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家園合作如何培養幼兒良好行爲習慣論文

【摘要】“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人是兼有感性、理性、靈性和神性的動物。靈性人皆有之,只是稟賦略有不同。現代心理學家認爲,一個人從0歲到6歲左右生長髮育是一個極爲重要的生理、心理髮展時期。在這一時期的發展往往是爲今後一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打下基礎的階段。良好習慣對幼兒的影響將伴隨幼兒的一生,使其終身受益,因此對幼兒良好行爲習慣培養顯得尤爲重要。幼兒園與家庭作爲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和第一課堂,在培養幼兒良好行爲習慣方面具有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以學前教育機構的職責所在,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家長的聰慧及耐心共同創造,共同發展,讓幼兒變得更加美好。

淺談家園合作如何培養幼兒良好行爲習慣論文

【關鍵詞】家園合作;幼兒;行爲習慣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把開始受教育的幼兒比作一塊大理石,把教育者比作雕塑家,他認爲這些雕塑家第一是家庭,家庭中最細緻和最有才幹的雕塑家是母親;第二是教師;第三是集體;第四是受教育者本人;第五是書籍;第六是完全未想到的雕塑家。美國教育研究證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和諧一致,對幼兒的學習和成長十分重要。因此,想要促進兒童在德、智、體、美幾方面都得到發展,就必須協調好環境中的各個教育要素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使學前教育機構和家庭開展的各種活動都能有機結合、和諧統一。

一、學前教育機構與家庭合作共育的形式及效能 1.通過不同的開放時間,滿足家長的不同需求

不同的學前教育機構擁有不同的開放時間,以及同一所學前教育機構也具有幾種不同的開放時間,這就使家長能從家庭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各種學前教育機構中進行比較,甚至在同一學前教育機構中加以選擇,因而就從根本上滿足了家長的切實需要。

2.通過家長手冊,全面展示學前教育機構的風采

每一所學前教育機構都會印有屬於各機構與衆不同的家長手冊,免費發給家長,從而使學前教育機構各個方面的信息都能以文字及圖文並茂的形式全面地展現在家長面前。這些家長手冊的大小、厚薄、裝飾雖不盡相同,但都包含着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途徑、接送制度、收費制度、郊遊制度、家長參與、教師簡介、節假日安排等信息。

學前教育機構是幼兒走出家庭的第一個教育機構,必然牽動着每位家長的心。家園手冊是學前教育機構與家庭聯繫的重要視覺通道,具有首因效應的作用,因而應受到每一所學前教育機構的高度重視。

3.通過接送孩子交流,開展學前教育機構和家庭的日常交往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化,現在很多學前教育機構也改變了自己的政策,建議家長每天提前10—15分到機構來接幼兒,使自己有足夠的時間,自由地與教師交換信息、分享信息,這樣既維持了家長和教師的每日交流,又不會推遲教師的正常下班時間。學前教育機構在教師和家長之間建立了互惠的夥伴關係,從而使雙方的合作共育能夠健康而又穩定的發展。

4.通過觀察幼兒活動,發展學前教育機構和家庭合作的關係

家長可以通過實地觀察和實驗室觀察來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通過局外觀察或者參與觀察,投入到班級的活動中去,在和幼兒一起活動時對幼兒進行細微的觀察。更好的瞭解幼兒,與幼兒一起分享某個時光。家長進班觀察幼兒的'活動,是家長參與學前教育機構教育工作的一種重要形式,不僅能增加幼兒的適應性,豐富幼兒和家庭的生活,而且還能幫助家長具體瞭解班級的教育方案,密切家庭和機構的合作關係。

學前教育機構還安排了家長會、志願者活動、開放日活動等各種活動,其目的是爲了搭建家長和教師對話的平臺;傳遞各種保育教育兒童的信息;促使家長成爲團隊中的一員;分享家庭的不同文化;提升學期教育機構和家庭共育的質量;化解學前教育機構和家庭之間的矛盾。

二、學前教育機構與家庭合作的價值 1.保證家園合作的雙向性和互惠性

教師和家長是教育過程中的合作伙伴,他們不僅分享一日活動作息時間、食譜等各種信息,而且雙方是信息的發送者,同時也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家長最瞭解幼兒,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位老師,家長也是幼兒最好的老師。現在很多家長都是學前幼兒機構信息的分享者和接受者,應鼓勵家長們日益成爲信息的發送者,更好的發揮家長的角色作用,更好的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更好的與幼兒教師建立良好的互惠關係。

2.不斷加強家園合作的多樣性和全面性

學前教育機構強調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促進與家庭的合作與交流,如果能更好的重視家訪工作,重視組建家長志願者隊伍,鼓勵他們把自己寶貴的經驗、寬裕的時間奉獻給幼兒園,充分地參與到幼兒園教育中來,讓幼兒更加健康和諧的發展。

3.增強家園合作的實效性和規範性

教師擁有開展園內外活動的決定權,家長具有組織各種活動的建議權,機構辦公室具有進行不同活動的知情權。如果我們把何時何地開展散步、參觀、郊遊等活動的決策權下放給教師,並給家長建議權,那麼我們就能保護教師開展園外活動的積極性,增強家園合作的效果;如果我們在開展園外活動之前,得到家長書面承諾的“尚方寶劍”,那就能減輕幼兒教師的心理壓力,真正擴展學前教育機構與家庭合作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