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的論文

1先進的教學理念

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的論文

由接受性學習向主動性學習轉變,確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習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成功學習的基礎,只有主動學習、主動求知,才能促進自己發展,實現創造。要由傳統教學中的只注重知識的儲備、片面訓練學生的記憶力得被動學習方式向培養學生的科學學習方法和創造思維轉變。在評價標準上,由分數至上的評價標準向學生的綜合能力的評價標準轉變,確立開發學生綜合潛能的科學的評價觀。

2綜合實用性的課程改革

課程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心。國務院《關於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課程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的核心,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它關係到課程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內容、考試形式等各個方面。

2.1課程學時

實現四增四減:增加應用性強的課時量,刪減或簡化不實用的課時量;增加專業課的課時量,減少普通課的課時量;增加專業課的技能操作課時量,減少理論課時量;增加必修課的課時量,減少選修課的課時量。

2.2課程內容

中等職業教育課程內容要緊緊圍繞着職業能力形成的需要來選擇,知識的掌握要服務於能力的建構,教學內容要朝實用方向轉變,讓學生掌握實用的知識和技能。

(1)普通文化課設置

在普通文化課教學中,突出記憶性知識,把生動形象的人文知識變成死板的教條,掩蓋了文化知識的情感特徵,導致學生對普通課不感興趣,也不重視,教師感覺課難教,學生感覺學得煩。因此普通課的內容選擇要突出職教特點和學生實際,實現職業性、應用性、生活性三統一,應用性指要突出課程內容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突出實踐教學,訓練學生的實際能力。職業性指課程內容要圍繞着職業活動來組織選擇。生活性指課程內容要密切聯繫學生的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除此之外,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活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2)專業課設置

由於職業崗位的變化加快,應加強通用知識、基礎技能和綜合化課程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轉崗能力。專業課實現兩結合,一是基礎性和應用性相結合;二是專業性和適應性相結合,專業實踐課突出實踐性、應用性、適應性,強化實踐技能,實現理論知識向能力養成的有效過渡。專業活動課,從趣味性出發,突出適應性。圍繞學生的素質形成和發展來組織,鍛鍊學生的從業能力,適應社會需要。

(3)課程結構設置

爲適應學生多元化發展、就業能力的需要、不同崗位的需求,必須對現行的課程進行調整,重組,實現知識的整合。

3靈活而高效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頭戲。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職業教育自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方法改革也應建立在“以就業爲目標”、“以能力爲本位”的基礎之上,教以發展學生智能爲出發點,以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爲目標。指導學生學法,引導學生會學、樂學。

3.1理論與實踐整合法

這種方法將理論和實踐一體化。

3.2情境激趣法

問題的設置要巧,要新,要奇,要難易適度,要有藝術性,激起學生認識上的衝突,刺激學生學習興趣,在情境式課堂中,用藝術化的問題激趣,師生關係融洽,學生樂學。

3.3活動教學法

這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的動手操作爲核心展開教學,教師真正放權,成爲學習的指導者,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

3.4問題驅動法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有疑問,才能進一步拓展思維,教師要通過問題藉助四步階梯把學生引入生疑、解疑之門。

3.5行爲導向教學法

這種方法是讓學生直接走向實際,並通過視覺感知獲得感性認識,消化、領會、理解、落實所學的知識的方法。

3.6合作探究法

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的地位,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合作探究法是有效的途徑。

3.7激勵誘導法

也稱爲討論學習法,是通過集體智慧的相互啓發、相互誘導、相互激勵從而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學習方法。

3.8角色扮演法

教師應創設不同的角色演練情境,給予適當的引導和點播,激發學生們的演練激情。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在情景角色扮演的過程給自己的行爲作出準確的分析和判斷,發現不足,自我改進、自我提升,培養解決問題的技能和態度,既加深了對職業知識的理解,又強化了職業素質,縮短了學習與就業崗位的距離,提高了就業能力。

4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現代化教學手段是教學改革的立體音箱。現代化教學手段自身融聲、形、貌於一體,變枯燥爲生動,深入淺出,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多媒體教學,在理論和實踐一體化的教學中,這種音、圖、文、聲、色並舉的立體手段,能抓住學生的心,能充分調動視覺、聽覺的積極性,手腦並用,激發人的情感意識。教師既可以聲情並茂的講,學生手腦並用的聽、說、讀、練;學生既可以現場演示,也可以討論、練習。在講授、練習、反饋、作業整個教學環節都能派上用場,極大地調動學生有效學習的興趣,效果事半功倍。此外還有互聯網學習的平臺、多種軟件等。

5科學的評價手段

科學的評價手段是師生髮展、完善的裁判員。傳統的課堂單一性、片面、缺乏科學性的評價標準體現在:對教師,只有領導從某一方面對教師單一評價,缺乏全面性;對學生,只有教師對學生的絕對權威的評價,缺乏學生的自我評價,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評價標準制約着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爲教學改革的嚴重阻力。因此,重建新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已刻不容緩。評價標準既要考察現在又要着眼未來,既要堅持原則又要適度靈活,只有這樣纔能有利於職業教育的發展,推進教學改革。評加的目的不在於裁判與鑑定,而在於引導與促進。要用發展的眼光、科學的標準評價學生的行爲、教師的行爲,以激勵師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

5.1對教師的評價

本着以人爲本的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從教學過程、教學效果、教學管理,教學改革和研究;所教學生的學習狀態、情感培養、價值觀的樹立等方面實行科學的、系統的、全面的評價。

5.2對學生的評價

一是教師、家長、社會的評價。對學生評價要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其綜合素質爲目標,從學時的知識、能力、態度、情感、品德等多方面進行科學而全面的評價。二是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過程就是學生認識自我、發現自我、激勵自我、調整自我等自我教育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通過對自己的評價,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和優勢,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從而受到激勵,增強自信心,維護自尊心,克服由於他人的評價造成的逆反心理。在評價過程中,學生可以實事求是的剖析自己、認識自己,找出正確的學習方向,從而形成自主性學習意識,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其力求上進的信心。

6全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振興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教師爲本

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必須有一大批高素質的全能型教師隊伍。中等職業院校獨具特色的培養目標是適應崗位需求的、一專多能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須依靠全能型的教師來培養,具體策略如下:

6.1構建教師培訓絡

加強中職學校師資隊伍的建設,關鍵就在於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鼓勵教師向“專業化”發展,成爲專家型、學者型的中職教師。而這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保障體系,構建一個系統培訓網絡,加強教師理論培訓的強度,擴大參與學習的教師的覆蓋而成爲一種必需的途徑。在培訓交流中,要向他們闡述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使中職教師具備一定的理論修養,而且願意將改的內容實施到真正的課堂教學第一線,並且鼓勵教師的教、改、研,實踐出真知,才能探索出有效的改革路徑。

6.2促進“雙師型”教師的成長

“雙師型”教師是指要既具備一定專業理論知識,又具備相應專業實踐技能;既能勝任理論教學,又能勝任實踐教學,而且在教育思想、職業道德、專業素質、組織協調和創新發展等方面有較高水平,即既是專業教師又是高級技師,既是人師又是經師。“雙師型”教師目前是職教師資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職業教育發展的必需人才,加大力度發展“雙師型”教師,有利於職業教育的發展,理論與實踐兼得的實用性人才的培養。

7比較成型的新教學模式

7.1分層教學

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指出,育人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就是指教學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所謂的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科學地把學生劃分爲水平層次小同的學習羣體並區別對待,以使這些羣體在教師恰當的教學策略和師生互動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分層教學的常見模式:班內分層教學模式,“分層互動”教學模式,目標分層教學模式,走班分層教學模式“,個別化”學習模式。

7.2互動式教學

現代教學論認爲“,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個認識過程,而且是個交流和合作的過程”。“互動”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多途徑、多方位的積極配合和共同參與,實現教學中認知、情感的和諧。目前,多數中等職業院校在對“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的強調下,很多學生的職業技能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但深入觀察發現,學生能力水平的單一和職業核心能力的低下令人擔憂。有的學生知識而極爲狄窄,有的學生組織協調能力非常差,有的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此困難很難調整心態,有的學生而對市場就業競爭束手無策。學生的生存和從業能力、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禮會適應能力、自我調控能力、不斷學習和發展的能力等綜合能力顯得明顯不足。中職學校尚缺乏對師生雙主體的認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缺乏種互動的默契配合。因此,樹立學生能力培養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建立教學過程的互動模式,實現由教師本位向學生本位轉變,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傳遞接受式爲主向以引導探究爲主的多樣化教學轉變,在教學過程互動中,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顯得至關重要。

7.3一體化教學

一體化教學模式,就是將理論與實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能力培養與工作崗位對接合一,實習訓練與頂崗工作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完成實踐學習。這具體體現在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一體化、教學情景與工作環境一體化、理論教師與實訓教師一體化、學生與企業員工一體化,最終實現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情景、教師隊伍與生產實踐有機結合,成爲一體。爲丁推行一體化教學模式,學校應具備一體化的教學機構、一體化的教師隊伍、一體化的教學場所、一體化課程教學標準和一體化課程教材。職業學校進行一體化教學改革。分爲三個階段:理論、實習“一體化”;工學結合“一體化”;頂崗實習,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上述對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方向研究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具有很強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對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推廣價值,爲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