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作文語言綻放光彩論文

【摘要】

讓作文語言綻放光彩論文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新課標》在總目標中,也明確提出了作文的要求:“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然而長期以來,我們並沒有找到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讓學生不再“談文色變”,可以如涌泉之水,源源不斷地注入筆端。筆者認爲作文其實是一個內部語言與外部語言轉化的過程,如何

靈活地實現兩者之間的轉化,是提高作文的關鍵。

【關鍵詞】弊端 解決方法 品味 仿寫

寫作是以書面語言表達觀念的過程,是一種複雜的智慧技能。《新課標》中指出寫作教學應貼進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裏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

然而我們不難發現,在現在的學生習作當中,存在着相當大的弊端,具體地可以表現爲以下兩種情況:

一、 學生語言貧瘠,空洞無物

作文課上,我們經常看到學生持筆茫然,筆下生澀,似乎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發呆。他們不知道從何下手,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語言去表達。讓學生寫一幅春天的美景,很多學生往往數十個字就可以解決了。如這一位學生寫的“春天的景色很美。有粉紅的桃花,有紅色的杏花,有白色的梨花,還有蝴蝶、蜜蜂。春天我們還可以去放風箏,去春遊。春天真好,真美!”這樣的作文出於一個高年級學生的手裏,我想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會意識到作文教學的失敗。 爲了解決這種語言的貧瘠,近些年來許多教師也採用了一定的措施。比如我們通常所採用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多讀、多看、多背。許多教師從三年級開始要求每個學生人手一本作文書,有空就看,並且把作文中的好詞好句、精彩片斷摘抄起來,熟讀會背。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能讓學生的語言豐富起來,然而僅僅這樣的背誦是不夠的,因爲它會使學生的作文步入第二個弊端,即語言的失真,生搬硬套。

二、 學生語言失真、生搬硬套

學生在大量背誦的基礎上,語言有了一定的積累。但這樣的積累還是原始的,未經加工、整合的。這樣的語言如果不加以學生自己任何的思維修改與整理,直接運用於作文當中,學生定然無法熟練地用一定的表達方式表現已獲得的素材,只能藉助於思維一時的活躍,跳躍式地寫作,致使習作中內容結構零亂,說假話、

空話,前言不搭後語的現象就會出現。

這是一篇六年級學生的作文,他在背誦了很多成語之後寫了這樣的一篇習作:

“星期天,我們一家人準備去動物園玩。出發前,風度翩翩、沐候而冠的爸爸趾高氣揚地穿上新買的皮鞋。我那半老徐娘的媽媽也打扮得花枝招展的。頭頂羽毛未豐的妹妹也學着媽媽的樣子穿得煥然一新。我們一丘之貉駕着車來到了動物園”

學生的成語是用得多了,語言是生動了,可卻是毫無意義的生搬硬套,寫出來的作文不倫不類,讓人在好笑的同時更能感受到一種心痛:這就是我們作文教學的成果嗎?

針對以上兩種常見的作文弊端,我認爲作文的教學僅僅重視語言的積累是不夠的,(當然毫無質疑,語言的積累是決定作文的一個方面)在積累的過程中,我們要做的第一步是正確理解詞語的意思,以免學生出現如弊端二中所呈現的現象。積累的第一個目的就是讓學生怎樣把語言用正確,然後考慮把語言用生動。

語言生動運用,應該把外部語言與內部語言結合起來,在積累過程中,把外部語言內化;在寫作過程中,把內部語言外化。這纔是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因此我認爲針對弊端一,我們要做的是:抓品味點,積累外部語言,將其內化;針對弊端二,我們可以做的是:重視仿寫,激活內部語言,靈活外化。

三、 抓品味點,積累外部語言,將其內化

所謂品味點是指文本中的精彩片斷,寫法上的獨到之處,句式上的有意變化,修辭上的別具一格等凝聚着作者心血的言語。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文質兼美,內涵豐富。如《荷花》、《鳥的天堂》、《桂林山水》、《搭石》、《花鐘》等等。這些文章在語言上也謂是精典之作,那麼我們就可以對文本中的重點詞句進行分析,反覆地品讀,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精彩片斷進行理解,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等等。這些言語對於培養學生的語言鑑賞能力及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也是我們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要求學生會靈活使用的。如何把這些外部語言積累起來,並內化爲學生的內部語言,這就要求我們教給學生一些品味的方法。

1、聯繫生活,激發體驗

生活有多麼寬廣,語文就有多麼寬廣。語文作爲一門得天獨厚的課程,爲學生提供了貼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於語文與生活有着這樣密切的'聯繫,我們認爲外部語言的積累,離不開豐富的生活體驗,每個人必須通過自己的生命活動獲得某種對生活的體驗,才能去掌握言語所標示的東西及其背後潛藏的思想與情感。

葉聖陶也曾說過:“不瞭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字典、詞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驗,對於語言文字,纔會有正確豐富的瞭解霍姆林斯基也認爲“學生用詞混亂,是因爲這些詞沒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見、所觀察和所想的東西聯繫起來。”是的,過往的體驗纔是對語言文字最好的註釋。

例如《燕子》一課中寫道“幾對燕子飛倦了,落在電線上。藍藍的天空,電杆之間連着幾痕細線,多麼像五線譜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譜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讚歌。”如果學生不知道什麼是“五線譜”,不曾親眼見過,而教師又未能採取其它方式來彌補這一體驗的空缺,學生在讀到這段文字時,腦海中就不能產生“五線譜”的表象,也無法感受到言語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無法達到“入境始與親”的境地。如果這時只是讓學生單純地把這段優美的文字背誦下

來,學生根本就不能靈活地運用。教師只有讓學生出去觀察了電線杆與燕子的停駐之間的畫面,並解釋“五線譜”在音樂中的定義的時候,學生的心裏纔會留下了一幅美麗的畫面,腦海中對文本中所寫的語言也有了更深一步地感悟,也許下一次他看到小燕子停在電線杆上的時候,他也會發出感慨:多麼像五線譜! 所以脫離生活體驗的語言積累定然是“蒼白無力”的,語言的豐富、深刻、敏銳、美妙,必須建立在開啓個人體驗的基石之上。作爲語文教師就是要善於在學生對言語的感悟中,進行多方引導、點撥。將其隱藏於內心深處的各種體驗調入前臺。這樣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感悟就會更加深刻。

2、運用比較,加深感悟

品味的方法常用的是比較法。有比較纔有鑑別。在比較中適當地運用增刪補換法,並和原文對比,顯出優劣,通過品詞析句,品通感悟,言語對象的形態、句式、語調、含義等。感悟文章遣詞造句的準確、貼切、傳神,感悟語言表達的方法規律,提高閱讀質量,豐富語言積累。

如《荷花》中有這樣一句:“  在這些大圓盤之中冒出來。”可要求學生用“長”換“冒”,進行比較,討論這兩個字在表達意義上有什麼不同之處。讓學生從文本語言文字中找出根據:因爲荷葉多,“挨挨擠擠”,所以荷花只能從水中“冒”出來。“冒”不僅寫出荷葉數量多,還寫出荷花生命力旺盛。學生從“冒”中感悟到一種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種生機勃勃的韻味。這樣,抓關鍵詞句比較、咀嚼就能品出語氣神韻,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領悟語言運用的規範意義。學生下次在習作中如果碰到寫景物的生命力,他的腦海中涌現出來的一定是“冒”字,而非“長”字。

再比如《匆匆》一文中寫道:“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轉”這裏有兩個修飾詞語“輕輕悄悄”、“茫茫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問:“這裏爲什麼要用上‘輕輕悄悄’、 ‘茫茫然’,沒有這兩個詞可以嗎?”學生根據把“輕輕悄悄”、“茫茫然”這兩個詞刪除前後,文章在表達上的不同,就可以有了這兩個詞語更能表現時間流逝的飛快及我對時間流逝的緊張、無奈。這是學生在比較之後得到的發現,有了這樣的一種發現,學生對這個詞語的積累就不僅僅體現在記憶上,而是已經內化爲自己的感受。

通過以上這些環節,學生在對文本感悟深刻的基礎上,他們在不知不覺當中把文本中的品味點深刻地記在了自己的腦海中,並使自己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起來,而這種豐富是一個理性在感性中長期沉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積累了外部語言,並進行了內化,對積累的語言有了自己的看法與感受。

四、 重視仿寫,激活內部語言,靈活外化

語言積累,作文圖式決定轉換的過程和速度,是學生內部語言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基石。但如何讓學生學會“轉換”,即把內部語言轉化爲外部語言,把平時所謂積累的好詞好句、精彩片斷在內化爲自己的語言的同時,在寫作中,又要靈活地運用出來中。這就是作文的關鍵。《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也指出“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因此我們在訓練的同時,就應該加強對學生語言點的訓練,因勢利導,學以致用,遷移實踐。知道文本爲什麼精彩,還要知道怎樣創作同樣精彩的文章,這都需要講究方法。找一個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話題,讓學生用自己悟得的方法去

嘗試表達,在實踐中品嚐創造的快樂,增強語言的創新的能力,學生會慢慢明白:噢,原來這種方法並不難,我也會做。具體地做法,我認爲應該重視仿寫。 所謂仿寫,也可以稱爲遷移表達。是作文者模仿某些範文的立意、構思、佈局謀篇或表現手法進行作文的一種寫作訓練方式,也就是讓學生運用在文本中感悟到的語言文字、精彩片斷進行一些口語和書面寫作方面的訓練,使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在實踐中不斷提高。用閱讀中的收益來指導寫作,並在寫作實踐中鞏固閱讀的收益,二者相得益彰。

1、 句式的仿寫

句式的仿寫一般指的是對文本中前後結構相似,意思相聯的句子的仿寫。這些句子通常是幾個句子排列在一起,在文本中往往能起到加強語勢,增強美感等

作用。

如朱自清的《匆匆》在教學時,在學生對文本語言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調動原有的知識經驗,模仿文本語言進行創作。一些學生仿照文中句式在書旁寫下了這樣的句子:“看書的時候,日子從書本上過去;玩耍的時候,日子從歡聲中過去;寫字的時候,日子從筆頭過去;放風箏的時候,日子隨風箏飛走了  ”

“過去的日子如塵埃,被雨水沖刷了;如雨露,被朝陽蒸發了  ” 這樣的仿寫不僅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深入地理解了文本,對文本的語言積澱於心,並在實踐中自然轉化爲他們的語言背景進入潛意識中,在寫作當中表現也

來,成爲了自己的語言,實現了語言的外化。

2、詞語的仿寫

語言的規範確當感主要體現在詞彙的運用方面,既要適境得體,又要注意感情色彩的變化。將文本中學到的詞彙,具體妥貼地運用在仿寫當中。用指定的詞(或不指定的詞)或短句造出新的獨立的句子。

如《少年閏土》中有關於“冬日捕雪”這一場面的描寫中, “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穀,看鳥雀下來啄食時,遠遠將縛在棒上的繩子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作者運用了一系列的動詞“掃、撒、支、牽、看、拉、罩”這些動詞的運用豐富了文本的內容,使整個捕鳥過程在我們的眼前頓時生動起來。我們就可以在教學中要求學生仿寫動詞,不是單純地把這些動詞運用上去,而是你也找一些動詞,來表現一種行爲。比如,用上一系列動詞,表現農民是摘桔子的過程。

3、修辭的仿寫

修辭手法的運用,往往能使語言的表達更加形象生動,更能表現作者獨特的內心情感。對於文本中的典型句式和各種修辭手法的句子,除了引導學生賞析之外,還應通過各種形式的訓練,讓學生逐步掌握,加強學生對語言運用的生動流暢感。

如《冬天的鬆坊溪》中“雪降落下來了,你柳絮一般的雪,像蘆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帶絨毛的種子在風中飛,雪降落下來了。”

這裏,作者一連運用了三個比喻把雪花優美的姿態形象鮮活地定格在學生的腦海中了。教學時,我們可藉助比喻的特徵及功能的語言知識,先引導學生去比較、推敲、品味:想一想,如果刪去這三個比喻句,表達效果會有什麼影響?這三個比喻句是怎樣把雪花與柳絮、蘆花、蒲公英的種子聯繫在一起,它們之間有什麼相似之處。繼而引導學生進行這種修辭方法的仿寫,寫一段關於熱鬧的集市,要求運用上適當的修辭。

“集市上,各種各樣的人紛亂地擠在一起,各式各樣的聲音雜亂地交融在一起,像  像  像  像  ”此外,還可以對文本立意等進行仿寫,通過以上各種方法的仿寫,可以使學生對他人言語的獨特性能準確領悟,對他人言語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對自己的言語表達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獨特性。真正地能把在閱讀當中得到的外部語言內化,又重新外化於自己的作文語言。讓已經內化的外部語言,可以在學生的筆下得到靈活地運用。

作文是學生把思維活動轉變爲語言表達的心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大量地閱讀積累,學習文本知識與文本規範是使學生形成拓展語言點不可或缺的基石。我們在教學中,只有把積累與運用,把內部語言與外部語言的訓練同時結合起來,才能讓我們的學生作文達到如古人所說:“文章讀之故熟,則與我爲化,不知是人之交,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欲所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