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學分層教學論文

從分層內容研究分層教學的有效策略,即在課堂教學中,選擇適合學生分層學習的內容;在課外學習中,選擇適合學生分層學習的內容。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科學分層教學論文,歡迎閱讀。

初中科學分層教學論文

初中科學分層教學論文1

一、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

根據三個層次學生在教學中的不同情況,採用梯度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同時,對三個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求低層次學生理解教材的基本知識。在培養實際能力方面,三個層次學生也要達到課標的要求,並要發揮中等、高等層次學生的學習潛力,對他們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進行培養和提升。

二、分層練習和作業

在講授完新知識後,教師要精心設計編排不同層次的課堂練習和作業:對高層次學生,教師指導學生能對書本知識進行遷移,能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中等層次學生,教師指導學生能對書本中的知識點進行理解,能簡單運用。對低等層次學生,教師指導學生能找到書本上的知識點,能套用知識點解決簡單的問題。讓學生有選擇地去做,以達到各自的學習目標,並及時糾正練習中所出現的錯誤,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不斷培養並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能力。

三、考查和評價分層

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不同的教學方法、手段。對低層次的學生,採用交流、講解、鼓勵等方法使其明確學習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樂學、愛學。壓縮考試次數,在平時考試後,給出標準答案和評分標準,讓學生自批、自評,並講評訂正。這樣可以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學生很容易就能找出自己的知識缺陷,並及時補救。由於學生參與了整個評價過程,進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身素質。我在實際教學中,實行分層教學測試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方法是“向學生出示的每次單元驗收卷,一般要設計基本題24道(包括選擇題和填空題及簡單的計算題,中等題2道,有難度題2道)。在平時測試時,對低層次學生的要求是完成基本題;對中等程度的學生除完成基本題外,另外加試中等題;只有優等生纔要求全部完成。並規定,某生測驗成績超過基本分數即向上一級轉化。這樣,每個學生都可獲得成功感和爭取向上一級轉化的積極性。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對低層次學生多實施耐心輔導教育加多鼓勵,儘量多提問他們,提高他們聽數學課的興趣,要求他們完成作業和在測驗中爭取合格以上的成績。對中、高層次學生主要是提升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鼓勵他們在課堂上多提問,鼓勵他們積極自學,多嘗試一題多解,儘量在測驗時爭取高分。

四、結語

總之,實施分層教學,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每個學生都能受到與其相適應的教育,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聽得懂,爲每個學生都創造了進步的機會,學生的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也提高了。同時,分層教學可以讓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輕鬆,學生明顯進步了,也縮小了學生之間的差距,促使學生整體優化。

初中科學分層教學論文2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學校不分快慢班。這既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又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但這樣一來,班級裏學生素質差距很大,使教師教學更富有挑戰性。針對這一現象,我試圖根據層級理論,實施分層教學,探索一條初中英語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

分層教學就是客觀地承認學生存在的差異,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將班級裏水平相差不大的學生歸爲一“層”,定爲一“級”,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從而使每位學生在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中求得最佳發展,分層教學既可以避免“鬍子眉毛一把抓”的一刀切現象,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縮小學生英語學習中的兩極分化差距,更是體現了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筆者在近一年的教學實踐中,在以下五個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一、素質摸底,分層定級

在進行分層教學前,教師必須通過必要的手段摸清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摸底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對英語的認識、心理準備、態度、習慣、方法和原有水平等。摸底的形式一般有問卷調查、自我定位、談心、座談及試卷分析。如,學期初的問卷調查,我設計了:(1)你以前學過英語嗎?(2)你喜歡英語嗎?爲什麼?(3)你對學好英語有信心嗎?(4)你是否堅持每天早晨至少30分鐘讀英語,晚上至少30分鐘聽英語?等10個小題了解學生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把學生分成幾個層級組,然後將分組結果告訴學生,達成師生心理溝通和相融,爲分層教學的實施提供客觀依據。

二、教學目標,分層制定

教學目標制定得是否全面、得當,是否適應每一層級的學生,直接關係到課堂教學效益的高低。在教學中對全體學生制定同一目標是不切實際的,同一目標定得過高,會令後進生“望目標而生畏”;而目標定得太低,則會埋沒一部分拔尖苗子。根據學生素質的不同層級,教師可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對後進生,要有達成性基本目標,讓他們達到義務教育的基本要求;對優等生,則要制定較高的教學目標,讓他們全面達到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拓寬知識面,加強“四會”訓練,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出類拔萃。

三、教學內容,分層確定

JEFC是一套適應大多數學生英語水平,符合大多數中等水平學生學習需要的新教材。因此,教材的內容只能適應大多數中等學生需要。在教學中,不同層次的學生,由於學習素質不同,對教材內容的需求也不相同。同樣的教學內容(如Three Skills)對於部分後進生只能當聽、說(Two Skills)來要求,而對於另外一部分學生則可以用作聽說讀寫“四會”(Four Skills)來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必須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授不同的內容。以教材規定的內容爲基礎,適當降低要求,適應後進生學習;反之,在教授教材規定內容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些思考性、創造性的能力題,以適應優等生的需求。這樣,班級裏既有“滿園春色”,又有“紅杏出牆”。

四、教學節奏,調整控制

英語課堂教學各環節節奏的快慢,影響到課堂英語語言實踐的廣度與密度,直接影響到一節課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的效果。因此,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教學進度也要適當調整控制。由於學生水平的層級性,在每一教學環節中,教師不能以相同的節奏和速度進行教學。對於重點、難點、新授知識,節奏、速度要放慢,讓後進生能聽懂;對加深、拓寬、課外練習等,則適當加快,否則,後進生聽不懂,沒事幹,影響課堂秩序,同時,也影響整個教學進度。如,教“現在進行時”,針對學生容易丟掉be(am,is,are)動詞,忘記加-ing這兩點難點,我儘量放慢節奏速度,讓後進生也能聽懂。但進行現在進行時與特殊疑問句聯用練習時,則稍加快語速讓優等生迅速完成,這樣不會造成學困生沒事幹,而影響整個教學秩序。

五、教學檢測,分層設計

課堂提問是檢查學生課堂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手段。高水平的課堂提問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隨教師的提問而積極思考。因此,課堂提問要注意應該有坡度,即層次性。對於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要儘量提一些基礎的簡單的問題吸引學生,讓他們充分表現自己,爲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以成功的體驗去激勵他們上進。而對基礎好的學生,教師應提一些有思考性、討論性的問題,讓他們在思考討論中不斷培養能力。如,在教“There be”句型時,我用幻燈片出示畫有小河、船、房子、樹、花、野草等的幻燈片,讓學生看圖。因爲畫面較爲滑稽,一開始學生的注意力便都集中在畫面上。我設計幾個簡單的題目,如,“Is there a boat in the picture?Is there a boat in the river?”等讓學生用“Yes.”或“No.”來回答。後進生對這些問題回答準確率很高,我用“Good!Well done!”來鼓勵他們,這時他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針對優等生,我問了些較難的題目,如,“Is there a river in the picture?”“Where is it?”等讓他們回答,然後以There be句型讓學生上臺描述畫片。通過這種分層提問,可以將全體學生調動起來,積極參加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

初中科學分層教學論文3

一、初中分層教學的理論基礎

在六十年代,J·卡羅爾提出過一個假設:人們傳統上所認爲的“學得好的學生”和“學得差的學生”之間的差別並不像想的那樣是由於智力上或遺傳上的原因,而更多地是由於學習速度的不同。隨後布魯姆組織的一系列的實驗都表明:大多數學得慢的學生是可能達到與學得快的學生一樣的學業成績水平,儘管學得慢的學生所花費的時間與需要的幫助比其他人要多一些。其中最重要的是:布魯姆綜合考慮了掌握學習的全過程,肯定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動機和情感的意義的作用。布魯姆的理論研究給予我們如下啓示:

①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並不像我們原來認爲的那樣大,也不是原來我們所認爲的那種性質(智商上或遺傳上的差異),而主要是一種學習速度上的差異。

②影響學生學習的主要變量之一是學生在學習某一學科時的背景知識的儲備的數量與質量。“學困生”之所以經常感到學習困難,主要是由於背景知識的貧乏,爲他們補充必要的背景知識顯然是應給予重視的;所謂“學困生”指智力正常,但學習效果不好,學習成績差,且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教學大綱要求的學生。

③由於個體上的差異,學生掌握同樣的教學內容所需要的學習時間是不同的,這恰恰是過去在以班級爲單位的集體教學中容易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教學能採用某種適當的組織形式給予不同的學生以足夠的且適合他們的個體差異的學習時間以及情感上的關懷,那麼,我們就可以改善他們的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益。

二、初中教學實施分層教學法的原則

1.激勵性原則:教師對經過努力達到目標的學生要及時肯定;對暫時達不到目標的學生,教師可給予幫助,但切忌諷刺挖苦。教師應運用多種激勵形式,有意識地爲不同層次的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艱辛,享受到成功後的`喜悅。教師不斷的激勵將逐步內化爲學生的自我鼓勵,成爲他們學習的精神動力,有助於形成以點帶面(一科成功帶動數科,一人成功帶動數人成功)的良好局面,使教育的功能得以充分實現。

2.動態性原則:對學生層次實行動態管理。若BC層學生在某學科上已達到相應的層次目標,教師要及時調整層次;教師既要鼓勵A層學生爲確保自身優勢並向更高水平發展不斷努力,也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調整。對近期內難以達到相應層次目標的學生,教師除給以一定的幫助外,可適當降低層次。層次流動可在期中、期末甚至平時進行,但不宜過於頻繁,學生層次在一個階段宜保持相對的穩定性。

三、初中分層教學法的實施過程和實施策略

(一)初中分層教學課堂教學的過程和模式

筆者把分層施教課堂教學劃分爲四個階段,即:提出目標、分層教學、歸納小結、反饋矯正。但這四個階段也不是絕對的、固定不變的,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課型靈活地變化。同時根據學習活動的進程掌握好教學的節奏,真正做到:“分合有致”、“動靜有序”,把“集中教學和分層指導”、“培優與補差”結合起來。

1.提出目標。教師提出本單元教學目標(口頭陳述或教具展示),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及實際情況自選目標,並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和學習內容。

2.分層教學。分層教學階段大致分爲三個環節:其一,教師出示分層自學提示,揭示學習要點及各知識點的學習提綱。其二,教師提示與該教學內容有關的背景知識,包括與之有關的典型習題。其三,教師設計差異性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並作出判斷,並在此基礎上組織分層討論,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觀察、探究、演算、討論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3.歸納小結。教師歸納小結時主要是點撥、啓發,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回憶,並鼓勵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和概括。通常情況下,學生層次不同其要求也有所不同,對於C組的“學困生”只要求他們陳述本節課“我學習過了什麼”“知道了什麼”對A層次的學生則要求他們在陳述中具有一定的系統性、條理性和嚴密性,以培養他們的思維概括性、邏輯性。

4.反饋矯正。教師備課時便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了不同序列的練習,制定不同的反饋措施,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得到必要的鞏固和提高。其中包括爲差生設計的補缺題,要求全班都必須完成的鞏固題,爲高層次學生設計的提高題。矯正的形式主要包括:學生自我矯正、小組成員相互矯正和教師組織的集體矯正。反饋矯正的週期一般爲一個教學單元。

(二)初中分層教學的策略保障

1.分層的策略

①分層的多元性——所謂分層的多元性,一是指:分層的依據主要是學生學科成績,同時也考慮學生的認知風格和情意特徵;二是指:先將學生分爲A、B兩個層次,然後在A層再進一步地層中分層。

②分層的動態性——動態性是指對學生的分層劃塊是非固定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情況進行階段性調節,做到“有進有出”,“有上有下”。其目的是如何始終把學生置於最有利於他們發展的環境中。

③分層的自願性——也就是學生自主決定學習層次,具體做法是教師和學生經磋商,學生可根據自己本人的實際情況自己確定學習目標以及相對應的層次。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教師角色的轉換

在實施分層教學後,教師必須同時面對多個不同層次的學生組,同時組織多個小組的教學活動。爲保證分層教學能得以順利實施,就必須構思與之相適應的課堂教學策略。我們認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角色的轉變顯然是一個首要問題。這種角色的轉變也就意味着教師的工作並非只是傳遞信息,甚至也不是傳遞知識,而是以陳述問題的方式介紹這些知識,把它們置於某種條件中,並把各種問題置於未來的情景中,從而使學生在答案和更廣泛的問題之間建立起一種聯繫。

四、結語

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指出:“我們依然缺乏對課堂教學作爲一個實踐活動的整體的、師生交互作用着的動態過程的研究,缺乏整合,缺乏對課堂教學的理性之具體的認識。”而分層教學的根本特點就是:改變過去傳統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圍着課本和教學大綱轉的被動局面,爲學生創設一個和諧而開放的課堂環境,使課程能夠成爲一種與學生的個體經驗相吻合的、且能促進學生個性和潛能充分發展有價值的知識系統,使每個學生爭取到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學習和發展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