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討論文

[摘要]圍繞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究,基於CNKI(2008-2017年)十年樣本文獻進行文獻量化分析。通過對樣本文獻的時間分佈、引證文獻、共引文獻、關鍵詞共現和其他分佈情況進行分析,以梳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研究進展,爲進一步深入研究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提供有益借鑑。

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討論文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文獻量化

在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的背景下,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蓬勃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新進展,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成爲新的時代命題。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直接影響着國家能否切實公平地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2016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等政策的出臺,實現了我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管理、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與保障等有法可依。隨着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的穩步推進,今後公共文化服務的重心將逐步轉移到實現均衡發展上來。在此社會發展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務及其均等化研究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1數據來源及方法

筆者以CNKI爲樣本文獻來源數據庫,以“公共文化服務”並含“均等化”爲主題詞進行高級檢索,檢索時間爲2017年6月18日,共得到文獻775篇。其中SCI、CSSCI及核心期刊文獻總量共155篇,剔除報紙報道、碩博論文、無關論文後共得到關聯性較高的樣本文獻106篇。利用知網計量可視化分析以及Citespace等方法繪製出樣本文獻的研究發展圖譜,對其發表時間、引證文獻、共引文獻、關鍵詞共現和其他分佈情況進行分析,以梳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研究進展。

2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究時間分佈

通過繪製樣本文獻的發刊時間與發刊數量關係圖,可從時間維度上直觀看出學術界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究的產出趨勢。“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究文獻數量於2011年開始呈現明顯上升的趨勢,2011年成爲時間序列中的第一個關鍵節點;2015年對應研究文獻數量達近年來峯值共28篇,並且年際間的文獻增量出現小範圍的波動,2015年之後又呈現出明顯下降的趨勢,2015年成爲時間序列上的第二個關鍵節點.2008年以前,學術界圍繞公共文化服務的研究成果頗豐,但幾乎沒有涉及到與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相關的研究。“十一五”規劃是較早提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國家級文件,隨着政府加大對文化事業投入及一系列公共文化建設重點工程的開展,2008-2010年間,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究在學術界嶄露頭角。研究初期集中於初步探索階段,文獻數量較低,範圍涵蓋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現狀、影響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因素、政府職責以及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發展佈局等主題。2010年後關於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研究呈現上升趨勢。隨着我國重點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的落實,促使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初見成效,全國文化基建項目穩步推進,羣衆文化機構數量有所上升,服務內容更加豐富,信息化水平也快速提高。在這樣的背景下並伴隨着“十二五”規劃的頒佈,掀起了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究的熱潮。2011-2015年間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究發文量激增,佔樣本總量的68%,學術界開始更多關注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路徑選擇,聚焦不同羣體間、地區間的公共文化服務現狀評價和服務水平差異比較,開始了因地制宜的均等化探索和學習。2015年後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研究產出開始下降,但研究逐步深入到服務模式、文化效應與價值實現等領域,也開始出現諸如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數字公共文化服務等新的研究方向。

3引證文獻

引證文獻是衡量學術文獻影響力大小的重要因素,被引證的次數越多說明該文獻學術影響力越大,越有價值。樣本文獻中引證最多也是出版較早的文獻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羅爾斯《正義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的薩瓦斯《民營化與公私部門的夥伴關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的亞里士多德《政治學》,這些學術著作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及其路徑選擇奠定了紮實的理論基礎。羅爾斯認爲正義的主題就是主要的社會體制分配基本權利與義務和確定社會合作所產生的利益的分配方式,[1]而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就是在確保社會成員文化權益基礎上對文化服務這種利益進行分配,是實現分配正義的一種方式,是在尊重社會成員的自由選擇權基礎之上,確保全體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機會均等、結果大體相等。[2]機會均等意味着儘管全體公民要素稟賦有差異,但接近和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機會和起點是公平的,平等主體間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所得機會是相等的,即平均的正義。結果大體相等是考慮到全國各地發展情況、發展速度存在一定差距,要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現地區無差異並不現實,需突出因地制宜的特點,根據各地區供給能力和公衆需求,創新供給方式,實現按需供給的最佳狀態,逐漸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陳立旭等學者認爲因其具有非排他和非競爭性的特點,決定了在推進均等化的過程中需明確政府的主導地位,確保志願參與的社會組織、承擔服務責任的服務機構能夠拋開民族、地域、收入差距的偏見,讓全體公民都能獲得與當下經濟發展和社會狀況相適應的文化產品與服務。[3]均等化的關鍵在於確保最低標準的公平,實現結果的相對公平,即分配的正義。薩瓦斯對公私夥伴關係、公共服務民營化等內容的論述開闢了公共服務供給、政府再造的新路徑。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是保障公民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必然結果。同處一個國家的社會各階層、各類羣體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服務條件、服務質量等的需求與期望紛繁各異,要實現服務的有效供給就必須確保對這些需求做出切實的迴應。就我國現狀而言,以政府爲主導地位的供給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效率,但由於我國地大物博、人口衆多,公民需求必然存在着差異,這種方式無法實現完全與公衆文化需求的良性對接,容易造成文化服務供需不匹配的局面,引發資源浪費等問題。因此多元主體參與公共事務成爲一種新的發展趨勢,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也可以考慮引入雙元主體參與、三元主體合作、多元主體互動的供給方式。通過強化政府責任,完善公共文化投資體系,暢通需求表達機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一系列具體措施,儘可能確保全體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的實現。[4]

4共引文獻

除了早期的一些經典著作,部分學者的研究也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探索做出了貢獻。表1是樣本文獻中共引排名前五的文獻研究初期楊永等學者以財政投入爲切入點對影響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因素進行深入挖掘,隨後也引發不少學者對地方財政公共文化服務支出效率、支出規模績效評價、財政保障機制和財政激勵等內容的研究。財政投入結構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國家的分配方式,區域間、城鄉間、不同種類公共服務間的投入結構失衡,制約着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發展,供給主體缺乏動力、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體制不健全、不靈活等都是影響我國公共服務文化均等化的重要因素。[2]除了關注完善財稅政策、信貸手段,建立多渠道的社會投入機制等具體解決措施之外,之後的學者立足全局,開始了探索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之路。王列生等學者放眼於美、英、法的公共文化政策,通過中西比較、相互借鑑,從體制障礙、意識形態、利益配置等方面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行詳細論述。周曉麗等學者將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模式分爲權威型供給、商業型供給和志願型供給,隨着社會治理主體的多元化發展,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共治模式也應運而生。[5]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道路模式理論探索的過程中,學者們也開始了對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實踐的探索,主要圍繞評價指標體系和地區的覆蓋範圍開展對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評價研究。微觀層面主要是選取與某項公共文化服務相關的多個指標,對全國範圍、幾個代表區域或者城鄉之間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進行比較。例如方標軍等學者以江蘇省13個地級市公共圖書館服務爲切入點,選取了公共圖書館年收入、財政撥款、總藏量、從業人員數、活動總量等12項內容作爲評價指標,分別計算了公共圖書館資源分配均等化指數和公共圖書館服務提供均等化指數,以此分析江蘇省公共圖書館均等化水平。[6]宏觀層面主要通過構建覆蓋範圍較廣的基本公共服務評價體系或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評價體系來衡量區域和不同羣體間的均等化水平。例如彭尚平等學者對成都市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深入研究,王新民等學者基於我國31個省域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行了實證研究。基本公共服務評價所涉及到的內容較爲豐富,包括教育、醫療衛生、就業、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通過選取幾個能夠反映該領域實際情況的有代表性的指標,例如教育方面選擇“教育支出佔地方一般財政支出的比例”“中小學生均教育事業經費支出”等指標,文化方面選擇“文化事業機構數”“組織文藝活動次數”等指標進行不同時空序列的分析和比較,從總體上把握公共服務均等化現狀。關於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評價內容主要是按照不同的服務階段例如“投入—產出—受益”過程,從人力、物力、財力方面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進行定量分析與評價。文化事業具有一定公益性可以均等化,例如公共圖書館、鄉鎮文化站這些最基本的文化事業應該列入,所有公民都有權享受公共圖書館的借閱服務,提供服務是政府職責所在,而文化產業帶有較強的市場性,通常很難均等化。[7]隨着時代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日益成爲數字化、網絡化環境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熱點內容。近些年國家有關部門也積極推進了一系列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等重大數字文化工程。2015年6月,文化部辦公廳下發《文化部公共數字文化工程管理辦法》的通知,號召各地區加強對公共數字文化工程建設的'組織管理,完善工作機制,結合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工作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步伐。各省建立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網站,利用自身優勢建設了不同的服務項目,例如北京市的精品文化資源庫、戲曲舞臺,天津市的家庭虛擬圖書館服務,內蒙古的草原文化、草原藝苑服務,福建省的閩臺文化服務等,創新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極大程度地豐富了羣衆文化生活。但由於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起步較晚,各地雖然積極進行建設,但尚未達到可均等化的程度,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建設工作的完善,未來可以考慮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範圍。

5關鍵詞共現

關鍵詞共現研究是通過提取樣本文獻中的關鍵詞,通過關鍵詞的演變、聚類反映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究變遷。筆者以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究的關鍵詞共現頻次大於7次,排名前7位的關鍵詞(見表2),作爲研究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核心。根據樣本文獻關鍵詞聚類得到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究關鍵詞聚類的知識圖譜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究於2008年在我國學術界初現,隨後關於均等化的探索逐漸深入。由於樣本文獻以“公共文化服務”並含“均等化”爲主題詞進行高級檢索,所以“公共文化服務”和“均等化”成爲關鍵詞共現網絡的核心。早期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的公共產品理論推進了政府職能的轉變,併爲公共服務市場化奠定了理論基礎。文化產品按照主流觀點分爲純公共文化產品、準公共文化產品和私人文化產品。公共文化服務是純公共文化產品與準公共文化產品的集合,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則是“純度”最高的公共文化服務,非競爭、非排他以及較強的外溢性決定着其供給必須兼顧效率與公平。[8]公共圖書館作爲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基礎設施,在服務供給中發揮着基礎性作用。不少學者以各地公共圖書館爲縮影進行研究,以對比、折射出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研究提升服務效能的路徑。但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是長期目標,首要任務是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沒有標準就無法衡量均等化的實現程度。“十三五”時期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主要發展指標包括公共圖書館年流通人次、文化館(站)年服務人次、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國民綜合閱讀率等,把龐大的公共文化服務工程轉化爲一些具體目標和指標,通過精細化設計和目標管理等方式,有利於加快均等化實現的步伐。

6學科分佈與合作研究

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究樣本文獻主要分佈於哲學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學科。樣本文獻中,屬於哲學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學科的文獻佔總量的64.5%,不難看出已有文獻中,綜合性的學科交叉研究較少,且研究作者間的合作程度較低,分佈鬆散,尚未形成緊密的合作研究共同體。哲學與人文科學學科側重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價值取向與路徑選擇的探索,如柯平[9]、陳昊琳[10]、張波[11]、楊澤喜[12]等學者;社會科學側重對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實證分析,如方標軍[6]、王洛忠[8]、李國新[13]等學者。樣本文獻中,不少研究帶頭人如楊永、吳理財、柯平等學者研究項目都有基金依託,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一定程度上也推動着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究向前邁進。

7結語

我國學者對公共文化服務進行了大量積極的探索,公共文化服務研究、實踐與我國公共政策相互推動促進,“十一五”規劃是較早提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國家級文件,隨着政府加大對文化事業投入及一系列公共文化建設重點工程的開展,促使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初見成效,伴隨着“十二五”規劃的頒佈,掀起了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究的熱潮。但學者間研究相互合作的程度較低,目前儘管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究文獻數量有下降趨勢,但不同學科之間研究的相互交叉,也會催生一些新的研究方向,例如隨着“互聯網+”、大數據平臺的運用而產生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這些新的研究方向,仍然是炙手可熱的研究主題,將不斷豐富和完善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王滬寧.羅爾斯《正義論》中譯本序[EB/OL].

[2]楊永,朱春雷.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三維視角分析[J].理論月刊,2008(9):150-152.

[3]陳立旭.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J].浙江社會科學,2011(12):4-7.

[4]朱麗華,魏翠玲,袁貞.推進河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對策研究[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21-122,129

[5]周曉麗,毛壽龍.論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及其模式選擇[J].江蘇社會科學,2008(1):90-95.

[6]方標軍,丁宏.江蘇省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測評與分析——基於泰爾指數法的實證研究[J].新世紀圖書館,2014(3):5-9.

[7]常修澤.中國現階段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7(2):66-71.

[8]王洛忠,李帆.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構建與地區差距測量[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3(1):184-195.

[9]柯平,朱明,何穎芳.構建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5(2):24-29.

[10]陳昊琳.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概念演變與協同[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5(2):4-9.

[11]張波.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政治意蘊及其供給邏輯[J].理論探討,2015(2):150-153.

[12]楊澤喜.構建公共文化服務的邏輯原點與路徑選擇[J].江漢論壇,2012(5):141-144.

[13]李國新,張勇.推動公共圖書館事業“中部崛起”[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6(6):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