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視角下學校德育管理觀的變革論文

[論文摘要]生態意識的出現不只限於改善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且還形成人們認識世界的理論視野與思維方式.帶來了世界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的轉變。本文以生態學的視角考察教育領域中的德育問題,借鑑生態學的觀點.探索走出學校德育困境之路徑。

生態視角下學校德育管理觀的變革論文

[論文關鍵詞]生態學 德育 德育管理

20世紀教育思想的發展中,一個顯著且重要的表徵是生態意識的引入。伴隨着文明的進步,生態覺悟已不僅僅意味着對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覺醒,追求自然生態的平衡,而且在更深層意義上帶來了整個人文精神、世界觀、價值觀的覺醒,引起對人的精神的重新建構。…在這種背景下,人們開始思索將生態意識吸納到教育領域中,將生態思維模式應用於教育研究。受生態學原則的啓示,以生態的視角來考察德育問題,我們或許可以發現當前德育中存在的新問題。筆者認爲,德育管理概念的重新審視及改革,可能是德育改革另一路徑。

一、學校德育管理及其種種困境

一直以來,學校德育的理論研究者把德育管理看作是對德育工作的管理。並把管理學理論視爲德育管理的基本理論依據,如“學校德育管理是依據現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進行的”,“現代學校德育管理.即現代學校組織系統中的管理者根據現代社會需要,在現代管理思想的指導下,運用現代管理科學方法,對德育工作進行決策、計劃、組織、控制和評價……以達成德育和德育管理目標的活動過程”。筆者認爲,德育管理應把德育過程納入並以之爲核心;德育作爲一項教育工作與其它生產領域的活動不同.其根本區別在於德育的一切工作與機制均指向受教育者,因而其管理也指向受教育者且以之爲目標歸宿。另外,現代管理理論產生於企業,而生產領域的管理雖也包括了勞動者,但其終極目標始終指向利潤,所以借鑑現代管理理論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在傳統觀念中.管理的功能是獨立的,管理被人們界定爲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最小的代價獲得最佳的效果,決定了管理只是被視爲一個單純的技術性問題,而倫理、道德及價值觀念在其中並不多加考慮。然而在學校範圍內.管理服務於教育活動的特性,使得管理與教育不但無法分離.而且處處關涉價值與倫理。綜上所述,本文目的在於批判在以往學校德育管理概念下的學校德育的弊端.並討論改進的可能。

當前,在現代管理理念下,學校德育在管理上存在以下問題:

其一,刻板化。現行的德育管理中,體制上慣常是集權化、統一化的,有各種各樣的條款,從多方面限制、控制住學生。恰如鮑曼所說的,手段本倒成了關鍵,學校環境及其嚴格的規章制度,倒是意想中的教育內容本身。學校討論的最頻繁、最詳盡的話題就是如何制定學生日常行爲規範以及如何觀察。規範、標準齊全且劃一,但學生道德基礎卻有差異.刻板化管理使學生淪爲標準模具的翻版.鮮活的生命個體變成了馴順的軀體。

其二,規訓化。在“科學”管理的理念下,制度更多地體現爲對學生的規訓和懲戒,而缺失了指引.自我教育與自我約束逐漸淡出.受教育者的行爲被規約着但德性並沒有培養起來。

其三,封閉化。當前學校德育在管理環境上往往過多地囿於校內.造成了一種封閉的管理體系。而學校德育要發揮管理的效能,需要一個系統工程,調動多方面的力量,動用各種德育資源,才能完成育人的目的。然而現實情況是,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的有效機制無法真正建立,學校既缺乏校外德育途徑的參與,又不能與外界進行合理的.信息交流,對學生德性培育的合力便難以形成。

二、在生態學視角下探析學校德育問題的根源

“現實的教育問題和現象很難用主客兩分的思維方式進行滿意的解釋,也很難用單一的因果關係或矛盾關係的原則來解決。生態學的方法論與和諧價值觀對教育研究有很強的適切性。”在生態學的視角下分析德育問題,將有助於我們轉變傳統的思維方式。

(一)生態學的基本觀點

生態學一詞源於希臘文.其本意是“研究住所”的學問,1868年德國生物學家赫克爾將其定義爲“研究動物與其無機環境和有機環境的全部關係”的一門科學。但到20世紀初,生態學還只是一門初具理論體系的學科.此後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應用到人類社會問題的研究上,才使得生態學迅速發展,成爲了多學科背景下進行跨學科綜合的一個典型代表。

英國生態學家坦斯利1935年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明確有機體與其生存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自然整體,各有機體之間及各環境組成要素之間處於相互聯繫中。澳杜姆提出,生態學的視角不滿足於對系統各部分及其功能的描述,而是着眼於各系統問的相互作用。如果只埋頭於各子系統的內部構造和功能解釋,無論向前探索多深、測量多精確,永遠不可能理解系統的整體行爲。由此可見,生態學強調的是“關係”、“適應”、“互動”,“生態系統”、“整體性”、“共同體”是生態觀念的核心。

(二)學校德育管理困境的生態學詮釋

從生態學的視角來看,當前學校德育出現的危機,主要原因如下:

1.生命個體的多樣性受到漠視。生態體系的完整、穩定.是因爲所有生物體共同作用,每一個物種都發揮了存在的價值。生態倫理學創始人萊奧波爾德認爲,一切事物趨於保護生物羣落的完整、穩定和美麗時,它就是正當的;而當它與此相反時,就是錯誤的。西方深層生態學的代表耐斯也指出.具有一百個物種的生態系統顯然要比僅有三個物種的生態系統具有更大的豐富性和穩定性,這種豐富性和多樣性正是生態系統穩定和健康發展的基礎。但是,當前的德育管理往往強調了規則的嚴厲,卻淡忘了對生命的關注。管理體制的集權化、刻板化,淡漠了管理對象鮮活的主體性,淡漠了生命個體的尊嚴。

2.德育共同體的關係遭遇破壞。自然界各種物種生生相息、互生互補,構成一種相互適應、相互需要的平衡共生狀態。每一種物種都具有獨立性,同時又需要別的物種的支持,彼此之間相互依賴,不可或缺。當學校德育以扼殺個性差異的模式實施時,就帶來了教育生態的惡化,破壞了受教育者生存與發展的生態體系,導致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制度之間的緊張與衝突。

3.德育生態系出現斷裂。在生態學中,環境被看成是一定地域範圍內所有生物體彼此互動並與非生命物質相關聯而構成的生命網絡。學校德育的存在和發展不是孤立的.它也離不開依存的環境。在德育生態系中,其構成因素包括由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衛生等各個方面構成的社會因素,也包括家庭、人與環境之間的各種關係等等因素。學校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封閉的特點,就造成了德育系統的生態斷裂,學校、家庭、社區及其子系統難以做到環境優化和教育協同,道德教育的系統放大效應無法實現。

三、生態視角下學校德育管理的變革

將學校德育管理視爲目標、決策、計劃、制度等沒有學生在場的觀念,其弊端昭然若揭。德育的本質是爲人的而不是人爲的.一切教育活動都應該始終圍繞着促進人的發展這一目的。單純以管理爲本的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德育的要求,傳統的德育管理思想應該進行革新,應該重新構築起符合時代特點的理念。在把握德育的倫理特質的基礎上,將德育過程作爲德育管理的核心,納入生態學觀念,是今天的學校德育改革的可行之路。

第一,借鑑生態學中“適應”的觀念,摒棄管理規訓化的做法.注重對學生自我生長的引領。管理不是爲了束縛、控制學生,而是爲了促進學生的成長並賦予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雖然也應有必要的規章制度,但更應該是從積極的、肯定的角度出發,採取鼓勵的、倡導的形式。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應該關注學生的適應性.讓學生融入德育活動,發揮學生自身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德育過程中得到發展,推動和引導他們自我成長。

第二.借鑑生態學中“互動”的觀念,重視管理中人際關係的和諧、互動。德育不是向師生強加一套外在的規範體系。德育管理更不是充當強迫服從這些規範的工具和手段。規訓化的德育管理使德育主體與德育客體處於緊張、對立的態勢,人際互動被打斷。德育管理只有走向生態化,建構起新的道德生態系統.才能使受教育者在人際互動中培養德性。

第三,借鑑生態學中“整體性”的觀念。在德育管理中使多主體參與,整體融合。把學生束縛在校同裏.禁錮在課堂上和書本中。讓學生不加思考地接受既定的行爲規範和價值觀念,其本身是缺乏道德意義的。學校德育只有建立在真實的環境中,鼓勵學生參與道德的建設,才能使他們自覺追求德性的進步,獲得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德育管理應該發揮組織、指揮的職能,密切學校、家庭、社會各方力量的聯繫,調動一切德育因素,融合各種德育資源,協調統一的目標和計劃,從而構築起人人崇尚道德的良好氛圍,形成和諧生態的德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