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學習壓力引發的心理危機干預一例論文

本案例以大一新生的由學習壓力而引發的一系列負性情緒及行爲爲切入點,通過積極關注、共情以及危機干預措施,使其消除了焦慮、不自信心理,現報告如下。

解讀學習壓力引發的心理危機干預一例論文

1一般資料

來訪者,男,19歲,大一新生,衣着整潔,體態偏瘦。進入諮詢室後表情焦慮,不敢與諮詢師目光對視,一直用手不停地搓着衣角。語言表達清晰,有主動求治願望,未見明顯的精神病性症狀。入校時體檢:身體健康。近期主要表現:急躁、情緒起伏大,不願意與人接觸,總想一個人呆着,學習效率低。

2個人自述及他人反映

2.1個人自述:我是一個性格內向的男生,高考連續考了2年,直到去年才考進這所理工科院校的“初等教育”專科專業。可剛走進大學校園,新鮮感還沒有褪去,我母親就要求我積極與教務處溝通,儘快在大一下學期轉到工程管理專業學習。我知道母親的決定是從就業方面考慮,但只要一想到自己可能會因考試掛科轉不成專業或者即便轉成專業後也可能不能順利畢業,我就會表現出焦慮、煩躁、易怒,甚至情緒失控。曾有過自殺的想法,上週,在未與任何人商量的情況下,我獨自一人去了廣州。到了廣州後,我又後悔了,於是打電話給母親,在母親的勸說下重新返回了學校。返校後的第3天,母親和小姨分別打來電話,告誡我不要掛科,否則就不能順利轉專業了。我又開始焦慮、煩躁,在未與老師及同學打招呼的情況下,逃課去了校外,在外面閒逛了1h左右,想找一個樓高的地方爬上去清靜清靜,但因家屬區管理嚴格,樓道都上了鎖,只得作罷。回到學校後,與同學談起此事,同學建議我來諮詢室尋求老師的幫助。

來訪者原本有個幸福的家,可是這一切在他上小學時被打破了。那一年父親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爲了不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父母仍舊維繫着婚姻關係,但父親卻長年離家和爺爺在一起生活,問斷在爺爺工作過的建築工地上打小工維持生計。來訪者自父親離家後,就再沒有得到父親的任何音信。他是由母親獨立撫養長大的,在上大學前他一直與母親一起生活,對母親有着很深的依賴感。母親是個好強的女人,在學習上對來訪者要求很嚴。上高中以前,來訪者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高二文理科分班時,來訪者的文科成績較突出,母親當時同意了他的選擇,學習文科專業。但不到一個學期,母親要求他轉到理科班學習。在抗爭失敗後,來訪者轉到了理科班,但他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甚至還出現了厭學情緒。無奈之下,母親只得接受班主任的建議,把他又轉回文科班學習。自此以後,來訪者漸漸失去了學習興趣,對母親的不滿情緒也逐漸增強,高考連考了2年才勉強考上一所理工科院校的專科專業就讀。

2.2諮詢師的觀察和他人反映:來訪者表情焦慮,情緒起伏大,每次提到母親時都會控制不住情緒,失聲痛哭,目光躲閃,顯示出不自信的神情,但邏輯思維正常,穿着整潔,有禮貌。同學反映:自尊心強,喜歡獨來獨往,在班上沒有要好的朋友。

3診斷及誘因分析

3.1診斷

本案例中,由於來訪者2次出現情緒失控反應,並有自殺意念,因此把其定義爲心理危機狀態,但可排除嚴重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①外在表現方面,來訪者穿戴整潔,舉比得體,表情焦慮,但表情合乎情境,與諮詢師談話時思維敏捷,語言表達清晰。②情緒情感方面,來訪者是個情感豐富、性格內向、敏感的男生,在訴說轉專業引發的學習壓力時,他表現出中、高度的焦慮情緒。但此情緒並未泛化,且在可控範圍內。③認知方面,來訪者的思維過程受高中時期從文科轉理科,後又轉回文科失敗經歷的影響,表現出一定的認知狹窄,但他對事情的知覺切合實際,能夠理解目前情況與刺激壓力之問的關係。④行爲反應方面,來訪者目前學習興趣低,情緒不穩定,人際交往有一定障礙,但行爲反應總體正常。目前來訪者正處於中、高度焦慮狀態下,雖情況暫時可控,但情緒強烈且易激惹,所以仍然存在一定的危險性。

3.2誘因分析

3.2.1家庭因素:來訪者是家中獨子,性格內向,因父親在其上小學時患上“精神分裂症”,他長期與母親一起生活,與母親之問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從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三角關係上可看出:來訪者從母親身上投射出來的是好的、積極的經驗,相反對父親的看法卻是壞經驗的投射。這是典型的二元關係,屬於前俄狄浦斯期,從中也可反映出來訪者在成長道路上與人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礙,這些都表現在:他缺乏自主性,在情感上過度依賴母親,心裏雖然不情願,但還是勉強、被動地接受母親“調換專業”的建議,結果內心的焦慮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一時無法及時排遣而導致心理失衡。來訪者在大一上半學期,學習熱情低,經常逃課,對周圍同學缺乏信任感,與他人的人際交往也不密切。

3.2.2學校因素:因目前國內高等院校普遍大幅度擴招,導致輔導員與大學生比例嚴重失調,部分專業甚至出現1個輔導員帶400-500名大學生。因此,一旦學生出現心理問題,輔導員卻不能及時發現、跟進並採取有效措施去應對。本案例中來訪者第一次擅自離校時,輔導員李老師卻完全不知情,要不是來訪者後來打電話向其母親求救,後果可能會不堪設想。

3.2.3社會因素:由於受社會上一些“理工科男生就業面寬”等思潮的影響,來訪者母親認爲男孩學文科沒有前途,因此要求其轉專業。

4處理流程

4.1案例發現

來訪者因“轉專業”事件極度焦慮,曾2次出現情緒失控。1次是他擅自離校去了廣州,後在母親的勸說下重新回到了學校。母親爲了怕學校知道後會處理來訪者,並沒有把此事告訴輔導員。第2次是他逃課去了校外,想到某居民小區的樓頂上清靜一下。後因小區管理嚴格,樓門上鎖才作罷。回校之後,他心情鬱悶與同學聊天,同學感覺到事態的嚴重性,遂建議他來諮詢室尋求幫助。

4.2諮詢介入

4.2.1運用無條件接納、共情等技術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諮訪關係:初次諮詢時,來訪者情緒非常不穩定,說到轉專業帶來的無形壓力時幾次失聲痛哭,因此諮詢師沒有按照常規的諮詢設置(<50 miri)來處理這個個案,而是用了超過2h的時問來安撫他激動的情緒,認真傾聽他的感受,尋找其心結所在。良好的諮訪關係是諮詢工作順利進行的前提。本案例中的來訪者能在同學的勸說下,主動來到諮詢室尋求幫助,這說明他主觀上求助願望強,因此,諮詢師只要表現出真誠、尊重的態度,就很容易和其建立起彼此信任的諮詢關係。

4.2.2初步評估危機程度:鑑於來訪者曾存在自殺意念,並且2次有不理智行爲(<1次擅自離校去廣州,1次想爬到某家屬區樓頂上未淤,在來訪者離開諮詢室前,諮詢師要求他書面保證其今後如有輕生念頭的話,一定要第一時問通知諮詢師。同時,諮詢師把來訪者的情況簡要向上級領導作了彙報,領導指示:儘快與來訪者的輔導員李老師聯繫,以便能及時地瞭解他的思想動態,幫助他緩解負性情緒。因此,將此次危險干預事件嚴重程度評估爲一級。諮詢干預重點爲:脫離危險狀態,尋找潛在原因,增強抗壓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適應生活。

5輔導跟進

5.1第1階段(平復失控情緒,調整其對諮詢的預期):諮詢開始階段,諮詢師採取無條件關注和共情等技術,幫助來訪者平復其失控情緒,並與其建立良好的諮訪關係。情緒穩定之後,諮詢師給來訪者簡單地介紹了諮詢的遠期和近期目標以及雙方的責權義務。

5.2第2階段(幫助其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通過第一階段的工作,來訪者目前的情緒較平穩,但他的'心理能量仍聚焦在轉專業這件事上,內心的焦慮和壓力不能及時釋放出來。因此諮詢師需要幫助他學會如何合理地利用身邊的資源走出心理困境,如老師和同學在學業上的幫助,同輩的心理疏導等。

5.3第3階段(尋找潛在原因,改善應對方式,提高抗壓能力):經過前2個階段的諮詢,來訪者的情緒基本平穩,諮詢師還需進一步對其危機狀態的潛在原因進行探討,就危機事件來分析他的行爲原因及應對方式。

通過攝入性會談,諮詢師瞭解到來訪者在人際交往中的矛盾心態。一方面,由於單親家庭的成長模式,他從小對母親很依賴,做事情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對自己沒有自信心。另一方面,他從小缺乏父愛,雖然內心深處渴望得到他人的關心,但由於父親角色的缺失給他帶來的都是壞的經驗投射,使得他不願輕易去相信別人。因此,他在人際交往中始終都處於被動地位。諮詢師幫助來訪者瞭解他和父母的人際關係模式,引導他理解父母的處境,主動尋求改善目前困境的途徑。

6問題解決

經過1個多月的諮詢<5次諮詢),來訪者的情緒已基本平穩。他在同學的幫助下,也逐漸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據輔導員李老師反映,他上課注意力明顯比過去集中了,上自習的時問也比過去延長了,基本上沒有出現無故曠課的情況。不久前,來訪者還主動給父親打過一次電話。目前,他經常跟母親電話談心,溝通思想,母子關係也比過去融洽了很多。

7教育建議

學習壓力是引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常見原因,對處於此類心理危機的大學生進行干預的主要目的有:①減輕焦慮情緒;②恢復心理動力和平衡。

本案例取得了較好的干預效果,主要原因如下:

①及時幫助來訪者緩解負性情緒。處於心理危機狀態的個體,通常缺乏有效的應對策略,不能合理地利用周圍資源,從而導致了心理失衡狀態。這時個體會出現極度焦慮、情緒失控狀態,如果不及時採取有效策略,後果將不堪設想。

②幫助來訪者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如朋輩之問的支持系統、親人之問的鼓勵和支持等。

③尋找危機背後的潛在原因,找出有效的干預策略。來訪者因從小缺乏父愛,對母親依賴感過強,處理問題缺乏獨立性,在人際交往方面缺乏主動性,因此要有針對性地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