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文化與教育的影響論文

第1篇:船政文化對高職語文素養課程的影響

語文素養不但要求培養語文能力,還包括語文知識的積累、思維方式的鍛鍊、人文素養的形成等,從根本上講,語文素養更重要的是日常的修養,這是個體全面發展的重要保證,高職教育所需要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心智、情感和人格融合在一起“情知合一”的人才是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雖然教育界對語文素養培育的關注由來已久,但機械的套用模板或“喊口號”式的教育理念都不能使語文素養課程真正融入高職教育中,究其原因,筆者認爲,最關鍵的應該是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挖掘自身的文化優勢,並將其轉變爲培育語文素養的肥沃土壤,爲其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以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爲例,1866年創辦的福建船政學堂開創了近代教育的先河,船政文化以其愛國自強、自主創新、以人爲本的辦學理念培養出無數的優秀畢業生,如何挖掘船政文化在新時期的重要意義,並將之應用於高職語文素養船政文化與教育課程是本文着重討論的內容。

船政文化與教育的影響論文

一、船政文化的豐富內涵

船政文化的內涵博大精深,不同時代的學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沈巖在《船政學堂》一書中概括道:“船政文化是船政歷史人物創造的物化成就和政治精神文明成果,它包括物質、政治、精神三方面,而其精華與靈魂是精神文明成果。……歸結起來,船政文化的精神實質有愛國自強、改革創新、重視科教和海權意識幾個方面。”

(一)愛國主義,船政文化的底色

船政學堂不僅爲我國近代海軍輸送了一批骨幹力量,更激勵後人的是船政人在抵禦外侮時所展示出的不懼個人生死的愛國豪情,無論是甲戌巡臺抑制日軍對臺灣的侵略,還是陳英、鄧世昌、許壽山、呂翰等這羣由船政學堂培養出來的水師官兵在馬江海戰和甲午中日戰爭中的英勇抗敵,都顯示了大無畏的愛國精神。愛國主義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有豐富的內涵,當時處在內外交迫的中國,要求有志之士奮發圖強,在強烈的民族使命感和愛國心的驅動下以智報國,以身報國。同樣,新時期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個人層面的要求就是以愛國爲先。而新時期的愛國強調的是以智報國,以德報國。語文素養課程不僅是積累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思想道德的薰陶。只有將愛國主義貫徹語文素養課程的始終,才能更有效地激勵學生努力學習。

(二)學以致用,助力培養創新型人才

船政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個產學一體多元結合的教育機構。每個專業都輔以大量的實習,這種創新性學習獲得巨大成功,期間船政人憑藉自強不息的創新進取精神創造出了無數個第一:比如,1887由船政電報學堂畢業生用“飛策”號鋪設成由福州馬尾川石島至臺灣淡水全線117海里長的第一條海底電纜。現階段高職院校由於自身辦學的特殊性,在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理念上容易對創新性有所忽視,沒有創新思維爲基地,語文素養課程的開設也難以持續發展。僅僅是機械的技能習得並不能滿足崗位的核心需求,更深層的要求在於擺脫簡單的機械模仿,在掌握技能的基礎上對崗位進行自主學習,創新甚至研發,以創新促發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爲重點,加快課程改革,打破思維定式,以發散性思維促進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調整專業設置,根據行業標準來改革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中來發展自己的專業技能,當然這裏除了必備的職業技能外,還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心理素質、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等。

二、高職語文素養課程的現狀

語文素養課程培育重視個體在日常學習語文知識和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吸收和衍生的語感、價值觀、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等的綜合整合,使高職學生具備熟練的語感和深厚的文化素養、積極的思維方式和正確的價值觀。目前高職院校在素養課程實施上仍存在一些問題。

現階段高職教育在制定課程設計的價值取向上存在偏頗,高職院校尤其重視專業課,培養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被邊緣化,以“知識本位”“技能本位”爲主導的高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過於強調高職學生畢業後個人從事某項職業所需的技能能力的培養,而對負載人的思想、情感甚至是培養道德品質的文化素質都有一定缺失。黃炎培說,“人或疑主張職業教育,即不主張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不知二者與職業教育,並非立於反對地位,豈得因入此而便疑出彼,況主張職業教育者,同時必須注重職業道德,而公民教育,實合公民道德與公民職業兩者而成,彼此均不可須臾離之勢。”大多高職院校都以對職業精神的培養和發展爲首要,但明顯只重視技能能力是不夠的,以此理念來建構課程,不符合全面發展和終生教育的趨勢。

除了對語文素養課程的缺失外,高職教育中普遍對校園文化缺少足夠重視,營造校園文化的氛圍並不濃郁,文化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文化素養和心理素質的引領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校園文化的成效與語文素養課程息息相關。校園文化的建設不僅僅是校訓、校風和行爲準則的傳承,同時也要求通過師生活動和校園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團結合作等精神。卡內基推進教學基金會主席鮑耶爾在《學院:美國的本科生教育的經驗》一文中指出:“我們最主要的敵人是‘割裂’:在社會中我們失去了文化的內聚力和共性,在大學內部是系科制、嚴重的職業主義和知識分割。”只重視技能培養的高職教育是有缺陷的,語文素養課程的開展和良性推進需要學校結合自身優勢發展文化的內聚力,在各個方面統籌規劃。但目前各高職院校無論在辦學理念、人才培養方式或是學生專業結構設置上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高職教育要想讓學生全面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就需要就地取材從船政文化中挖掘出核心理念來充實語文素養課程,加快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改變唯技能習得的課程設置,使得學生各方面素質均衡發展。

三、船政文化對語文素養課程的豐富

船政文化遺產是高職院校進行語文素養課程的寶貴資源,結合語文素養課程在實施過程中的現實情況,古爲今用,互爲補充,相互豐富。

(一)重視“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

語文素養課程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內容,爲了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實現船政文化對語文素養課程的豐富,必須堅持以人爲本。船政學堂以人爲本的辦學理念體現在方方面面,沈葆楨在指定管理章程時就提到“況人之資質靈蠢不同,即學習均無間斷,長進者自長進,生疏者自生疏,斷不能全無參差之理。”在教學方法上,重視以人爲本,不同的招生時間和地區差異使得學生在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上存在差異,學堂按照各自的學習程度整合分班,對於某些學科(例如英文)有相當基礎的又單獨編班,在學期的考覈中,學業成績優秀的也允許越級插班。高職學生較之於本科院校培養的學生有其特殊性,他們在文化知識上一般存在一些偏差,但高職學生在某些方面也有自身可以挖掘的潛力,語文素養課程在高職院校中的開設需要師生共同參與,以學生爲主體,以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素養爲出發點構建語文素養課程。

(二)開設培養學生核心能力的課程

職業技能和知識的學習只能保證學生掌握崗位所需要的技術,而綜合素質纔是職業生涯和人際交往的核心要點,要求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爲根本宗旨,開設培養學生核心能力的課程,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書面寫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船政學堂的目的是培養通船主之學、堪任駕駛之人才,但在課餘仍然以日常道德規範的學習來塑造學生。高職院校在改革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可適當根據高職學生的知識文化狀況開設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如公文寫作、現代禮儀、口語表達等,使學生能更好地進行口語表達,提升書面寫作能力,從而更好地開展職場活動,提升個人競爭力。

(三)拓展校外素質教育基地

船政文化的內涵博大精深,內容形式也極其豐富,正如金秋蓉所說“船政文化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更在於它極大地豐富了中國職業教育文化(技術文化),爲孱弱的職業教育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單福州馬尾就蘊藏着以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爲代表的豐厚的船政文化遺產,例如中法馬江海戰烈士碑亭,中法馬江戰役中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這爲紀念犧牲將領而建的烈士碑亭。帶領學生參觀這些船政學堂遺蹟,拓展以船政文化爲內容的語文素養課程基地,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船政人物的榜樣作用來激發學生的使命感,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培養學生的毅力。

第2篇:船政文化與高職院校管理文化的研究

一、高職院校管理文化的現狀

高職院校管理文化由學校理念、管理制度和相關行爲組成,當前高職院校面臨着轉型,其管理方式中很多地方已經不適應當前高職教育的發展需要,必須加以改進。說到底,管理方式是管理文化的折射,正是高職院校以學校管理者追求政績的理念爲中心的管理文化導致了其管理過程中的諸多問題,這也是需要改革的地方。

(一)管理方式行政化

管理文化中包含的方面非常多,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便是管理方式。當審視一個高職院校的管理文化時,首先就要從其管理方式入手來判斷,因爲一個院校的管理方式能夠生動地體現出其管理文化,給人直觀的印象。管理文化是當今經常提起的一個詞彙,從國家到企業都比較推崇管理文化的作用,現在學校也非常重視管理文化的凝聚力作用。高職院校的管理是對學校老師和學生的管理,其管理模式無論如何變化都不應該改變以老師和學生爲中心的特點,這也是所有教育機構的共性。

從中國的高職院校來看,行政權力使用過度是最常見的問題。高職院校是教育機構,是進行科研和教學傳道授業的場所,這裏的一切管理都是圍繞着學生和教學展開,在管理方面也應該是由熟悉學校事務的教師或其他人員負責。但是中國的高職院校卻不是按照學校該有的思路來進行管理的,是用行政方式來進行管理。具體來說,在管理過程中,管理者的目標是完成政績,管理手段是行政方式方法,在管理的過程中不重視追求學術價值和作用,也不重視教師和學生的作用,最後就導致學校的管理以追求政績爲核心,失去了以師生爲中心的原則,高職院校的管理被異化了。

(二)管理理念文本化

在管理文化中,管理理念是最重要的部分,“對於高等院校的管理模式來說,其表現在外的是具體的規範和制度,而隱含的決定性的部分則是其管理理念。”很多高職院校是由中專學校發展而來的,因此在其管理方式之中至今仍舊保留着濃郁的中專院校的特點。中專學校更加重視向學生傳授知識,不重視幫助學生培養其實踐技能,這一特點在很多高職院校中保留了下來,導致很多高職院校在教育方式的選擇上與其本身的目標背道而馳。高職院校與一般的高等院校不同的地方在於其培養學生是以促進就業爲目標的,因此高職院校的教育必然要加強跟其所設專業有關的行業的聯繫,也就是說高職院校在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走出校門,更多的與社會力量相結合來辦學。但是,中國很多高職院校並不合格,尤其在管理和建設方面,很多時候只是應付上級的檢查,沒有進行更深刻的管理改革,導致我國很多高職院校的管理效率和教育質量低下,難以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這些高職院校在發展的過程中之所以出現上述問題,根本原因都與其管理理念不正確有關。意識到管理理念對於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所以現在我國高職院校開始了新一輪以管理理念爲中心的內涵建設。

(三)管理模式扁平化

當前中國大部分高職院校在具體的管理方式上都是實行院系兩級方式,而且在管理上是以學院爲中心進行的。這種管理方式過分重視學院的作用,在管理上也是以學院管理爲主,不重視系部的管理。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育教學的主體是系部,不是學院,對老師和學生進行具體的管理活動的也是系部,也就是說系部纔是最熟悉學校的管理工作的。但是因爲系部沒有足夠的管理權限,導致其管理工作沒有辦法有效開展,所以高職院校的管理受此制約較大,管理效率比較低下。想要提高高職院校的管理效率,必須給予系部充分的管理權限,發展其綜合管理功能。

二、船政文化對高職院校管理的豐富與發展

中國當前高職院校的管理可以從船政文化中汲取許多經驗,重點要學習其創新和重視實踐的特點,尤其是船政文化中的管理文化更是具有豐富的內涵,而且非常適合當今中國高職院校的管理方式。

船政文化的精神內涵是非常寶貴的財富,歸納起來就是重視創新,敢想敢幹和重視人的作用,這些都是有利於當今高職院校管理文化建設的方面。首先,高職院校在新一輪教育教學管理方式改革中要充分重視創新的`價值和作用,要善於在既有的管理方式基礎上進行改革,突破原來的束縛,追求更有成效的管理;其次,高職院校的新一輪內涵建設要重視發揮人的作用,只有充分調動全校師生的力量,羣策羣力,才能逐漸摸索到最適合的管理方式;最後,改革必然會觸動部分人的利益,會引起其強烈的反抗,在高職院校管理改革的過程中,也將會遭受來自不同方面的阻力,這就要充分發揮船政文化中敢作敢當的精神,不向任何黑暗勢力低頭。

三、船政文化對高職院校管理文化建設的啓示

(一)促進學術管理和行政管理權力的平衡

在管理的過程中,高等院校必須重視學術管理的重要作用。當前中國的高等院校過於追求所謂的政績,使得學術管理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也使得大部分高職院校逐漸失去了正確的管理價值觀,這是高職院校管理方面需要首先改進的地方。打破舊有的、根深蒂固的行政管理理念的束縛,需要一定的大無畏的精神和力量,這可以從船政文化中汲取。

船政文化非常重視人的使命感和敢爲人先的精神,在高職院校改革的過程中吸取這些精神方面的精華,大膽突破原有的不合理的管理體制,不再以追求校領導的政績爲學院的目標,而是以學院老師和學生的進步爲目標,促使全校師生都參與到院校的管理改革中來,強調學術管理的重要性和價值,推崇取得學術方面的進步,爭取培養更多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這纔是高職院校管理文化所應該強調的內容。

(二)重視並加強高職院校內涵建設

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目標是要培養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所以要了解市場對於各類人才的需求程度,以市場爲導向來培養最受市場歡迎的專業人才,避免培養的學生與市場需求格格不入。此外,高職院校還要注重提升自身的辦學力量和教學質量,以較高的師資力量來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想要實現上述目標,高職院校必須加強和重視其內涵建設,尤其要發展學校自己的核心特長。具體來說,院校要注重開發本校最具競爭力和特色的專業和課程,通過科學的管理和重視創新,促進院校的全面發展。除了學術方面的特長,高職院校也要重視其培養學生的方式和方法,重視其專業服務質量的提升,通過建立多個具有知名度的特長或品牌,促進自身競爭力的不斷提升。

(三)給予系部充分的自主管理的權限

當前中國大部分高職院校都採取院系二級管理的方式,儘管系部乃是教學和管理的主體,但是真正的管理權又被束縛在學院處,系部在管理的時候沒有足夠的權限,導致管理工作無法有效開展。爲了更好地進行高職院校的管理文化建設,就需要充分發揮系部的作用,給予系部足夠的管理權限,促進院校管理模式的良性發展和改革。

四、結語

船政文化是非常富有特色的傳統文化,其強調實踐、勇氣、創新和人的作用,其中的許多精粹非常適合用於當今的高職院校的管理中去。尤其是在管理和組織的制度和文化方面,高職教育應該多向船政文化中吸取經驗和教訓,相信必能推動高職教育管理方式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