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技術專業學生實習前的綜合培訓研究論文

針對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學生的綜合培訓進行了研究。培訓主要是對軟件技術的課程體系和知識框架進行分析和提煉,選取適合的軟件項目作爲培訓教學案例,讓學生體驗協同開發工作場景,使之對軟件技術的掌握更爲系統,對知識與技能綜合運用的能力更強,從而滿足軟件企業對技術人才的要求。

軟件技術專業學生實習前的綜合培訓研究論文

0 引言

軟件開發技術是一門系統性的學科,在軟件工程領域裏,涵蓋了衆多互相依賴和互相作用的分支技術。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學生在大學階段,前前後後學習和掌握了十多門專業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從總體上而言有一定的相關性,但由於在不同階段學習不同的課程,授課的教師也不同,所以學生在綜合運用能力方面比較欠缺。從而導致在就業上崗時,對真實軟件項目的整體性的理解以及問題的解決,顯得能力不足。

學生從畢業到參加工作,是否能夠順利渡過適應期,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在於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

本文探討軟件技術專業應屆畢業生,如何通過有效的總結性、系統性的綜合培訓,來達到讓其在知識整體理解和綜合運用方面得到加強和提高。

1 軟件技術專業課程體系

對學生在完成學業後進行一次系統的知識綜合運用培訓。首先要了解本專業的課程體系及其特點。以高職類院校大專學生爲例,學制爲三年,其中只有兩年半(5個學期)是在校內的專業學習,另有半年是頂崗實習期。下面是對廣州城建職業學院以及周邊同類院校的軟件技術專業所開設的專業課程的梳理,列舉出比較有代表性的專業課程(以Java方向爲例),按學習時間的先後順序排列。

從以上的各門課程在各學期的分佈情況來看,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⑴ 從前到後,存在縱向發展、層層遞進關係。

如在編程語言方面,先是從學習型、基礎型的C語言入手,讓學生對計算機程序語言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掌握,然後再過渡到Java程序語言;在Java學習期間,掌握了面向對象技術以及I/O、UI、多線程、網絡、數據庫五大編程技術,這有助於下一階段學習Java Web技術;接下來是較爲高端的Web應用開發框架,和Android移動應用開發[1]。

又如在數據庫技術方面,以關係型數據庫基礎和SQL語法爲先行學習;然後經過Java的數據庫編程得以軟件化應用;最後上升到高級數據庫技術,此時可以學習大型數據應用系統的常用技術,從而使得學生對數據庫方面的技術有比較全面的掌握。

⑵ 同一階段,存在橫向並行、拓展關係。

如第二學期在學習Java程序設計時,並行開設數據庫技術與應用,在Java學習到了數據庫編程階段,正好可以在程序中創建JDBC數據庫連接,使用在數據庫課程中剛學到的SQL語法對數據庫系統進行訪問與操作。這樣兩門課程就聯繫在一起,從而形成完整的軟件項目。

在第四學期,Web應用和Android應用的教學項目案例已經可以形成完整的軟件成品,此時並行開設“軟件測試技術與實踐”,可以讓學生利用軟件測試技術對自己所寫的軟件進行測試,如單元測試、集成測試、性能測試、運行環境的兼容性測試等等[2]。

⑶ 終結階段,以往所學各門知識模塊和技術分支形成收攏趨勢。

第五學期的軟件技術應用領域這門課,介紹了當前軟件行業的若干主流應用領域,每個領域理所當然地涉及到了前面所有課程的相關技術。由於應用領域較多,在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在教學上深入到具體的技術實現細節去,所以只能從軟件業務功能和技術體系上去實施教學。

另外軟件工程與項目管理則是從工程管理的角度去開展教學,即在學生掌握開發軟件成品的能力的基礎上,如何從事團隊協同開發,按軟件開發的工程標準和規範來實施軟件項目。

2 知識框架

在專業課程學習完成後,要有效地開展知識與技能綜合運用培訓,除了要梳理清楚整個課程體系的內在邏輯關係外,還必須要搭建一個合理的軟件技術知識框架。該框架的作用就是要明確,對於一套有代表性的軟件成品,實現其所有功能所採用的各項技術是如何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如何互相作用,形成一個整體。比如“底層——中間層——上層”的關係,框架與功能模塊的關係,外部與內部的關係,核心構件與輔助構件的關係[3]等等。 爲了能夠正確合理地搭建軟件技術知識框架,我們可以採用以下框架圖(圖1)的形式了表示各分支的邏輯關係。

在進行綜合培訓的教學設計時,可以按軟件技術知識框架中的各個組成部分來設計培訓的內容,找準切入點,分清內容的主次。

3 教學案例的選型

有了前面課程體系和知識框架作爲指導,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教學案例的選型。由於培訓時間短,一個合理的、有效果的教學案例的選型和設計就變得十分重要,同時設計的難度也加大了,在實際操作時可以考慮以專題講座或簡易實訓的'形式來實施,根據實際情況來安排相應的學時。在進行教學案例的選型和設計時,有以下幾方面需要注意。

⑴ 以生產實踐中的真實項目作爲選型對象,避免選擇學習型的項目(如某個問題的算法實現、某個功能模塊的程序實現等),應該以一個完整的成品系統的整體作爲對象來開展教學[4]。

⑵ 選型對象儘可能地涵蓋了所有專業課程的主要知識與技能,貫穿大部分知識點。

⑶ 列出關鍵的技術要點,如五大編程技術(I/O、UI、多線程、網絡、數據庫)、框架技術,這些技術要點在軟件系統中邏輯位置和實現方式。

⑷ 選型對象應該是當前應用領域中比較有技術代表性和比較熱門的,這既可以提高學生接受培訓的興趣,也利於他們將來應聘面試,儘快進入到實際的開發狀態。

⑸ 因爲培訓的時間點是處在學業完成後、頂崗實習前,學時安排有限,所以培訓的內容必須有先後和主次之分,體現出高效、高質量的原則。

4 培訓實施過程

⑴ 做好前期調研工作,抽樣調研學生在校期間所學課程的掌握程度,瞭解其在哪些方面還有所缺乏,在培訓教學中,可以指導他們如何自行加強訓練。

⑵ 結合學生對軟件技術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做好教學案例選型,既要讓學生易於接受和理解,又要有一定的技術代表性,還要確保軟件系統的可運行、可操作和真實性。

⑶ 做好教案設計。教案過程要圍繞“回顧與鞏固”兩個基本點來進行,先回顧,再鞏固。首先要讓學生對所學習過的所有課程有一次概貌性的瞭解,講解內容宜精簡而不宜冗長,儘量全部採用框架圖的形式來講解。然後再讓他們動手實操一次,通過軟件成品來驗證自己掌握的知識體系,達到鞏固的效果。

⑷ 在開發訓練環節,可以將軟件系統預留若干個未實現的功能模塊,按標準化的開發週期和要求,交給對應的學生小組來實現,另有不同的小組來負責數據庫支持、系統集成、系統測試等工作。讓學生體會團隊協同開發的工作場景[5]。

⑸ 最後向學生展示一整套對於該軟件系統的開發流程和相關的軟件生命週期文檔,並總結一下開發流程,綜述一下軟件技術知識體系各分支的依賴關係,以及標準化的團隊開發工作模式。

綜上所述,綜合培訓的實施過程可以概括爲“調研-選型-回顧-鞏固-總結”五大步驟。

5 結束語

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來看,每年應屆畢業生在大三上學期的前半段時間裏,完成了在校的課程學習後,會馬上進入到畢業設計與頂崗實習階段。爲了幫助學生回顧和鞏固所學過的專業知識,本文從現實問題出發,針對軟件技術的課程體系和知識框架進行分析和提煉,提出了實施離校前“綜合培訓”的教學思路和有關措施,結合仿真式的協同開發工作場景,對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的知識與技能,進行一次綜合運用培訓,與入校時的新生入學專業教育形成前後呼應,達到“回顧與鞏固”的效果,綜合知識與技能的運用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

在現階段的培訓活動實施過程中,還存在有待解決的一些問題,如:學生對過往的知識結構和邏輯體系是否已經理解透徹,該培訓是否符合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以及效果如何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認爲應當建立相應的教學措施和制度,跟蹤學生的學習過程;同時檢驗其學習質量,爲科學合理地制定綜合培訓計劃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