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美國次貸危機的論文

1美國次貸危機歷程

探究美國次貸危機的論文

美國次級房屋抵押貸款(SubprimeMortgageLoans,簡稱“次貸”)是美國金融機構向信用等級較低的購房者提供的一種抵押貸款。美國的利率上升和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是次貸危機產生的根源。從2005年至2006年6月間,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連續17次提息,將聯邦基準利率從1%提升到5.25%。連續17次加息導致了80%的次級房貸貸款者的每月按揭在不到半年時間裏猛增了30%-50%,付不起按揭並被處以罰款的貸款者大量涌現。貸款違約的不斷增多使全美多家次級貸款市場放款機構深陷壞賬危機。2007年3月13日,美國住房抵押貸款銀行家協會公佈的報告顯示,次級房貸市場出現危機。消息傳來,美國股市全面下挫。2007年4月2日,美國最大次級抵押貸款企業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保護,標誌着美國次級房貸市場危機爆發。這一危機擴大並波及到債務擔保證券市場,2007年6月,美國知名的貝爾斯登資產管理公司陷於困境。次月,貝爾斯登宣佈兩隻陷於困境的對衝基金已向法院提交文件申請破產保護。7月至8月,次貸危機擴散至股市。投資者的擔憂,引發了股市和信貸市場的劇烈波動。全球主要股市每個交易日股價下跌2%以上的事件經常發生。8月至9月,次貸危機造成了全球性信貸緊縮,各國央行被迫入市干預。對美國次貸問題的擔憂日益加劇,已遠遠超越了美國銀行業和小型專業貸款機構的範疇。

2次貸危機中的道德風險

2.1次貸申請人的道德風險

2000年至2003年美國推行的低利率政策推動了貸款的增加,過剩的流動性促使物價上升。2003年美國通貨膨脹壓力顯現,爲了抑制國內通貨膨脹,美聯儲從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的兩年間連續17次上調聯邦基金利率,利率的上升直接導致浮息貸款利率上調,借款者面臨的還款壓力驟然增加,與此同時房地產業進入蕭條期,貸款申請人很難獲得新的次貸,即使出售房地產也不能償還本息。而次貸申請者大多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信用記錄也良莠不齊,當他們發現無力還貸的時候,拖欠和違約也就不可避免。即使一部分購房者有能力繼續維持還款付息,利率的上升也會削弱其提前償付的意願。因此道德風險隨着利率的上升逐漸暴露。

2.2住房抵押貸款公司的道德風險

2001年以來的房地產牛市使美國投資房產的熱情空前高漲,當大多數美國民衆形成對房地產市場長期看多的預期之後,房價震盪上升的格局就很難在短期內被打破。繁榮的房地產市場擴大了購房者對房貸的需求,對房貸的需求人羣從原來信用較好的高收入階層擴展到信用等級相對較低的中低收入階層。這就促使住房抵押貸款公司向中低收入階層開拓市場。另一方面,住房抵押貸款公司可以通過發行住房抵押貸款證券(MBS),將風險轉移給投資者,住房抵押貸款公司因貸款佔用的資本得到釋放,回收的資金可以繼續擴大貸款,從而加大了房地產投資者的槓桿的乘數,增加收益的同時也使風險成倍的增長;隨着住房抵押貸款公司流動性的增強,它們有能力進行業務的創新,這也使得信用等級較低的中低收入階層有可能成爲次級按揭貸款的貸款對象。因此,一方面由於對貸款客戶的爭奪,另一方面由於可以通過將貸款進行證券化來轉移風險,住房抵押貸款公司沒有對貸款申請人進行嚴格的審覈,無視貸款申請人的還款能力,鼓勵其對現有的抵押貸款進行過度再融資,甚至教唆貸款申請人通過一些技巧和手段在經濟條件未發生任何改變的情況下,提高信用分數,從而獲得較低利率的貸款。還有一些住房抵押貸款公司爲了擴大業務,未根據有關規定向貸款申請人真實、詳盡披露有關貸款條款與利率風險的複雜信息。這都使得次貸工具的風險不斷升高。

2.3投資銀行的道德風險

在傳統的資產證券化流程中,發起人將已發行的貸款“真實出售”給特殊目的載體(SPV),形成與該資產組合的“破產隔離”,投資銀行根據該發起人剝離資產的情況對現金流進行重組,設計出與資產組合的特徵相匹配的次貸擔保債務憑證(CDO)產品。在此過程中,由於CDO產品的設計是以資產組合的特徵爲基礎,因此能夠更有效地規避風險。但是過熱的資本市場使對高收益債券的需求急劇增加,投資銀行爲了擴大業務,他們會根據不同的信貸標準制定不同的債券條款和利率。此時CDO產品的設計更多地是依據投資者的需求而非資產組合的特徵,這就從根本上增加了投資者的風險。

2.4機構投資者的道德風險

投資次級抵押貸款證券將面臨四種主要風險,即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和提前償付風險。機構投資者運用複雜的模型和定價工具來評估上述風險,經過計算將次貸定義爲低風險高收益的債券而大量增持。但複雜的定價模型也不可能涵蓋市場上所有的信息,一旦模型的假設條件不復存在,那麼由該模型推導出的理論價值便沒有任何的意義。次貸危機是房價改變上漲的.趨勢引發的引用風險,但遺憾的是大多數機構投資者對這樣的風險估計不足。此外,機構投資者並不完全公開內部覈算收益率的模型以及相應得防範風險的方式與能力,因此市場對自身所承擔的次貸風險並不瞭解。

2.5評級機構的道德風險

信用評級是資產證券化中的重要一環,被證券化的資產組中可能包含衆多的單項資產,投資者無法直接瞭解到投資標的的基本信息,信用評級就成爲投資者瞭解證券風險和收益的重要途徑。獨立性和客觀性是信用評級機構生存的基礎,即不被市場的情緒所左右,但是在次貸危機爆發的整個過程中,信用評級機構卻沒能將市場引向健康的軌道,反而加劇了市場的崩潰。由於評級機構大部分的收入來自發行方支付的評級費用,也就是說評級機構一方面收取諮詢手續費,另一方面又對這些產品進行評級,這就出現了委託人和被評估人相同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評級機構難以保持獨立性和客觀性。此外,信息不對稱也是導致信用評級公正性和客觀性降低的一個原因。儘管評級機構十分了解自身設計的評級模型以及如何提高信用評級,但他們在網站上或評級報告中只是簡要介紹評級的方法,並不公佈評級的數據來源與核心的評級方法。這就導致了評級過程的透明度降低,使得投資者、監管機構與被投資方和評級機構處於信息不對稱的兩端。這種信息不對稱使得市場和監管當局對評級機構的約束作用減弱,難以阻止評級機構通過設計出高評級的證券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這樣的信用評級無法保證其應有的公正性和客觀性。

2.6監管機構的道德風險

監管部門有責任對市場各類參與者進行及時的風險提示,規範各類金融機構,正確處理房地產金融創新和有效管理金融風險之間的關係。而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一個原因是監管部門對市場進行早期預警做得不夠。

資產證券化本身是一個工具,其結果好壞取決於金融資產質量和整體金融監管環境。由於前些年美國資本市場形勢較好,金融機構的競爭比較激烈,使得金融資金流向一些可能在正常情況下得不到融資或者還款能力比較弱的主體,金融資源獲得的難度低於正常標準,這就降低了金融資產的質量。若監管當局採取有效措施,將危機消滅於萌芽狀態,此次危機的危害還不至於如此之大。但美聯儲受制於不干涉企業經營活動的慣例,未能及時與相關監管部門合作對已經露出危險苗頭的次貸業務進行干預,及時抑制住房抵押貸款公司過度放貸和投資銀行過度投機的行爲,終於釀成危機。監管部門的失職爲次貸危機埋下了隱患。

3次貸危機中的道德風險管理啓示

3.1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機制

次貸危機中道德風險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信息不對稱和獲取信息的高成本,因此解決道德風險的根本途徑在於降低信息的不對稱性和降低獲得信息的成本。因此必須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機制。首先應完善貸款規範,嚴格審覈貸款申請人的財務狀況與信用狀況,降低日後的違約風險。其次,應促使從事住房抵押貸款的銀行和保險機構,在各類貸款和保險產品的營銷中,要向借款人充分披露產品信息讓借款者有充分的知情權、選擇權,減少信息不對稱對借款人權益的損害。推進標準化的合約、貸款審覈程序、借貸標準,規範銀行貸款和貸後的服務。最後,加強對信用評級機構的管理。信用評級機構主要通過證券評級和企業資信評估來傳遞信息、控制風險以降低整個社會的信息成本。投資者的信任是投資行業繁榮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如果有來自於專業市場機構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即通過信用評級機構對項目評價認可,將有利於投資者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另外,信用評級機構作爲專業性的機構,其收集、傳遞信息的功能較之其他機構更爲迅速準確,能夠輔助投資者進行信息分析與決策,減少不必要的投資失誤,最大限度地控制風險。

3.2強化資本市場監管,防範中介機構道德風險

資本市場監管能夠剔除市場中的不穩定因素,制約影響市場公平的行爲,促進資本市場長期穩定健康地發展。資本市場監管的重點在於防範中介機構道德風險。這場次貸危機說明每一個市場參與者都以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爲目標,在特定的條件下,難免會產生一些參與者以犧牲他人的利益換取自身利益的行爲,影響市場的公平和公正。

這就要求監管部門及時更新市場規則,積極對市場加以引導,嚴厲打擊違規行爲。監管部門應嚴格規範現有中介機構的行爲,以建立起一批高質量,具有獨立性、公正性、權威性的社會中介機構,使中介組織成爲一種能真正具有制約力的、公正的社會公衆力量,爲投資主體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同時構建完善的金融市場準入機制、金融市場行爲監管機制和金融市場退出機制。