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留置針在失血性休克病人採血中的運用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失血性休克病人經靜脈留置針採集血標本的效果。[方法]將120例失血性休克病人隨機分爲兩組,對照組採用一次性採血針採血,實驗組採用靜脈留置針採血。[結果]實驗組穿刺成功率明顯高於對照組,且對血管的損傷小於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失血性休克病人用靜脈留置針採血可減少血管損傷、減輕病人的痛苦。

靜脈留置針在失血性休克病人採血中的運用論文

【關鍵詞】 失血性休克;靜脈留置針;靜脈採血

靜脈採血是臨牀常見的護理操作,在搶救失血性休克病人時隨着病情急劇變化,血液中的`各種生化指標發生相應的改變,往往需要頻繁的採集血標本以動態監測生化指標及血常規。反覆的外周靜脈穿刺採集血標本,不僅造成血管損傷,增加病人痛苦,同時也增加護士的工作量,甚至影響到危重病人的診斷和治療。經靜脈留置針多次採血,可解決這一難題。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7年3月—2008年12月收治120例失血性休克病人,隨機分爲實驗組和對照組,均爲女性,年齡25歲~45歲,均無輸注化療藥物,均採用手臂肘關節至腕關節的背面爲穿刺點。兩組病人性別、病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材料 對照組採用國產一次性採血針抽血,一次性真空採血管。實驗組採用BD生產的20G Y型靜脈留置針、留置針肝素帽、敷貼、5 mL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真空採血管、生理鹽水。兩組均有皮膚消毒物品。

1.2.2 操作方法 對照組常規消毒皮膚後進行穿刺,採完血後立即拔去,下次採血時重新按靜脈採血操作程序操作。實驗組用20G Y型留置針穿刺成功後用敷貼固定。分別採用以下采血法:輸液前採血法,即接5 mL注射器抽取血標本後,套上肝素帽,然後連接備好的輸液器,調節好輸液滴數。輸液中採血法,即停止輸液1 min,抽取1 mL血液廢棄,以免影響監測效果,再抽取所需血量。封管期間採血,即從輸液接口抽取1 mL血液並廢棄,再抽取血標本,消毒肝素帽後抽5 mL生理鹽水從肝素帽進行正壓封管[1]。觀察兩組病人反覆採血後血管的完整性、疼痛,採血量是否充足及穿刺成功率。

1.2.3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採用2檢驗,P<0.05爲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3 討論

失血性休克的始動環節是由於血容量減少導致有效循環血表1 兩組病人採血效果比較量下降,由此引起微循環障礙[2]。在微循環代償期,兒茶酚胺釋放引起外周血管收縮,以保證重要臟器供血。微循環擴張期大量酸性產物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濃縮,黏稠度增加。微循環衰竭期由於消耗大量凝血因子,有出血傾向,這樣給抽血造成很大難度。

休克病人的血管癟塌時靜脈暴露不明顯。一次性採血針的缺點是不能保留,每次採血都要重新穿刺,反覆穿刺不僅損傷血管及周圍組織,穿刺失敗、壓迫不當致血腫發生,造成下次穿刺困難,同時病人也感到疼痛。 20G靜脈留置針管徑粗、流量大、採血量多。由於質地柔軟,可隨着血管的彎曲而遊走,沒有任何刺激性。爲使留置針發揮最大效果,穿刺時宜選用相對粗直、有彈性、血流豐富、無靜脈瓣,避開關節且易於固定的血管。由於失血性病人常常出現昏迷、躁動等情況,不能很好地配合,極易造成針管脫出,所以要用敷貼固定牢靠。

總之,失血性休克病人抽血使用靜脈留置針,可避免反覆多次抽取血液,減少對血管的損傷,減輕穿刺對病人的痛苦,減少護士的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爲搶救成功贏得寶貴的時間

【參考文獻】

[1] 陶麗敏,高永芳.靜脈留置針兩種封管液封管效果比較[J].護理學雜誌,2000,15(5):284.

[2] 曹偉新,李樂之.外科護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