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需求和政策研究論文

一、我國農業科技發展面臨的形勢

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需求和政策研究論文

經過幾年的發展與研究,我國的“三農”已經開始步入到了自己的黃金期,農業生產的成果大幅提高,同時,農民的收入也接連增長,農村中的農業經濟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與高度,農業科技成果也達到了新的高度。同時,在“十二五”期間,我國的農業科技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一是支持農業發展的政策不斷放開。今年實施頒佈了中央一號的文件,這一文件的頒佈迎來了農業科技的有一個新的春天。在文件中強調指出,農業科技具有明顯的社會性、公共性與基礎性,這些作用都需要充分的發揮出政府的主導作用,繼續加大對農業科技的資金投入。這一政策的制定也必將能夠對農業科技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二是農業科技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將顯著增強。首先,由於整個農業行業正在朝着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農民朝着組織化以及農業社會化等這些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業的發展正在全面轉型升級等者一系列的變化與發展使得對農業科技的需求超過了以往任何的一個時期。其次,通過最近幾年來大力發展各種各樣的農民科技培訓的相關工作,推廣了大量的先進實用農業技術,這一措施顯著增強了農民吸納、並且使用科技產品的意識與能力,向科技要產量、要質量、同時要效益的氛圍已經變得越來越濃了。三是農業科技發展的空間將更加廣闊。農業科技不僅承擔着基礎農業的相關改造與提升功能,而且還不斷的延伸到各個行業的觸角,積極適應着農業一二三的融合與發展的要求,努力建立着從產到銷的各個科研體系,努力把農業的經濟、生態、社會和文化等等這一系列的功能都努力的納入到農業科技的研究內容當中,研發先進的信息傳遞、生產管理、產品營銷、文化傳承和生態修復等技術,促進農業科技由單項的技術創新向複合型的集成創新改變,不斷適應農業上中下游產業發展的需要。

二、農業科技發展存在的問題

與現代農業中的“高產、優質、安全、生態、高效”等這些要求相比較而言,農業科技的發展和未來的發展還是存在着較大的差距的,主要表現爲不全面、不配套、不平衡、科技支撐等引領行業發展的能力不夠等這些問題都在不同程度的制約着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一是農業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不完善。科技經費投入不足,科研力量與科技資源缺乏統籌,配置效率不高。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門相對獨立運行,科技項目的決策和管理機制不完善,在立項方面過於強調競爭,選題偏離生產需要,弱化協作,農業科技的整體合力不強,沒有形成穩定的科技投入機制。科技研發存在着“頭重腳輕”現象,即研究強推廣弱,上面強基層弱,農業生產得不到科技的有力支撐的現象較爲普遍。二是農業科技創新的能力不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成果明顯不足,“跟蹤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複式研究還較多。如種業上,除“甬優”水稻系列品種外,其他作物上育成的品種很少,蔬菜、家禽品種主要從省外引進。農業科技創新主要集中在傳統領域,對農業設施裝備、農產品加工等領域研究少,產前、產中、產後等技術集成配套明顯不足,以節水、節能、節肥、節本技術爲主的成系統的栽培技術還未得到普遍應用。一些重點領域技術成果還比較缺乏,單學科、單專業成果多,重大跨學科和影響全局的大成果少,農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三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利用率不高。由於基層農業技術的推廣體系條件比較薄弱,基礎還不夠紮實、力量也比較薄弱、農科教、產學研之間的聯繫還不夠緊密,農業方面的科技成果的轉換率比較低。農業社會化的相關服務體系還不夠完備,農民的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人員在技術服務的過程中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對於農民的培訓缺乏相關的針對性,而且培訓的對象多是老齡化,培訓的內容也大多是教條化,培訓過程中形式比較單一,這些都會嚴重的影響到科技的應用。加上農業具有一定得風險性,這一情況就會導致農民既想迫切的希望得到最新的技術,但又存在着矛盾那就是不願意承擔示範試驗過程中所具有的風險,這一問題也就增加了技術推廣的難度。四是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力量不足。科技創新的工作還是不能夠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相關農業科技建設的隊伍總量不夠、結構還不夠合理,同時也缺少一流的專業團隊和領軍的人物,在相關的技術研究與推廣方面很難有重大的突破。農業的科技才人儲備不足,很少有大學生願意從事農業生產領域的工作,即使是可以引進相關的人才,留不住、發揮不了作用這一現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三、農業科技發展的對策

農業科技工作的重點領域是:注重培育具有重大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突出高效生產技術、農業種業發展、農田資源高效利用、農業生態循環技術、有害生物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兩個大的方面,並在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精準技術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創新成果。

(一)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隊伍體系建設。

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和體系是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的主體,必須要得到鞏固和加強。一是要加快構建“一體多元”的農技推廣新體系。二是要加強科技隊伍建設。繼續加快科技創新團隊的培育。要在項目、經費等科技資源的配置,以及重大項目立項、成果評價、激勵措施等方面給予傾斜,建立聯繫溝通制度,激發進取精神和競爭意識。加快基層農技人員的培養,廣泛開展分層分類定期培訓,完善學術交流制度,繼續開展“十佳”農技人員評比活動。把社會化服務農技人員納入農技推廣體系範疇,加強培訓和管理。在項目支持、職稱評定、社會保障、技術服務、金融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二)加快發展現代種業,科技興農,良種先行。

一是要培育一批現代種業龍頭。爲了打造“育繁推一體化”的模式,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優勢品種的育種能力,同時還能夠培育一批具有國內行業競爭力、具有區域優勢、或者是專業優勢的骨幹龍頭的種子和種苗的企業。鼓勵相關的種業企業通過入股、兼併或者是重組等形式來整合育種機構、育種人才以及育種材料等種業科技的資源利用,這樣可以加速擴展規模;農業企業可以通過依靠自主研發或者是通過與與相關行業的科研單位或者是高校聯合合作從而研發新品種,向使種業企業朝着育繁推一體化的方向發展;支持以育種爲主要業務的科研單位通過吸引種業經營管理骨幹成建制轉型爲種業企業。目前我國已經開始選擇一批規模較大、並且成長性相對較好的種業企業,對他們加大了扶持的力度,更加着力打造了幾個育種能力強、市場營銷網絡覆蓋全、生產與加工技術先進、並且又服務到位的現代化的種業集團。

二是要推出一批優勢新品種。在“十二五”計劃期間,我國就已經將重點定在了研發“甬優”這一系列的雜交水稻、肉雞和生豬等這些優勢品種上面,通過與一批育種與示範創新的平臺,加快了優勢兩種的推廣與選育的工作進程。爭取到“十二五”末,努力培育出具有五個以上的重大應用前景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擁有國家級的審定新品種。“甬優”力爭到“十二五”末,培育出5個以上具有這一系列的雜交水稻爭取通過得到三個組合國家的審定,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級審定新品種。“甬優”系列雜交稻爭取有3個組合通過國家審定。同時加強種質資源保護,開展種質資源普查,依託科研機構設立市級農作物種質資源研究所,建立市級種質資源圃,對具有地方特色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實行有效保護和有序開發。

三是加大力度培養種業研發的專業團隊。加大對育種團隊的培養同時加強對育種人才的引進。同時,鼓勵相關的種業企業按照市場的需要和針對需求,建設相關的育種機構和中心,引進和自主培養出優秀的育種人才和相關行業的經營推廣人才。以此來加快種業人才資源的合理流動與分配,支持從事商業化育種的科研單位或者是個人進入到種業企業來開展育種工作的研發。支持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在種業企業就業,對於能夠進入到種業企業的高校畢業生,給予高校畢業生在農業生產領域或者是給與他們相應的就業或創業的扶持政策。同時,允許國有種業企業育種科技人才、種子經營骨幹參股。

四是要形成一整套完備的商業化體系。引導農業科技的骨幹龍頭企業與行業,應該充分利用公益性的研究成果,這需要按照市場化和產業化的育種和培育模式來開展品種的研發與推廣的工作,從而逐步形成以企業爲主要載體的商業化的育種新機制。支持具有種子的企業朝着苗育服務等方向的延伸,以此來拓展種業經營方面的業務。鼓勵哪些種業企業不斷地發展連鎖經營的模式,以此來建立營銷網絡的模式,改善經營的設施條件和相對應的技術服務水平。建立完善的商業化的育種成果相關的獎勵制度,建設成果的評價體系,這樣的建立有助於促進品種轉讓等交易平臺的形成,初步形成商業化的發展與獎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