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課堂行爲的心理學論文

大學生作爲特殊的學生羣體,生理和心理逐步步人“成人”狀態,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尤其在網絡和媒體日益發達的背景下,大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容量也大不同於以往,致使傳統的教師角色和教學方法受到挑戰。洞悉大學生課堂行爲表現的心理因素,並採用適當的方式對其進行恰當教育與適當引導,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

大學生課堂行爲的心理學論文

一、大學生課堂行爲類型

一是積極參與型。此類學生學習態度端正,學習目標明確。課堂上用心聽講,記筆記,積極提問和回答問題。同時也會使用各類手段蒐集、求證授課信息,比如用手機、筆記本上網查詢課堂中提到的概念、理論等。

二是適時充電型。此類學生對課堂本身並不一定是十分投入,而是留出部分精力來自主學習,會在課堂上看課外書或相關的專業書籍。

三是出勤不全型。此類學生存在遲到、曠課甚至逃課現象。有的請人幫忙代上課、代答到。“逃課網”可能是他們經常光顧的網站。

四是娛樂休閒型。此類學生多對流行、時尚話題十分感興趣,喜歡各類電子設備,上課時,常用手機上網瀏覽網頁、聊QQ、刷人人網、刷微博、炒股票等。

五是無聊厭煩型。此類學生一般對上課內容不感興趣,但是又出於考勤的無奈出現在課堂,常見的有課堂上走神、睡覺、吃東西等。

六是消極抵抗型。此類學生常見的有集體沉默、對教師提問不理不睬。

七是意外浪漫型。此類學生比較少見,屬於個別情況。比如男女朋友在課堂上有親密行爲、浪漫表白等。

前兩種類型行爲是比較有建設性意義的積極行爲。而後五種都屬於是消極行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堂秩序和教學質量,必須根據其心理特點對其行爲進行引導。

二、大學生課堂行爲的心理學分析

積極參與型的學生,除自身學習興趣濃厚外,充分利用大學短暫的幾年時間獲取以後就業的資本也是他們的目標之一。適時充電型的學生,就業導向則十分明確。他們更願意學習一些可以直接應用到實踐的東西,對上課教師講到的理論知識會有選擇、有鑑別地去聽,並且更願意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利用時間、主動動用其他資源(如圖書館)來了解相關技能操作。出勤不全型的學生,可以從學生、教師、教育體制三方面來分析原因。從學生方面來說,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學生的就業導向較明顯,很多大學生會活躍於各類學生活動中來鍛鍊自己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而無暇顧及只講理論的課堂。二是大學錄取的專業並非自己喜愛的專業,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存在牴觸情緒。從教師方面來說,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方式呆板、教師人格魅力不夠等,都會導致無法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和注意。從教育體制來說,中國高等教育“嚴進寬出”的體制,也直接造成大學生在經歷了三年高中時期“艱苦奮戰”後的突然鬆懈,缺乏動力和約束機制來促進學習。

綜觀來說,上述三種類型學生的課堂行爲與當代文化背景有着一定關係。在社會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人才的標準也正發生巨大變化,僅僅有大學生的學歷並不足以立足社會,綜合競爭力變得日益重要。因此,身處校園的大學生也比以往更加關注自身未來發展和就業形勢。

娛樂休閒型的學生,對學習成績一般不會特別介意,對課堂上教師所講內容也會持無所謂的態度,只關心流行、時尚話題。在他們眼中,教師可能是“老古董”,教學的內容可能已經“陳舊過時”。對這類學生而言,來上課既不耽誤自己“做事”,又可以掙點考勤分數,可謂一舉兩得。其實,這類學生頭腦一般比較靈活,思維活躍,對新事物比較敏感,且接受能力快。教師如果能夠適當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課堂氣氛將變得十分活躍。

無聊厭煩型的學生,有些類似於出勤不全的學生,但是比後者可能更膽量不足、更屈服教師權威。這類學生大多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抱着“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態,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課堂內容枯燥、教學方式相對單一、教學內容過難或過易,都容易引發此類問題。他們希望教師不要對着課件照本宣科,講一些教材之外的東西,講課的節奏更快一些,容易的內容不要重複,課堂之初設定清晰的學習目標等。對這類學生,只需給予更多具體目標,就可進行較好的引導。

消極抵抗型的學生,對課堂極度淡漠,不參與、不反對,一副“事不關己”的姿態。這其實是一種缺乏歸屬感的表現。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爲,人在滿足了低級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之後,會產生“歸屬與愛的需要”,即要求與他人建立感情的聯繫和關係,如參加一個團體並在其中獲得某種地位課堂中學生的這種需要沒有被滿足,就不會積極參與課堂之中。如果有很多學生都存在這種消極抵抗的表現,課堂上教師自講自的,學生各做各的,對教師的提問無動於衷,這也可以說是一種“責任擴散現象”。也就是說當在場的人越多,每個人就感覺自己身上的責任越小。大學課堂中的集體沉默現象,部分可以歸因爲每個學生都覺得回答問題不是自己的責任,沒有必要做“出頭鳥”。

意外浪漫型的學生,在課堂中比較少見。美國心理學家埃裏克森認爲,剛步人成年早期的大學生,這一階段的中心任務就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親密感來源於友情和愛情,即希望找到一個人與自己分享快樂和痛苦,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互相幫助。因而,戀愛對於大學生來說十分正常,但是並不是每個大學生都可以很好地處理戀愛與其他事情的關係。因此就出現一些比較“出格”的課堂表白行爲,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教學秩序,卻被大學生誤認爲是“浪漫”。

三、課堂教學中心理學的實踐與應用

我國著名學者周國韜等人認爲要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可通過以下四個方面努力: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感、增加外部目的、認知知識價值觀。W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十分必要。

第一,鑑於大學生對自身未來發展和就業形勢日益關注,教師應該在課堂中注人更多“就業指南、實戰指導”的元素。在講解課堂知識的同時,提供專業相關的就業信息,幫助學生分析就業形勢。尤其針對工科類學生,可以嘗試邀請校外專家來親臨現場,並在課堂中儘量多安排一些實踐技能,給學生以鍛鍊的平臺。充分體現出對學生的真誠的關心和愛護,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還可以借鑑“以問題爲本的學習”的思路,即以現實問題作爲學習活動的起點,學生在活動中共同決定如何處理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有關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以及相互合作、自主學習的能力。

第二,針對課堂無法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教師應該設法瞭解學生深層次心理需求。不同類型的學生必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教師在課堂上應設法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求。爲此,教師應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瞭解,幫助他們建立團隊(如採用分組討論、任務小組等形式),賦予學生歸屬感,滿足其“愛與歸屬的需要”,調38動其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教師的講課要盡力做到難度適宜、邏輯清楚、計劃清晰。遵循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的原則,幫助學生明確其學習目標,滿足其“求知的需要”。同時,給學生髮展的舞臺,課堂上給予學生表現的機會,多鼓勵學生看書、讀文獻、做演示,鼓勵學生超越自我,爭取可以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

第三,針對部分學生漫不經心的態度,教師應該注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課堂教學其實也是一種人際互動關係,只有相互對對方的行爲做出反應,活動纔可以順利進行。尤其對大學生而言,別人的評價對今後的行爲影響非常重要。心理學家赫洛克的實驗表明,沒有反饋的學習效果最差。[6]很多教師會讓學生自主講課,這對學生自主學習和表達能力是很好的鍛鍊,但是學生也期望從教師那裏得到比較全面、詳細的、有針對性的反饋,以便明確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第四,教師應該注意課堂中的各種心理學效應,並減少對學生的刻板印象。人際交往中的各種心理學效應也存在於課堂這個特殊的社會活動場所,首因效應、近因效應、認知失衡效應等的合理利用和恰當防範,也會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7]另外,部分學生課堂學習興趣不高,是因爲覺得教師對他存在不好的“刻板印象”,這在藝術生身上體現尤其明顯。身爲教師,應該嚴加防範自身出現這種傾向,要用客觀獨立的眼光看待每個學生。

第五,教師應借鑑人本主義的心理學思想。所謂“親其師,信其道”,用在高校教師身上更加貼切。大學生作爲成年人,已經擁有比較成熟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高校教師應該瞭解他們這種特點,對學生表現出充分的尊重和欣賞。從根本上說,教師“以學生爲中心”,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追求自我完善的動機;發自內心地尊重學生,關注學生,給學生創設一種安全、輕鬆的心理氛圍。這種尊重並非放低自己取悅學生,而是以平和的心態去看待學生,對學生表現出的個性表示理解,不“唯師獨尊”。當然,不同年齡段的教師可以有不同的方式,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可能僅僅通過對學生表示包容就能達到效果,而年輕教師可能更多表現爲與學生做朋友,適當地表示支持,進行平等對話。

第六,努力成爲學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師。部分學生認爲“嚴格不失幽默,博學而不浮誇;犀利有想法,學術好實踐強”是具有最強吸引力的老師。如果教師可以儘自己所能,對自己進行適當的印象管理,以符合學生心目中理想老師的形象,相信課堂教學也會增加新的色彩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