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居環境可持續整治的啓示論文

在農村環境治理過程中,單一主體的治理機制無法實現可持續性的治理,由此需要構建起涵蓋政府、市場和社會等多元主體參與的社會共治機制,即向農村環境多元互動治理途徑的演進(如圖7-1),促進治理機制的可持續性發展,爲農村環境治理提供新的治理方向。在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通過自然村自發產生的村民自治,提出三個“自我”;第二階段通過建制村產生的村民自治,認爲四個“民主”是關鍵;第三階段通過建制村以下產生內生外動的村民自治,提出了有效實現形式;第四個階段通過參與主體平等、對話、協商實現合作治理,強調了主體的多元性和目標複合性等。

農村人居環境可持續整治的啓示論文

ANSELL等學者把合作治理定義爲“由各級政府公共部門爲發起者,同時有非政府部門其他利益相關者參與,以制訂某種決策制度或資源的重新分配爲目的。”合作治理決策的制訂通過目標共識的達成來實現。他們認爲起始條件、合作過程、設計制度、政府作用四個因素影響合作治理效果對四個主要因素進一步細化爲各方資源或能力是否平衡;參與動機;對立或合作的歷史;政府作用;制度設計;協商對話的合作過程6個關鍵點。在本案例中歸納爲信任機制、激勵機制、監督機制,以三大機制的建立實現合作治理的可持續性(如圖7-2)。

7.1 任機制是基礎。

信任是一種社會機制,滿足人的社會需求,在合作治理中信任是建立各參與主體間的關係,信任是合作的基礎。本文從協商治理共同目標的達成、制度規範的完善、自治組織建立三個方面分析各參與主體通過平等、協商、對話從而構建起信任機制模型。不同參與主體目標的複合性,共同的目標是建立信任的基礎,實現合作的前提。治理主體的多元性實現治理過程中主體的多元協商充分聽取各方的意見,反映各方的利益訴求。

丹棱縣鄉鎮政府,村幹部、村黨委,村民逐漸形成了農村環境治理的多元主體,並明確其各自的權利和責任。不同層級的治理主體間的平等性是政府與村民實現充分對話和協商的基礎。爲了加強與村民的協商治理,通過兩封信和村民大會等各種方式加強宣傳引導,通過定期召開各類會議促進村民間的交流和聯繫,形成長期的互動機制,以實現消息的同步傳遞與共享,並充分聽取村民的意見與建議,保證各參與主體能夠及時瞭解他人的使用行爲,構建動態監督。丹棱縣農村環境治理的參與主體較多,儘管代表的利益各不相同,但其目標都具有複合性,即通過治理,改善環境,建設美麗鄉村。丹棱模式中的保潔承包人實際由本地村民競標擔任,承包人對所在村莊的地理、交通、人員比較瞭解,村民和承包人相互瞭解,進一步加深信任關係。

7.1.1 等參與。

在合作治理過程中,各參與主體平等參與是實現合作治理的基礎。第一達成目標一致性,爭取村民認可。政府通過入戶走訪瞭解村民需求、一對一宣傳治理理念、召開村民大會、編制垃圾分類順口溜快板等,將政府的治理理念和思路傳達給村民,同時瞭解村民需求和意願,並採納村民的可行性建議,從而宣傳農村環境治理的必要性和政府的想法,同時聽取村民的意見和建議,讓村民真正瞭解和信任政府,實現各參與主體治理目標的複合性即改善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從而爲協商治理打好基礎。

第二搭建互動平臺,實現平等對話。政府爲了加強與村民的協商治理,通過兩封信傳達政府治理思路;組織建立三級管理機構,通過幫助自組織(村兩委會)的成立,充分尊重自組織“獨立的協商談判”,定期召開村民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促進村民間的交流和聯繫,形成長期的互動機制,同時開通網絡和電話服務熱線,暢通溝通渠道,從而有效實現信息對稱,讓所有的信息對參與者公開透明,以實現消息的同步傳遞與共享,並充分聽取村民的意見與建議,保證各參與主體能夠及時瞭解他人的使用行爲、形成三方互動監督管理制度、增強合作的信任感和公平性。

第三健全制度,保障參與平等。從集體行動理論出發,對公共產品的使用各參與主體存在“搭便車”的思想,只有在確認大部分人都將和自己一樣承擔規則所包含的義務與責任時,人們纔有遵守規則的意願,纔可能激發相互監督的動機。

因此建立各級管理制度,明確各參與主體的責任以及程序的透明尤爲重要。本案例中“村兩委”組織村民代表反覆討論,從而制定《村規民約》,讓家家戶戶都知曉,鼓勵村民監督舉報不遵守村規民約的行爲,對違反者予以嚴罰。讓村民認識到“講衛生光榮,亂扔亂倒可恥”,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各村幹部、村黨委,村民等逐漸形成了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多元主體,並明確其各自的權利和責任。

建立和落實好環衛清掃保潔機制,如《衛生保潔管理制度》、《承包保潔人員工作職責》、《環境衛生房前屋後責任制》、《衛生評比制度》等相關制度。通過村組細分農戶衛生責任區,制定和執行村規民約,有效的對村民衛生行爲進行規範和約束,並定期開展鄉鎮、村社、庭院衛生評比活動,獎罰兌現,讓村民積極主動的參與治理併成爲治理的主人,使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實現常態化保持。對委託代理契約進行優化,通過有效的約束和激勵實現相互制約。

7.1.2 府角色定位。

合作治理認爲公共事務的管理責任不能交給任何參與方單獨承擔,應由不同的參與主體通過跨界合作,通過對話協商管理,以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因此政府角色的正確扮演在合作治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案例中治理的第一階段政府大包大攬以失敗告終,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在合作中扮演的角色不僅是決策者,而且還是唯一的行動者,村民和其他的利益相關者都排除在行動者範圍之外。政府的正確角色應該是參與者,平等的參與治理事務。

政府職能轉變離不開村民自治,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和環保工作的特點決定了農村環境治理需要村民自治,環保公衆參與也需要農村環保自治。全國農村發展參差不齊,依據各地的現實情況和現行法規制定農村環境自治制度和組建自治組織,由政府對自治組織進行引導,由環保部部指導業務,形成村委會、村民代表大會、衛生檢查小組等自治組織、相互約束、共同合作的非法人機構。自治機構可由企業或是村民自願組織開成,同時聘請村級兩委成員等爲監督員,積極調動村民積極性,充分參與農村環境治理公共事務。

政府的作用是將參與合作的各方關鍵因素進行組織並給予指導。一方面在治理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自組織的力量,另一方在召集參與、設置和維護合作規則、建立相互信任、促進對話等,要積極發揮政府的推動作用。在本案例中,合作治理需要政府對合作過程的適度管理。一是政府當好宣傳引導者,對村民和承包人等做好引導工作,促進合作的動機;二是政府要當好組織者,組織成立專門的治理服務機構,成立自組織,建立完善的制度,保證參與主體的平等性,以保證治理工作的推進;三是政府要當好協調者和服務者,提供垃圾治理的基礎設施,通過召開村民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聽取村民意見,通過對話交流實現協商治理,構建合作共治的平臺, 組織利益相關者協商討論,通過多次反覆協商,實現達成共識的組織基礎就是“協調者”“服務者”.

7.1.3 商對話。

協商對話是各參與主體參與治理平等性的最好體現,也是信任機制建立的基礎。在本案例中,政府尊重村民在治理中的主體地位,通過搭建協商平臺與村民協商治理。一是通過定期和不定期召開村兩委會,讓村民提出對治理的意見和建議,商量決定治理事務,促進村民間的.交流和聯繫,形成長期的互動機制,以實現消息的同步傳遞與共享,保證各參與主體能夠及時瞭解他人的使用行爲,構建動態監督。二是通過村民大會討論制定村規民約等各項制度,確保各參與主體共同協商制度,保障了制度的公開透明,保障制度的執行。三是通過村民代表大會競標選擇保潔承包人,實現了公開公平公正,同時建立了村民、政府、保潔員三方互動監督,保障治理的可持續性。四是成立專門的三級治理組織機構,建立網絡、電話等互動交流平臺,實現人人平等發言,平等參與,人人監督,人人舉報的良好互動局面。

7.2 勵機制是動力。

在合作治理過程中,激勵機制提供了動力保障。本案例基於 X 理論和 Y 理論以及委託代理理論,一方面通過建立了上文中提到的“三項管理”的獎懲機制,形成一套“賞罰分明”的動力激勵機制,增強村民主動分類、主動監督、主動籌資的自覺性,充分調動了鄉鎮政府、村幹部、村黨委、承包人、村民等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爲了解決合作治理中各參與主體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村民召開村民大會自主選擇保潔承包人,通過市場競標更好的實現了公開、公平、公正,使信息透明,同時確保了村民的主體地位,實現村民與保潔承包人之間委託代理關係,從而形成三方互動監督激勵機制,驅使高質量參與完成農村環境治理工作。

7.2.1 一事一議“.

根據集體行動理論中”搭便車“現象是基於利益相關者在公共事務治理中不需要自己付出成本代價時,很多人選擇逃避不參與。在本案例政府爲了增強村民參與的積極主動性,同時增強主人翁的責任感,按照村民自治法有關規定,通過”一事一議“協商的方式籌保潔費用。鄉鎮、村兩委積極宣傳發動村民,號召他們根據村莊實際情況自願確定並交納保潔承包費用。通過每月每人籌集 0.5 元-2 元不等的垃圾收運清理費,使村民真正參與到治理中來,同時因爲村民交納了保潔費用,更關注治理的成果,對治理的過程和效果更加關心,同時很好的實現了治理主體身份的轉變。

7.2.2 立三項管理機制。

基於”X“理論對人的假設和管理觀點,認爲人都是被動的喜歡接受嚴格的管理,通過明確的職責才能使他們很好的完成工作,所以對人的激勵必須制定獎懲機制。丹棱案例中制定”三項管理“的獎懲機制,通過貨幣與非貨幣的方式同時作用以滿足各參與主體的訴求,提供合作治理的動力源。一是獎懲落實,將垃圾處理考覈機制納入對鄉鎮一級的年度目標考覈,對在迎檢過程中市、縣的通報實行年終目標考覈加減分。二是巡查監督到位,設立專門的正科級環綜辦,明確縣級領導、縣級單位和部門、鄉鎮、村組、村民各自的責任。通過召開季度流動現場會,依據市上文件對鄉鎮進行”十佳“和”十差“評選。三是建立農村衛生管理獎補機制。對各鄉鎮和村處理生活垃圾情況與考覈掛鉤並實行定額獎補。通過貨幣與非貨幣激勵一方面增強村民主動分類、主動監督、主動籌資的自覺性,另一方面充分調動了鄉鎮政府、村幹部、村黨委、承包人、村民等參與主體的積極性,驅使高質量參與完成農村環境治理工作。

7.2.3 行委託代理。

委託代理問題的最根本原則就是建立一種約束兼激勵的機制,讓代理人行爲趨於委託人的利益。首先,本案例政府要完全尊重村民意願,認爲村民是具有主動性和積極創造性,是可以完成自主治理,依據”Y“理論和委託代理激勵理論實行村民委託保潔承包人的方式解決治理過程中信息不對稱問題。其次,本案例通過”項目管理、市場運作“的做法將村級農村生活垃圾收運實行項目化管理。

項目管理必須通過村兩委會等自治組織召開公開、公平、公正的競標,以實現村民的意願,由村民自行選擇代理人即保潔承包人。最後,代理人、委託人以及政府在合作中的責任必須明確,村委會同承包人簽定承包協議,明確了承包人的工作職責、違約責任,同時對政府和村民應承擔的費用支付、保障安全、保險購買等也要進行明確。承包人可根據各村實際情況自行購買轉運車輛和請保潔人員組建隊伍。由此可見,通過委託代理實現了政府、村民委託人、保潔承包人三方互動監督,通過利益驅動激勵參與三方的積極主動性。

7.3 督機制是保障。

7.3.1 善村規民約是基礎。

在農村環境治理過程中因爲集體行動困境的存在,所以必須建立對大家同樣約束的規則,這樣才能避免”搭便車“發生。本案例中各村根據實際情況理,通過協商對話制定了屬於村民自己的村規民約,同時完善各項制度。一是保障村民對涉及自身利益的環境治理重要事項的知曉權;二是讓村民積極參與到環境治理當中來,讓他們掌握整個治理過程的參與權;三是通過”一事一議“、村民大會、村民代表大會等實現對治理事項的表達權; 四是通過村組幹部和村民人人都是監督員,人人都有舉報權,爲監督舉報提供電話、信箱、網絡等平臺,有效的保障民主監督權的實現。通過”四權“的落實就是要讓村民切實參與到環境治理當中,在治理事務的具體運作過程中實現對村幹部的全面監督。

7.3.2 督網絡的構建是關鍵。

建立監督網絡,以保障村民的”四權“爲出發點,是監督機制的創新,同時是實現有效監督的關鍵。通過成立監督組織、明確其監督職責,保證監督效果,讓村民具有了解權、公平參與權、對治理的決策權以及監督權等。第一,監督組織必須以村民爲主體,如成立村組幹部組成的衛生管理小組、村民代表組成的衛生監督小組等,讓村民人人都成爲農村環境治理的監督者和管理者。第二,要制定和完善各項制度,明確監督職責。如通過村規民約、《衛生保潔管理制度》、《承包保潔人員工作職責》、《環境衛生房前屋後責任制》、《衛生評比制度》等相關制度,明確各參與主體責任,實現民主監督。第三,要通過現代化的信息網絡平臺將治理事務,通過網絡平臺如微信、舉報電話、郵箱等進行事前、事中、事後一體的監督,轉變以往那種通過村小組進行的事後監督。

7.3.3 動監督是保障。

監督手段是決定監督成效的保障。結合委託代理理論,分析政府、村民和保潔承包人之間的委託代理關係來建立一套完善的監督機制。首先,政府通過市場竟標保潔承包人的方式建立村民、政府、保潔員三方互動監督,實現垃圾收集清運及時。第二,各村根據實際協商制定《村規民約》,明確村民、承包人、村組幹部各自的責任,使他們相互監督,互相制衡。第三,從本案具體而言,各村通過村組幹部組建衛生管理小組和村民代表組建監督小組,這樣一來,村組幹部監督村民保潔行爲以及垃圾處理情況,監督承包人清運和收集不及時;村民監督村組幹部是否對承包人進行管理,承包人是否履行職責按時保潔;承包人爲了減少付出成本即工作量,監督村民是否遵守村規民約做好保潔,監督村組幹部是否對村民進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形成三方互動監督,促進實現常態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