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高產優質生產管理技術探討論文

1 科學建園

茶葉高產優質生產管理技術探討論文

優質茶葉是在基本無污染的生長環境下,根據規範的栽培管理流程生產的,其農藥殘留、重金屬以及有害微生物的含量都能夠滿足無公害質量標準要求。茶園的建設規劃必須符合良種化、梯田化以及水利化的需求。開墾10°以下的平地,通常建立直行茶園;10~20°的緩坡,建立等高條植茶園;20~25°的陡坡地可以選擇建立窄幅梯田茶園,但要注意梯田必須外高內地。選擇雙行雙株進行種植,挖溝的標準是50.0~60.0 cm,兩溝中心距離1.5 m,開溝過程中應將表土與心土分開堆放,表土應全部回溝。

2 培肥土壤

採取科學合理的栽植技術手段,努力改善茶園土壤的水、肥、氣、溫度等條件,確保茶樹的健康生長。例如,中耕除草能夠有效的疏鬆土壤,增強土壤通透性;翻理雜草能夠提升土壤的有機質含量;熟化土壤可以加厚活土層。茶園的施肥工作應當儘可能選擇農家肥、有機肥、微生物肥料以及腐植酸類肥料、無機肥等,化學肥料應當與有機肥料交替配合施用,有機氮和無機氮的比例掌握在1:1最好,每1 000 kg廄肥添加20 kg尿素,最後的追肥工作應當在進行茶葉採摘前30 d左右實施,葉面肥料應當在採摘之前的20 d左右噴灑。

3 栽植管理

儘量選擇抗性較強的優良品種,有助於降低茶樹生長過程中的病蟲害發生機率。例如,選擇角質層較厚和茶單寧含量較多的品種,具有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選擇雙行雙株的栽植方式,穴間距大約保持在30.0 cm左右,茶園可栽植8萬~9萬株/hm2。進行移栽時,首先,要使用黃泥漿進行蘸根處理,之後將茶苗進行分級並放入穴內,確保茶苗根系展開,茶苗莖基和表土的距離大約在3.0 cm左右,根系和底肥的距離保證超過10.0 cm,栽植之後,要給予充足的定根水,再在茶苗根部附近撒上一層細土,有條件的地區也可以選擇鋪草保溼法,來避免土壤水分過快蒸發,保證幼苗健康生長[1]。

4 茶樹修剪

4.1 幼齡茶樹定型修剪 對幼齡茶樹進行定型修剪的主要目的在於培養茶樹骨幹枝和樹形。定型修剪通常分爲三次實施,修剪工具選擇整枝剪。首次修剪是在茶苗生長到30.0 cm左右時,剪掉距離地面15.0~20.0 cm以上的枝條,對於生長情況較好的茶苗,在移栽到茶園之前就能夠進行首次定型修剪;二次修剪的高度應該在首次修剪的基礎上提升10.0~15.0 cm;最後一次修剪的高度也是在二次修剪高度的基礎上增加10.0~15.0 cm。對幼齡茶樹進行三次定型修剪,讓其高度處於40.0~50.0左右,定型修剪時必須要注意外側枝的培養,讓其分枝能夠向外伸展。定型修剪通常來說1次/a,對於長勢較好的茶園可以2次/a。

4.2 成齡茶樹修剪 經過多年的採摘以及修剪,茶樹成齡之後,在其樹冠上能夠發現很多小分枝,這些小分枝也被稱之爲雞爪枝,由於它們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茶樹對養分的吸收,對茶葉質量與品質也造成了影響。這時,要進行深修剪,對於茶樹樹冠上方15.0 cm左右的雞爪枝完全剪除,從而恢復樹勢,增強茶樹的'育芽能力。

4.3 衰老茶樹臺刈 臺刈這種方式通常是針對一些衰老情況比較嚴重的茶樹,從茶樹根莖位置割掉全部樹冠,從而讓根莖位置的不定芽生長髮育成爲新的樹冠。臺刈時,應選擇較爲鋒利的刀割掉細小枝條,選擇鋸子鋸斷較粗的枝條,操作過程中,要注意樁口破損,避免影響枝條發育。

5 病蟲害防治

5.1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是茶樹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基礎,可以藉助於農事活動來對茶園的環境因素進行人爲的改善,讓其不利於病蟲害的產生,起到預防病蟲害的目的。通常來說,可以採取如下辦法:選擇抗病性較強的茶樹品種、科學密植、適時採摘、冬季深翻改土等。

5.2生物防治 做好茶園生態中害蟲天敵的保護工作,能夠有效的預防很多蟲害的發生。例如,蜘蛛能夠有效的降低茶園內各種害蟲的數量,並且蜘蛛的繁殖率高,大約每隻蜘蛛每天能夠捕食5~10只害蟲。另外,也可以選擇人工繁殖害蟲天敵的辦法,比如,選擇蘇雲金桿菌來防治茶毛蟲等害蟲。

5.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部分害蟲的趨光性,在茶園內設置殺蟲燈誘殺,或者利用害蟲對不同顏色的趨性,設置色板來進行誘殺。同時,還應該對茶園內羣集性較強的害蟲實施人工捕殺。

6 科學採摘

按照茶樹生長階段的不同選擇有針對性的採摘對策。幼齡茶樹要堅持以養爲主,以採爲輔的採摘原則,選擇打頂養芽的辦法,有助於分枝發生,培養骨幹架,確保茶樹能夠生長出更加濃密的樹冠,還有利於茶樹根系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