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生物地史學課程改革論文

一、緊扣教育教學根本理念

關於古生物地史學課程改革論文

課程改革的根本出發點是什麼,我們通過改革想要達到怎麼樣的效果?這是在實施建設之前就應該考慮好的,也就是確定改革的目標。所有改革都應該和我們的目標掛鉤。這樣先定下指導思想,有了基調,具體工作便有了着手的基點。“工學結合”顧名思義是通過將學習與工作結合在一起來實現教育目標的一種人才培養方式。以德國不萊梅大學勞耐爾教授爲首的職業教育學專家們認爲,工作過程是“在企業裏爲完成一件工作任務並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個綜合的、時刻處於運動狀態但結構相對固定的系統”。運用這樣的理念去開發建設課程的最根本出發點是爲了讓學生學起來,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學生適應生產的速率。從這個角度出發就是要學生在學習中無形地投入更多的精力,參與到學習中來,所以在課程建設中一定要考慮如何讓他們投入其中。除了理念的運用還要考慮參與式教學具體開展的細節。另外我們的教育需要有前瞻性。培養出來的學生要具有長期發展的可能,而不能只在一個崗位奮鬥終生。所以不可只重視了職業性,而忽略了“高等性”。在課程建設中應注重體現能力本位的根本思想。在課程的開發和改革中,北美的CBE課程,德國的雙元制BAG方法,國際勞工組織的MES課程,澳大利亞的TAFE課程等等都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借鑑,但是要依據專業的類型定位來考量課程的開發所參照的理論模式。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以從事某一具體職業崗位所必須具備的能力來確定其培養目標,設計教學內容、方法和過程,制定評價標準的依據。具體的課程開發是應用DACUM(Developingacurriculum)方法來完成的。具體過程是:首先,由學校聘請行業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專家組成DACUM委員會,由該委員會通過對職業進行分析,確定從事這一職業所應具備的綜合能力和專項能力;然後,由學校組織相關教學人員對排列的各項能力進行歸納,將相同和相近者集中在一起,構成教學模塊;最後,根據各項專業能力,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組織教學體系和教學計劃。雙元制的課程開發通過以工作過程爲導向的整體化工作任務課程分析法BAG(BeruflicheArbeitSaufgaben)來實現。BAG方法是把職業教育中的專業教學內容,按照實際的勞動過程的基本順序進行編排,每個基本順序的教學內容是關於勞動對象、勞動工具、勞動方法、勞動組織形式和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具體知識與能力。我們現在提倡的以能力爲本、工學結合,基於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便是由CBE和BAG的理念提煉出來的,所以在課程建設時追本溯源,方能更好地指導課程的開發。課程開發之中應充分理解上述指導思想,剖析至本質,運用於無形。

二、從行業發展需要入手

行業與教育的交叉產生專業,專業與學科交叉產生課程。對於高職教育,這樣的思路已經被革新,專業的設置是要參照行業發展需求,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專業培養人才的行業崗位,行業中各個崗位的實際工作內容便是課程的主體。那麼這樣專業和課程的設置都要基於對行業的調查,適應市場的需要,才能真正做到就業導向。課程改革的目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爲教學質量的提高,對於高職高專院校而言,指更爲貼合社會行業的需要。地勘業爲適應當下發展,急切需要一支精幹的隊伍,一切爲找礦、開礦服務。這樣的實踐性事務,並不需要過多的學科性理論和概念,因此我們將“古生物地史學”更名爲“古生物鑑定與地層劃分”,由原來114學時縮減到76學時。

三、以專業培養目標爲指導

首先,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定位課程所屬學習領域,圍繞學生所需專業技能展開課程建設。對於區域地質調查與礦產普查專業而言,“古生物鑑定與地層劃分”主要是爲了完成區域地質調查這樣一個工作任務所需的古生物鑑定和地層劃分的專業技能而開設的課程,屬於專業基礎學習領域的課程。其次,明確專業所屬類型。一般的,我們可以把高職專業分爲三種類型,認知型、操作型以及兩者兼有的類型。這一點相當重要,如果不明確專業類型,而一味照搬照套地來開發課程,就會有所欠缺。因爲專業類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培養什麼樣的高級技術人才。區域地質調查與礦產普查專業是較爲典型的認知型專業,要求培養出來的人才具備識別不同地層、岩石、礦物、礦牀並能加工利用。對於認知型專業,其理論知識體系是先決條件,實踐動手操作是後續過程。但是我們也可以選擇在實踐中傳授理論知識,在實踐後總結提煉理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投入進來,參與思考過程。

四、與實訓條件相掛鉤

高職教育是實施以培養實踐能力爲核心的教育。實踐教學是職業能力、創新能力教學的重要教學環節。所以應該把實訓條件的建設作爲課程建設的一部分,將兩者的建設緊密聯繫起來,方能使課程建設成果有用武之地。將課程的培養目標滲透到教學實踐條件中去,需要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1)課程建設完成後,在教學中需要怎樣的實訓條件?“古生物鑑定與地層劃分”中地層劃分如何讓學生實踐,一味延續“地史學”的“紙上談兵”—閱讀柱狀圖,是難以達到高層次的教學效果的,這與我們的改革理念有所出入。對於地質類課程教學,野外實際露頭自然是絕佳的教學場地,但是在室內我們可以模擬教學路線,利用模型進行實踐教學。不僅對於地層的劃分可以走模擬的路線,在地質礦產類課程中,“構造地質學”、“礦牀學”等等都可以參照這種方式。比如“構造地質學”,可以把沉積作用、成岩作用、地層擡升、下降、剝蝕、水平擠壓—變形過程、斷裂、解理形成等等一系列的過程通過模型的展示來實現。

(2)現有的實訓能夠滿足哪些教學任務?需要根據實際條件來設計學習情境或者具體的任務。比如“古生物鑑定與地層劃分”課程,就是要考慮實訓室標本的情況,來設計實訓任務工單。三葉蟲有多少塊標本?能夠觀察哪些結構特徵?只有在考慮這些問題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實訓任務,才能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投入進去,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的實現,需要結合本校實踐教學條件的現狀,不然開發出來的課程就會和實踐條件相脫節,在教學開展中就無法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無縫對接,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下滑。課程的改革不僅僅是理念上的更新、知識傳授順序的更新,更是教育教學的實踐性改革。我們在改革中,對職業教育重置了實踐與理論的地位,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

五、重視教育對象的特質

課程的改革建設,不能忽略學情。忽略學情的教育只會成爲對牛彈琴。教與學緊密結合方能實現因材施教。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入學率逐年攀升,源自於擴大招生。這樣在現今的錄取政策下,高職院校錄取分數線成下滑趨勢。學生整體水平呈現下降狀態,給常規教學管理帶來很大弊端。總的來說,高職院校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普遍不高,而動手能力較強。理性認識較弱,而感性認識較強。所以如何把握他們的感性認識和情緒,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邏輯思維,對於“古生物地史學”而言,直觀形象的教學尤其重要。

六、充分考慮學校條件和教育教學資源

學校師資隊伍情況和校園的位置優勢與課程開發有着關係。師資隊伍,特別是教師的實踐能力,在基於工作過程的教學中尤其重要,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如果校園周邊有較豐富的地質現象,那麼課程的教學便有了實際的教學場地。地質類課程在建設中或教學開展中也應考慮這個方面資源的利用。比如在我校周邊出露較好的下寒武統地層,且含有較爲豐富的化石,這就爲“古生物鑑定與地層劃分”提供了很好的實習場地。

七、以社會時代爲背景

時代的主流是什麼,當下的形勢又如何,都要我們注意專業知識領域內的新進展和發展趨勢,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因此,筆者認爲課程的改革思路可以從三個方面尋找。

(1)根據工作過程包含的六個要素:工作對象、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勞動組織形式以及勞動要求來設計學習情境、項目、任務。

(2)注重事件的內在聯繫。很多方面在學科體系下是相互獨立的,但以工作場景爲基礎,事務完成出發,從事件發生發展出發便是相互聯繫緊密不可分割的。由此建立起來的聯繫,便可成爲課程開發的主線條。

(3)作爲一個事件來考慮。依照其發生的時間、地點、主體來設計學習情境、項目和任務。“古生物鑑定與地層劃分”按照時間鏈條進行設計,例如寒武紀標準化石的鑑定和地層劃分。總之,以上內容便是課程依照“工學結合”理念,“基於工作過程”開發改革的建設整體思路所應該涵蓋或明確的主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