從流通開始推進並加速完成工業化進程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流通過程既是生產過程的繼續和延伸,又是生產過程的前提。流通在社會經濟中居於先導性的地位。據統計,國外商品的週轉、庫存、保管以及把商品向最終消費者運送的全部流通費用,一般要佔商品總價值的50%以上。流通速度對全部資本的週轉效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企業單純從技術途徑提高生產效率以獲取更多利潤的難度越來越大,而改進流通組織管理,提高流通效率則被比喻爲“一塊經濟界的黑大陸”。因此,發達國家於1960年代以後,相繼開始掀起“流通革命”,逐步發展起高度現代化、專業化、高效率的流通產業。當今,企業如果沒有相應的流通能力,生產能力再強,也不能快速有效地組織商品交易活動,也不能轉化爲現實的、有效的競爭力。

現代流通組織模式有兩種典型代表。一種是美國模式,即以大型生產企業爲主要力量,形成了以生產企業爲主導,大型分銷批發商、連鎖零售集團企業同步發展的流通組織形式。美國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在全社會商品流通中,生產企業的直接銷售佔主要部分。據估計,美國大約70%的生產資料是由生產企業直接銷售,約30%是由獨立的'批發商銷售。美國90%以上的出口貿易由200家大型工業公司直接控制。大型工業公司通過建立若干個現代化、高效率的銷售中心、配送中心、新式倉庫,現代信息技術貫穿於企業生產和銷售全過程,實行電子訂貨,即時配送,實現了與高度發達商品經濟相適應的流通現代化,推動了全社會流通產業的發展。另一種是日本模式,即通過成功地發展大型綜合商社,形成以專業流通企業爲主導的流通組織模式。日本大型綜合商社的特點是與金融、工業資本有機結合的流通產業組織形式,並以其融於龐大企業集團的實力,無所不包的經營範圍,成爲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從經營規模看,僅日本幾大綜合商社的經營額,就相當於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的1/3,佔出口的50%,進口的60%以上,從而推動日本經濟高度的社會化和高效率。許多中小企業的發展,就是依賴於綜合商社有效地解決引進技術、確保原料和開闢銷路這三大矛盾而發展起來的。儘管美日兩國的流通模式各有不同,然而,兩個國家都實現了流通產業的現代化,創造了突出的經濟業績。從這一事實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啓示:

1.一個國家的流通組織形式是一定經濟發展階段的產物,是按照經濟實力形成的。一般發達國家是在市場化體制完備、工業化生產高度發達、高度集中後,開始重視發展流通的,因而必然是金融、工業壟斷資本進一步向流通領域延伸,形成以工業資本爲主體的現代流通產業,商業資本儘管也有很大發展,但仍然要從屬於工業資本。但是,日本卻比較特殊,二戰後,日本財閥被解散,工業資本一無資金,二無市場,正是利用這一契機,使當時還是農村雜貨鋪式的商社逐步發展成爲經濟起飛的核心力量。可以說,綜合商社是日本所特有的政治、經濟等諸因素的綜合產物,很難爲其他國家仿效。

2.發展社會化、專業化、現代化的流通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與內在要求,是生產與流通在更高層次的分工協作,是現代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社會化大生產所帶來的產銷關係變化,這必然要求流通產業組織爲之提供商品銷售服務。因爲只有大批發商、代理商才能大批進貨,滿足生產企業產品單一化、批量化生產與銷售的特點和要求,使生產與消費很好的連接起來。這也與一、二、三產業順序啓動,相應發展的一般規律相一致。儘管美日兩國代表的流通組織形式不同,但不同流通組織形式卻都反映了流通社會化、專業化的共同規律。美國是通過大公司內部的高度專業化分工實現的,一方面發展龐大的專業流通產業,一方面發展專業化生產;日本則是通過發展大型綜合商社,綜合商社又與工業資本、金融資本組成巨型企業集團,從而在更大範圍內、更高層次上實現生產與流通的專業分工。

3.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爲流通組織發展的重要手段。一般流通組織形式的演變是與其科技背景相一致的。科技革命所引起的商品貨幣關係的深入發展,要求流通組織形式不斷的演化和發展。隨着現代科技在美國、日本流通領域的應用,百貨商店、連鎖超市、電子商務等流通業態的演進,從產銷合一、產銷分離到產銷結合的演變,就表明了流通組織形式是隨新技術應運而生,特別是當今以電子計算機爲代表的高新科學技術和科學的經營管理方式已能支持規模化、分工協作化的現代流通組織系統,使之在高效率、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上和經營管理的軌道上運行。現代科技的發展使流通組織由小型化、分散化向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方向發展,已成爲必然趨勢。

4.規模經濟與有效競爭共存是產業組織結構優化的內在要求。發達國家的流通產業組織結構演變表明:在工業化前階段,產業資源密集度是以勞動密集型爲主,相應地,小企業居主體地位,產業間關聯作用弱,產業組織形式是小型化和分散化,產業組織素質低,幾乎沒有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在工業化階段,產業部門日益增多,交易複雜,產業技術關聯不斷提高,產業組織形式演進爲以專業化協作爲特徵的大批量生產體系,托拉斯充分享有規模經濟效益,保持低成本的競爭優勢,迅速提高產業競爭力、市場佔有率和經濟增長速度;進入工業化後階段,信息業、高科技製造業與其他新興服務業成爲主流,相應地,產業組織形式向多樣化方向演變,集中度與分散度適當,大中小企業關係協調,規模經濟與有效競爭共存,經濟穩定發展。

5.不同流通組織形式體現不同的市場經濟關係,反映商品流通各自的特點。生產資料流通具有銷售批量大,用戶相對集中,購銷範圍廣等特點,商品的銷售活動可以由專業流通企業完成,也可以由生產企業直接完成,由此可以產生不同的流通組織形式。與生產資料相比,在生活消費品的流通中,工商關係在總體上只能形成以專業流通企業爲主導的流通組織形式,廠家直銷不可能佔主要部分,這是由消費品流通的特點所決定的。因此,研究流通組織形式問題,要根據不同商品的特點,解決好生產與流通的分工協作問題。

(三)中國流通產業組織結構優化的目標框架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中國流通企業組織結構中,不論是專業流通企業還是流通導向型企業,不論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與發達國家有着很大的差距。如在生產資料流通中,生產企業直銷雖已逐步佔到主要部分,大約70%,從這一點看,與美國模式比較相近,但這種自銷是一種分散的、初級的、低效的流通,還不是現代化的流通,而要發展現代化的大流通,像美國那樣主要依靠生產企業,在中國可能難以辦到。大型生產企業在規模與實力上遠無法與國外的跨國大公司相比,加之長期受傳統體制的影響,企業的歷史包袱十分沉重,解決生產上的種種問題,已相當吃力,要進一步發展高效率的現代流通產業,就難以爲繼了。另外,中國中小企業數量相當大,這決定了必須更多地發展和利用專業流通企業,如果以生產企業自辦流通作爲發展流通產業的主要途徑,不但生產企業的實力達不到,而且從宏觀的角度看,也是對於社會資源再投入的一種浪費。

中國的專業流通企業,改革開放後逐步走向市場經營,通過市場經營的磨鍊和學習,借鑑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專業流通企業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取得了重要發展。從總體上講,在資金、網點、渠道、信息、人員等方面,已經初步具備了流通產業的雛形。但從流通企業自身來看,還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即企業組織結構分散,經營規模偏小,衆多的專業流通企業及經營網點被各個部門、各級行政區劃縱橫交錯地分割,形成各自獨立小而全的經營單位,受體制的制約,又很難通過大量兼併重新組成若干個大型集團。從外部環境來講,流通企業要進一步向其他產業滲透、發展,餘地並不大。因此,專業流通企業與國內的大型生產企業極不匹配,形成了“小馬拉大車”的格局。要發展像日本那樣的大型綜合商社也不現實。

以上分析表明,中國國情決定了發展中國現代流通產業的途徑,無論通過生產企業還是專業流通企業,都難以成爲中國流通組織的主導模式,無論美國模式還是日本模式,也都不是我們的方向。只能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吸收國外模式的合理部分,發展符合中國實際的商品流通組織形式。我國正處在不斷加快發展的工業化、市場化、信息化進程中,迫切需要發展集約化的現代流通組織形式與之相適應。

基於以上認識。中國流通組織結構調整目標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流通組織形式,遵循客觀經濟規律和市場法則,實施流通領域的大集團戰略,加快流通組織的規劃,加強立法工作,提高流通組織建設的規範程度,運用市場機制調整和完善流通組織和組織方式,發揮經濟槓桿的作用,積極推進政企分開,使流通企業真正成爲市場主體;引進和吸收國外先進的流通組織形式和營銷方式,尤其要針對中國當前流通企業組織規模過小,低水平過度競爭,難以發揮規模經濟優勢,經濟效益持續下降等問題,政府通過制定流通產業組織政策,避免過度競爭,追求規模經濟爲主要目標導向;以培育和發展一批創新能力強、主業突出、擁有知名品牌、核心競爭能力強的大型流通企業和企業集團,使之成爲發展現代流通體系的骨幹和依託,成爲與國外流通企業相競爭的“主力軍”和對外實行跨國經營的“先遣部隊”,從而形成流通產業適度集中、企業間充分有效競爭、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組織結構。

三、促進流通組織結構優化的政策選擇

爲適應宏觀經濟環境變化並能引導、推動流通組織的健康發展,有必要通過政策對流通組織實施有效的集中、分散、兼併、融合、協作與聯合,從而提高流通的組織化程度。

1.堅決打破行業壟斷、部門分割和地區封鎖。這有利益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也是實行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經營,催化和發展一批跨行業、跨地區、跨國界的流通企業和企業集團的條件和前提。爲此,一是儘快制定反壟斷法。反壟斷法不僅針對壟斷企業,而且針對形成壟斷的行爲。當前特別要對由地方保護和行業保護形成的壟斷加以限制;二是清理現有行業法規。目前,由於政出多門,地方與中央、部門之間及新老法規之間存在衝突。因此,需要對現有法規進行一次大清理,特別要撤消和廢除一些阻礙競爭和製造壟斷的法規。三是爲了促進形成全國統一市場,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

[1][2]下一頁

論文發表,一定要選擇評職要求的符合的期刊,如行業,級別等,以免做無用功!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評職的具體要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